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悬吊运动训练(SE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D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以期为该类型患儿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童康复治疗部收治的59例DCP患儿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20例,悬吊组20例,研究组19例),常规组行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感觉统合训练联合运动疗法等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疗效.方法 收集确诊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患儿53例,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6例)只给予运动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头皮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27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感觉统合训练.结果 治疗1、2、3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7.0%(10/27)、70.4%(19/27)、92.6%(25/27)和11.5%(3/26)、42.3%(11/26)、65.4%(1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疗程增加,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联合运动疗法等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康复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虚拟情景循环踏车锻炼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为脑瘫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患儿均经包括神经发育促进术、物理因子、推拿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锻炼。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下肢关节活动度、改良Ashworth(MAS)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内收肌角与腘窝角小于对照组患儿,足背屈角大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的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给予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虚拟情景循环踏车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下肢关节活动度,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脑瘫儿童躯干控制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标准的4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20)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n=20)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应用儿童悬吊训练系统。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20 cm宽步道10 m步行速度(MWS)对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儿童BBS评分、20 cm宽步道10 m MWS、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躯干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完善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诊治且确认为痉挛型脑瘫患儿1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MOTOmed智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悬吊疗法。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躯干控制能力、Berg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 评分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内皮素(ET)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躯干总标准差、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2、6.860、8.380,P<0.05);观察组Berg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2.126、2.331,P<0.05);观察组NGF水平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0、2.806,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躯干控制能力,促进其粗大运动发育,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一的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5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治疗均为1次/日,每周训练5天,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项)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3个月后GMFM88项测评分别为7.18±2.76、12.15±3.70,Berg平衡量表测评分别为6.52 ±3.18、9.75±3.06,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测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9和2.89,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对发育迟缓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新的早期干预思路与方法。方法 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6~15月发育迟缓儿童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治疗周期为3个月。在治疗前后均采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和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IMS评估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t=-2.983、-7.157,P<0.05;PDMS-GM评估分别为t=-2.733、-6.517,P<0.05),且治疗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IMS和PDMS-GM评估分别为t=-2.400,-6.099,P<0.05)。结论 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发育迟缓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痉挛型双瘫患儿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实验组行虚拟现实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GMFM-88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粗大运动进行评价,采用步态周期、步行速度评价患儿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实验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S评分、步态周期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MAS评分、步态周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核心稳定性评估方法、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MWT)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平板支撑时间、仰卧双腿上举角度、仰卧静态卷腹维持时间、GMFM-88 D、E区评分、BBS评分、10MWT时间、步数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5、3.78、3.46、3.37、2.89、4.52、7.33、3.96,P<0.01)。结论 悬吊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7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8例、针刺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实验组在针刺组基础上予以悬吊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C区、D区、E区及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对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每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GMFM-C、GMFM-D、GMFM-E、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044、16.874、13.246、14.590,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悬吊运动训练(SET)应用于痉挛型双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改善步行能力的疗效,以期为痉挛型双瘫患儿SPR后康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5-1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住院的69例痉挛型双瘫患儿SPR后按照随机分类的原则分成对照组35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在SPR后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各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TUG时间及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移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标达成量表(GAS)是一种在康复干预过程中记录患者个体目标完成程度的记分方法,具有强调患者个体差异、敏感性高、多方人员参与目标设定的特点。治疗师可紧密结合功能评估结果和家庭需求,为脑瘫患者制定个性化的GAS。GAS可以广泛应用于儿童脑瘫康复领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应用口肌运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及流涎的影响,以期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62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干预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联合口肌运动训练,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分析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与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的I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月龄介于6~36个月,按规定治疗的痉挛型四肢瘫患儿,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药物、运动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电针和高压氧治疗。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进行评价,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总百分比(t=2.08,P〈0.05)、评分总百分比差(t=4.45,P〈0.05);综合功能运动能区评定评分(t=2.76,P〈0.05)及评分差(t=4.95,P〈0.0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针刺结合高压氧对脑瘫具有确切的疗效,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