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架血管技术治疗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置入支架,术中12例进行球囊预扩张、15例均应用脑保护装置.结果 15例支架置入均获成功,血管残余狭窄程度<30%.术后随访13例(10~18个月),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王梅芳  陈东明 《现代医学》2011,39(3):325-32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防治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9例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和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对狭窄段行支架置入术。结果:108例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平均狭窄程度从99%降至10%(P<0.01)。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所有患者均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通过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可靠,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采用多支架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笥颈内动脉狭窄1例。方法:采用2个球囊膨胀支架及1个自膨胀支架治疗1例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串珠样狭窄从颅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到颅内海绵窦段,长约82mm。结果:一次性植入3个支架,成功进行血管成形,患症状消失,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5个月血管造影随访显示支架植入段血管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97例,将有发生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64例分为A组,无发生脑梗死或者TIA的33例分为B组?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Fuld物体记忆检验(FOM)和快速词汇测验(RVR)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对比术前3 d内和术后第1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结果,同时对比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率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术前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为(80.17 ± 14.06)%,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率为(20.83 ± 6.19)%,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率显著低于术前(P < 0.05)?术后第12个月的MMSE评分为(26.96 ± 4.07)分,FOM评分为(18.41 ± 1.18)分,RVR评分为(28.68 ± 4.88)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和术后第6个月(均P < 0.05);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70%而≤85%和>85%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50%而≤70%的患者,且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85%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而≤85%的患者(均P < 0.05);TIA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脑梗死患者(均P < 0.05);而B组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A组患者(均P < 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同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8月至2006年3月期间,采用颈动脉支架治疗15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狭窄≥70%,NASCET法),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随访3至20个月.结果 15例患者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小于20%.术中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或颈内动脉远端血管痉挛,治疗后好转,术后未发生新的卒中,3个月后颈动脉彩超未显示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主要探讨使用复合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对节段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以及总结术前筛选适合接受血管重建的患者的经验。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5例患者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全都接受复合手术治疗,并且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脏临时起搏器对高危颈内动脉起始段支架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4例颈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的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纯行颈内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治疗组支架置入术前先由左侧或者右侧股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随后行颈内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两组共置入颈动脉支架24枚,24例患者均行预扩张,10例患者行预扩张和后扩张,其中对照组4例,治疗组6例,术中、术后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起搏器工作情况。结果对照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前均行静脉推注阿托品,其中8例患者术中或者/和术后行多巴胺治疗,1例患者心脏骤停;治疗组治疗前后均不行阿托品和多巴胺治疗,12例患者临时起搏器均工作,5例患者术后临时起搏器间断工作,12例患者均全部安全拔除,未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高危颈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患者行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是有效、安全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的外科方式干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82例87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76侧,其中传统内膜切除6侧(联合补片成形3侧),外翻式内膜切除70侧,2例同期行双侧颈动脉内切除术;应用支架成形治疗4侧;应用相关旁路手术7例。本组病例均为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70%-100%)。结果 术中术后无脑卒中、死亡病例;4例术后皮下血肿,12例术后伸舌偏向患侧。结论 个体化分析选择合适的外科干预方式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性病变(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接近闭塞、狭窄后支架置入、狭窄后内膜切除)与闭塞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影像检查方法,受试者279例,分成4组(A组为中度狭窄,B组为重度狭窄,C组为接近闭塞,D组为支架置入术或内膜切除术),计算各组5年内闭塞的发生率,采用x2检验比较组间闭塞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背景: 对于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内动脉支架术以其手术操作简便、手术风险低或许将成为继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之后另一可选择的手术,但之前的研究对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意见不一。 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2011年发表的关于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8篇文献共纳入3873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其中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 1941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932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CAS组患者手术后30d一切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80,95%CI:1.380-2.401,P<0.0001);手术后30d死亡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R=1.52,95%CI:0.82-2.82,P=0.18);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14,95%CI:0.05-0.43,P=0.0005);CAS组患者手术后30d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CEA组,但统计学无意义(RR=0.22,95%CI:0.05-1.02,P=0.05);手术后1年CAS组患者脑卒中或死亡发生率高于CEA组(RR=2.58,95%CI:1.03-6.48,P=0.04)。 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仍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其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低于血管成形术组。其长期结果仍有待于样本量的进一步扩大及循证医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应用自膨式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5%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球囊预扩后满意后,将自膨式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78例患者共治疗80支血管,置入81枚支架,配合使用56枚保护伞,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7±10)%下降至(13±6)%,狭窄血管最大血流速度从(190±14)cm/s下降至(84±6)cm/s。21例发生短暂性血压及心率下降,29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及心率下降,1例(未使用保护伞)术中出现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事件,紧急溶栓、碎栓后血管开通,其余77例术中无中风并发症。13例围术期出现过度灌注表现,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6~3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77例支架内无再狭窄,1例出现再狭窄(〈50%),但患者无症状,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应用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临床效果好,只要正确选择适应证,围术期处理得当,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治疗对患者活化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符合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NASCET)纳入标准的患者34例,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行颈动脉自膨胀支架植入治疗,术前、术后口服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并在术前及术后检测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定期随访。结果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治疗后2周内患者CD62P和CD63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均P〈001),3个月后复查下降至术前水平,两者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无狭窄组相比,再狭窄组CD62P和CD63水平升高更明显(均P〈0.05),CD63升高持续时间更长。结论支架植入治疗后急性期存在血小板过度活化状态,且有一定的再狭窄率,这可能是急性期血栓形成及血管内再狭窄的因素之一,应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狭窄355例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Li SM  Zhu FS  Miao ZR  Wang ML  Hua Y  Li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0):803-807
目的 总结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与并发症。方法 对35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对全部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72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有202例患者采取预扩张,占71.38%;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2%;3例未扩张。结果 355例患者中,术中一过性心率下降占25.07%;术中微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好转,2例留有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2例,占0.56%。256例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占84.77%;对260例患者进行了随诊,占73.34%。再狭窄11例,占4.23%。结论 采用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对术后脑血管的过度灌注导致脑出血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经验。方法25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行CEA,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术后定期复查,长期随访。结果术中即时成功率为88%;术后30d内无死亡病例;7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好转;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20例手术后颈动脉通畅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余5例颈动脉闭塞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结论CEA治疗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安全有效,能够改善脑缺血引起的症状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20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5%的患者203例,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两类4种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203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声波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86例临床症状消失;57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24个月随访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波复查支架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血管无再狭窄。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与是否预扩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的围术期处理,寻找使患者安全平稳度过围术期的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自康复科和神经内科转入我科并伴有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按指定标准选入34例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结合脑血流监测,探讨围术期对血压控制、转流管应用、抗凝及脱水治疗等方面的综合处理措施,注意全程脑保护.结果 34例患者中,除1例术中血压波动较大,估计远处栓子脱落,术后CT及MRI证实术侧多发梗死灶,1例患者未使颈内动脉再通,余患者术后恢复满意,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结论 病情稳定患者,越早手术干预颈动脉重度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可能对患者带来越大的收益.围术期平稳控制血压是全程脑保护的中心问题,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尤为重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arotid artery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in order to carry the patients through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safely.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March 2009,patients were treated in Rehabilitation Division an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transferred to our department, accompanied by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selected according to specified standards into the thirty-four cases CEA surgery. Combinati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monitoring, to explore peri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shunt applications, anticoagulation and dehydration treatment in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asures and pay attention to whole brain protection.Results Thirty-four patients, except one case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fluctuations, the estimated distance off emboli, postoperative CT and MRI confirmed the surgery side of multi-infarct foci, one patient did not make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recanalization, the rest patients after satisfactory recovery, NIHSS scores have been reduced.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in stable condition, the earlier the surgical intervention of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 in patients may bring greater benefits for patients. Perioperative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is stable throughout the central issue of cerebral protection, right carotid artery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in patien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S)作为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CAS)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相比较,具有易操作、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点,作者就CS的现状、操作方法及并发症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对于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病变进行同期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治疗的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狭窄患者12例(24处病变),病变分布情况依次为: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开口部串联病变(1例)、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近段串联病变(3例)、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远段串联病变(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与大脑中动脉M1段串联病变(2例)、椎动脉开口部与椎动脉颅内段串联病变(2例)。除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远段串联病变为取得良好支撑力而先处理近端病变、后处理远端病变外,其余病例均采用了先处理远端病变、后处理近端病变的手术策略。病变部位的手术方案均为同期腔内支架成形术,麻醉方式视患者配合程度采用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观察12例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责任区域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新发卒中事件,随访无支架内再狭窄及新发缺血性卒中事件。结论:经过选择的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病变患者,进行同期腔内治疗处理串联病变是安全的,但需要术前详细的评估以及完善的手术预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置入疗法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治疗的8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使用临床应用率较高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置入疗法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残余狭窄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7.6%,残余狭窄率为32.3%,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100.0%,残余狭窄率为27.8%,其临床观察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置入疗法治疗颈动脉狭窄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