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Q值引导的个性化LASIK手术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Q值引导的个性化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标准组100例(181只眼),男:女为19:21。对照组为80例(152只眼),男:女为9:11。检测项目:视力(远、近)及最佳矫正视力、验光、眼压、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测量、A/B超检查、泪液功能检查、散瞳后眼部检查、角膜Q值、球面像差值。结果平均随访(3.2±1.3)个月。术后裸眼视力:标准LASIK手术组1.06±0.16;Q值引导的LASIK手术组1.12±0.10;行均数t检验,P〉0.05,两组问无显著差异。术后屈光度:标准LASIK手术组+0.51±0.23;Q值引导的LASIK手术组+0.32±0.21;行均数t检验,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眼压:标准LASIK手术组(7.2±1.3)mmHg;Q值引导的LASIK手术组(8.2±2.3)mmHg;行均数t检验,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球面像差改变量:标准LASIK手术组(2.54±0.32)μm;Q值引导的LASIK手术组1.53±0.17μm;行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球面像差改变量有显著差异。结论Q值引导的个性化屈光手术能够减少术后球面像差的增加,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Yan Z  Hu J  Gu X  Sun M  Yang L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77-679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患者静态近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功能性视力对比敏感度101测试表,对47例(93只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及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静态近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个月和6个月裸眼视力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术眼空间频率为12.0和18.0c/d的静态近对比敏感度低于术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6个月趋于恢复。术后1个月术前屈光度数≥-6.00D者和术后出现眩光和光晕现象者空间频率为6.0,12.0及18.0c/d的对比敏感度下降率分别大于屈光度数<-6.00D者和术后无眩光和光晕现象者(P<0.05)。结论 对比敏感度检查可敏感,全面地反映患者和视功能状态,利于临床对视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弥被临床仅依据视力评价LASIK疗效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Q值调整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目标Q值=-0.9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美国雷赛LSX准分子激光机(5.3版),采用AstraPro Planner2.2Q个体化软件,术中目标Q值设定为-0.9,行LASIK手术共治疗53例(106眼)近视患者,同时随机选取2005年常规LASIK手术患者51例(102眼)做为对照组。观察手术前及术后6mo的视力、屈光度、As-tramax角膜地形图测量的Q值的变化(瞳孔中心4.5mm直径范围),并进行分析。结果:在Q值优化组,术前裸眼视力为0.11±0.05,平均等效球镜(SE)为-6.57±1.81D(-3.49~-11.80D),术前Q值为-0.14±0.15(-0.56~0.26),术后6mo裸眼视力为1.14±0.15,平均等效球镜(SE)为0.37±0.58D,术后Q值为0.20±0.40(-0.80~1.48)。标准切削对照组:术前裸眼视力为0.13±0.06,平均等效球镜(SE)为-5.99±2.53D(-1.44~-12.31D),术前的Q值为-0.16±0.14(-0.50~0.21),术后裸眼视力为1.13±0.20,平均等效球镜为-0.46±0.87D,术后Q值为0.56±0.45(-0.53~2.03)。所有术眼术中术后未见威胁视力的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无显著性差异,但是Q值优化组术后Q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美国雷赛SLX型(5.3版)激光机,AstraProPlanner2.2Q个体化软件,进行目标Q值为-0.9引导的LASIK个体化切削术治疗近视安全、疗效确切、稳定,效果满意。Q值优化的LASIK较常规切削可减少术后Q值的增加,更好的维持角膜表面生理形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应用单眼视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和视觉质量。方法:21例(26眼)及24例(41眼)老视患者分别接受CK和LASIK治疗,术前患者屈光度球镜+0.75~+2.0D,散光≤+0.75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5D,非主导眼矫正为-1.5~-2.5D近视状态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结果:术后1aCK组和LASIK组双眼裸眼视力≥0.8且近视力≥J3者分别为52.4%、66.7%,近视力≥0.33(J4)者分别为81.0%、87.5%,两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眼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相差±0.5D以内者分别为42.3%、70.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散光度在±0.75D以内者分别为57.7%、92.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角膜光学视功能区CK组和LASIK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眼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无明显下降;术后1a患者术眼有干眼症状者CK组为3眼(11.5%),LASIK组为8眼(19.5%),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和LASIK治疗老视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两种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檄后相对性调节的变化.方法 对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58只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只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只眼),于术前、术后10d、1月和3月测定正负相对调节.结果 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0 d和1月的负相对调节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月比术前有所增加(p=0.019),框架眼镜组术后各期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0d正相对调节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术前角膜接触镜组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28),但是术后10 d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结论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出现的暂时性正相对调节量的下降是术后早期出现视疲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前弹力层磨镶术(SBK)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要求矫正近视的患者120例(240只眼),随机分为SBK组和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组,每组60例(120只眼)。SBK组和LASIK组患者分别使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进行视力矫正。所有患者随访1年,记录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并发症。结果SBK组和LASIK组患者各时间段裸眼视力与各自组的术前水平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BK组屈光度回退率和LASIK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B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屈光度回退率低。  相似文献   

7.
背景当前,临床上正广泛开展各种个体化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其中,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Q—LASIK)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系统评价Q值引导LASIK和标准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Cochrane图书馆、EMbase,对有关比较Q值引导LASIK和标准LASIK临床疗效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内容包括术后裸眼视力、角膜前表面的Q值、高阶像差、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统计学分析采用ReviewManager5.0,连续性变量以加权均数差(WMD)(95%CI)或标准均数差(SMD)(95%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计数资料则用优势比OR(95%CI)。按照Jadad评分量表对有效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进行评价。结果共14篇文献,1617例患者2956眼(等效球镜为0—-10D)纳入研究,包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6篇和病例对照试验8篇。其中2篇按Jadad量表评分法为3分,质量较好,其余12篇为1~2分,质量欠佳。Meta分析显示,Q值引导LASIK组术后裸眼视力达20/20以上的跟数与标准LASIK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6,95%CI(0.61~2.19),P=0.65],Q值引导LASIK术后裸眼视力较标准LASIK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04,95%CI(0.00~0.08),P〈0.05]。术后Q值引导组的Q值较标准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52,95%CI(-2.23—-0.81),P=0.00J。术后Q值引导组的总高阶像差较标准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58,95%CI(-2.38,-0.77),P〈0.05],术后Q值引导组的球差较标准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25,95%CI(-2.07,-0.43),P〈0.05],而术后2组慧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10,95%CI(-0.29~0.09),P=0.31]。术后Q值引导组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以及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在±O.5D以内的眼数与标准LASIK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MD=0.10,95%CI(-0.11~0.31),P=0.34]、[OR=1.01,95%CI(0.52~1.96),P=0.99]。结论与标准LASIK相比,Q值引导LASIK治疗近视术后裸眼视力更好,Q值更小,术后总高阶像差和球差更小,而术后彗差及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两者基本相同。在评价Q值引导LASIK与标准LASIK的临床疗效方面,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老视前近视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共32例(64只眼)近视眼患者,平均年龄(38.5 ±2.7)岁;主视眼行常规LASIK,非主视眼行多焦点LASIK.检测项目:远近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超声角膜厚度、对比敏感度、调节幅度、焦深、波阵面像差等.对计量资料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检验水准α为0.05,对数据进行双侧检验.将调节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手术前后球差改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访6~11个月,平均(7±3)个月.非主视眼术前近视力为(LogMAR-0.082±0.220),术后6个月为(LogMAR-0.004±0.213),术后较术前提高(t=4.108,P=0.009);主视眼术前近视力(LogMAR-0.055±0.218),术后6个月为(LogMAR-0.034±0.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P=0.334).术后6个月6 mm拟合球面Q值,非主视眼平均为(0.08±0.27),主视眼平均为(0.46±0.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1,P=0.000).非主视眼术后角膜中央区出现高屈光力范围(手术预期视近区域),平均为(5.64±3.05)mm2;术后6个月,非主视眼4只眼(12.5%)出现正球差,平均均方根值为(-0.204±0.195)μ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2,P=0.600);主视眼无正球差出现,均方根值为-0.791~-0.083μm,平均(-0.470±0.208)μm,和术前相比负球差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2,P=0.000),术后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4,P=0.000).非主视眼术后6个月调节幅度较术前增加(0.84±0.61)D,主视眼较术前降低(0.10±0.67)D.非主视眼手术后调节力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球差改变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老视前近视安全、有效.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伪调节,角膜多焦点性质和非球面性是手术后伪调节产生的根源,伪调节和术后负球差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唐静 《眼科研究》2011,29(10):955-959
老视是一种与年龄相关、因调节能力下降而引起的渐进性视近困难,目前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矫正方法很多,包括配镜、角膜手术、巩膜手术、晶状体手术和药物治疗,也是屈光手术矫正近视、远视、散光取得良好效果后需要突破的重点;但各种方法均以增加屈光力为目的,并不能真正逆转老视的发生。就老视治疗的方法和集中关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Q值引导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Q值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术后术眼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差异。方法:选择27例近视度数在-2.50~-9.25D,散光度<-2.00D,无屈光参差的患者做LASIK,每名患者随机选择1眼行Q值引导LASIK(F-CAT组),另眼行常规LASIK(对照组)。Q引导值取术眼角膜Q20的平均值加上-0.5。术后随访1mo,比较F-CAT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差异。结果:分别比较两组术后UCVA和残余的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F-CAT组Q20的增加量比对照组增加量减少(P<0.05),并且术后球差增加量<对照眼(P<0.05)。两组术后各空间频率CS均无降低(P>0.05)。术后1mo,F-CAT组Q值引导眼在3c/d时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Q值引导的LASIK矫正近视,在提高术后CS方面比常规LASIK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老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1─12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视光科行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50例(100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远近距离裸眼视力、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Q值、球差、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等,并使用屈光矫正者生命质量量表(QIRC)评估手术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采用 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术前双眼各项指标基本匹配,术后6个月主视眼logMAR远视力达0.0的患者有94%,非主视眼logMAR近视力均达到0.5,96%的患者达到0.3。主视眼术后6个月Q值与非主视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2, P=0.03)。等效球镜度(SE)、Q值与球差呈正相关( r=0.496, P<0.001;r=0.197, P=0.05)。患者双眼术后1周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除18 cpd以外,均达到术前水平(均 P<0.05)。大部分患者反映视觉质量良好;2例诉夜间眩光、重影。患者术后6个月立体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合并老视是安全有效的,且不损害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Monovision LASIK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接受LASIK手术屈光不正的患者110例(220眼),年龄40岁以上,术后随访1a,术后接受问卷评估。分析术前及术后1a的裸眼视力(远视力、近视力)、屈光等数据,结合问卷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例接受Monovision LASIK手术,32例患者接受双眼完全矫正手术。Monovision组和完全矫正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分别为1.21±0.13,1.19±0.15,两者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35)。Monovision组术后裸眼近视力(0.68±0.25)好于完全矫正组(0.43±0.21,P=0.04),两组术后屈光参差分别为1.41±0.26D,0.12±0·11D,两两比较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术后满意度Monovision组与完全矫正组分别为87%与85%,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65)。术后驾车、行走、运动等不戴镜分别为91.5%,9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术后近距离工作从不佩戴老视眼镜分别为48.6%,15.6%(P=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onovision LASIK是一种矫治老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试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明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来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由同一术者以博士伦217z系统对两组患者行常规标准LASIK手术。在明环境下.以CGT-1000分别对术前与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检查。应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明环境下,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在有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在无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2.5、1.6、1.0、0.7deg这几个高频空间点上较低中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在术后第3个月时较术后第1个月时有所恢复。各组在各时段有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明环境下,LASIK手术前后低中度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均优于高度近视组:术后两组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有所降低,高度近视组下降更为明显:对比敏感度随着时间推移有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视度数对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远方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使用美国Optec6500对比敏感度测试仪,对58例112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按等值球镜分组,低中度近视组:<-6.00D;高度近视组-6.00~-9.00D和超高度近视组>-9.00D。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和3mo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远方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1mo,低中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1.5,3.0及12.0c/d空间频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6.0及18.0c/d空间频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超高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所有空间频率的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mo,3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有明显恢复,接近术前水平。其中在3.0及12.0c/d空间频率的超高度近视组比低中度近视组下降幅度大。在18.0c/d空间频率的超高度近视组比高度近视组下降幅度大。结论:LASIK术后1mo内,近视度数高者,远方对比敏感度下降明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LASIK无期补矫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LASIK远期补矫的原因、角膜瓣异常类型、补矫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LASIK补矫病例,首次术后≥6mo补矫者为远期组,<6mo者为近期组。远期组6例8眼,近期组9例15眼。分析远期补矫原因、补矫术中及术后角膜瓣异常类型、最佳矫正视力及残余屈光度。随访9-36mo,平均13.5mo。结论 LASIK远期补矫原因包括眩光及夜间视物模糊(6/8)、双眼视力不对称。近期组主要原因是远视力不满意(13/15)。远期组8眼均出现上皮小片状缺失,7眼补矫术中发生瓣异常。补矫后所有眼眩光减轻或消失,2眼较首次术前提高1行远视力。近期组15眼均有角膜上皮水肿或脱失,14眼出现瓣异常,随访期内1眼最佳矫正视力减1行。结论 LASIK补矫近视是一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模式(fine adjusted—customized ablation treatment,F—CAT)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与常规LASIK方法比较,评价该手术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使用德国WAVE-UGHT公司的ALLEGRETTO角膜地形图仪、ALLEGRETTO像差仪、ALLEGRETTO WAVE Eye—Q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3例(46眼)近视患者行F—CAT,22例(44眼)近视患者行常规的LASIK手术作为对照。使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检测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个月及术后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结果F—CAT组与常规组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F—CAT组角膜Q20值为-0.12±0.24。常规组为0.15±0.21,差别有显著性(P〈0.05)。F—CAT组术后球差增加5倍。常规组增加7倍。但两组间球差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较术前下降.在4.0’及2.5’两频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对比敏感度略有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F—CAT组与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在4.0’及2.5’两频段差异有显著性(P〈0.05)。F—CAT组术后眩光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眩光敏感度在4.0’、2.5’、1.6’三频段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眩光敏感度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两组间在4.0’及2.5’、1.6’频段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F—CAT术后,角膜中央Q值保持负值,减少球差增加的倍数。使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优于常规组。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学玲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229-123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眼压测量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100例(2200眼)近视患者行LASIK并随访1a,记录手术前后的眼压值(非接触眼压测量)。结果:LAISK术后3,6,12mo的眼压值,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结论: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低于术前。角膜切削深度量的大小是影响术后眼压高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眼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单眼视LASIK)治疗伴有老视的屈光不正对患者视觉质量、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屈光不正伴老视的患者172例中124例施行单眼视LASIK(主视眼按最佳矫正远视力完全矫正,非主视眼近视者低矫-0.75~-2.00D,远视者过矫0.75~2.00D),35例放弃手术,13例患者双眼全部矫正。观察术后1d;1wk;3mo时的检查结果。结果:术后3mo单眼视LASIK组124例患者双眼远视力0.7~1.2,双眼近视力J1~J3。无因为难以耐受的不适而需要戴镜补充矫正或再次手术者。双眼完全矫正组术后双眼远视力0.7~1.2,双眼近视力J3~J6,8例(62%)视近困难,需配近用眼镜。结论:单眼视LASIK治疗伴有老视的屈光不正安全有效。单眼视治疗在设计手术方案时需根据患者年龄及调节能力、近附加度数、阅读距离、工作性质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闫媛媛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262-126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患者152例287眼,男62例,女90例,年龄17~50岁。全部患者LASIK术前屈光度数为-6.00~-15.00D,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42眼(-6.00~-9.00D)、B组101眼(-9.25~-12.00D)和C组44眼(-12.25~-15.00D)行LASIK,记录术后不同性别、年龄、屈光度数、角膜厚度、角膜屈光力和角膜激光切削区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a。结果:A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3.1%,平均屈光度数为-1.01±0.56D,术后1a平均角膜床厚度正常术眼为457.1±30.1μm,回退术眼为396.2±32.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6.22±0.37mm,回退术眼为5.73±0.38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10.2%,平均屈光度数为-1.69±0.81D,术后1a平均角膜厚度正常术眼为443.1±32.9μm,回退术眼为303.4±29.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6.02±0.16mm,回退术眼为5.66±0.21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C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11.3%,平均屈光度数为-1.96±1.76D,术后1a平均角膜厚度正常术眼为439.1±30.1μm,回退术眼为279.0±28.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5.87±0.21mm,回退术眼为5.51±0.15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6.00~-15.00D的近视。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薄者和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术后较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2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眼压近视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伴有高眼压和早期青光眼的近视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眼压21~25mmHg(平均21.8mmHg±0.84mmHg,1kPa=7.5mmHg)的33例(48眼)近视患者接受了LASIK手术。术前平均等值屈光不正度为-5.87DS±2.37DS,平均角膜中央厚度577.3μm±32.4μm,裸眼视力0.04~0.4。其中视野正常44眼,生理盲点扩大4眼,30眼C/D≥0.6,视盘周围或颞侧有萎缩斑34眼。有开角青光眼家族史者4例。设置LASIK的矫正量比术眼屈光不正度高15%.术后不用激素眼液。结果术后第6月的平均角膜厚度为490.6μm±36.5μm,术后1a视野、杯盘比(C/D)无改变。术后1~12月的平均视力在1.32±0.22以上,平均眼压在13.8mmHg±1.5mmHg以下,平均等值屈光不正度为0.30~0·43DS。与术前相比,术后眼压、角膜厚度和等值屈光不正度显著下降(P<0.01),裸眼视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伴有高眼压或早期开角青光眼的近视患者可以试行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