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提高对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认识。方法 对3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尸体解剖、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3例死亡病例均有广州管圆线虫虫体栓塞肺动脉,形成肉芽肿性肺炎,临床表现为肺炎和呼吸衰竭;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高,未发现幼虫,脑组织肉芽肿性脑膜炎;异位寄生1例,寄生于左眼前房。3例均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主要侵犯肺和脑组织,易误诊为肺炎和脑膜炎,呼吸衰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外周血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mNGS检测结果。结果男女各1例,分别为11和20月龄。均有未熟淡水水产品接触史,病情危重,经历较长时间重症监护室治疗。外周血和脑脊液的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颅脑磁共振成像示脑膜强化。外周血和脑脊液mNGS均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序列数分别为90和4059以及529和718。2例患儿经阿苯达唑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后均完全康复。结论外周血mNGS检查有助于无创、快速且精准地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膀胱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诊治要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及小儿泌尿外科收治的4例儿童嗜酸细胞性膀胱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6~8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尿频、尿痛、排尿困难、耻骨上疼痛、血尿,4例均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膀胱壁增厚,2例经膀胱镜、2例经开腹手术取膀胱组织行膀胱病理活检,病理显示膀胱间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膀胱影像学改变均恢复正常。4例中3例病情反复,糖皮质激素总疗程3个月至1年6个月,1例停药2年无复发,2例复发1次、1例复发2次。结论嗜酸细胞性膀胱炎确诊依靠膀胱病理诊断,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膀胱壁增厚对诊断有提示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有效,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评价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4例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儿 ,监测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检测Ig系列 ,详细记录患儿入院后情况及患儿家属情况 ,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在同期住院的 10 5 2例新生儿中 ,2 4例 (2 .3% )患儿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占 2 9.2 % ,中度增高 5 4 .2 % ,重度增高 16 .7%。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时间为入院后 0~ 2 0d不等 ,其中 2 5 .0 %患儿入院当时即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 9.2 %患儿为入院后 1d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在恢复期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Ig系列中 ,IgA增高 6例 (2 5 .0 % ) ,IgE增高 2例 (8.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儿的恢复时间为 2~ 2 1d。患儿出院后 ,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 ,其中 3例(12 .5 % )患儿有湿疹存在。截止至随访日期 ,尚未发现有过敏及哮喘发作。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新生儿期并不少见 ,常见的原因与新生儿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13岁、14岁,例1为男性患儿,以急性胰腺炎起病,例2为女性患儿,有食物过敏史,以不明原因腹水起病;2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45.9%~64.8%),血清IgE均明显升高(246~393 IU/ml);2例患儿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例1行胃镜、例2行胃镜和肠镜,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例1病理活检提示十二指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例2病理活检提示胃肠道多处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例患儿经食物回避、激素抗炎及抗过敏等综合治疗1周左右病情均明显缓解,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降至正常,例1随访24个月,例2随访2个月,病情均未见反复。结论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及内镜所见缺乏特异性,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症状伴外周血、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时应考虑到该病可能,腹水及内镜黏膜活检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则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嗜酸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儿均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肠黏膜病理检测示嗜酸粒细胞浸润,经低敏膳食和氨基酸配方粉喂养及抗过敏治疗,症状即明显好转。结论嗜酸性胃肠炎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其主要特征,致病因素不明确,治疗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3例儿童HES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镜和影像、病理、治疗经过,结合相关文献对儿童HES临床特点以及诊治进行探讨。结果 13例HES中男7例(54%),女6例(46%);年龄3~14岁;病程1~72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5~29.2)×109/L。受累器官:胃肠12例(92%), 肾脏膀胱11例(84%), 肺部7例(53%),可疑心脏受累3例(23%),皮肤1例(8%),肝脏1例(8%);2个部位受累共6例,3个部位受累5例,4个部位受累2例。治疗上均给予泼尼松口服治疗,随访10例均无临床不适症状(2例已停激素),但嗜酸性粒细胞仍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失访。结论 儿童HES多见于学龄以及青春期儿童,以胃肠道、泌尿系统、肺部受累多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需要小剂量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8.
嗜酸细胞增多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资料:我院儿科 1999年 1月至 2003年 11月门诊以“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诊断而收入住院的患儿共 2例。嗜酸细胞增多的诊断标准为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增高,绝对计数大于 0 5×109 /L。其中男 15例,女 5例。年龄 1~15岁,中位年龄 7 5岁。除 3例为城区儿童外,其余均为四川省内农村或乡镇儿童。对上述患儿病历中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临床表现:伴发热 7例,咳嗽 6例,皮疹 3例。3例具有游走性皮下包块;仅 5例既往具有明确进食“生鱼片”或“烤螃蟹”史。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 12 0 ~70 9 )×109 /L,嗜酸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8例播散性隐球菌病连续病例进入分析,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6.1岁。血清HIV抗体均阴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计数正常。2例起病前曾口服糖皮质激素,余6例否认免疫抑制剂服用史及基础疾病史。8例患儿家长均否认鸽子或其他禽类接触史。8例患儿起病均表现为持续发热,7例有明显的肝脾肿大,4例有黄疸,2例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2例服用糖皮质激素患儿有皮肤损害,8例均无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8例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均>1:640,6例血培养结果示新型隐球菌阳性,4例CSF隐球菌抗原升高,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8例血清IgE均升高,平均3 896.5 KuA·L-1。3例影像学检查提示累及胆道,肝内胆管扩张,胸部CT示7例累及肺部。8例起病至确诊2~7周,均接受全身性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其中1例治疗后出现隐球菌相关性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8例治疗反应良好。8例诱导治疗结束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IgE水平均恢复正常,停药后随访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播散性隐球菌病可发生于无HIV感染的儿童,可累及多系统脏器,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肺部受累多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和血清IgE水平升高是本病实验室检查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患儿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病例1,男,6岁,间断性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腹痛,尿沉渣每高倍视野下可见20~25个红细胞,户尘螨粉尘螨(D1D2)2级IU/m L。病例2,男,7岁,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排尿困难和耻骨上疼痛,均无过敏史。2例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骨髓穿刺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均增多,尿培养均阴性,B超、CT、膀胱逆行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膀胱壁不均匀增厚明显,黏膜弥漫性病变。膀胱镜检显示膀胱容量变小,未见占位性病变,膀胱底及膀胧颈部黏膜发红,病变区活组织检查病理学提示黏膜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至固有肌层,及局灶性肌坏死。病例1给予抗生素,西地利嗪并辅以6周剂量递减的强的松治疗;病例2仅给予抗生素,西地利嗪治疗。2例术后随访6个月,排尿异常症状消失,B超,CT影像学未见膀胧壁增厚及占位性病变。结论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临床少见,易误诊为膀胱非特异性炎症及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必要步骤,治疗以抗炎、抗过敏及皮质激素非特异性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