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动脉溶栓[尿激酶或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再通后残存严重狭窄(狭窄率>70%)的18例急性脑梗死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估支架定位及血管残余狭窄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月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8±10.37)(6~48)个月。结果 所有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率<2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3个月后mRS评分明显改善。1例(5.6%)在术后第4 d仍处于昏迷状态,家属放弃治疗,死于脑干梗死。1例(5.6%)术后10个月出现神经定位体征,但临床表现明显较首次发病轻,复查DSA提示支架处血管闭塞。结论 早期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2014年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组24例,对照组16例,比较2组溶栓前、溶栓后1d、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3个月的mRS评分,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溶栓前与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与对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S评分,治疗后3个月,溶栓组预后良好13例(54.2%),对照组为7例(43.7%)。溶栓组1例出现症状性脑出血,治疗后恢复。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 0T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ASL)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对不明发病时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时间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30例,行DWI、FLAIR、3D ASL、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扫描。30例患者同时满足3D ASL灌注减低区/DWI高信号区 1. 2且FLAIR在相应的DWI高信号区未显影,对其中MRA发现有大血管闭塞的20例患者行静脉溶栓后的血管内治疗(桥接治疗,血管均达到m TICI分级2b/3级再通)。同时连续选取明确时间窗内(4. 5 h)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患者45例,其中单纯静脉溶栓16例,桥接治疗29例(血管均达到2b/3级再通)。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两组90 d mRS评分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不明时间窗组与明确时间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90 d mR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不明时间窗组桥接治疗颅内出血1例,明确时间窗组静脉溶栓颅内出血1例。结论 3D ASL-DWI与FLAIR-DWI双不匹配技术可作为不明发病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有效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rtPA静脉溶栓后联合支架取栓及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18例患者随机从2015-09—2017-09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筛选,所有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及rtPA动脉溶栓治疗,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取栓效果,采用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的NIHSS评分,术后90d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结果 18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获得部分或完全再通;术前与术后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疗效评估,其中15例患者(83%)mRS评分其预后良好,其中0分10例,1分2例,2分3例。另3例患者(17%)预后较差,其mRS评分为3分。结论 rtPA静脉溶栓后联合支架取栓及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促进患者血管再通,安全性较高,但要严格把控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4例,按照患者经济能力与自愿原则分为联合治疗组9例和对照组1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单用静脉溶栓治疗。将两组治疗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量表(mRS)评分,术后3个月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Ⅱ~Ⅲ级者为6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3%(P0.05)。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6.1%,9.28%)及病死率(6.5%,3.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恢复良好率(61.3%)明显高于对照组(37.3%)(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明显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增加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或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治疗后再通情况,比较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及随访3个月时mRS情况。结果 18例机械取栓患者均获得再通,17例完全再通,其中1例患者取栓术后局部狭窄行支架成形术;1例取栓后大脑前动脉A2段不显影。术后复查头颅CT平扫,1例为术区少量出血;1例患者出现大面积脑出血,出血后死亡;1例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伴出血后死亡。患者术前NIHSS评分18.0(10.8,20.2)分,术后1周NIHSS评分9.0(5.0,14.2);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2分9例。16例静脉溶栓患者术前NIHSS评分16.0(10.0,20.0),术后1周NIHSS评分10.0(8.0,14.0),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2分5例。术前(Z=-0.434,P=0.664)和术后(Z=-0.313,P=0.754)的NIHSS评分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机械取栓组的NIHSS评分降低值大于静脉溶栓组(6.5 vs 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0,P=0.037);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后出院3个月mRS评分1.5(1.0,2.3)低于静脉溶栓组mRS评分4.5(1.0,4.8),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5,P=0.044)。结论 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率高,可以改善预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可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例,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后采用Solitaire AB取栓装置进行支架取栓术,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2例,颈内动脉末端T型病变2例,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术后3月临床随访结果。以支架取栓后再通率、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病死率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8例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均成功实现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分级2b或3级。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6(0,12)分,较术前16.5(12,24)分明显下降(P<0.05),未发生操作相关永久性并发症。6例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1例因梗死后出血残疾(mRS评分为3~4分);1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而死亡。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Tandem ICA/MCA,TIM)患者能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临床预后较好,但对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效果不理想,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10例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11例直接行血管内治疗。其中机械取栓12例,机械取栓+支架植入3例,单纯颈动脉支架植入3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1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支架植入1例,单纯动脉溶栓1例。评估术中mTICI再通等级、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第90天m RS评分,分析疗效与安全性。结果21例患者前循环卒中18例,后循环卒中3例。NIHSS评分平均15. 81±6. 44分。20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达mTICI 2 b-3级。术中并发出血1例,术后大量颅内出血1例,无症状少量颅内出血4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8例,其中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最终死亡5例(23. 81%)。术后随访第90天mRS评分0~2分8例。结论经充分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宜的单一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方法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2—2015-10我院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7例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为观察组;40例采用单纯静脉溶栓治疗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h、术后1周的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68.75%,对照组为40.54%,2组术后24h、术后1周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并发症率与病死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方法,应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4家医疗中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取栓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急诊血管内治疗前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直接血管内治疗组。收集患者一般基线数据和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治疗后预后情况。使用术后90 d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主要有效性结局指标为90 d mRS评分和90 d血管性死亡率;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术后48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再灌注损伤、造影剂渗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后循环取栓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25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接受桥接治疗28例,直接血管内治疗97例。入院时,桥接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13.9(11.3~23.2)U...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乐婷  娄萍  路青山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32-1236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按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桥接血管内治疗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主要疗效结局为治 疗后3个月mRS评分,次要疗效结局为24 h、3 d和30 d的NI HS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2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其他部位出血、1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入组56例患者,平均年龄60.77±12.72岁,男性35例(62.5%)。单纯静脉溶栓组39例,桥接 治疗组17例。桥接治疗组3个月mRS评分≤2分比例高于单纯静脉溶栓组(88.2% vs 56.4%,P =0.021)。 两组治疗后24 h、3 d和30 d 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 d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其他部位出血 率、10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DRAGON评分和SEDAN评分对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急性期内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收入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有关基线资料,并使用ASPECTS、DRAGON和SEDAN3个量表进行评分。以住院期间出血转化作为观察终点。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量表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采用C值表示,通过C值比较3个量表的预测价值;使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χ2(P)]检验法判断各模型与实际结果的拟合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评分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99例患者,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在总体患者中C值分别为0.889、0.810和0.793;前循环中C值分别为0.889、0.823和0.788;男性组中C值分别为0.893、0.788和0.818;女性组中C值分别为0.882、0.808和0.720(均P0.05)。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在总体患者中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分别为8.253、2.685和7.511;在前循环中分别为9.875、4.330和6.441;在男性组中分别为8.966、1.697和3.049;在女性组中分别为4.284、6.548和7.669(仅前循环和男性组的ASPECTS评分P0.05,余P0.05)。Logistic回归分析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的OR值在总体患者分别为0.588、1.839和2.229,在前循环分别为0.567、1.951和2.198,在男性组分别为0.595、1.969和2.675,在女性组分别为0.573、1.833和1.787(均P0.05)。结论 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量表均可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预测,ASPECTS评分要优于另外2种评分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主要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索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所致狭窄与梗死灶分布类型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 索不同脑梗死类型与斑块性质、重塑率及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机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于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14 d内发生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并进行 HRMRI扫描的患者临床资料。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上将梗死类型分为 穿支动脉梗死(perforating artery infarct,PAI)、皮质支供血区梗死(pial infarct,PI)、分水岭梗死 (border zone infarct,BZI)和混合型梗死(PAI+PI,PAI+BZI,PI+BZI,PAI+PI+BZI)。在矢状位HRMRI上测 量MCA M1段狭窄率及重构率,并收集斑块位置、长度、厚度等形态学指标。正性重构>1.05,负性重 构<0.95。将PAI、PI、BZI的患者分入单型梗死组,将PAI+PI、PAI+BZI、PI+BZI、PAI+PI+BZI的患者归入 混合型梗死组。 结果 共纳入51例MCA狭窄程度≤50%的患者,其中单型组32例,混合组19例。单型组中,PAI 2 2 例(68.8%),PI 6例(18.7%),BZI 4例(12.5%),正性重构22例(68.8%)。混合组中PAI+BZI 7 例(36.8%),PAI+PI 2例(10.6%),PI+BZI 5例(26.3%),PAI+PI+BZI 5例(26.3%),正性重构17例 (89.5%)。混合型组的狭窄程度较单型组重(P =0.01),斑块厚度较单型组大(P =0.001),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程度的MCA狭窄,其梗死灶分布有所不同,单型梗死主要为PAI,混合型梗死主要以 PAI+BZI多见。同时HRMRI发现对于轻型MCA狭窄的患者,血管的狭窄程度和斑块厚度增加可能与混合 型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皮层小梗死引起单纯手指无力的临床表现较为少见,本文旨在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与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功能预后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连续就诊于北京怀柔医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患者。根据入院头颅CT,采用改良Van Swieten量表进行脑白质疏松分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分析脑白质疏松与溶栓后24 h sICH和3个月不良功能预后(mRS>2分)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25例患者,平均年龄73.2±8.4岁,男性84例(67.2%),有脑白质疏松82例(65.6%)。 有脑白质疏松、无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24 h sICH发生率分别为12.2%(10/82)、4.7%(2/43), P =0.298;3个月不良功能预后比例分别为70.7%(58/82)、34.9%(15/43),P <0.001。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与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24 h sICH不相关(OR 0.320, 95%CI 0.056~1.846,P =0.203);与3个月不良功能预后独立相关(OR 4.392,95%CI 1.514~12.744, P =0.006)。 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与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sICH不相关,但与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不良 功能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
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院治疗的CWS的
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
结果 共12例患者,男性8例(66.67%),中位年龄为60岁。高脂血症9例(75.0%),高血压8例
(66.67%),糖尿病4例(33.33%),肿瘤病史3例(25.0%)。纯运动性卒中4例(33.33%),运动伴有构
音障碍者4例(33.33%),运动及感觉性障碍3例(25.00%),纯感觉障碍1例(8.33%)。影像学示豆纹
动脉供血区新发脑梗死6例(50%)。所有患者给予口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3例症状复发患者又
给予静脉溶栓和静脉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现症状发作,10例mRS评分为0
分,2例mRS评分分别为4分及3分。
结论 CWS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发作刻板,常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在本组病例中发现双重
抗血小板治疗有效,静脉溶栓效果不肯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预期寿命的延长,增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 病率不断增加。最近研究显示,深穿支动脉病(deep perforating arteriopathy,DPA)和脑淀粉样血管病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均属于增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谱系(spectrum of age-related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疾病,两者存在重叠性,且相互作用。增龄相关性CSVD治疗包括特异性及非特 异性治疗。非特异性治疗包括控制血管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治疗及静脉溶栓等。特异性治疗方面,最 近研究提示抗炎治疗对增龄相关性CSVD或许有效;而针对CAA相关性炎症,已显示其对类固醇和(或) 环磷酰胺有良好的反应。随着对增龄相关性CSVD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特异 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相比,大脑中动脉M2段更加纤细、迂曲,其急性闭塞后血 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但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争议。目前 的研究显示,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单纯的静脉溶栓,但这3种治疗方法对90 d预 后的影响差异不大。另外,因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治疗方法对出血转化的影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由DWI证实的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结果 共纳入18例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其中10例(55.6%)出现四肢瘫痪,11例(61.1%)出现意识 水平下降。患者病程中最重阶段NIHSS评分为12.5(4.0~20.5)分。16例(88.9%)患者病因分型为大动 脉粥样硬化型。除了双侧大脑脚外,脑桥(88.9%)、小脑(72.2%)也是常见的受累部位。16例(88.9%) 患者存在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余2例(11.1%)患者存在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出院3个月后对18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其中有2例失访,13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10例死亡)。 结论 双侧大脑脚梗死常合并脑桥和小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病机制可能 为低灌注,此类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