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暴力攻击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行为问题,除药物干预外心理社会干预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方式,可以对药物干预起到增效作用。文章就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心理社会干预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的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抗精神病药组(合用组)32例,单用抗精神病药组(单用组)32例治疗4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 )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精神病人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断见诸报端,引起民众对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的日益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课题。近年这方面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迄今为止尚无统一、肯定的结论,多数停留在假说阶段。本文着重从司法精神病学的角度综述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研究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4.
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暴力行为、攻击行为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暴力行为、攻击行为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品行障碍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严重行为障碍,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可能造成社会问题.暴力攻击行为是品行障碍最突出的症状表现之一,其与品行障碍之间的联系以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在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条件的发展而逐步受到研究者关注.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的生物学因素进行了总结,旨在对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暴力攻击行为的病因探索以及针对性预防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暴力攻击行为的生化与遗传学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和暴力攻击行为相关的生化、内分泌及基因遗传学因素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攻击行为是重性精神疾病的特征之一。精神分裂症发生攻击/暴力行为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社会危害性大。理解、掌握精神分裂症攻击/暴力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对其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暴力行为的MRI研究虽有一定的进展但成果较为有限,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暴力行为的MRI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暴力攻击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暴力攻击行为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单胺氧化酶A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早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暴力攻击行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暴力攻击行为的生化与遗传学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和暴力攻击行为相关的生化、内分泌及基因遗传学因素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遗传和神经发育缺陷基础上产生的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基因组学和神经环路分析两大技术的整合,将是揭示精神分裂症生物学病因的最佳策略。在疾病分型和诊断方面,本文重点介绍了修订中的DSM-5的相关观点,就紧张症的某些临床特征作了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不同的精神病是由脑功能缺陷或受损的程度与范围所决定”的理论假设。在治疗与预防方面,指出早识别、早诊断并尽早进行药物治疗或非药物干预是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甚至能够有效阻止脑萎缩和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以及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 16~44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107例,评估其一般资料、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采用箭头测验检测执行功能,并于首次检测 6个月后再次检测其外显攻击行为,比较 6个月后有攻击行为的患者与无攻击行为患者首次检测时的相关资料,并分析患者 6个月后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结果无攻击行为组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高于攻击行为组,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得分、箭头测验 2干扰分(AT-2-I)低于攻击行为组(P< 0.05),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客观支持、阳性症状、抑制功能可预测其 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结论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客观支持、阳性症状、抑制功能是其 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结构磁共振方法研究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脑灰质结构特点,并探索其攻击行为与脑灰质结构的关系。方法收集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SZ1组),以及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不伴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SZ2组)和正常对照18名。采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P)中文版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采用3.0 T磁共振对被试进行脑结构扫描,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对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体积改变的区域主要位于双侧的额叶、颞叶和枕叶(P0.05,Alpha Sim校正);与SZ2组相比,SZ1组灰质体积增加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的缘上回、中央后回、双侧的岛叶、眶额回(P0.05,Alpha Sim校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评分与其右侧岛叶、中央后回、缘上回等脑区的灰质体积呈正关联(P0.01,Alpha Sim校正)。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脑灰质体积改变存在关联,中央后回、岛叶和缘上回等脑区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精神分裂症攻击或暴力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由于精神分裂症攻击人群的特殊性,既往的影像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 技术在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的研究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功能近红外光 谱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85例,分为攻击组(n=31)和非攻击组(n=154),采用SPSS13.0分析相关因素。结果:诊断分型、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总分及因子分、婚姻状态等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诊断分型等是预测攻击行为的一个方法;家庭史、既往攻击史、入院态度是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婚姻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相关因素的探讨对于该人群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精神科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征。
  方法:采用连续取样法,收集了75例自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男病房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暴力历史、临床、风险评估量表(HCR-20)、精神病态清单(PCL-R)、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入院后3天内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MOAS各项的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攻击组(39例)和非攻击组(36例),比较两组间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各个评估工具上得分的差异。
  结果:HCR-20中的H1(既往暴力事件)、H2(年轻时的暴力事件)、H10(既往不服从管教)、C4(冲动性), PCL-R的反社会因子,PANSS的激活性症状群、偏执症状群、抑郁症状群在攻击组得分高于非攻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有暴力行为史,既往不服管教,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表现冲动,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可能是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