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鞘瘤是指起源于周围神经神经鞘的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也可发展为恶性,并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播撒到远处组织[1]。好发于脊髓和脑,也可见于四肢、颈等部位大神经处,而发生于消化道及腹腔者少见。统计发现,发生于腹膜后的神经鞘瘤占所有神经鞘瘤的0.3%~3.2%[2],占腹膜后肿块的0.5%~12%[3]。由于缺乏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其术前诊断较为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手术治疗方法的认识,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成人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完整切除,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手术切除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需熟悉局部解剖关系,妥善保护周围组织,结扎离断与肿物相连的筋膜、淋巴管和血管组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充分引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原发性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治水平。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腹膜后淋巴管瘤患者的诊治过程,术前诊断腹膜后囊肿,行单孔腹腔镜双侧腹膜后囊肿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腹膜后囊肿)检材由扩张的淋巴管组成,囊壁由内皮细胞、平滑肌及纤维组织组成,符合腹膜后淋巴管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淋巴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临床罕见,确诊需结合术后病理和影像学表现,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淋巴管瘤是由淋巴腔隙和血管构成的肿瘤,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三种。人体多处软组织都可发生,但以颈部最多见。本文报告1例腹膜后多发性囊性淋巴管瘤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淋巴管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祖朝  方哲平 《腹部外科》1997,10(5):207-208
腹膜后淋巴管瘤临床少见,加之腹膜后部位深、间隙大,临床又无特征性表现,确诊困难。当肿块增大到一定程度对周围组织或脏器产生占位压迫症状而就诊,往往诊断为腹膜后其它肿瘤行手术切除,经病理检查才得以确诊。我科20年来共收治腹膜后肿瘤5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腹膜后淋巴管瘤9例。术前无一例明确诊断为腹膜后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报告2例经本院收治的腹膜后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9岁及45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超声及CT均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膜后肿物切除术,并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对该疾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均成功切除病灶并经病理诊断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术后随访5和24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临床上少见,该病多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及CT检查对协助术前诊断及手术均有重要指导意义。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小儿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药物灌注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10年12月,腹腔镜辅助下药物灌注治疗12例小儿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先腹腔镜下探查肿瘤大小、范围、与邻近脏器关系,平阳霉素4~8 mg加适量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浓度为0.3~1.0 mg/ml溶液备用,剂量0.2~0.5 mg.kg-1.次-1,腰椎穿刺针经腹壁进入腹腔,行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瘤体药物灌注,隔2~3周灌注一次,共1~2次。结果 12例患儿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操作,几乎没有出血,手术时间15~45 min,平均30 min。第1次灌注术后2~3周复查B超,7例腹膜后淋巴管瘤完全消失,未见明显的腹膜后囊性葡萄样结构;5例B超示腹膜后囊性葡萄样结构,再重复注射治疗1次,术后半年B超复查腹膜后囊性葡萄样结构全部消失。12例患儿随访6~60个月,平均33个月,肿瘤无复发,无肠粘连、肺组织纤维化、骨髓抑制、血象异常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小儿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药物灌注治疗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出血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正>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成年人少见。淋巴管瘤生长趋势一般较缓慢,好分布于神经血管轴附近,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胃肠道少见。小肠系膜淋巴管瘤更为罕见,据报道,其在所有淋巴管瘤中的发病率不到1%[1],近年仅在部分病例报告中报道,可累及肠系膜内主干血管、系膜及所属肠管,甚至导致肠扭转并发肠坏死等致命并发症[2-5],容易并发急腹症等急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CT影像特征、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的资料.结果 5例患者术前CT均诊断为囊性淋巴管瘤,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囊性淋巴管瘤.术后7 d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6年均无复发.结论 CT对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整个囊壁是治疗及预防术后复发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囊性淋巴管瘤在腹腔内主要分布于后腹膜及肠系膜,消化道也有少量分布,而分布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管瘤既往仅有少量个案报告~([1-2])。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诊治1例肝十二指肠内淋巴管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是起源于周围交感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丛分布区,以后腹膜(32%~52%)和后纵隔(39%~43%)多见,亦可散发于颈部(8%~9%)[1]。腹膜后GN早期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目前文献报道的与腹膜后GN相关的临床症状包括腰背部酸胀与不适、发热等[2],我院最近收治1例腹膜后GN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32岁,因"左腰部隐痛不适18 d,呼吸困难15 d"入院。患者入院18 d前无明显诱因下于夜间9点多出  相似文献   

12.
正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又可称为海绵状淋巴管瘤或囊性淋巴管瘤。目前观点认为,脾脏淋巴管瘤是脾脏淋巴管先天发育不全、错构或继发淋巴管损伤致淋巴回流受阻、管腔异常扩张或呈瘤样增大而形成的一种良性淋巴管畸形,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脾脏淋巴管瘤病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53岁。主因"间断性腹痛5月余,发现脾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成人腹膜后淋巴管瘤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完整切除6例,行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膜后淋巴管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难确诊,CT等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定性、定位具有一定的提示性。手术切除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腹内囊状和海绵状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在淋巴管造影、腹部手术或尸体解剖时意外发现。本病发病率约占住院病人的1/27400~1/100000。Benievine于1507年最先记述肠系膜囊肿。Millard和Tillaux在1880年首次治疗本病成功。病因:淋巴管系发育分两个阶段。(1)从静脉发生孤立的淋巴囊且与胸导管连接。(2)从淋巴囊内皮细胞向外周萌发淋巴管,淋巴囊则被许多纤维带交织成为毛细淋巴管丛,并由此衍生淋巴链。Barnett和Branch综合淋巴管瘤病因学说有四种。(1)潴留说。淋巴管瘤是因机械梗阻产生高压形成的。(2)淋巴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障碍或通透性异常说。(3)炎症说。一些作者认为腹膜后淋巴管瘤是因炎症纤维组织引起淋巴管阻塞所致或是淋巴管性错构瘤。(4)胚胎发育异常说。外周与中央淋巴管系交通障碍,或淋巴管系与静脉连接异常,因而形成囊肿。故可以解释淋巴管瘤常发生在胚胎淋巴囊同一部位(颈部、纵隔和腹膜后)。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成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8.0岁。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均为常规体检时经B超检查发现。经CT及MRI检查均考虑: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可能。结果5例均行手术治疗并完整切除,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个月至1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及MRI检查对术前协助诊断及对手术均有重要指导意义。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应尽可能完整切除病变,以防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6.
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成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其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51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超声及CT均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病变大小约6cm×7cm~20cm×21cm,部分囊内有分隔,且壁与分隔可部分强化。术前诊断腹膜后囊性占位病变4例,腹腔囊肿2例,仅1例患者经CT引导下穿刺抽液确诊。结果7例均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瘤者6例,1例因肿瘤浸润肝脏及胰腺仅行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7例随访9个月~10年,完整切除者均未见复发,大部切除者于术后5个月出现局部复发。结论超声及CT对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7.
<正>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s,RPLS)是起源于后腹膜间隙脂肪组织的非特定器官的肿瘤,约占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5%[1]。腹膜后脂肪肉瘤由于瘤体位置深,且腹膜后间隙大具有延展性,往往起病隐匿,患者就诊时肿瘤已经巨大,在诊断时将直径大于15cm的肿瘤,称为“巨大脂肪肉瘤”[2]。  相似文献   

18.
正淋巴管瘤是一种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头颈部,其次为腋窝,腹部淋巴管瘤少见~([1])。囊性淋巴管瘤是淋巴管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于腹膜后的囊性淋巴管瘤极少见。1一般资料患者男,21岁。因"体检发现腹腔肿物4 d"入院。专科查体:腹部略膨隆,未触及明显包块,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肠鸣音正常。各项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均正常。腹部超声:右  相似文献   

19.
睑黄瘤好发于眼睑内眦部皮肤。呈对称性分布。是因脂质代谢异常沉积在眼睑所致。以中老年者多见^[1]。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也可见于血脂正常者^[2]。自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我们对18例患者采用单纯切除睑黄瘤或联合睑皮肤松弛矫正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睑黄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睑黄瘤好发于眼睑内眦部皮肤。呈对称性分布。是因脂质代谢异常沉积在眼睑所致。以中老年者多见^[1]。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也可见于血脂正常者^[2]。自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我们对18例患者采用单纯切除睑黄瘤或联合睑皮肤松弛矫正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