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介绍应用单根可吸收缝线行肠肠全手工吻合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6月因腹盆腔肿瘤性疾病行肠肠吻合病人224例,根据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手工组98例,行单根可吸收缝线全手工肠肠吻合;器械组126例,行器械吻合加丝线加固。比较两组吻合时间、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费用等,统计分析单根可吸收缝线交互式内翻缝合在肠肠全手工吻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2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工组与器械组术后吻合口渗血分别为3例和15例,吻合口出血分别为1例和19例,吻合口狭窄分别为0例和13例,手术时间分别为(3.2±1.1)分钟和(5.5±2.1)分钟,吻合费用分别为(53±13.2)元和(2753±899.2)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单根可吸收缝线行交互式内翻缝合在全手工肠肠吻合中安全可靠,吻合相关并发症少,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抗菌可吸收缝线在儿童面部裂伤美容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4月就诊于本院整形外科面部裂伤行清创美容缝合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在完成清创术后,观察组采用抗菌可吸收缝线皮下减张缝合,尼龙线缝合皮肤的美容缝合法;对照组采用丝线皮下减张缝合,尼龙线缝合皮肤。观察两组患儿术后伤口感染、线结反应及瘢痕增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伤口感染及线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术后瘢痕增生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抗菌可吸收缝线美容缝合儿童面部裂伤可以有效降低术后伤口感染及线结反应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可吸收性合成缝线缝合会阴切口10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芳 《护理学杂志》1999,14(5):280-280
会阴切开缝合术是为防止会阴严重裂伤,缩短第二产程,避免产后盆底松弛,目前已成为产科常规手术[1]。会阴切口的愈合与缝合技巧及缝线质量有关。我院1998年9~12月应用2/0双针一线可吸收性合成缝线(南通华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缝合会阴切口100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随机选择阴道分娩者100例为观察组,63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在年龄、孕周、营养状态等方面均无差异。观察组用2/0双针一线可吸收性合成缝线,先将缝线距大圆针处全长的2/3处剪断,自切口顶端上0.5cm处连续锁边缝合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在腹腔镜微创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宝鸡市中医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行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患者共138例临床资料,根据缝合方案不同分为A组(69例)和B组(69例),分别采用普通和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行连续缝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胆总管缝合时间显著少于A组(P0.05);两组术后急性胆管炎和胆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用于行微创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患者能够有效缩短缝合用时,降低操作难度,且未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价值优于普通可吸收缝线。  相似文献   

5.
应用可吸收合成缝线缝合帽状腱膜25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神经外科自1996年起,对251例去骨瓣减压术病人,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替代丝线缝合帽状腱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可吸收缝线在长骨干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吸收缝线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多种软组织的缝合。2003年1月~2008年1月,笔者根据骨折的生物学固定原则,在可靠内固定前提下,用可吸收缝线捆扎固定蝶形骨块,治疗长骨干粉碎骨折5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我科1998年6月-2002年12月,采用Maxon可吸收缝线作前交叉韧带基底部Bunnell缝合固定法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2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抗菌可吸收缝线与普通缝线在骨科颈椎病颈前路手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比较这2种缝线缝合切口的各35例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的缝合时间、缝线费用、术后切口感染、裂开、脂肪液化、术后住院时间及瘢痕形成等;并应用决策树分析比较其成本-效果.结果 缝合时间、缝线费用、术后住院日、瘢痕形成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切口愈合效果为优作为治疗结点,抗菌可吸收缝线与普通缝线的每病例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639.1元和1117.7元.结论 使用抗菌可吸收缝线缝合颈前路手术切口,患者术后住院日短,瘢痕小,成本-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应用具有良好抗拉性能而且对组织刺激性很小的可吸收缝线进行肠吻合,可以避免形成肉芽肿、缝线窦道和粘连。作者对新型可吸收缝线Polyglactin 910进行了实验研究。用Polyglactin 910为动物作了120个小肠吻合,其中一层和二层吻合各半。一层吻合和二层吻合中的浆肌层缝合都应用5-0 Polyglactin 910,二层吻合时内层的肠壁全层缝合则应用4-0肠线。所有的缝合都是间断缝合。吻合后第1、2、4、7、14和21天取出标本作肉眼的和组织学的检查,并用等渗盐水扩张肠道,测定吻合口破裂时肠道内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在腹部正中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对照组采用普通缝线间断全层缝合。比较二组患者切口感染、线结反应、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二组均有患者出现切口红肿和渗出,观察组脂肪液化3例,感染1例,线结反应0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愈合良好;对照组脂肪液化5例,切口感染6例,线结反应15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有部分需要拆除缝线。观察组切口感染、线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20.741,P=0.026、0.000);脂肪液化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 P=0.452)。结论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方法与普通缝线全层间断缝合方法相比具有预防切口裂开的特点,同时具备减少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线结反应等发生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探讨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闭合胆总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治疗的8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分为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组(41例)和普通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胆总管闭合缝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结石取净,无术中并发症。倒刺线组胆总管缝合时间明显少于普通线组[(11.4±2.0)min vs (15.6±3.5)min,t=-6.67,P < 0.05];两组胆漏发生率(2.4% vs 5.0%),急性胆管炎发生率(4.9% vs 5.0%),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4±1.2)d vs(4.4±1.6)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半年以上者倒刺线组18例,普通线组15例,尚未见结石残余、结石复发或胆管狭窄情况。结论 单向倒刺缝线连续缝合用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安全可行,可以降低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缩短缝合时间,并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向可吸收倒刺线与PDS-II缝线在腹腔镜胰十二脂肠切除术胆肠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腹腔镜胰十二脂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胆肠吻合时采用单向可吸收倒刺线,设为倒刺线组;另30例患者胆肠吻合时采用PDS-II缝线,设为PDS-II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总管直径、胆肠吻合口内径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术中情况:两组患者均完成腹腔镜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肠吻合均采用横结肠后Roux-en-Y吻合方式,均未放置T管引流,无姑息性胆肠吻合减黄。与PDS-II组比较,倒刺线组胆肠吻合手术时间缩短[(13.2±8.1)min vs(15.8±7.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80±8)mL vs(94±5)mL]、肝总管直径[(1.5±0.6)cm vs(1.3±0.8)cm]、胆肠吻合口内径[(1.3±0.8)cm vs(1.1±0.6)c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情况:与PDS-II组比较,倒刺线组患者术后胆漏[0例(0)vs 3例(10%)]、术后胆肠吻合口后方引流管拔出时间[(3.8±0.9)d vs(7.2±0.3)d]、术后住院时间[(7.8±0.9)d vs(10.2±0.6)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情况: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与PDS-II组比较,倒刺线组患者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2例(6.7%)vs 5例(16.7%)]和狭窄胆肠吻合口拆除再吻合发生率下降[0例(0)vs 3例(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反流性胆道感染发生率[2例(6.7%)vs 3例(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向可吸收倒刺线在腹腔镜胰十二脂肠切除术胆肠吻合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减少胆肠吻合口狭窄及胆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新型倒刺缝线对初次人工全膝置换(TKA)术后早期功能和疼痛的影响。 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行初次TKA手术的患者82例(纳入标准:内外翻畸形<20°、BMI<35 kg/m2;排除标准:术区皮肤条件较差、合并有原发性或继发性下肢血管病变者、膝关节僵直者、近期行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治疗者或小针刀治疗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抑制剂、激素类或抗凝等药物治疗者、病例资料不全者),按照其切口缝合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倒刺缝线组和常规缝合组,评估两组患者3个月内膝关节功能状态、疼痛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并采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 结果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曲马多使用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倒刺缝线组缝合时间和术中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缝合组(t=2.713、4.896,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常规缝合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3 d、1周及2周时明显低于倒刺缝线组(t=3.235、4.359、4.269,P<0.05);术后6周及12周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关节活动范围(ROM)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常规缝合组患者在术后3 d、1周及2周时的HSS评分和ROM均高于倒刺缝线组(t=3.374、2.487、3.803,t=3.300、2.068、2.356,P<0.05);术后6周及12周时,两组患者HSS评分及ROM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采用新型倒刺缝线关闭TKA手术切口在术后2周内的功能锻炼时疼痛程度较强、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较差,在术后6周和12周时的疗效与常规缝合组基本一致;此外新型倒刺缝线可明显缩短缝合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对降低切口并发症、静息痛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无明显益处。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 研究单向倒刺线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0 月期间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并用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胆总管的病例50例作为倒刺线组,选取同期50 例行常规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总管的病例50 例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胆总管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胆漏发生率、伤口感染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结果 倒刺线组缝合时间(13.7±1.9)min,短于常规组(24.9±2.8)min(t=-16.113,P < 0.001);倒刺线组胆漏发生率为0,而常规组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切口感染、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简单、方便、安全,并减少胆漏发生率,可作为腹腔镜下胆总管缝合的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和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仁和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3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21~51岁,平均34.3岁。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31例患者分为2组:13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空心钉组),骨折根据McKeever分型:Ⅱ型5例、Ⅲ型8例。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高强度缝线组),骨折根据McKeev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2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Lysholm评分、二次手术率等评定各自的临床效果。结果空心钉组和高强度缝线组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44个月(平均24.8个月)随访。空心钉组和高强度缝线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91.6±7.6)、(91.9±7.4)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1.5±2.9)、(11.4±2.3)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3±0.5)、(3.3±0.6)个月,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空心钉组为65~100分,优良率为92.3%(12/13);高强度缝线组为60~100分,优良率为94.4%(17/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固定组中10例患者(76.9%)行二次关节镜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高强度缝线组无患者行二次关节镜手术。结论空心钉固定或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高强度缝线固定在二次手术率方面低于空心钉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免打结倒刺缝线在瘢痕整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46例病理性瘢痕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缝合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别纳入试验组(免打结倒刺缝线,n=33)和对照组(传统可吸收缝线,n=13),比较两组患者单位切口长度与单位切除面积内的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缝线在穿孔直径≧1.0 cm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例腹腔镜下修补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胃肠外科2014年2月~2017年6月采用单向倒刺缝线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巨大溃疡穿孔修补术的32例病例,采用单向倒刺缝线对穿孔部位进行连续全层缝合,统计分析所有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其中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穿孔的有24例,胃窦前壁溃疡穿孔的有8例,穿孔部位直径≧1.0 cm且1.5 cm的病例有18例,≧1.5 cm且2.0 cm的有10例,≧2.0 cm的有4例。全组手术时间43.06±5.29 min,术中出血量9.25±3.47 m 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4.31±7.85 h,住院时间7.53±1.02 d。结论在腹腔镜下将倒刺缝线应用于修补穿孔直径≧1.0 cm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例是安全有效的,既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同时也降低了腹腔镜下缝合难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向倒刺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肾脏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共实施220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实验组(n=122)采用双向倒刺可吸收线内外连续缝合肾脏,对照组(n=98)采用普通缝线缝合肾脏,两组术前按AJCC肾癌TNM肿瘤分期均为T1N0M0。结果 220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放,未出现严重术中并发症。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9.8±11.8)和(81.2±11.3)min(P=0.40)、平均缝合时间为(8.5±2.0)和(12.8±2.8)min(P〈0.01)、平均热缺血时间为(18.3±4.0)和(23.1±5.2)min(P〈0.01)。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6.3±2.3)和(8.0±1.4)d(P〈0.01)。术后3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肾GFR分别为(35.5±12.6)和(28.7±15.5)ml/min(P〈0.01)。实验组术后血尿4例,对照组5例(P=0.737),实验组无尿漏发生,对照组肾缺损部位尿漏2例(P=0.071),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8.8个月,两组均无结石形成,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双向倒刺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能够明显缩短缝合时间和热缺血时间,且不引起结石形成,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甲状腺术后应用不同缝线对患者颈部切口瘢痕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和指导。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0例进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双向倒刺缝线组采用双向倒刺缝线(179例)、普通可吸收缝线组(165例)以及传统丝线缝合组(256例)三种方式闭合手术切口对患者术后瘢痕大小、体积的影响,通过自评统计患者对切口满意程度。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三组样本间瘢痕评分和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a=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双向倒刺缝线组瘢痕评分良好率为77.65%,明显高于可吸收缝线组69.09%以及传统缝线组62.50%的良好率。在体积方面双向倒刺缝线组瘢痕体积为(0.67±0.18)cm3,普通可吸收缝线组为(0.82±0.23)cm3,传统缝线组为(2.01±0.35)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随访1个月后,患者满意程度双向倒刺缝线组满意率高达88.27%。同样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患者(P=0.00)。结论双向倒刺缝线及普通可吸收缝线均能有效减少术后瘢痕体积大小,但双向倒刺缝线缩短了缝合时间,提高了缝合效率,给患者带来的瘢痕更小,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缝线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60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2例采用传统可吸收线缝合为传统缝线组,28例采用倒刺线缝合为倒刺线组,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资料,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倒刺线组缝合时间[(6.4±2.8)min比(41.8±6.5)min]、手术时间[(18.6±4.5)min比(65.8±8.3)min]均明显少于传统缝线组(均P0.05)。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随访11.5个月。所有患者出院1~3个月返院行胃镜检查,无幽门狭窄、溃疡出血等。结论倒刺缝线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应用是安全有效,能够缩短缝合时间及手术时间,降低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缩短学习曲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