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少年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4年12月对河南省新乡市3 230名初高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及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11项)(KADS-11)、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测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青少年家庭环境和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结果 有效问卷为2 960份,有自杀意念者247例(8.50%),其中男性98例,女性14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单亲/再婚家庭模式与青少年自杀意念风险增加有关(OR=2.655)。男性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与家庭亲密度(OR=0.750,P < 0.001)及组织性(OR=0.855,P=0.036)呈明显负关联,与家庭矛盾性呈明显正关联(OR=1.159,P=0.017)。女性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与家庭亲密度(OR=0.771,P < 0.001)、情感表达(OR=0.815,P=0.001)及知识性(OR=0.915,P=0.037)存在负性关联。CD-RISC量表评估显示,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心理弹性总得分明显低于无自杀意念的青少年(P < 0.05),有自杀意念青少年该量表中的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和控制4个维度的得分均比无自杀意念青少年低(P < 0.05)。结论 青少年家庭环境亲密度是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男性青少年的家庭组织性和女性青少年家庭情感表达与降低自杀风险有关;增强心理弹性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371例EO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264例)和预后不良组(10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围生期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合并症、治疗过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的早产、低出生体重、极低出生体重及双胎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母亲产前使用激素、产前使用抗生素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反应差和呼吸功能低下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皮肤黄染发生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WBC<5×109/L、血小板<100×109/L、贫血、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及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出血、脑损伤、肺动脉高压及休克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住院时间和抗生素疗程长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使用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的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低出生体重(OR=41.73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OR=12.669)、脑损伤(OR=8.372)、休克(OR=5.889)、机械通气(OR=5.456)及肝功能损害(OR=4.075)是新生儿EOS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及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休克或肝功能损害对新生儿EOS预后不良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rs10889677位点、IL-17A基因rs2275913位点和IL-17F基因rs76378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汉族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汉族NEC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Ⅱ期63例,Ⅲ期37例;另选取与NEC患儿胎龄、性别匹配的10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采用PCR法和Sanger测序法鉴定rs10889677、rs2275913、rs763780位点的SNP。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NEC易感性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rs10889677位点、rs2275913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对NEC发病无影响(P > 0.05);rs763780位点基因型对NEC发病无影响(P > 0.05),但C等位基因携带者相对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NEC发病风险为1.652倍(95% CI:1.052~2.695,P < 0.05)。TC+CC基因携带者相对于TT基因携带者的NEC发病风险为1.856倍(95% CI:1.045~3.201,P < 0.05)。TC+CC基因携带者相对于TT基因携带者的NEC Ⅲ期的发生风险为2.965倍(95% CI:1.052~6.330,P < 0.05);C等位基因携带者相对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NEC Ⅲ期的发生风险为2.363倍(95% CI:1.034~4.093,P < 0.05)。结论 IL-23R基因rs10889677位点和IL-17A基因rs2275913位点SNP与汉族早产儿的NEC易感性无关,IL-17F基因rs763780位点T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与NEC易感性和NEC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减少早产儿PDA 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住院治疗的136 例诊断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hs-PDA)的早期早产儿(胎龄≤ 32 周)设为病例组,按1:1 的比例从同期住院的早期早产儿中按匹配病例对照原则抽取136 例无hs-PDA 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匹配因素包括性别及胎龄。收集可能与PDA 发生有关的新生儿基本情况、母亲孕期及围产期情况等资料,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PDA 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生后24 h 内血小板计数减低及低出生体重与hs-PDA 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OR=2.368)及生后24 h 内血小板计数减低(OR=0.996)是hs-PDA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及生后24 h 内血小板计数减低会增加早期早产儿hs-PDA 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定植及其分娩早产儿的GBS感染状况,评估早产儿GBS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分娩的859例早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采集孕妇阴道下段1/3和直肠拭子行GBS培养,其中515例行实时PCR GBS DNA检测。采集所纳入孕妇分娩的早产儿的口咽分泌物、胃液或血液进行GBS培养。取孕妇外周血及其分娩的早产儿脐血测定抗GBS荚膜多糖抗体水平。调查早产儿GBS感染情况和影响定植的围产因素。结果 859例孕妇阴道、直肠GBS培养阳性率为14.8%(127/859)。515例GBS DNA检测的阳性率为15.1%(78/515)。859例孕妇共分娩活产早产儿976例,其中43例(4.4%)GBS培养阳性;4例发生早发型GBS疾病,其中2例肺炎,2例早发型GBS败血症。127例GBS阳性孕妇分娩的127例早产儿中,34~<37周早产儿组GBS阳性率明显低于<34周早产儿组(P=0.013),抗GBS荚膜多糖抗体水平明显高于<34周早产儿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18 h和绒毛膜羊膜炎是早产儿GBS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OR=6.556、6.160,均P < 0.05)。结论早产儿GBS阳性率及抗GBS荚膜多糖抗体水平与胎龄相关。胎膜早破>18 h和绒毛膜羊膜炎可增加早产儿GBS定植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组)和未伴肺部真菌感染(对照组)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各75例的临床资料。记录真菌感染组病原菌分布、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结局等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75例真菌感染组患儿中,共检出69株病原体,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61%)。患儿临床症状以咳嗽(93%)、持续高热(56%)、喘息(49%)、呼吸困难(48%)为主;体征则以干湿啰音(43%)、湿啰音(29%)居多,部分患儿伴肝脾肿大。经抗真菌治疗后显效39例,好转26例,无效7例,恶化并死亡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 3岁、合并鼻窦炎和/或过敏性鼻炎、住院期间哮喘发作 > 3次、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长均为哮喘患儿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OR=4.865、3.241、2.255、3.725、3.568、1.549、3.808,P < 0.05)。结论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儿,若表现为咳嗽、持续高热,有明显干湿啰音,并合并有肝脾肿大,需高度警惕是否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年龄 < 3岁、有鼻窦炎和/或过敏性鼻炎、住院期间哮喘发作 > 3次、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或住院时间长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继发真菌感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ALL化疗后发生FN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结果,分析菌株的分布及药敏特点。结果 纳入ALL患儿312例,FN1 548例次,共送检1 700例次血培养,血培养阳性率7.5%(127/1 700),血流感染发生率8.2%(127/1 548),病死率9.4%(12/127)。血流感染革兰阳性菌51.1%(65/127),革兰阴性菌47.2%(60/127),真菌1.5%(2/127)。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比较,ANC<0.1×109·L-1的患儿占比(P=0.041)和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更高(P=0.002)。2012~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较2007~2011年增加(χ2=4.712,P=0.030)。ALL的危险程度分层IR/HR(OR=2.560,P=0.045)和ANC<0.1×109·L-1(OR=0.754,P=0.025)是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L患儿发生FN时血流感染病原菌阳性率较高(8.2%),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在严重粒细胞缺乏时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合并感染性休克是FN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ALL化疗后发生FN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结果,分析菌株的分布及药敏特点。结果 纳入ALL患儿312例,FN1 548例次,共送检1 700例次血培养,血培养阳性率7.5%(127/1 700),血流感染发生率8.2%(127/1 548),病死率9.4%(12/127)。血流感染革兰阳性菌51.1%(65/127),革兰阴性菌47.2%(60/127),真菌1.5%(2/127)。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比较,ANC<0.1×109·L-1的患儿占比(P=0.041)和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更高(P=0.002)。2012~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较2007~2011年增加(χ2=4.712,P=0.030)。ALL的危险程度分层IR/HR(OR=2.560,P=0.045)和ANC<0.1×109·L-1(OR=0.754,P=0.025)是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L患儿发生FN时血流感染病原菌阳性率较高(8.2%),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在严重粒细胞缺乏时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合并感染性休克是FN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维生素D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8月的文献,收集关于维生素D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包括1 527例患儿,其中维生素D辅助治疗组762例,对照组7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辅助治疗不会影响儿童肺炎的疾病恢复时间(P=0.67)、住院时间(P=0.73)及退烧时间(P=0.43),也不会减少儿童肺炎的复发率(P=0.14)、不良反应率(P=0.20)及病死率(P=0.98)。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辅以维生素D治疗儿童肺炎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母亲Th1/Th2免疫水平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及青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单胎健康孕妇及其子代为研究对象。检测母亲孕中期、孕后期的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4和IL-10水平,并分别于出生后1年内进行CMPA问卷调查,对临床怀疑CMPA的婴儿进行食物回避及牛奶口服激发试验,将符合CMPA的48例婴儿纳入CMPA组,其余977例正常婴儿纳入对照组。对CMPA婴儿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泊松回归分析不同孕期母亲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CMPA之间的关联。结果 CMPA的检出率为4.68%,临床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症状、皮肤表现、呼吸系统症状及其他表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MPA组母亲食物过敏、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CMPA组的母亲IL-2(孕中期和孕后期)、IFN-γ(孕后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母亲孕后期低IFN-γ及孕中期、孕后期低IL-2与婴儿CMPA存在显著关联(P < 0.05);校正母乳喂养、母亲食物过敏及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等因子后发现,母亲孕后期低IL-2、低IFN-γ与婴儿CMPA仍存在显著关联(P < 0.05)。结论 孕后期母体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可能会导致胎儿的免疫改变,从而增加其子代出生后罹患CMPA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与早中期早产儿在校正18月龄时神经发育不良相关的感染因素。方法 以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在早产高危儿门诊随访的胎龄28~ < 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校正18月龄时采用修订版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神经发育评估,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对神经发育产生影响的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纳入早中期早产儿138例,其中校正18月龄时神经发育不良者59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中期早产儿神经发育不良与晚发感染、血培养阳性、其他系统感染有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晚发感染是神经发育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10,95% CI:1.133~3.600,P < 0.05)。结论 晚发感染可增加早中期早产儿神经发育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86例胎龄≤32周低血糖早产儿作为低血糖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监测血糖正常的早产儿172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早产儿共计515例,其中低血糖86例(16.7%)。低血糖组小于胎龄儿(SGA)、剖宫产出生、孕母高血压、产前使用激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出生体重及血糖检测前已静脉使用葡萄糖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5)。SGA(OR=4.311,95% CI:1.285~14.462)、孕母高血压(OR=2.469,95% CI:1.310~4.652)和产前使用激素(OR=6.337,95% CI:1.430~28.095)为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 < 0.05),静脉使用葡萄糖(OR=0.318,95% CI:0.171~0.591)为早产儿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SGA、孕母高血压和产前使用激素可增加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胎龄≤32周早产儿,建议生后尽早静脉使用葡萄糖,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婴儿期食物过敏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NR  Li HQ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0):777-781
目的了解婴儿期食物过敏(FA)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19例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食物耐受的累积概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物耐受形成的预测因素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鸡蛋、牛奶耐受的累计概率在诊断后1年分别为31%、42%;2年为62%、63%;3年为80%、77%;4年后均可达100%。牛奶、鸡蛋过敏患儿的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强度是持续牛奶、鸡蛋敏感的预测因素(OR=2.535,95%CI:1.159~5.543;OR=2.654,95%CI:1.302~5.410,P均〈0.05)。本组13例患儿发生其他FA,危险因素是持续鸡蛋敏感(OR=6.109,95%CI:1.818~20.527,P〈0.05);4例发生变态反应性鼻炎,15例发生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是持续鸡蛋敏感和呼吸道过敏症状(OR=3.596,95%CI:1.429~9.045;OR:4.235,95%CI:1.152~15.563,P均〈0.05)。结论至少75%的鸡蛋或牛奶过敏患儿在诊断后3年内可获耐受。10.9%、12.6%和3.4%的FA儿童发生其他FA、支气管哮喘和变态反应性鼻炎。加强持续FA高危儿的筛查和管理,可能有助于改善FA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明确基础疾病儿童反复患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无明确基础疾病的106例反复肺炎患儿及106例单次肺炎患儿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查反复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χ2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患儿有喘息病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湿疹病史及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喘息病史(OR=13.387,95% CI: 5.541~32.343)、食物或药物过敏史(OR=4.267,95% CI: 2.081~8.751)及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症(OR=3.606,95% CI: 1.806~7.202)是儿童反复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喘息病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及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史增加了无明确基础疾病儿童反复患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脐血IgE值用于预报食物过敏高危儿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i F  Li HQ  Wang RH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17-120
目的 探讨脐血IgE用于预报食物过敏 (FA)高危儿童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 ,为早期预防提供线索。方法 随机选取 2 0 0 1年 4~ 7月出生的婴儿 118人 ,随访至生后 4个月 ,资料完整者10 5人。诊断及分组采用标准问卷调查和食物皮肤点刺试验 ,应用纸片放射免疫吸附法测定脐血IgE值。结果  4个月时 ,经确诊为食物过敏患儿组的脐血IgE值高于未发生食物过敏的婴儿组及不能确诊为食物过敏的婴儿组 (P <0 0 5 ) ;当脐血IgE值的预报界值定为 0 9IU/L(CBIgE0 9)或 0 5IU/L(CBIgE0 5)时 ,高脐血组FA检出率高于低脐血组 (P <0 0 1) ,提示脐血IgE升高是导致食物过敏的危险因素之一 ;CBIgE0 9预报食物过敏的准确性优于CBIgE0 5(P <0 0 1) ;婴儿生后过早接触香烟、动物皮屑、过早添加鸡蛋均是影响脐血IgE值预报食物过敏准确性的危险因素 (P <0 0 1)。 结论 高脐血IgE值是食物过敏的高危因素 ,对食物过敏高危儿童有预报作用 ;CBIgE0 9进行预报的准确性高于CBIgE0 5;某些婴儿生后的环境因素如过早接触香烟、动物皮屑 ,过早添加鸡蛋等可影响脐血IgE值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 rs2228570及TMPRSS6 rs85579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00例CMPA儿童及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 VDR基因FokI rs2228570和TMPRSS6 rs855791单核苷酸多态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CMP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CMPA组与对照组TMPRSS6 rs855791基因型CC、CT、TT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MPA组的TT基因型占优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s855791 TT基因型的儿童发生CMPA的风险增加(OR=3.473,P=0.011)。而VDR基因FokI rs2228570基因型分布在两组儿童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结论 TMPRSS6 rs855791多态性与儿童CMPA的发生有关联,TT基因型可能为儿童CMPA的易感基因型,而VDR基因FokI rs2228570多态性与儿童CMPA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母亲Th1/Th2免疫水平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及青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单胎健康孕妇及其子代为研究对象。检测母亲孕中期、孕后期的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4和IL-10水平,并分别于出生后1年内进行CMPA问卷调查,对临床怀疑CMPA的婴儿进行食物回避及牛奶口服激发试验,将符合CMPA的48例婴儿纳入CMPA组,其余977例正常婴儿纳入对照组。对CMPA婴儿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泊松回归分析不同孕期母亲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CMPA之间的关联。结果 CMPA的检出率为4.68%,临床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症状、皮肤表现、呼吸系统症状及其他表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MPA组母亲食物过敏、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CMPA组的母亲IL-2(孕中期和孕后期)、IFN-γ(孕后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母亲孕后期低IFN-γ及孕中期、孕后期低IL-2与婴儿CMPA存在显著关联(P < 0.05);校正母乳喂养、母亲食物过敏及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等因子后发现,母亲孕后期低IL-2、低IFN-γ与婴儿CMPA仍存在显著关联(P < 0.05)。结论 孕后期母体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可能会导致胎儿的免疫改变,从而增加其子代出生后罹患CMPA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陕南农村地区6~12月龄婴儿的贫血发生情况及其风险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陕南农村地区6~12月龄婴儿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喂养行为信息,并测定血红蛋白含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婴儿贫血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共有1 802例婴儿及其家庭参与该调查,有效样本1 770例。婴儿贫血检出865例(48.87%,865/1 770)。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生后一直母乳喂养(多未科学添加辅食)增加婴儿患贫血的风险(OR=1.768,P0.01);辅食添加符合WHO推荐的最小进餐频率标准(OR=0.779,P0.05)及使用配方奶喂养(OR=0.658,P0.01)是婴儿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在陕南农村地区6~12月龄婴儿贫血依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喂养不当会增加婴儿贫血的风险,减少婴儿贫血的关键是科学添加辅食。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health benefits of breast-feeding are widely acknowledged and breast-feeding is crucial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infan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lucidate the prevalence of breast-feeding and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breast-feeding of infants at the age of 3 months in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after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launched "the Baby-Friendly Hospital" Initiative in 1989.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urban areas of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in February, 2000. Two hundred and sixty mother-infant pairs were conveniently recruited in three child health centers in Ho Chi Minh City. Mothers of infants aged 6-12 months were interviewed and completed a well-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regarding the feeding types of the infant, the matern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related to breast-feeding. RES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about 86.4% newborns in the maternity wards and 88.5% infants at 3 months were at least partially fed with breast milk, the prevalence of breast-feeding were 57.4 and 53.1%, respectively. About 47.5% newborns were fed with breast milk in the first feeding. 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breast milk substitutes at 3 months of age were maternal antenatal plan of mixed or artificial feeding (odds ratio (OR) = 6.5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3.18-13.64, P < 0.001) and the supplement of breast milk substitutes in the maternity ward (OR = 4.30, 95% CI: 2.10-8.77, P < 0.001). Higher maternal education levels were beneficial to the continuation of breast-feeding. About 18.5% mothers had attended antenatal breast-feeding education. Most of the mothers (94.1%) and families (95.4%) indicated supportive attitudes to breast-feeding.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breast-feeding was relatively low in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The antenatal education in breast-feeding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by-Friendly Hospital" polic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