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视普查是在教育部等8 部门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基本框架下,面向全国18 岁及以下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的近视检测、记录和统计分析工作[1]。制定出可信、可行、可及的近视普查工作方案,是关系到此项重要防控工作是否能科学、有效、稳定地开展下去的关键之一。近视普查流程的设计和有效落实是整体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关系到近视防控的全面、有效开展,关系到防控方案的精准化制定和评议考核制度的具体落实[1,2]。本共识是在对国家防控策略和实施方案等有关精神充分研究和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近视科学研究和儿童青少年特征提出的,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行后达成,旨在保障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开展,引导各地近视普查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近视问题已成为重要 的社会问题之一。现阶段,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2.7%,同时出现近视低龄化趋势,而且高度近视比例也居高不下[1]。2021年,李玲教授发布的《信息化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报告》[2]显示,未来在中国全人口中至少有9.6亿近视人口。近视已成为最影响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的疾病。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发展,近视管理刻不容缓。2019年,由行业专家撰写的《近视管理白皮书(2019)》[3]给出了科学及有效的近视管理方法和手段。随着近视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地补充并升级,临床上需要根据个体自身条件综合考量,给予儿童青少年以科学的、个性化的近视管理方案。基于此补充编撰《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 1? 近视阶段的划分 2? 近视的监测 2.1 近视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技术 2.2 视力的监测技术 2.3 眼屈光度的监测技术 2.4 眼轴的监测技术 2.5 眼部健康的监测技术 3? 近视管理技术 3.1 进展性近视管理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3.1.1 角膜塑形镜的应用及进展 3.1.2 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应用及进展 3.1.3 特殊设计框架眼镜的应用及进展 3.1.4 药物的应用及进展 3.2 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 3.2.1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适应证 3.2.2 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方案 3.2.3 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有效性判断 4? 特殊人群的视觉健康监管 4.1 0~6岁儿童的视觉监测与管理 4.2 高度近视人群的视觉监测与管理 5? 近视管理机制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3.
《眼科新进展》2023,(10):839-841
<正>国疾控综卫免函[2023]2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全面总结评价《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5年来实践经验和近视防控最新科研及专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我局组织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从公共卫生维度提出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和综合干预措施,以科学指导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建设及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指导地方推进实施。  相似文献   

4.
当前眼轴长度(AL)的测量方法无创、便捷, 结果客观、稳定。与眼屈光度数的测量结果不同, AL测量不受眼调节能力的影响, 近年来在近视防控中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已成为青少年近视防控管理的重要评价指标。然而, 目前尚缺乏全面反映我国3~18岁儿童青少年屈光状态或屈光进展的AL参考值及针对AL测量方法、测量设备评价方法的操作规范, 给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结果的判定、屈光档案的准确建立、屈光状态的纵向趋势观察以及测量数据的可比性等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促进和规范我国已有的儿童青少年眼轴数据的合理应用以及规范眼轴数据的测量和记录, 《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专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和收集目前我国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和临床实践中关于AL评价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就我国儿童青少年AL及相关参数的定义与测量要求、人群生长发育特征、在人群横断面筛查中的应用、在屈光动态管理中的应用、AL变化与屈光度数变化的换算关系、AL联合其他参数对近视的预测效果、眼轴测量仪器的准确性评估等7个科学内容进行研究和讨论, 根据对国内外重要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 制定《...  相似文献   

5.
2近距工作引起的永久性近视人们已接受这样的结论:儿童的近视发展主要是由于眼轴的增长,该增长的速度无法被角膜和晶状体屈光力的下降所代偿[3,39,40,41]。直到最近,引起LOM的眼参数方面的机制才知晓,Kent[42]报道了对一病例纵向研究的资料,表明在青少年时期,角膜屈光力随近视发展而增大,Goss和Erick-son[43]发现角膜曲率增加和近视进展之间的联系在两条主子午线都是很明显的,但是,他们没有检查随近视而变化的其他光学参数;Adams[44]报道他自己的角膜曲率保持不变,但近视在进展,由此下结论近视进展不是由于角膜变化而是…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障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开展,引导各地近视普查工作有序进行,专家组已经制定出查的基本内容和规范流程,并对用到的检测和数据采集设备及设置的标准化达成共识。信息化是客观精准获取近视本底数据的重要保障,也是数据安全存储和快速传递的有效路径,同时又是国家政府层面的大数据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故近视普查的规范化流程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因此我们组织专家组,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临床实践,形成《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信息化管理专家共识(2019)》,旨在为近视普查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内容包括:信息化管理实现的功能、数据表的结构化设计、信息系统的架构和模块、信息化应用规范和指南、统计分析等。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国家高度关注。2018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个部委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把近视眼防控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本文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控的现状和特点,剖析现阶段相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期为我国近视眼防控提供科...  相似文献   

8.
指南的目标 本指南是从国际近视研究所( IMI)白皮书中提取出来的有关近视管理方面的建议[1-2]。本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都是根据现有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 3月)而来,其治疗可行性和执业范围因地区而异, 应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眼保健专家组通过对现有最优科学数据进行分析诠释,从而形成了本指南。在工作中,近视管理从业者应该将患者需求放在首位,全面考虑患者具体情况后再提出合适的处理意见。 1 前言 1.1 定义 近视是一种屈光不正,即当眼睛调节放松时, 远处物体的光线(相当于平行于光轴)进入眼睛,聚 焦在视网膜前方。近视通常是由于眼轴太长造成的,但也可能是由过度弯曲的角膜或屈光力增加的 晶状体造成的,或二者兼而有之[1]。从等效球镜度( SE)来看的话,近视通常定义为当眼睛调节放松 时SE≤-0.50 D[1]。 1.1.1 近视临床表现 ①当眼部调节放松时, SE≤-0.50 D。②往往学龄期发病并进展到青年期。③没有其他会引发近视的原因(即继发性或综合征性近视)。 1.1.2 患者群体 近视患者群体是指SE≤-0.5 D,且在一段时 间内往往会呈加深趋势的人群。大多数近视伴随着高强度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发病,持续进展直到青年期。近视在学龄期的进展速度也往往较快,在青春期后期逐渐减缓,并在成年后趋于稳定。在某些情况下,近视会在学龄前就发生,或者直到成年早期仍在持续进展。 1.2 临床目标 ①通过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记录近视水平 基线。②将近视进展控制至接近或低于相应年龄和种族的平均近视进展水平,或采用适当的干预措施使近视的进展低于预计的速度。③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视力、总体健 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④做好宣教,并让患者和 监护人参与近视管理。⑤保持视觉质量,并维持好生活质量 2  背景 2.1 患病率 东亚和东南亚的近视患病率最高,青年人近 视的患病率为80%~ 90%,高度近视的患病率为 10%~ 20%[3]。发展中国家的近视患病率相对较 低,这与城市化、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有关[4]。 根据已发表文献估计, 2020 年全球近视患病率为 33%,到2050年,估计将达到50%,影响全球近50 亿人[5]。据估计, 2050年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将达世 界人口的10%。由此引发的眼部并发症如近视性黄 斑变性( Myopic macular degeneration, MMD)、视网 膜脱落、青光眼和白内障等(见表2)的风险将呈指 数级增加,这会使得高度近视相关眼部疾病患者和 视力丧失患者[5]的人数大幅度增加。近视度数每增 加1.00 D, MMD的风险就会增加67%[6]。随着眼轴 长度和球镜度的增加,视力障碍的患病率升高, 75 岁以上眼轴长度为26~ 28 mm的患者视力损害的累积风险为25%,眼轴长度为30 mm或以上的患者 视力障碍的累积风险达到90%甚至更高[7]。 2.2 近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近视度数增加,眼部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 加,并已证实可导致永久性视力障碍和失明[8],而 当前的科技手段让近视变得可防可控[2, 9-10],这使得近视管理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经过循证研究证实,一些治疗手段可以在临床上减缓近视进展, 并降低发生高度近视的可能性,从而控制眼部并发 症的发生[8]。如不控制近视发生发展,高度近视还 会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如诱导焦虑和抑郁[11-12]。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管理近视可以减轻政府的 负担,据统计,到2015年,未矫正的近视和MMD 已经造成全球2500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13]。 中华医学会建议建立儿童视力筛查数据库,以评估近视的进展,并采用有效手段尽早干预[14]。现 新加坡、中国(包括中国台北)均已出台国家近视防控计划。 2.3 近视风险因素 对于大多数近视而言,近视的主要风险因素与 生活方式相关,例如户外时间过少、连续和高强度 (大于45 min)的近距离工作(阅读距离小于20 cm)[15]。 近视多见于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成就较高的人群,多 发生在城市化地区和发达国家。相对来说,农村地 区近视较少,但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儿童近视 患病率现已超过50%,这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相关[16]。 由于近视在东亚和东南亚种族中更普遍,因此 遗传因素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父母双方中有任何一方近视都会增加患近视的风险,这也可能是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习惯导致。有明显证据显示,如户外活动减少和学业强度增加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会促进近视进展[17-18]。 远视储备减少是近视的既定危险因素[19]。与同年龄平均水平相比,远视储备减少即前文提到的近视前期[19](见表3)。当远视储备减少,又存在近视风险因素如户外活动时间少、近距离工作多时, 近视的发病存在高度可能。 与青春期后期相比,幼年时期的近视进展往往更快(见图1),因此一旦孩子被诊断出近视,就必须立即进行检测和近视管理。 与近视相关的风险因素可能还包括身高、智 力、身体活动、睡眠、社会经济地位、吸烟、饮食、 城乡差异、污染、住房、昼夜节律,但这些因素与 近视的关联性需要进一步证实。还有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过敏性结膜炎、花粉症、川崎病、发热性疾病以及生育治疗。最近的报道显示,女性发生近视的比例越来越高[4]。 3  临床检查 近视管理的临床检查中,初次全面检查包括图1A 中各项。随访时检查内容应包括最基本的屈光度、 眼轴长度、调节和双眼视功能。每年都需要1次全面检查(见图1B)。 3.1 病史 病史应包括主诉 、既往眼病史、家族眼病史和一般健康状况,还应包括有关近视史、生活方式 和危险因素(例如近距离工作和设备使用、教育和 户外时间)等。 3.2 视力测量 远近裸眼视力、习惯性矫正视力、主观最佳矫 正视力和客观散瞳屈光度。如果无法麻痹睫状肌, 应在眼部调节完全放松的情况下验光。 注:散瞳/麻痹睫状肌可以使用1.0 %环喷妥酯 或1.0 %托吡卡胺,每眼隔5分钟点眼2滴[14]。 3.3 调节和双眼视评估 应对儿童患者和视疲劳患者进行全面的调节和双眼视评估,包括瞳孔和眼球运动,以排除调节和双眼视问题。许多研究发现了调节滞后、 AC/A 比率和调节功能与近视进展之间的关联,得出结论 认为他们并没有关联。 AC/A比率增高是近视的预 兆,并且与调节滞后增加有关[20]。但有纵向研究结果显示,调节滞后不会导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21-22]。 总的来说,大多数研究认为二者没有关联,而调节滞后可能是近视导致的[22]。内隐斜在近视进展中 的作用尚不清楚。而任何近视治疗方法都应考虑 患者双眼视力状态稳定和用眼舒适。 IMI推荐的最基础的调节和双眼视评估[15]应在 初次就诊时完成,并在随访时监测治疗对双眼视状态的影响。 调节和双眼视评估应包括:①调节反应(滞后 或超前);②调节幅度;③远距和近距调节灵活度; ④远距和近距隐斜视;⑤近距注视视差;⑥调节集 合/调节(AC/A)比。 3.4 眼部健康检查及特殊治疗检查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进行特定的检查,例如角膜塑形术的角膜地形图,低浓度阿托品治疗的 瞳孔大小和视功能测量。角膜塑形术和低浓度阿 托品治疗需测量眼轴,且因眼轴是眼球生长的直接证据,近视管理中眼轴测量是必不可少的。 随访时的检查至少包括客观验光和眼轴测量以及特殊治疗对应的检查,如接触镜配适和角膜荧光染色。 如果没有睫状肌麻痹的条件,需在眼部调节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验光。如果条件允许,尽量测 量眼轴长度。 4 护理流程 4.1 患者治疗效果标准 ①相对于年龄和种族相近的儿童的平均近视 进展速度和眼轴增长速率,配戴单光眼镜的儿童在 临床上进展有所减缓(见图2和表4)。②视觉功能 的保留情况。③生活质量的维持情况。 4.2 诊断 经过全面的眼科检查并排除其他原因(见下文) 确诊近视后,应与患者及其监护人讨论近视可能的 发展变化和控制近视进展的必要性。 4.3 鉴别诊断 近视与一些眼部疾病相关联,如先天性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色素性视网膜炎、 圆锥角膜、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假性”近视、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和白化病等。 近视也可能与多系统疾病有关,例如Sticklers 综合征、糖尿病、 Marfan综合征、 Weill-Marchesani 综合征、Knobloch综合征和Ehlers Danlos综合征等[27]。 5  管理治疗 5.1 推荐/指导 对于有近视发病风险的人群,应该建议其增加 户外活动时间并减少近距离工作。已有大量研究 证实每天增加80 min的户外时间可以将新增近视病例的数量减半[28-30],每天近距离工作少于2.5 h和 定时休息值得推广[31-32]。 5.2 治疗选择 对于那些近视持续增长者,首先要测量基线屈 光不正度数;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还应积极采取 措施来减缓近视的进展。 近视治疗方式包括验配定制框架眼镜(日间配 戴)、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日间配戴)、角膜塑形 镜(夜间配戴)和低浓度阿托品(每天每眼睡前点眼 1滴)。表5列出了几种治疗方式的近视控制效果, 但任何治疗方式的效果都可能因患者的依从性(例 如,配戴光学治疗的时间)等不同而异。因欠矫对近 视进展的影响尚不清楚且存在争议,故不提倡[9, 33-34]。 国际近视研究所白皮书[2]和中华医学会近视管理专家共识白皮书[14]也推荐了这些治疗方案。 早期已有一些研究提示联合治疗可以提高近 视控制水平。 1项针对日本儿童的研究报道,与单 独的角膜塑形术疗法相比,角膜塑形术联合0.01 % 阿托品治疗2年后,近视进展速度减缓了30 %[35]。 对于那些对单一疗法效果不佳的患者来说,联合疗 法可能是1个较好的选择。 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各种因素,如年龄、近视程度、治疗和未治疗时近视增加的可能性、近视 增加的程度、患者和父母对特殊治疗方案的意向、生活方式、对于特殊治疗方案的依从性以及预期的 平均近视减缓程度等。 5.3 治疗时间表 原则上框架眼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应从醒来后全天配戴并在睡前取下,最好每周7 d配戴,当然, 临床上对配戴时间的判断也取决于近视度数。 角膜塑形镜应每周7 d整夜配戴。 低浓度阿托品( 0.01 %至0.05 %)应在每晚睡前滴眼,每晚1滴,每周7 d,可以按压泪小点以减少全身吸收。低浓度阿托品存在剂量反应,目前 以0.05 %为最有效而且不良反应很小,而0.01 %单独应用几乎没有效果。 应定期监测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治疗持续 时间应至少维持到患者在当前的年龄和生活方式 下没有或很少有近视进展风险。如果6~ 9个月后, 治疗效果不佳,首先应审视患者的依从性,然后再 考虑其他治疗方案或选择联合治疗。 5.4 复查时间表 图3为每种疗法的建议随访时间表。时间表因 治疗方式而异,一般每3~ 6个月随访1次,具体情 况根据患者近视进展、度数和眼轴长度而定。此外 每年需要进行1次全面的眼科检查[15]。 5.5 停止治疗 如果停止治疗,应在最初的3个月、 6个月、 1 年时对患者进行监测,以确认近视是否继续进展。 如果继续进展,应恢复治疗,如果没有,继续监测 直到确定患者情况稳定。之后每年随访1次,如视 力有任何变化,及时就医。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控制近视的软性角膜接触镜、框架眼镜或低浓度阿托品( 0.01 %、 0.02 %和 0.05 %)治疗后有反弹[2,48-49]。角膜塑形术的反弹效应尚不清楚[50]。一般来说,近视控制治疗需持续到患者达到几乎没有进展风险的年龄,也就是说, 直到成年或不再高强度学习时。上述治疗手段中的光学手段,除了控制近视之外还同时用于矫正 视力。 5.6 知情同意 对于儿童或未达到法定同意年龄的患者,在 被告知近视的治疗方案、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点和风 险、随访时间、治疗持续时间、花费等问题时,应 由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与其监护人应对近视管理问题达成一致 意见。医师要告知对方没有一种治疗可以预防或 阻止近视进展,而且治疗效果也有个体差异,以降 低患者的期望值。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中应详细说 明治疗方案、治疗费用、随访和治疗持续时间、风 险以及治疗的益处。 5.7 治疗的益处和风险 一般来说,所有可用的临床方案都可以在临床 上减缓近视的进展并降低眼部并发症和永久性视力 丧失的风险(参阅2.2近视管理的必要性)。不同干 预手段减缓近视进展的效果从20 %到90 %不等[51]。 迄今为止,所有干预措施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9]。框架眼镜为主的治疗方案在减缓近视进展的同时还能提供清晰的视力,并且不良反应最少。而 双焦镜片中间的分割线可能会导致棱镜跳跃,这会让刚配戴的用户感到不适。此外,某些镜片设计还存在周边视力模糊的情况。 软性角膜接触镜为主的治疗方案在减缓近视进展的同时还能提供清晰的视力,且发生微生物角膜炎的风险很小;每10 000名日常配戴者中仅有 1~ 2例[52]。良好的接触镜卫生习惯和日常清洁非常重要(有关接触镜护理和卫生,请参阅IMI临床 管理指南[15])。 角膜塑形术是通过整夜配戴硬镜重塑角膜,白 天无需配戴任何矫正镜片即可拥有良好的裸眼视 力,同时还能减缓近视的进展。过夜配戴接触镜导 致微生物角膜炎的风险很小。对于儿童,角膜炎的 预估发病率为每10 000配戴者中有13.9例[53-54]。患 者要培养良好的接触镜卫生习惯和正确配戴方式来防止塑形镜相关并发症发生。 低浓度阿托品(0.01 %、 0.02 %和0.05 %)在生 化上减缓近视进展,其减缓眼轴生长的机制尚不清 楚。因低浓度阿托品治疗近视的有关报道最长只 有10年,故其长期影响尚不明确。低浓度阿托品 几乎没有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瞳孔扩张导致轻度 畏光、调节能力下降和近视力下降[45,55]。在使用阿 托品治疗时,还需要光学器具来矫正近视。 增加户外时间(每天120 min)是一种在生活方 式上预防近视发生和进展的方法。最近的1项研究表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能减缓屈光不正进展和眼 轴伸长约30%[29]。它在改善维生素D吸收、肥胖、 抑郁和社交方面还有额外的收获。增加户外时间 可以作为任何近视治疗方案的补充。但在户外会 增加紫外线辐射的暴露,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区,紫 外线辐射全年都非常严重,患皮肤癌的风险很高。 在中至强度紫外线照射下,户外活动时建议戴宽边 帽、长袖衣服和防紫外线太阳镜或眼镜。 6  视光执业与近视管理 近视管理在视光服务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因此,视光服务中各个管理环节都需要把近视管 理的实施与发展纳入考量之中。尽管不同国家或 地区之间的视光服务范围与相关法律法规都有所 差别,一些视光服务中基本的近视管理要素,尤 其是对于社区层面的服务来说,依然是基础性的 存在。这些基本要素包括但不限于:筛(眼健康筛 查)、验(精准验光)、荐(方案推荐)、配(个性配镜)、 校(调校交付)、维(售后关怀)。这些要素方面的建 议可以根据本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调整 和实施。 7  结论 该共识可作为眼保健从业者在开展近视管理 时的参考指南,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执业范围 和可开展的治疗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决定具 体治疗方式时,需要考虑患者个体因素,例如治疗 方式的可承受性和可获取性。因此,本共识不应取代医师对患者做出的判断。 通过公共卫生宣教预防近视至关重要,相关信息包括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定期眼部检查和用眼卫 生教育。针对家长、学校教师和相关政府机构进行 宣传教育可能有助于提高对近视及其对视力危害 的认识。 各地都应当积极推广增加户外活动和改善用 眼习惯。这是延缓近视发生进展并降低高度近视 和相关眼部并发症(如近视性黄斑变性、白内障、 青光眼和视网膜脱落等)风险的关键。 有关近视护理标准或法规的订立需要一定程 序和时间。但所有眼保健专业人士(配镜师、视光 师和眼科医生)和整个行业都需要立即行动起来做 近视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证实:①光学和药物治 疗可以减缓近视儿童的近视发展。②户外活动可 以预防或延缓儿童近视。③对于有近视发生风险 的儿童(或处于近视前期的儿童),应听从有关生活 方式的建议,增加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至 120 min, 并减少近距离工作的强度。④所有SE≤-0.50 D的 儿童都应纳入近视管理中,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 童,因为年龄越小近视进展速度越快。⑤近视管理 应持续到成年后近视趋于稳定时,或教育的高强度 阶段结束时。⑥在近视管理中,应对患者进行密切 监测以预防任何潜在的不良反应。⑦近视管理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近视风险因素。各地应根据 本地实际情况,相应地采纳近视管理相关的基本要 素进行实践,推进近视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未成年人使用各类电子产品、数字化设备呈普遍化、低龄化发展趋势。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进行在线学习、网络社交、网上娱乐,会显著增加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负荷,挤占正常的社会交往、体育活动与户外自然光暴露时间。家长及监护人对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屏幕的管理缺位,儿童青少年易养成不健康的屏幕用眼习惯与行为,对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以及屈光发育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为促进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养成屏幕用眼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健康科学地使用各类电子显示屏幕,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病与进展,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行业标准规范及临床经验制订《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电子屏幕用眼健康管理专家指导意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全球的近视和高度近视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发病早、进展快、高度近视比例增加的趋势。根据Holden等[1]2015 年发表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上的报道,2010 年全球近视人群18.93 亿,占27%,高度近视人群1.70 亿,占2.8%,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近视患病率接近50%,远远高于澳洲、欧洲、北美和南美地区。按目前的患病率预测,至2050 年,全球近视人群将达到49.49 亿(52%),高度近视人群达到9.25 亿(10%)。Rudnicka等[2]的调查发现,东亚15岁人群近视患病率高达69%,因此,必须及早进行干预,有效减少近视所导致的眼部并发症和视力丧失,减轻由此而造成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 在人的屈光发育过程中,从出生至3 岁是一生中屈光度数变化最快的时期,初生婴儿中,大部分为+1.50~+2.00 D的低度远视,伴随着成长,角膜曲率逐渐平坦,眼轴逐渐延长,至学龄期逐步完成正视化的过程,期间部分儿童开始出现近视并逐渐加深[3]。因此,0~3岁,是视觉发育最关键的时期,0~12 岁则为敏感期,对敏感期的儿童进行科学的屈光检查,并及早、准确矫正屈光不正,定期随访,将有助于减少屈光不正未矫正及近视增长过快所导致的眼部并发症,降低高度近视致盲的风险。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内的情况,参考美国眼科学会(AAO)相关的视光临床实践指南及大量文献,形成此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旨在为儿童屈光不正矫正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e author defines motor and sensory alternation: the term alternation should not be used in isolation, it should always be accompanied by the name of the parameter concerned. Sensory alternation is always found together with motor alternation but the reverse is not true.The examining criteria for a diagnosis of sensory alternation are given, sensory alternation must not be confused with alternating inhibition. Working from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cases of motor alternating strabismus, the author selects 2 types of binocular sensory relations which allow on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cases of primary alternating strabismus- cases of secondary alternating strabismusThese forms will develop in different ways; in both cases a cure is possible providing that the right treatment is prescribed and once prescribed carefully followed, etc. It is always a case of serious forms of strabismus whose developmental period is spread over several years.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the frequency of cases of true primary strabismus is from 1–3%, the frequency of cases of secondary alternating strabismus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therapy practised on cases of monocular strabismus with amblyopia. These latter will become cases of alternating strabismu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ertain types of therapy carried out over several years (penalization, rocking, alternated occlusion, etc...).Experimental data on kittens confirm clinical data; kittens placed in abnormal environments during the sensitive period will show modific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ortical cells and the absence of binocular cells (either because the excitation of the two eyes was not simultaneous, or not identical: artificial strabismus, occlusion, opaque glasses). This disturbances become irreversible after a certain period of exposure (a function of age, length of exposure, etc...).It is thus necessary to bear in mind: 1) the iatrogenic risks of certain orthoptic treatments, 2) the necessity for a binocular form of treat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as once a certain stage is passed, cortical plasticity diminishes and the elaboration of normal binocular relations becomes impossible.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The effects of single or multiple topical doses of the relatively selective A1adenosine receptor agonists (R)-phenylisopropyladenosine (R-PIA) and N6-cyclohexyladenosine (CHA) on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aqueous humor flow (AHF) and outflow facility were investigated in ocular normotensive cynomolgus monkeys. IOP and AHF were determined, under ketamine anesthesia, by 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ry and fluorophotometry, respectively. Total outflow facility was determined by anterior chamber perfusion under pentobarbital anesthesia. A single unilateral topical application of R-PIA (20–250 μg) or CHA (20–500 μg) produced ocular hypertension (maximum rise=4.9 or 3.5 mmHg) within 30 min, followed by ocular hypotension (maximum fall=2.1 or 3.6 mmHg) from 2–6 hr. The relatively selective adenosine A2antagonist 3,7-dimethyl-1-propargylxanthine (DMPX, 320 μg) inhibited the early hypertension, without influencing the hypotension. Neither 100 μg R-PIA nor 500 μg CHA clearly altered AHF. Total outflow facility was increased by 71% 3 hr after 100 μg R-PIA. In conclusion, the early ocular hypertension produced by topical adenosine agonists in cynomolgus monkey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ation of adenosine A2receptors, while the subsequent hypotension appears to be mediated by adenosine A1receptors and results primarily from increased outflow fac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