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和对比、眩光敏感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行LASIK手术的66例患者132眼(平均球镜度-5.57±2.30D,柱镜度-0.61±0.53D)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各期的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术前,球差对12.0c/d频段的对比敏感度(CS)、眩光敏感度(GS)有影响。(2)术后1wk,彗差对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三叶草像差对6.0c/d、12.0c/d频段的CS和全频段的GS有影响;球差对6.0c/d、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高阶散光对全频段的CS、GS均有影响。(3)术后1mo,彗差对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球差对12.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4)术后3mo,彗差对12.0c/d频段的CS和GS有影响。结论:(1)术前,高阶像差对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影响以球差为主;术后中晚期则以彗差为主。(2)术前术后,高阶像差对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影响均以12.0c/d频段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合并老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3~11月在我院视光中心行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的患者30例(60只眼)。主视眼实施常规模式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全部屈光度,非主视眼实施Q值调整的非球面切削的LASIK。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后1 d、1个月、3个月的裸眼远近视力、对比敏感度、角膜地形图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无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均没有角膜水肿、Haze反应、高眼压等术后并发症。术后1 d、1个月、3个月,主视眼远视力分别为1.02±0.28、1.10±0.15及1.07±0.20;非主视眼远视力分别为0.8±0.17、1.03±0.26及1.09±0.18。术后1个月至3个月患者远视力趋于稳定。非主视眼术后1 d为0.37±0.10,术后1个月时达到0.51±0.19,3个月时基本稳定。术后3个月时非主视眼中有90%(27/30)≥0.33,70%(21/30)≥0.5。主视眼术后1、3个月的Q值向正值方向发展,分别为0.44±0.20、0.40±0.2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主视眼术后1、3个月的Q值分别为-0.55±0.26、-0.48±0.29。患者术后1、3个月患者的对比敏感度逐步达到术前水平。结论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合并老视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老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1─12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视光科行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50例(100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远近距离裸眼视力、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Q值、球差、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等,并使用屈光矫正者生命质量量表(QIRC)评估手术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采用 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术前双眼各项指标基本匹配,术后6个月主视眼logMAR远视力达0.0的患者有94%,非主视眼logMAR近视力均达到0.5,96%的患者达到0.3。主视眼术后6个月Q值与非主视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2, P=0.03)。等效球镜度(SE)、Q值与球差呈正相关( r=0.496, P<0.001;r=0.197, P=0.05)。患者双眼术后1周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除18 cpd以外,均达到术前水平(均 P<0.05)。大部分患者反映视觉质量良好;2例诉夜间眩光、重影。患者术后6个月立体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合并老视是安全有效的,且不损害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Custom-Q引导的改良单眼视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患有近视、散光的老视患者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在华西医院近视中心实施改良单眼视LASIK手术的老视患者10例,主视眼屈光度全矫,实施传统LASIK切削;非主视眼保留-1.50 D球镜度数,实施“Custom-Q”引导的非球面性切削,实现改良的单眼视,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观察非主视眼和双眼的远、近视力,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用眼舒适度、眼镜的依赖程度及术后满意度.分别对结果进行单因索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①视力:与术前相比,术后非主视眼单眼的裸眼远、近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眼同时视的裸眼远、近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稳定性:非主视眼的单眼和双眼裸眼视力在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安全性: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非主视眼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满意度:术后主观评分8.40±0.88,问卷调查显示用眼舒适度和眼镜依赖度评分术前和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27、-2.609,P<0.05).结论 运用Custom-Q改良的高级单眼视可用于矫正患有近视、散光的老视人群,可同时获得较好的远、近视力,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张蓉  张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5):1061-1062
目的:探讨大龄近视伴调节力下降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手术设计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屈光不正伴老视的患者32例63眼中27例53眼行单眼LASIK主视眼按最佳矫正远视力完全矫正,非主视眼近视欠矫-0.5~-2.00D,5例10眼双眼远视力全部矫正。观察术后3mo视力。结果:术后3mo,27例53眼远视力主视眼1.0~1.2,非主视眼0.3~0.6;近视力主视眼0.6,非主视眼1.0。5例10眼双眼远视力完全矫正。结论:LASIK矫正大龄调节力下降患者,在设计手术方案时需按患者要求、年龄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主视眼对LASIK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视眼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66例(132只眼)近视患者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随访3月.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像差、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及主观视觉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主视眼发生改变的患者术后1月时有4例(6.06%)、术后3月时有3例(4.55%).②主视眼与非主视眼比较,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眩光敏感度:术前、术后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术前主视眼低与非主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阶像差:术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彗差主视眼高于非主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术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3.0c/d、12.0c/d频率对比敏感度主视眼高于非主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术后主视眼未改变组主观视觉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各项结果均优于主视眼改变组,但这种优势只有在术后3月的视功能评价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LASIK术后极少数患者主视眼可发生改变.②除术后早期外,主视眼对LAISK术后的视觉质量无明显影响.③在LASIK手术时保持术前术后主视眼一致,能改善患者对视觉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FEMTO LDV飞秒激光与Hansatome机械角膜刀制瓣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CS)。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接受飞秒激光制瓣46例(92眼)作为观察组,同期用Hansatome微型角膜刀制瓣52例(104眼)作为对照组,制瓣后均行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对术后高阶像差、CS及眩光CS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视力:术后1周,观察组裸眼视力(UCVA)达到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59眼(64.1%),对照组76眼(73.1%);术后1个月2组分别为82眼(89.1%)、96眼(92.3%),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86眼(93.5%)和96眼(92.3%)。各时间点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²=1.423、1.112、0.183,P>0.05)。屈光度:术后1周观察组为(+0.49±0.24)D,对照组为(+0.35±0.32)D;术后3个月观察组为(+0.10±0.18)D,对照组为(-0.14±0.22)D;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6、1.178,P>0.05)。高阶像差:术后1周及3个月时全眼球总高阶像差及彗差的均方根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1周=-2.422、-2.295,t3个月=-1.957、-1.926,P<0.05),球差及三叶草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S:明视下2组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视下观察组CS值术后1周时最低,但对比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CS值已达到术前水平,尤其1个月和3个月时3.0和18.0 c/d处CS值高于术前(F=3.602、3.216,P<0.05)。术后1周时6.0 c/d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326,P<0.05),术后1、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眩光CS:明视下术后1周时3.0、12.0 c/d处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173、2.327,P<0.05),术后1、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视下眩光CS值术后1周时在空间频率为3.0、6.0 c/d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124、2.691,P<0.05);术后3个月时,在中低空间频率为1.5、3.0、6.0 c/d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428、2.416、2.507,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LASIK手术后CS结果优于机械角膜刀制瓣LASIK。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比较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及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患者120例(240眼),其中接受TPRK手术60例(TPRK组),FS-LASIK手术60例(FS-LASIK组)。术前及术后1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及柱镜度。采用国家眼科研究所屈光生命质量(NEI-RQL)调查问卷对2组术后总体评价、术后与术前最佳矫正时的视觉质量及视觉症状进行比较。视力及屈光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视觉质量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术后3 d,FS-LASIK组较TPRK组UCVA更佳(86.7% vs. 39.2%,χ2=12.80,P=0.007),而术后1个月至随访结束TPRK组与FS-LASIK组UCVA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PRK组与FS-LASIK组总体满意度均为96.7%,91.7%的患者如再次选择还愿意选择手术替代眼镜,其中白天远视力优于术前是最显著项目,夜间眩光、视近阅读评分较低,男性夜视力差的比例多于女性(χ2=10.68,P=0.046);近处阅读疲劳女性患者比例多于男性(χ2=11.32,P=0.002)。结论 TPRK与FS-LASIK术后长期视觉质量并无明显差异,夜间眩光、视疲劳是准分子术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老视前近视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共32例(64只眼)近视眼患者,平均年龄(38.5 ±2.7)岁;主视眼行常规LASIK,非主视眼行多焦点LASIK.检测项目:远近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超声角膜厚度、对比敏感度、调节幅度、焦深、波阵面像差等.对计量资料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检验水准α为0.05,对数据进行双侧检验.将调节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手术前后球差改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访6~11个月,平均(7±3)个月.非主视眼术前近视力为(LogMAR-0.082±0.220),术后6个月为(LogMAR-0.004±0.213),术后较术前提高(t=4.108,P=0.009);主视眼术前近视力(LogMAR-0.055±0.218),术后6个月为(LogMAR-0.034±0.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P=0.334).术后6个月6 mm拟合球面Q值,非主视眼平均为(0.08±0.27),主视眼平均为(0.46±0.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1,P=0.000).非主视眼术后角膜中央区出现高屈光力范围(手术预期视近区域),平均为(5.64±3.05)mm2;术后6个月,非主视眼4只眼(12.5%)出现正球差,平均均方根值为(-0.204±0.195)μ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2,P=0.600);主视眼无正球差出现,均方根值为-0.791~-0.083μm,平均(-0.470±0.208)μm,和术前相比负球差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2,P=0.000),术后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4,P=0.000).非主视眼术后6个月调节幅度较术前增加(0.84±0.61)D,主视眼较术前降低(0.10±0.67)D.非主视眼手术后调节力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球差改变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老视前近视安全、有效.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伪调节,角膜多焦点性质和非球面性是手术后伪调节产生的根源,伪调节和术后负球差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眼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单眼视LASIK)治疗伴有老视的屈光不正对患者视觉质量、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屈光不正伴老视的患者172例中124例施行单眼视LASIK(主视眼按最佳矫正远视力完全矫正,非主视眼近视者低矫-0.75~-2.00D,远视者过矫0.75~2.00D),35例放弃手术,13例患者双眼全部矫正。观察术后1d;1wk;3mo时的检查结果。结果:术后3mo单眼视LASIK组124例患者双眼远视力0.7~1.2,双眼近视力J1~J3。无因为难以耐受的不适而需要戴镜补充矫正或再次手术者。双眼完全矫正组术后双眼远视力0.7~1.2,双眼近视力J3~J6,8例(62%)视近困难,需配近用眼镜。结论:单眼视LASIK治疗伴有老视的屈光不正安全有效。单眼视治疗在设计手术方案时需根据患者年龄及调节能力、近附加度数、阅读距离、工作性质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32例(64只眼)因远视眼老视行LASIK患者的资料.术前屈光度数:球镜为+0.75~+3.00 D,柱镜为0.00~+1.75 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数:主视眼为0.00~-0.50 D视远,非主视眼为-1.50~-2.50 D视近,目标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术后双眼裸眼远近视力、角膜形态、屈光度数及对比敏感度等.本研究采用t检验、X2检验、SNK-q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2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及等于或高于J4的患者分别为53.1%(17/32)及87.5%(28/32).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屈光力较术前[角膜直径3 mm区域为(44.12±1.38)D、5 mm区域为(43.42±1.53)D]均有明显增加,且对应的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如主视眼术后1、3、 6、 12个月分别为-0.514±0.053、-0.416±0.065、-0.389±0.076、-0.368±0.087,亦呈负值增加(t=19.25,12.14,9.82,8.11;P<0.01).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屈光度数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 D和±1.00 D以内者主视眼分别为87.5%(28/32)、100.0%(32/32),非主视眼分别为56.2%(18/32)、90.6%(29/32).术后6个月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3,0.45,0.37,1.06,0.64;P0.05);术后12个月主诉有干眼症状的患者占15.6%(10/23),满意度调查84.4%(27/32)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 根据单眼视原理采用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的 比较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拟行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2例204眼.根据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2个组,各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飞秒激光制瓣组50例100眼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微型角膜刀制瓣组52例104眼行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波前像差仪分析6 mm瞳孔下Zernike系数及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采用Optec 6500视功能测试仪测定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5、3.0、6.0、12.0和18.0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CS).结果 飞秒激光制瓣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分别占95.1%、94.2%和93.9%,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94.2%、93.8%和93.2%.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37±2.12)、(-0.26±0.45)和(-0.45±0.51)D,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6.25±2.05)、(-0.44±0.64)和(-0.35±0.59)D,术后3个月和1年2个组间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l.194、1.429,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总高阶像差(RMSh)及各项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均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各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2个组间术眼在暗视状态下1.5 c/d空间频率的Lo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2.0 c/d和18.0 c/d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产生的高阶像差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视觉质量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近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对接受LASIK矫治近视的58例(11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及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术眼空间频率为6.0、12.0及18.0c/d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近视组(38眼)术后3个月趋于恢复。超高度近视组(34眼)术后3个月在低空间频率上(1.5及3.Oc/d)的近对比敏感度可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在其它空间频率上(6.0、12.0及18.0c/d)的近方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仍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会出现暂时下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超高度近视病例术后对比敏感度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Q值引导个体化与标准飞秒激光辅助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前后角膜形态及不同条件下对比敏感度的差异,评价2种手术方式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激光中心行近视激光矫正的中低度近视患者64例(126眼),其中Q值引导组33例(64眼),标准组31例(62眼)。于术前,术后1、3个月对患者的视力、Q值、角膜像差及对比敏感度值进行检测,比较2组手术前后各数据的差异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2组各项指标基本匹配,术后1、3个月2组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直径6.0 mm范围,术后3个月2组间角膜Q值、球差和彗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直径4.5 mm范围,术后3个月Q值引导组球差、Q值小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球差=2.00,P=0.04;tQ值=2.28,P=0.03)。术后1个月,2组不同环境下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术后3个月,在暗环境+眩光条件下,Q值引导组中频区对比敏感度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c/d=-2.0,P=0.044;Z6 c/d=-2.1,P=0.034)。结论 Q值引导个性化手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能够提高暗环境眩光条件下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利用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手术方式矫正近视散光联合老视的单眼及双眼视觉效果。 方法:选择2006-08-01/2009-03-31之间在我院利用Carl Zeiss Meditec CRS-Master软件及MEL80准分子激光进行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手术的近视或者近视散光联合老视的40名连续随访患者(80眼),术后1d;1wk;1,3,6mo及1a进行验光、单眼及双眼视近及视远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像差检查,术后1wk;1,3,6mo及1a进行对比敏感度及立体视觉检查进行视觉质量评估, 并在术后6mo进行患者近距离工作视觉疲劳问卷调查。 结果: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术后视觉质量研究结果如下:术后6mo等效球镜屈光度与目标屈光度相比92%在±0.50D以内,99%在±1.00D,术后3mo~1a的屈光值的变化为-0.06±0.37D。术后1mo主视眼的裸眼远视力95%达到20/20;双眼裸眼近视力87.5%达到J2,100%达到J5。术后1wk, 双眼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矫正后相比有下降趋势,术后1~3mo逐渐恢复。术后1wk时,近立体视锐度有所降低(P<0.05),其他立体视锐度均无明显改变(均为P>0.05)。术后患者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手术方式,对于中度近视至高度近视及散光联合老视患者,是一种耐受性好,稳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明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799-1800
目的:探讨LASIK术中单纯粗大水流复瓣与粗大水流联合吸血海绵复瓣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07/08就诊于我院行LASIK手术的211例418眼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105例208眼患者给予单纯粗大水流复瓣,第二组106例210眼患者给予粗大水流与吸血海绵联合复瓣,观察术后1d,1wk,1mo患者角膜瓣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及患者有无眩光不适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1wk,1mo角膜均无明显错位及皱褶,术后第1d第一组3眼出现龟背纹,第二组2眼出现龟背纹,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d视力分别为1.07±0.11,1.10±0.18,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裸眼视力均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眩光等不适。结论:LASIK术中单纯粗大水流复瓣与粗大水流联合吸血海绵复瓣所达到的术后疗效等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25例36只眼首次接受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入选患者散光均在2.0D以上且无角膜瓣并发症,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眼镜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度、散光的向量改变以及术后眩光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柱镜度平均(-2.65±0.70)D(-2.0~-4.25D),平均球镜度(-6.28±3.05)D,范围+0.5~-13.25D;术后83.3%视力在1.0以上,97.2%视力在0.5以上;16.7%最好矫正视力下降1行,没有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超过1行的情况.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0.46±0.44)D(0~1.25D),58.3%残余散光在±0.5D以内,94.4%残余散光在±1.0D以内,平均矫正指数为(0.98±0.18),平均失误角(3.30±3.8)度.25例中,6例患者术后至少有1只眼出现持续的夜间视力障碍或眩光.结论 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有良好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及安全性,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发生夜间眩光.  相似文献   

18.
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接受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26例患者(52眼),每名患者的1眼使用Q值引导的切削,另1眼使用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进行LASIK手术,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mo,2组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其间屈光度无差别(P>0.05);Q值引导组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24±0.32)低于波前引导组Q值(0.53±0.41)(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两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均有增加,Q值引导组术后球差增加的幅度小于波前引导组,而彗差增加的幅度大于波前引导组。术后眩光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是安全有效的,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或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