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胆囊癌影像学特征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超声检查,CT、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逐渐普及并显示出在诊断胆囊癌中的重要作用,氟18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摄影(18F-FDG PET-CT)的诊断特异性高,可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典型的胆囊癌诊断不难,但早期的胆囊癌诊断仍较困难,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和超声造影,CT和MRI动态扫描,MRI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DWIBS)技术以及18F-FDG PET-CT成像有望提高早期胆囊癌的诊断。CT、MRI对胆囊癌邻近结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显示较好,但单凭淋巴结的大小判定淋巴结转移容易漏诊,18F-FDG PET-CT成像及MRI的DWIBS技术有望弥补这些缺陷。  相似文献   

2.
彩超检查是肝胆管结石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适用于结石的筛查。CT平扫可诊断高密度结石,难以发现等密度结石。CT增强扫描结合CT平扫可发现多数肝胆管结石,并且可显示结石引起的肝内并发症,如肝脓肿和肝内胆管细胞癌。MRI平扫可显示肝内胆管结石,也可显示结石远端的肝内胆管扩张,有助于发现肝脏内的异常信号病变,MRI增强的价值在于发现肝脓肿、胆管细胞癌等肝内病变,对于胆管炎症和肿瘤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的价值在于显示胆管树,显示梗阻的部位,MRCP诊断肝总管及胆总管病变应结合CT或MRI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癌(ICC)是起源于肝内小叶间胆管至二级胆管以上的胆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约占胆管源性恶性肿瘤的10%。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惟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清扫范围及意义,国际上对此尚有不少争议。多数研究认为对于可手术切除的ICC病人,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外科治疗的标准部分,有助于术后准确分期及选择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都应接受术后系统性治疗。但也有研究表明单纯化疗相对于手术切除能为已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提供更好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高度恶性的肝脏肿瘤,侵袭性极强,预后极差。ICC起源于胆管,位于肝脏,既属于原发性肝癌,又可属于胆管癌,归类不明确,病理分型仍存在争议性。ICC高危因素众多,但诱导发生机制尚不明确。ICC早期症状常无特异性,也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其中增强CT和MRI是最主要的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5.
超声及增强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及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ICC病灶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表现,分析其特点,对比超声及增强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ICC二维超声的主要表现为境界不清晰的高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常合并局部胆管扩张及病灶内胆管结石。超声造影及增强CT提示ICC典型特征为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不规则的环形强化,部分病灶表现出动脉期弥漫不均匀强化或均匀强化。超声与增强CT对ICC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可提高超声对ICC诊断准确性。实时超声造影能动态的连续的观察病灶血供变化,结合CT增强检查可以提高ICC术前诊断准确率,有助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内胆管癌(primary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指起源于二级及以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5%~30%[1]。ICC在浸润方式和肉眼形态上与肝外胆管细胞癌相近,但在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上又明显不同于肝外胆管细胞癌。本病症状隐匿、早期即出现转移、手术切除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回顾性对我院2005-2010年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细胞癌13例术前漏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胆管癌栓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HCC合并胆管癌栓的影像诊断水平。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门市新会中医院26例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资料,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并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包括受累胆管的位置、胆管内癌栓的密度、强化方式、肝内肿块与胆管癌栓的关系、胆管壁的情况。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对HCC合并胆管癌栓定位及定性的准确性。 结果26例均明确诊断为肝内肿块及胆管内肿块,HCC和胆管癌栓在CT上均清楚显示。原发HCC的CT增强扫描表现为三种强化方式:"快进快退"18例(69.2%),"快进慢退"4例(15.4%),"三低"4例(15.4%);胆管癌栓CT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填充有软组织块影,胆管远端扩张,胆管壁无增厚。24例(92.3%)HCC与癌栓相连,2例(7.7%)HCC与胆管癌栓不相连。增强扫描25例(96.2%)癌栓强化方式与肝内肿瘤的强化方式一致,1例(3.8%)强化方式不一致。CT对HCC合并胆管癌栓的检出例数、成像位置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基本一致,准确性为100.0%(26/26)。 结论HCC合并胆管癌栓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肝内肿块及胆管内癌栓的CT表现,有助于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进行B超,CT,PTC或ERCP及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检查,比较这些检查的术前诊断符合率。结果: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诊断符合率高于B超,CT及单纯PTC或ERCP检查,可获得清晰胆管树及病变的图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其能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肝组织、胆管、血管关系及有无肝内转移灶。结论: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判断肿瘤能否切除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 要]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肝内胆管结石、病毒性肝炎和既往胆道寄生虫感染等炎症相关因素被认为是ICC的临床高危因素。肿瘤相关炎症网络(IL6-STAT3)在肝内胆管癌发生、进展之间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环状RNA(circRNAs)是近年来继miRNA和lncRNA之后,RNA研究领域的又一全新热点。已发现某些环状RNA在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在肝内胆管癌进展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仍未明确。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高低转移潜能ICC中筛选出重点circRNAs,以Let-7/STAT3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开展重点circRNAs-关键信号通路-靶基因-细胞转移表型的机制研究。随着对circRNA在肝内胆管癌发病机制和转移过程中的不断研究,circRNA有望成为ICC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年来,ICC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可能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仍是外科医生和ICC病人共同面临的巨大阻碍。然而由于ICC发病隐匿和恶性程度高的特性使很多病人初诊时便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早期筛查、准确临床诊断、充分术前评估及完备精准的手术方案是手术赖以顺利实施的保障。癌胚抗原(CEA)和CA19-9对ICC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CC的最重要手段。腹部超声是临床第一线的早期筛查手段;CT和MRI是临床上用于ICC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三维重建技术为术前残肝体积预估,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直接更精准的信息。建立能准确预测ICC预后的分期系统非常重要。术前减黄是否需要尚存争议。残肝体积和肿瘤是否转移是判断手术可切除性的两个要点。腹腔镜探查、腹腔镜超声检查及术中快速冷冻活检是判断是否可实施根治性切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不同病因的肝脏囊性病变的超声、CT和(或)MRI影像学征象,以提高肝脏囊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复习国内外关于不同类型肝脏囊性病变的影像学研究的文献,以病因为线索,总结其超声、CT和(或)MRI平扫及增强特点。结果肝脏囊性病变种类较多,其影像学表现多样且征象间存在重叠,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1)对于单纯性肝囊肿,影像学检查呈水样回声、密度及信号的圆形或类圆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囊内无分隔,对比增强无强化。超声和MR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CT诊断价值不及这二者。(2)胆管错构瘤和Caroli病均表现为多发、广泛分布于全肝的单纯囊性小病变,多数无强化,与胆管是否相通是鉴别的关键征象。(3)相比肝内胆管囊腺瘤,壁结节强化多见于囊腺癌,准确诊断肝内胆管囊腺瘤应结合典型超声、CT及MRI表现。(4)囊性肝转移瘤表现为肝实质内或肝周多发以囊性为主的肿瘤,CT是其诊断的主要方法,其密度低于肝实质,增强扫描病变外周环形强化;行MRI检查可与单纯性肝囊肿鉴别。(5)囊性肝细胞癌表现为多房囊实性肿瘤,门静脉内如果出现癌栓可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6)未分化胚胎肉瘤的CT平扫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密度肿块,边缘可有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内软组织成分持续强化;MRI平扫肿块内部信号无特异性,肿块周边呈缓慢渐进性强化。(7)肝脓肿的不同形成时期有其特征性表现,不难诊断,但对于症状不典型时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易误诊;(8)对肝囊型包虫病主要选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的意义在于判断包虫囊的活性,而肝泡型棘球蚴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是CT,MRI检查可于术前评估病变与胆管和血管的解剖关系及判断有无侵犯,MRCP有重要诊断价值。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可作为肝脏囊性病变检查的首选方法,CT和MRI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方法,合理选择多种影像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是关键,根据肝脏囊性病变的数目、形态以及是否有实性成分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2.
及至目前,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分型十分不规范、不统一,各单位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资料临床可比性差,现实情况下对其作科学的分型尤显重要,不仅有利于规范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而且可提示相对科学的治疗方法,并对手术难度作出估计。目前影像学进展十分引人注目,如B型超声波、CT、MRI、MRCP、PTC均可对肝内胆管结石作出诊断,同时内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不仅可作出有无肝内胆管结石诊断,而且可对结石具体部位、胆管有无狭窄和扩张作出较为正确的诊断。肝脏外科的发展尤其是肝叶肝段切除技术提高、并发症及死亡率下降,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虽然肝内胆管癌(ICC)在原发性肝癌中仅占10%~15%,但ICC相对于肝细胞癌诊断率低、进展更快,有着更高的致死率,加之ICC发病率逐年增加,引起越来越多肝胆外科医生的重视。外科切除仍是目前公认的惟一能治愈ICC的方法。手术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较过去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有关ICC的手术指征和术式选择的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争论的焦点。在病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如果剩余肝体积足够且无远处转移者,应积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术式推荐解剖性肝切除联合清扫区域淋巴结(至少6枚淋巴结),对于原发性孤立性ICC病人为保留肝实质可以考虑非解剖切除,但要保证阴性切缘,必要时联合胆管切除、胆肠吻合内引流和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微创手术有一定优势但仍需要慎重考虑,对于有高转移风险的病人可以先行诊断性腹腔镜探查,以评估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同时兼顾多学科优势,重视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影像学技术在肝脂肪变性的定性及定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比超声、CT及MRI对肝脂肪变性的定性及定量诊断的临床应用现况,总结它们各自的进展情况及其优、缺点。结果超声可对肝脂肪变性的定性及定量诊断进行初步的筛选和估计,CT对肝脂肪变性的定量诊断更为可靠,MRI则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影像学在肝脂肪变性的定性及定量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是MRI波谱成像及双梯度回波成像可对肝脂肪变性作出准确的定量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联合CT扫描对肝外胆管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09—2017-09间在平舆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肝外胆管梗阻患者,以术中所见及病理学结果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界点,分析术前CT、MRI和MRI联合CT扫描诊断的准确率及总诊断率。结果术中所见及病理学结果显示,110例患者中良性病变42例,其中胆管结石36例,其他6例。恶性病变68例,其中胆管癌29例、壶腹癌16例、胰头癌23例。MRI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低于CT扫描(P0.05),但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及总诊断率均高于CT扫描(P0.05);MRI联合CT扫描诊断肝外胆管梗阻的准确率及总诊断率均高于单一MRI和CT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CT扫描在良恶性病变所致肝外胆管梗阻的鉴别中各有优势。MRI联合CT扫描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及总诊断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谢敏  吉亚峰 《消化外科》2014,(3):223-226
肝内胆管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恶变可能的肿瘤。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和MRI检查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囊性肿瘤、分隔以及囊壁结节是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及MRI检查的典型表现。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对于肝内胆管囊腺瘤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肝门部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增强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0例肝门部胆管癌MRI增强扫描、MRCP表现,将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肝门部胆管癌均显示肝门部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RI增强扫描结合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门静脉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MRI综合评价肿瘤可切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1.8%、91.6%及86.9%。结论 增强MRI结合MRCP,能在术前较为客观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不同部位的胆管癌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表现,癌在胆管内局部及向周围的进展程度是决定切除手术方式的两个重要因素。胆管爆进展方式特征是沿胆管壁内纵向进展、向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在内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内间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作为术前影像学诊断,直接明道造影可了解癌肿主要位于上、中、下胆管哪~部位及胆管内浸及范围,而超声波、CT、MRI、血管造影等可确定胆管周围癌浸润的有无及程度,影响术式的主要胆管外因素是淋巴结转移和血管受侵。本文仅结合不同部位胆管癌所见,对其相应的标准术式及术式选择进行讨论。上段胆管癌:肛门…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细胞癌(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指发生在包括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的原发性胆管细胞癌.在世界范围内,ICC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10%~20%,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ICC的根治性切除率也不断提高,但远期疗效仍不理想.本研究回顾分析了4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胆道成像(MRC)联合应用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的估价。方法 从1997年3月至1999年5月在对280例阻塞性黄疸进行了经肝脏MRI和MRC检查中,有38例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13.6%,38/280),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38例肝部部胆管癌中,24例MRI平扫,在肝门区可见较高信号肿块影,14例行增强扫描,8例可见病灶呈不均匀性强化,MRI肿瘤的显示率为84%(32/38)。MRI发现4例肝转移,7例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受累,MRC均可见肝门区阻塞,肝内胆管扩张,MRC定位准确性为100%。本组切除率为24%(9/38),其中I型4例,Ⅱ型3例,Ⅲ型a、b各1例,Ⅳ型无1例能切除,本组手术不能切除的原因主要为肝转移、肝门部肿块已侵及门静脉或肝动脉,结论 MRI和MRC联合应用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评估手术的可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