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为探索如何改善早产儿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5-6月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早产儿共848名,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睡眠习惯和睡眠问题等。结果 上海市848名早产儿学龄前期有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96.9%,睡眠问题较严重的发生率为45.9%。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害怕就寝 74.3%,打鼾64.9%,入睡困难56.6%,男童磨牙(54.7%)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41.4%)(χ2=14.717,P<0.001)。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59±0.66)h,夜间为(9.19±0.92)h,全天为(10.78±1.10)h。不同年龄组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及全天睡眠时间有随年龄增加而逐年减少的趋势(F=15.573、8.086,P<0.001)。夜惊(F=18.745,P<0.001)和白天嗜睡(F=1.044,P=0.79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降低,生长痛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加(F=4.134,P=0.227)。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6.3%,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问题及多种睡眠问题合并,睡眠不足的发生率较高,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状况不容忽视,应重视早产儿的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为探索如何改善早产儿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5-6月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早产儿共848名,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睡眠习惯和睡眠问题等。结果 上海市848名早产儿学龄前期有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96.9%,睡眠问题较严重的发生率为45.9%。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害怕就寝 74.3%,打鼾64.9%,入睡困难56.6%,男童磨牙(54.7%)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41.4%)(χ2=14.717,P<0.001)。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59±0.66)h,夜间为(9.19±0.92)h,全天为(10.78±1.10)h。不同年龄组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及全天睡眠时间有随年龄增加而逐年减少的趋势(F=15.573、8.086,P<0.001)。夜惊(F=18.745,P<0.001)和白天嗜睡(F=1.044,P=0.79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降低,生长痛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加(F=4.134,P=0.227)。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6.3%,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问题及多种睡眠问题合并,睡眠不足的发生率较高,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状况不容忽视,应重视早产儿的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中山市2~6岁儿童的睡眠情况,分析不同特征儿童睡眠的常见问题。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8年3月—2019年2月,随机抽取中山市5个区6所幼儿园的1 88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以悉尼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临床问卷为基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自制问卷调查表,对纳入儿童家长及幼儿园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799份。结果 中山市2岁组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为11.37 h,3~6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0.26~10.99 h,随年龄增长夜间、白天和全天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85、28.408、40.635,P<0.05);睡眠不足发生率为17.01%(306/1 799),就寝延迟发生率为88.2%(1 587/1 799),入睡困难为41%(738/1 799)。2~6岁儿童户外活动及屏幕时间分别为(2.27±1.11)h和(1.25±0.94)h,达国内儿童推荐标准;儿童睡眠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害怕就寝(64.0%)、多汗(50.9%)、磨牙(44.8%)、打鼾(40.1%)、梦魇(39.4%)、夜惊(39.1%)及流口水(25.3%),梦游(3.2%)及呼吸暂停(0.7%)。结论 目前中山市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家长及儿科医生的重视,加强儿童睡眠卫生保健宣传,促进儿童睡眠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广州市特殊儿童社会能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354名特殊儿童父母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市特殊儿童社会能力偏低,总社会能力得分平均为(8.10±4.30) 分。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照顾者文化程度(β=-0.213,P<0.001)、儿童性别(β=0.118,P=0.018)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214,P<0.001)对社会能力总分有影响;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83,P<0.001)、家庭结构(β=-0.135,P=0.010)对活动能力有影响;照顾者文化程度(β=-0.224,P<0.001)、儿童性别(β=0.130,P=0.011)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69,P=0.001)对社交能力有影响;儿童年龄(β=0.268,P<0.001)、家庭居住地(β=0.264,P<0.001)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43,P=0.003)对学校能力有影响。结论 针对特殊儿童社会能力各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活动、社交、学校等方面着手,制定有效的社会能力培养方案,可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婴儿睡眠卫生教育对产妇睡眠质量、产后抑郁、睡眠认知和睡眠养育行为的影响。 方法 选择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接受系统儿童保健1月龄婴儿的600名产妇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从婴儿第1月龄开始接受每个月1次的婴儿睡眠卫生健康教育(共5次),包括婴儿睡眠教育宣传页、20 min小讲课、一对一睡眠咨询指导以及电话网络咨询服务。对照组每月定期接受的儿童保健指导。在婴儿1月龄和6月龄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婴儿睡眠健康知识和养育行为问卷对两组产妇进行睡眠质量、抑郁状况、睡眠认知和睡眠养育行为评价。 结果 两组产妇干预前的一般情况、PSQI分值、抑郁状况、睡眠认知和养育行为状况无明显差异(均P<0.05)。干预后:(1)干预组产妇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等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两组产妇的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t=0.851,P=0.397);(3)睡眠认知方面:干预组认为孕期情绪对儿童睡眠有影响的产妇比例(60.90% vs. 51.69%)、孕期睡眠状况对儿童的睡眠影响的比例(60.53% vs. 49.58%)、睡眠光线对儿童睡眠有影响的比例(59.77% vs. 47.03%)、认为应采取仰卧或侧卧睡眠姿势的比例(75.94% vs. 61.0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睡眠养育行为方面:干预组产妇在睡眠养育行为如孩子独睡比例(30.08% vs. 22.03%)、不喂夜奶比例(40.23% vs. 27.97%)、夜间睡眠期间安抚不抱比例(42.48% vs. 29.6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婴儿睡眠卫生健康教育有效促进了产妇的睡眠质量,改善了睡眠认知和部分睡眠养育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学龄前期癫痫患儿的睡眠状况,探讨其睡眠问题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的3~5岁癫痫患儿96例作为癫痫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儿童97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其监护人的询问,运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对其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CSHQ总分超过54分即为睡眠质量不良。对可能导致癫痫患儿发生睡眠质量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癫痫组睡眠质量不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3.33% vs. 10.20%,χ2=15.02,P<0.001)。2)癫痫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发作类型(χ2=7.200,P=0.007)、发作频率(χ2=14.189,P=0.001)及发作时相(χ2=6.667,P =0.036)可能与其睡眠质量不良的发生相关。3)癫痫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全面性发作(OR=4.996)、发作集中于睡眠时段(OR=4.320)及发作≥4次/月(OR=7.740)是癫痫患儿睡眠质量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与正常学龄前期儿童相比,癫痫患儿睡眠时长更短,且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应对相关问题及早进行识别、干预。  相似文献   

7.
刘莹  张奕星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9):1106-1108
目的 探讨丽水市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OME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丽水市9所幼儿园及小学的1 457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并由耳鼻喉科的专业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和OME诊断,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OME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457名儿童中OME的患病率为7.82%,2~3岁组儿童患病率(15.61%)最高。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2~3岁)(OR=5.749 ,P<0.001)、居于农村(OR=1.879 ,P<0.05)、合并过敏性疾病(OR=4.855 ,P<0.001)、反复上呼吸道感染(OR=2.883 ,P<0.001)、经常流鼻涕(OR=3.158 ,P<0.01)、硬腭高拱(OR=2.743 ,P<0.01)、鼻炎(OR=2.44 ,P<0.01)、腺样体肥大(OR=2.173 ,P<0.05)、鼻咽部淋巴增生(OR=1.881 ,P<0.01)为危险因素;母乳喂养(OR=0.491 ,P<0.05)为保护因素。 结论 丽水市儿童OME患病率位于中等水平,建议加强健康教育,警惕儿童呼吸道炎症,宣传母乳喂养,同时健全儿童体检政策,降低儿童OME的患病率和反复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社会的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从南阳市区4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及县区4所幼儿园中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向其家长发放长处与困难问卷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对561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及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共回收540份有效问卷。对儿童行为(SDQ总分)与性别、年级、母亲父亲学历、睡眠环境、养育观念、睡眠模式及CSHQ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CSHQ总分平均为(48.60±7.81),SDQ总分平均为(14.96±3.12)。单因素分析显示SDQ总分大于17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χ2=62.998, P<0.001)、睡眠环境(χ2=23.996, P<0.001)、父母养育观念是否一致(χ2=45.171, P<0.001)、养育风格(χ2=7.991, P=0.018)、平均睡眠时长(χ2=100.510, P<0.001)、夜间睡眠时长(χ2=71.370, P<0.001)、午休时长(χ2=139.795, P<0.01)、夜间就寝时间 (χ2=29.404, P<0.001)、CSHQ总分(χ2=28.484, P<0.001)有关。平均睡眠时长与活动过度呈负相关(r=-0.106, P=0.014)。平均睡眠时间短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46,95%CI:1.713~5.775)。CSHQ总分(r=0.473, P≤0.001)、睡眠持续时间(r=0.128, P=0.003)、睡眠阻抗(r=0.126, P=0.003)、睡眠焦虑(r=0.156, P≤0.001)、睡眠呼吸障碍(r=0.124, P=0.004)、睡眠觉醒(r=0.370, P≤0.001)与SDQ得分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持续时间(OR=3.232,95%CI:3.107~3.361、睡眠焦虑(OR=1.257, 95%CI:1.116~1.417)、睡眠呼吸障碍(OR=1.861,95%CI:1.459~2.373、睡眠觉醒(OR=3.146,95%CI:2.937~3.369)是影响SDQ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平均睡眠时长、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阻抗、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及CHSQ总分与SDQ得分相关,其中平均睡眠时间短、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时SDQ分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儿童体质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对左家庄辖区内1 25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体质测试及监护人的问卷调查,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体质测试优秀率有递增趋势(趋势χ2=13.423,P<0.001);女童体质测评优秀率高于男童(矫正OR=1.77,P<0.001);出生时为巨大儿的儿童优秀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矫正OR=1.50,P=0.042);有睡眠问题的儿童体质测试优秀率低于无睡眠问题的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正OR=0.78,P=0.080)。结论 孕期控制体重可为顺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家长应从多方面注意儿童的睡眠卫生,减少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联合OSA-18量表和针对儿童的改良版Epworth嗜睡量表(ESS-CHAD)初筛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准确性,以探讨更简便、快捷、可行的基层医院初筛疑似儿童OSA的方法。方法 纳入2020年8月13日—2021年2月8日就诊于本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睡眠监测中心完成整夜多导睡眠监测的儿童139例作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家长在医生协助下完成OSA-18量表和ESS-CHAD。分析LSaO2和两种量表及三者联合早期初筛疑似儿童OSA的诊断价值。结果 LSaO2预测儿童是否患OSA的最佳界值为90.5%(P<0.00, AUC=0.82)。OSA-18和ESS-CHAD依据不同界值分别诊断儿童OSA的灵敏度最高,分别为74.8%、22.7%。LSaO2/OSA-18,LSaO2/ESS-CHAD、OSA-18/ESS-CHAD诊断儿童OSA的灵敏度最高,分别为88.2%、68.1%、77.3%。 结论 LSaO2有诊断儿童OSA的临床价值,OSA-18量表较ESS-CHAD初筛疑似儿童OSA有更高的灵敏度,但特异度低,LSaO2联合OSA-18量表诊断儿童OSA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其他联合诊断方式高。在无法进行睡眠监测的基层医院可考虑应用LSaO2 与OSA-18量表结合的方式初步筛查儿童OS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杭州市属及所辖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一线防疫人员的睡眠质量及心理状况,为提高疾控防疫人员疫情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问卷对103例疾控防疫人员进行在线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同时探讨其影响因素。 结果 职称(χ2=9.330,P<0.05)、工作年限(χ2=6.603,P<0.05)、每周值夜班次数(χ2=7.502,P<0.05)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χ2=11.917,P<0.05)是影响疾控防疫人员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中级职称、工作年限5~15年、每周值夜班3次以上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10~12 h者更易发生睡眠障碍;性别(χ2=4.040,P<0.05)、年龄(χ2=6.251,P<0.05)、学历(χ2=4.167,P<0.05)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χ2=13.065,P<0.05)是影响焦虑的主要因素,其中女性、年龄30~39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10~12 h者更易发生焦虑;年龄(χ2=7.861,P<0.05)、职称(χ2=9.456,P<0.05)、工作年限(χ2=6.572,P<0.05)是影响抑郁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龄20~29岁、初中级职称、工作年限<5年者更易发生抑郁。焦虑、抑郁的发生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存在关联性(P<0.05),关联强度Φ系数分别为0.458、0.372。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疾控防疫人员存在明显的睡眠质量下降、焦虑及抑郁问题,中级职称及以下工作人员更容易出现睡眠及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南山区学龄前儿童感觉加工能力。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深圳南山区84所幼托机构儿童的家长发放“简式感觉剖析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男童与女童比较,男童的味觉/嗅觉敏感性(P=0.007)、运动敏感性(P=0.005)、低反应度/寻求感觉(P<0.001)、听觉过滤(P<0.001)得分低于女童。3岁组儿童运动敏感性、低反应性/寻求感觉、听觉过滤因子分较低,5岁组儿童运动敏感性(P<0.001)、低反应性/寻求感觉(P<0.001)、听觉过滤(P<0.001)、精神不振/虚弱(P<0.001)因子分较3岁组与4岁组儿童高。运动敏感性、低反应性/寻求感觉、听觉过滤、精神不振/虚弱因子分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结论 男童的感觉加工困难程度高于女童,学龄前儿童的感觉加工变异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肌肉质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2020年抽取宁夏银川市12~17岁儿童青少年共1 622名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参与测试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查、体成分检查。结果 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肌肉质量指数(SMMI)呈负相关(r=-0.105,-0.094,P<0.001);甘油三酯(TG)与全身肌肉质量(SMM)呈负相关(r=-0.067,P<0.01)。高SMMI者患高血压、高TC、高TG分别是低SMMI者的0.60(95%CI: 0.37~0.97)、0.54(95%CI: 0.33~0.89)倍和0.53(95%CI: 0.32~0.87)倍(P<0.05);SMMI良好、充足患高脂血症的风险分别是SMMI严重不足的0.32(95%CI:0.15~0.70)、0.23(95%CI: 0.08~0.65)倍(P<0.05)。SMMI良好患血脂异常的风险是SMMI严重不足的0.44(95%CI:0.22~0.89)倍(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肌肉质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密切,低肌肉质量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夜间睡眠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措施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城市和乡村各抽取4所小学,2012年10月对抽中学校的1 17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学龄儿童睡眠不足(<10 h/d)率达68.5%,不同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睡眠时间,城市学生、男生睡眠时间较少(P<0.001)。儿童体重指数(BMI)和超重肥胖率随睡眠时间的减少而增加(P<0.01)。日均睡眠时间<9 h/d组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性别、城乡、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时间后,仅有周末日均睡眠时间<9 h/d组(OR=1.570,95%CI:1.074~2.295,P=0.02)与学龄儿童肥胖超重风险相关。结论 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尤其周末日均睡眠时间可能影响更大,应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善儿童的睡眠时间和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青少年中睡眠习惯和心理行为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改善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调查了4 966名11~20岁的青少年。青少年睡眠卫生评估量表修订版(M-ASHS)用来测量其睡眠状况及行为习惯。儿童长处和不足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用来评估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状况。结果 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46.4%工作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8 h,7.6%周末平均睡眠时间少于8 h,47.5%工作日入睡时间晚于22:00点,39.8%周末入睡时间晚于22:30,45.2%周末觉醒时间晚于8:00,22.55%睡眠规律性差;8.7%的青少年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在控制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工作日平均睡眠时间少于8 h/d (OR=1.77,CI:1.13~2.76,P=0.012),周末的平均睡眠时间少于8 h/d(OR=1.65,CI:1.12~2.43,P=0.011),工作日入睡时间晚于22:00点(OR=1.73,CI:1.30~2.31,P<0.001),周末入睡时间晚于22:30点(OR=1.37,CI:1.07~1.77,P=0.014),周末的觉醒时间晚于8点(OR=1.30,CI:1.02~1.66,P=0.032),睡眠不规律(OR=3.11,CI:2.41~4.01,P<0.001)等5个睡眠习惯变量与青少年心理问题显著相关。结论 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睡眠卫生教育,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特别是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规律的作息习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昆明主城区夏季小学生维生素D与体格生长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身材矮小及发生肥胖提供临床数据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6-8月在昆明市4个区591名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血清25-(OH)D测定及超声骨密度检测。比较不同年级组的血清25-(OH)D、体重指数(BMI)及骨强度Z值,不同年级段男、女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25-(OH)D水平与BMI、骨强度Z值及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相同年级儿童男女在身高、体重和BMI值上有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血清25-(OH)D水平呈降低趋势(F=37.646,P<0.001),BMI呈上升趋势(F=1 343.002,P=0.001),骨强度Z值呈下降趋势(F=34.489,P<0.001);随着年级的增长,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者占比呈略升高趋势(P>0.05);总体上,男童维生素D充足的比例为48.38%,女童为48.06%,25-(OH)D水平与BMI呈负相关性(r=-0.673,P<0.01),与骨强度Z值呈正相关性(r=0.514,P<0.01),与身高呈正相关性(r=0.561,P<0.01)。结论 本研究中的小学生仍有一半以上存在25-(OH)D水平不足或缺乏,儿童需增加户外锻炼,口服维生素D制剂,以减少儿童矮小症、肥胖等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与抑郁在有童年不良经历(ACEs)的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与执行功能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该群体的执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7—10月,运用心理相关评定量表对324名ACEs青少年的执行功能、抑郁、睡眠质量及神经质人格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各变量间关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睡眠质量和抑郁在神经质与执行功能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1)ACEs青少年的神经质人格、睡眠质量、抑郁总分及各维度和执行功能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3~ 0.91,P<0.05)。2)神经质人格显著预测ACEs青少年执行功能(β=0.31,t=5.24,P<0.001);睡眠质量和抑郁分别在神经质与ACEs青少年执行功能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20.3%、21.9%;同时,睡眠质量和抑郁在神经质与执行功能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9.4%。结论 神经质人格可直接预测ACEs青少年执行功能,还可通过睡眠质量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ACEs青少年的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运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生命早期因素。方法 2018年3-6月以上海市登记注册的4所幼儿园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750名有效样本运动及睡眠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学习日、休息日运动时间较少比例分别占72.7%(545/750)、27.2%(204/750),参与散步者占73.5%(551/750)。睡眠质量好、中等、差分别占23.9%(179/750)、65.2%(489/750)、10.9%(82/750),调整是否独立睡眠、睡前是否接接触电子产品、是否定时睡觉起床、学习日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参与率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后,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OR=0.430,95%CI:0.205~0.904,P=0.026)、未参与散步(OR=0.399,95%CI:0.175~0.908,P=0.028)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成正向关联。结论 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身材矮小儿童睡眠、饮食及行为问题,为矮小症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110例矮小儿童及正常对照组110例,对受试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生长激素缺乏症62例(56.4%),特发性矮身材48例(43.60%)。矮小男童49人(44.5%),女童61人(55.5%),平均年龄(7.53±2.26)岁。对照组男49人(44.5%),女61人(55.5%),平均年龄(7.33±2.19)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目前身高体重及父母身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行为比较过饱响应、进食缓慢、食物喜好、情绪性饮食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层面比较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白天困倦矮小儿童均高于对照组(P<0.05)。行为分析4~5岁矮小组儿童“抑郁”、“体诉”、“社交退缩”、“分裂样”、“攻击”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11岁“抑郁”、“体诉”、“社交退缩”“多动”、“分裂样”、“攻击”、“违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饮食、睡眠及行为问题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是身材矮小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