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InSure 技术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InSure 技术治疗的71 例RDS 极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成功组42 例,失败组29 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并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InSure 技术失败率为41%。失败组在出生体重、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经阴道分娩率明显低于成功组(PP2、PaO2/FiO2、PaO2/PAO2 均明显低于成功组(P2 较成功组明显增高(POR=22.240、95%CI=2.124~232.901)、PaCO2>54 mm Hg(OR=9.360、95%CI=1.958~44.741)、及PaO2/FiO2OR=6.570、95%CI=1.027~42.003)是InSure 技术治疗RDS 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失败组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BPD 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成功组(P结论 InSure技术治疗极早产儿RDS 失败的高危因素包括低出生体重、高PaCO2 及低PaO2/FiO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87例高危早产儿在生后6h内均行气管内一次性滴注预防剂量PS(120mg/kg)。结果87例高危早产儿均痊愈出院,未发生RDS。结论PS预防用药可降低早产儿RDS发生率,减少呼吸机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气管内给药预防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7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BPD高危患儿12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单纯应用PS,首剂200 mg/kg,根据病情再次给予PS剂量为每次100 mg/kg)62例和观察组(PS应用同常规组,每次应用PS时加入布地奈德0.25 mg/kg混匀气管内滴注)60例,比较分析两组早产儿PS应用次数、不同时间点呼吸机参数、用氧情况、BP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和纠正胎龄40周潮气呼吸肺功能。 结果 观察组PS应用2次或3次比例低于常规组(Ρ<0.05)。观察组给药后24 h、48 h、3 d、7 d及21 d的吸入氧浓度低于常规组,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氧疗总时间短于常规组,BP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例低于常规组(Ρ<0.05),两组间糖皮质激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 结论 与单纯使用PS相比,布地奈德联合PS方案治疗BPD高危早产儿可以减少PS的重复使用次数,降低呼吸机参数,缩短呼吸支持时间,降低BP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但未增加糖皮质激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上可考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按照不同时间和不同剂量气管内应用PS 对胎龄≥ 35 周及氧合指数(OI)在10~20的RDS 患儿的有效性。治疗1 组(n=58)入院6 h 内应用PS 50 mg/kg,治疗2 组(n=58)在入院6 h 内应用PS70 mg/kg,对照组(n=59)在入院6 h 内不给予PS,入院6 h 后若单纯应用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后病情无缓解应用PS 50 mg/kg,各组用药后观察12 h 无缓解可以给予第二剂PS 50 mg/kg。结果 3 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组住院费用及机械通气时间低于治疗1 组和对照组,且治疗1 组低于对照组;治疗2 组住院时间和呼吸机相关肺炎比率低于治疗1 组和对照组;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的PS 2 次及以上应用率、最高OI 值、CPAP 应用时间及气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PS 可减少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PS 2 次应用、住院费用及RDS 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早产儿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eated 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HHHFNC)初始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生后使用HHHFNC初始呼吸支持的早产儿病例资料,根据治疗后72 h内是否需升级为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分为呼吸支持失败组和成功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HHFNC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66例早产儿,HHHFNC呼吸支持失败48例(2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支持失败组胎龄、出生体重均低于成功组(n=118),吸入氧浓度>35%、流量>6 L/min、发生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例均高于成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PDA >1.5 mm且左心房∶主动脉内径>1.4、吸入氧浓度>35%、流量>6 L/min、RDS是HHHFNC初始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当早产儿胎龄<32周,或有RDS时,早产儿HHHFNC初始呼吸支持失败的风险高;在HHHFNC初始呼吸支持治疗中,当氧浓度>35%和/或流量>6 L/min,或出现PDA时,呼吸支持失败的风险增大,应积极考虑升级呼吸支持方式。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6.
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2000年1月至2005年8月应用呼吸机治疗并住院28 d以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并综合分析20余种高危因素与BPD的关系。结果:72例呼吸机治疗、住院>28 d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BPD发生率为23.6%(17/72),BPD 组 FiO2,PIP,PEEP,MAP,上机日龄、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促肺成熟、生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等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胎龄≤30周、出生体重≤1 250 g、上机次数≥2次、合并肺炎、肺出血、上机天数≥5 d、痰培养阳性2次以上等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出生体重≤1 250 g、机械通气≥10 d,痰培养阳性3次以上为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避免低体重早产儿、缩短应用机械通气时间、防止及减少肺部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是预防RDS发生BPD的重要措施。[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1):15-18]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西北地区三级医院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疾病特点和防治状况,为西北地区RDS 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1 年1 月至12 月西北三省12 家三级医院诊断为RDS 的新生儿440 例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n=247)、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 周,n=131)和足月儿组(胎龄≥ 37 周,n=62),收集各组患儿发病基本情况、围产因素、防治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期早产儿组多胎率最高;两个早产儿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足月儿组无宫缩剖宫产率高于两个早产儿组。产前激素应用率以早期早产儿组最高;早期早产儿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使用率及首次应用时间均高于其余两组(PPP结论 西北地区不同胎龄RDS 患儿在围产期因素、产前预防、PS 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25例高危早产儿气管内滴注单剂预防量PS,并与25例未用PS的高危早产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预防组早产儿在生后15 min~6 h,平均(3.4±1.9) h给予预防量PS,其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明显改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9.5±6.9) d,(2.6±3.8) d和(40.8±17.8) d。而对照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13.1±6.5) d,(4.3±3.2) d和(53.8±27.8) 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预防组RDS发生率20%、病死率8% 虽较对照组RDS发生率32% 和病死率12% 低,但两者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S预防性给药可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对高危早产儿RDS具有减轻病情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用药对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改善早产儿预后的可行性.方法我院胎龄≤32 W的早产儿12例,于生后预防应用PS(预防组);同期确诊为RDS 17例应用呼吸机和PS(治疗组),比例两RDS发生率、呼吸机参数、并发症及预后.结果预防组RDS发生3例,发生率为25%,低于我院同期收治的≤32 W早产儿RDS发生率(43%);预防组RDS 3例均为Ⅱ期,治疗组Ⅲ期、Ⅳ为52.9%(9/17).预防组上呼吸机所需压力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肺炎、感染、颅内出血等合并症有下降趋势;未有气漏及BPD的发生.结论 PS预防用药可降低早产儿RDS发生率及减轻发病程度,减少呼吸机的应用,减少并发症,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RDS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用药对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改善早产儿预后的可行性。方法 我院胎龄≤32W的早产儿12例,于生后预防应用PS(预防组);同期确诊为RDS 17例应用呼吸机和PS(治疗组),比例两RDS发生率、呼吸机参数、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预防组RDS发生3例,发生率为25%,低于我院同期收治的≤32W早产儿RDS发生率(43%);预防组RDS 3例均为Ⅱ期,治疗组Ⅲ期、Ⅳ为52.9%(9/17)。预防组上呼吸机所需压力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肺炎、感染、颅内出血等合并症有下降趋势;未有气漏及BPD的发生。结论 PS预防用药可降低早产儿RDS发生率及减轻发病程度,减少呼吸机的应用,减少并发症,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清总胆汁酸(TBA)升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21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TBA升高(TBA > 24.8 μmol/L),将早产儿分为TBA升高组(53例)和非TBA升高组(163例)。对可能导致TBA升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TBA升高和非TBA升高两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禁食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以及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3.84,95% CI:1.53~9.64)、新生儿败血症(OR=2.56,95% CI:1.01~6.47)是早产儿TB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低出生体重及新生儿败血症可导致TBA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加容量保证通气(PSV+VG)两种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阶段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小于32周,且需要机械通气的40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儿从进入撤机阶段开始被随机分为SIMV组和PSV+VG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间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撤机时间(从进入撤机阶段到拔管时间)、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使用时间以及拔管失败率;比较两组病死率及气胸、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 与SIMV组比较,PSV+VG组的平均气道压、撤机时间、撤机后NCPAP使用时间、拔管失败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在动脉血气、病死率及气胸、PDA、BPD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RDS早产儿撤机阶段,PSV+VG模式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与早中期早产儿在校正18月龄时神经发育不良相关的感染因素。方法 以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在早产高危儿门诊随访的胎龄28~ < 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校正18月龄时采用修订版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神经发育评估,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对神经发育产生影响的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纳入早中期早产儿138例,其中校正18月龄时神经发育不良者59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中期早产儿神经发育不良与晚发感染、血培养阳性、其他系统感染有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晚发感染是神经发育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10,95% CI:1.133~3.600,P < 0.05)。结论 晚发感染可增加早中期早产儿神经发育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住院28 d 以上的明确诊断为BPD 的早产儿110 例,根据临床分度标准分为轻度BPD(52 例)、中度BPD(44 例)、重度BPD(14 例),探讨不同分度BPD 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吸氧、母亲妊娠并发症、宫内感染性肺炎及机械通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不同分度BPD 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感染、吸氧浓度>40% 的持续时间、是否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参数、机械通气时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时间、是否采用INSURE 模式及是否合并解脲脲原体感染、宫内感染性肺炎及动脉导管未闭有关。有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参数中的吸气峰压(OR=1.260,95%CI:1.096~1.448)、机械通气时间(OR=1.010,95%CI:1.005~1.016)为BPD 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INSURE 模式为保护因素(OR=0.208,95%CI:0.060~0.923)。结论 早产儿BPD 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避免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缩短应用机械通气时间、防止和减少肺部感染以及尽量采用INSURE 技术是预防BPD 进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住NICU诊断为BPD且胎龄 < 32周的14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度组81例,中重度组63例,对轻度组与中重度组围生期高危因素及治疗情况、合并症及并发症、呼吸系统预后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中重度组胎龄大于轻度组(P < 0.05),但小于胎龄儿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重度子癎前期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先兆早产比例低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生后2周仍需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肺炎及胆汁淤积综合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均P < 0.05),枸橼酸咖啡因应用率低于轻度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于胎龄儿(OR=5.974)、肺炎(OR=2.590)、出生2周仍需机械通气(OR=4.632)是BPD程度较重的危险因素(P < 0.05)。纠正胎龄40周肺功能检测中,中重度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及25%潮气量时呼吸流速(TEF25%)均低于轻度组(P < 0.05)。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中重度组因肺炎反复入院率及喘息发作率均高于轻度组(P < 0.05)。结论 小于胎龄儿、肺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与BPD的严重程度相关,可加重BPD程度。中重度BPD患儿肺功能较差,易出现反复感染、喘息等并发症,应关注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分析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母乳喂养对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25家医院新生儿病房在2015年10月23日至2017年10月30日住院的晚期早产儿资料。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1 576例晚期早产儿,其中母乳喂养组153例,配方奶喂养组1 423例。发生感染性疾病共计484例(30.71%),其中母乳喂养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配方奶喂养组(22.88% vs 31.55%,P=0.0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乳喂养是感染性疾病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534,P=0.004),而男婴、胎膜早破、妊娠糖尿病、窒息是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分别OR=1.328、5.386、1.535、2.353,均P < 0.05)。结论 母乳喂养可降低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晚期早产儿感染性疾病的保护因素,应积极提倡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实施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7.
甘馨  毛健  李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0):1028-1032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及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NEC的12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组(n=66)与手术组(n=55),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76)与死亡组(n=45),比较各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组发生NEC时纠正胎龄、血小板最低值、血便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P < 0.05),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病死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死亡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及发生NEC时纠正胎龄、体重、血小板最低值低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布洛芬使用率、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及手术治疗率高于存活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布洛芬是NEC死亡的危险因素(OR=9.149,P < 0.05)。结论 使用布洛芬是早产儿NEC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并发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191例BP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1例BPD患儿中,37例(19.4%)在纠正胎龄36周后并发PH,均发生于中度和重度BPD患儿,中度、重度BPD患儿的PH发生率分别为5.7%(5/87)和47.8%(32/67)。并发PH组患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明显小于无PH组患儿(P < 0.01);并发PH组患儿小于胎龄儿(SGA)比例、重度BPD比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率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PH组(P < 0.01);并发PH组患儿的吸氧、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时间均明显大于无PH组(P < 0.01);并发PH组患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无PH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 < 0.01)。37例PH患儿中(6例为轻度PH,14例中度,17例重度),轻、中度PH患儿均存活,重度PH患儿中15例(88%)死亡。结论 中重度BPD患儿的PH发生率较高,建议定期筛查BPD患儿的肺动脉压力。低出生胎龄和体重、SGA和重度BPD患儿更易并发PH。BPD并发PH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预后相对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例)。分析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IPPV组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总用氧时间、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气漏的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组鼻损伤的发生率高于HHHFNC组(P < 0.05)。结论 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的初始呼吸支持治疗,HHHFNC与NIPPV疗效相当,是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