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正畸治疗前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三维形态结构,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1错畸形患者18例,以个别正常志愿者17例作为对照,分别拍摄CBCT片,分析上颌中切牙唇腭侧倾斜度、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厚度和高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切牙唇倾度明显增大( P<0.05)。在牙槽骨厚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整个牙槽骨形态表现为狭窄,而且上中切牙牙根距颊侧皮质骨较近( P<0.05)。在牙槽骨高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腭侧牙槽嵴顶和根尖到PP平面高度大于正常( P<0.05);而颊侧牙槽嵴顶到 PP 平面的高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槽骨表现为狭窄且腭侧牙槽骨略高,矫治中可对上中切牙施加适当的内收和压低,但是在矫治中需严格控制切牙的转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是否适合通过内收上前牙掩饰治疗。方法 2012-01~2013-09从沈阳市口腔医院预防科筛查出正常成人61例,同时从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求治的成人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Ⅱ类错畸形的患者61例,选取左上中切牙进行测量分析。以正常成人组为对照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评估成人骨性Ⅱ类错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与个别正常成人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是否一致。使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人骨性Ⅱ类错组患者上颌前牙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P>0.05)、腭侧牙槽骨厚度(P>0.05)与正常成人上颌前牙根尖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性Ⅱ类错成人与正常成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相似,提示成人骨性Ⅱ类错允许通过内收上前牙掩饰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年轻女性骨性Ⅱ类错上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特点,及其与骨性Ⅰ类错上前牙牙槽骨厚度差异。方法 选取年轻女性骨性Ⅱ类、Ⅰ类错锥形束CT(CBCT)影像各30例,以上颌腭平面为水平基准平面,分别作右上前牙的矢状向切面,测量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 Ⅱ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根中水平均小于Ⅰ类组(t=1.47~2.69,P<0.05);Ⅱ类组上颌尖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水平小于Ⅰ类组(t=3.45,P<0.01)。Ⅱ类组上前牙牙槽骨最薄处均位于唇侧根中水平,最厚处均位于舌侧根尖水平。结论 骨性Ⅱ类错与骨性Ⅰ类错上前牙牙槽骨牙槽骨厚度有一定差异,且骨性Ⅱ类错内收治疗的风险更大,内收治疗时应谨慎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年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且拍摄了CBCT的患者中筛选出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各31名,对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高度、牙槽骨面积及牙槽骨厚度进行测量,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两组相比,骨性Ⅲ类组患者的下切牙牙槽骨唇侧根尖区的牙槽骨面积及唇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下切牙唇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组患者下切牙牙槽骨舌侧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下6 mm处牙槽骨面积、舌侧根尖区及舌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在下切牙牙槽骨舌侧CEJ下4 mm、6 mm以及舌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组患者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及厚度在唇舌侧根尖区明显小于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在对其进行前牙的唇舌向移动时尤其要注意转矩的控制,以防止根吸收及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为正畸诊断及治疗计划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22例(双颌前突组)及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8例(对照组),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利用Mimics 16.0测量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结果 双颌前突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除中切牙唇侧根尖区、侧切牙唇侧根尖区及腭侧牙槽嵴顶区外,其他均较对照组小(P <0.05).此外,双颌前突组中切牙牙槽嵴顶区、根中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及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之和均较对照组减少(P <0.001).结论 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量较少,在制定矫治计划尤其是切牙压低内收过程中应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前牙区各根间的近远中及唇腭侧骨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为确定正畸治疗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成人患者上颌前牙区行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距上颌牙槽嵴顶4、6、8、10、12 mm水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间区近远中向、唇腭向的距离。结果:上中切牙牙根间至牙槽嵴顶4、6、8、10 mm近远中间距均最宽,在距牙槽嵴顶8 mm 水平,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最窄;中切牙牙根间骨厚度在唇腭向距牙槽嵴顶8 mm及以上水平最薄,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骨厚度最厚。30例中有6例前牙区各牙根长度均&gt;12 mm,其根间近远中向距离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均较宽。结论:通过对扫描后颌骨影像的分析,明确了前牙区各牙根间骨量,为确定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错■类型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厚度。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1例患者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重建资料,根据安氏分类将其分安氏Ⅰ类组(44例)、安氏Ⅱ类组(44例)、安氏Ⅲ类组(23例),使用Invivo 5.2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右上颌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1L、U1P,右上颌侧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2L、U2P,右上颌尖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3L、U3P,右上颌中切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1Lr、U1Pr,右上颌侧切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2Lr、U2Pr,右上颌尖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3Lr、U3P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Ⅲ类组U1L厚于安氏Ⅱ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U1Pr厚于安氏Ⅱ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氏Ⅲ类组U2L、U3L均厚于安氏Ⅱ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氏Ⅲ类组、Ⅱ类组U3Lr均厚于安氏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进行正畸治疗时,上颌前牙区唇腭向的移动范围可比安氏Ⅰ类错■与安氏Ⅱ类错■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分别测量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前牙牙根的长度,探讨上颌前牙牙根吸收的发生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临床正畸工作。方法:选取年龄为18~35岁的南通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180例(牙列完整,无颌骨畸形,未受外伤,前牙区无埋伏牙及多生牙,无牙周疾病,未行正畸治疗),分为3组(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分别测量其牙根长度及唇腭侧骨质厚度。结果:骨性Ⅱ、Ⅲ类患者前牙牙根长度明显短于骨性Ⅰ类患者的长度。牙根吸收在骨性Ⅱ类患者中发生率最高,其次是Ⅲ类患者,Ⅰ类患者中发生的最少。骨性Ⅰ类患者的上前牙唇腭侧骨质厚度均大于骨性Ⅱ、Ⅲ类患者。结论:骨性Ⅱ、Ⅲ类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9.
郝静  邓润智  李煌 《海南医学》2016,(11):1867-1869
目的:探讨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造成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上颌尖牙近中向埋伏阻生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青少年患者27例,获取锥形束CT数据,应用Mimics17.0软件进行三维成像后,分析上颌尖牙近中向埋伏阻生造成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结果上颌尖牙近中向埋伏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以女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1:2。安氏Ⅱ类错颌畸形较多(59.3%),尖牙牙尖多数位于吸收切牙长轴的近中(80.0%),尖牙与切牙牙根90.0%有接触。唇腭侧阻生无明显差异。结论上颌近中向尖牙阻生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易出现在安氏Ⅱ类患者,女性好发,发生吸收的侧切牙数量多,但中切牙更易发生重度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对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牙根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85例(85颗)(2015年2月~2018年1月),均实施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并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观察矫正效果、比较治疗前、牵引即刻、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牙根发育情况(根管壁厚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牵引结束即刻及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牙槽骨发育情况(唇侧牙槽骨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结果 85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治疗前,患牙根管壁厚度较对照牙小,牙根长度较对照牙短,根尖孔宽度较对照牙宽(P<0.05);牵引即刻,患牙根管壁厚度较对照牙小,牙根长度较对照牙短,根尖孔宽度较对照牙宽(P<0.05);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的根管壁厚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牵引结束即刻,患牙唇侧牙槽骨水平较对照牙高,唇侧牙槽骨厚度较对照牙小(P<0.05),而两者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唇侧牙槽骨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接受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矫正效果确切,能有效保证牙根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11.
甘泽坤  罗震  徐迅  黄建生  徐怡馨 《广东医学》2016,(15):2261-2263
目的:通过研究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的牙槽骨解剖形态,为该区种植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出148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通过锥形束CT( CBCT)影像测量上前牙区牙槽嵴顶根方2 mm、牙根中点及根尖部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根方2 mm处、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为1.01±0.37、0.77±0.29和(1.57±0.65)mm;上颌侧切牙分别为1.06±0.40、0.62±0.37和(1.46±0.64)mm;上颌尖牙分别为1.12±0.47、0.66±0.30和(1.50±0.70)mm;97.47%的牙根偏向唇侧骨皮质。结论成人上颌前牙区唇腭侧骨壁厚度存在差异,唇侧骨板较为薄弱;牙根位置多偏向唇侧骨皮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winblok在安氏Ⅱ类错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采用Twinblok矫治器进行矫治,观察疗效。结果正畸后,上齿槽座角(SNA)、覆盖(OJ)、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中切牙唇倾均减小(P<0.05),而SNB、下中切牙唇倾、下颌体长度、下颌升支长度增加(P<0.05)。结论在安氏Ⅱ类错治疗中应用Twinblok矫治器,可改善前牙覆盖,促进下颌生长,改善面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何科  任嫒姝  戴红卫 《重庆医学》2012,41(14):1361-1363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垂直面型AngleⅡ1错切牙区颌骨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正畸科收治的恒牙初期AngleⅡ1错患者121例,测量比较不同垂直面型组治疗前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包括线距、角度、面积、比值等。结果 (1)线距:低角者前牙区牙槽骨与基骨厚、颌骨高度低,中切牙根尖点到唇舌(腭)侧骨皮质板的距离较远;高角则相反。(2)角度:上颌相对于前颅底平面及腭平面、下颌相对于下颌平面,低角者前牙区牙槽骨及切牙比高角者更唇倾。(3)面积:不同垂直面型,上下颌切牙区颌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比值:某一垂直面型上下颌切牙区颌骨高度的代偿方向一致,但代偿量不同,上颌大于下颌。结论不同垂直面型颌骨形态结构不同,治疗方法、预后及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MRC和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头影测量结果,分析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至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诊治的25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治疗组分为两组,包括MRC组13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9.1±1.3)岁;Twin-block组12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10.9±1.1)岁。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拍摄。通过Dolphin软件对颅颌面软硬组织进行数据测量。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C组下颌骨矢状和垂直向生长、下齿槽座角增大、上下齿槽座角减小、下切牙唇倾增加、上切牙舌倾、覆盖减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n-block组患者的上下齿槽座角降低、下切牙唇倾增加、上切牙舌倾、覆盖减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MRC与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临床疗效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上腭快速扩大对伴有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影响,评价上颌前方牵引矫治效果与骨龄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26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伴有 上颌深度发育不足,无颌骨高度发育异常。依据矫治前头颅定位侧位片颈椎骨的成熟程度(Cvs)分为两组,早期矫治组(18例)处于骨生长发育高峰之前(Cvs1-3),晚期矫治组(8例)处于骨成熟高峰或高峰稍后(Cvs4-6)。所有患者在上腭快速扩大之后,开始前方牵引。结果:与同组矫治前比较,矫治后两组SNA、ANB、MP-FH、PP-MP、U1/SN、Go-Me、Co -A、PNS-A′(PP)、Wits、Overjet增加(P<0.05),SNB、L1-MP减小(P<0.05); 早期矫治组中FH-PP减小(P<0.01)。矫治后早期矫治组与晚期矫治组间疗效比较,早期矫治组SNA、SNB、PP-MP和Co-A增加(P<0.05)。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后上颌向前生长增加,下颌向前生长受抑制伴有顺时针旋转,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上颌前方牵引联合上腭快速扩大在骨生长发育高峰前期能够诱导更为显 著的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对89名儿童从替牙初期开始,连续3年观察上颌恒中切牙间隙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发现上中切牙间隙的发生,多为替牙初期恒侧切牙胚压迫中切牙根,使冠向中倾斜而造成;其次,上颌乳侧切牙早失也与上中切牙间隙无关。  相似文献   

17.
正畸治疗后满意病例牙齿转矩角的三维测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不同错牙合分类病例矫治满意后 ,牙齿转矩与自然正常牙合的差异 ,为临床上牙齿转矩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正畸治疗后满意病例 15 7例 ,用YM 2 115型三维测量仪对治疗后模型进行牙齿转矩测量 ,与自然正常牙合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满意病例上下切牙转矩最接近自然正常牙合 ,上中切牙、侧切牙的转矩分别为 9.6°和 8.7°;下中切牙、侧切牙转矩分别为 1.1°和 - 1.1°。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满意病例上切牙的转矩与正常牙合无明显差异 ,而下切牙转矩明显较为唇倾 ,为 5 .6°和 2 .1°。安氏Ⅲ类的差异更为明显 ,上切牙唇倾达 15 .2°和 12 .1° ;下切牙舌倾达 - 3.7°和 - 4 .9°。结论 :要想通过正畸方法矫治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 ,上下切牙的转矩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作补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有效方法。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此类患者除有远中磨牙关系之外,前牙特征常为上中切牙舌倾,并伴深覆牙合及某种程度的拥挤,对此类型错牙合的拔牙设计不能简单地以牙弓间隙分析为依据,因为此类患者的矫治常采用开展前牙向唇侧以矫治上  相似文献   

19.
福建人下颌切牙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下颌切牙牙冠、牙根及根管形态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拍摄离体下切牙近远中向X线片,测量髓角及釉牙骨质界处唇侧牙体组织厚度;记录根面凹陷情况,测量根长及距根尖处牙根近远中向厚度;将样本制成透明标本,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下切牙根管系统情况.结果 (1)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髓角处唇侧牙体厚度为(1.84±0.23)和(1.93±0.23)mm,釉牙骨质界处厚度为(1.97±0.20)和(2.07 0.23)mm;(2)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根面凹陷的发生率为40.35%和76.79%,距根尖4 mm处牙根近远中向中1/3平均厚度为2.29,2.28 mm,下颌中切牙与侧切牙距根尖3~6 mm处牙根厚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根管类型中,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双根管发生率为9.6%和19.2%,侧副根管的发生率分别为29.8%和38.5%.结论 由于下颌切牙唇侧牙体组织较薄,牙体预备时注意牙体的预备量;根管治疗时应注意根管类型,避免遗漏并防止侧穿;下颌切牙牙根的近远中径较小,所选根管桩直径不宜过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生长型与牙颌补偿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未经治疗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86例.通过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骨性Ⅱ类错合矢状向及垂直向不调程度同上下颌中切牙倾斜程度与(牙合)平面及下颌平面倾斜角度做相关性分析.选择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角)与前颅底平面与上中切牙长轴的交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