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姜方超  翟培培  马静  李丹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1):1194-1197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1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2 h"于2017年6月12日11∶30就诊。入院前2 h内,患者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共4次,每次持续约2 min后自行缓解。入院急诊完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头颈联合计算机断  相似文献   

3.
1 病例 女 ,2 4岁。因头痛、右上下肢无力 2小时于 1995年 11月 15日入院。6岁时体检发现双下肢动脉搏动消失 ,疑“无脉病”。1989年发现“心脏扩大”,1990年发现血压异常 ,右上肢 2 3/ 18k Pa,左上肢18/ 14k Pa。此后间断出现心悸、胸闷 ,自配中药治疗 ,症状可消失。1992年  相似文献   

4.
<正>病例资料病史3136×××,患者女性,48岁。因右侧肢体无力7、8年,左侧肢体无力4 d于2013年8月19日入住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现病史患者于7、8年前因活动后突然出现言语不能,由卧位变坐位时言语不能加重,平卧2 min后症状可缓解,右侧肢体无力,右上肢持物不牢,右下肢行走不稳,伴饮水呛咳,进食困难,在菏泽市立医院诊断为大动脉炎、脑梗死,给予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  相似文献   

5.
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7岁。入院前2年出现头晕,多于劳累、情绪激动后发作,伴视物旋转、四肢无力,偶有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视物成双,无言语不清,无肢体抽搐,无二便障碍。每次症状持续数十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未行系统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 Takayasu 氏病或大动脉炎综合征。大动脉及其分枝均可受累,以主动脉弓分出的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下肢无脉症,可出现因主动脉弓综合征引起的颈动脉区、锁骨下动脉区以及腹部大动脉缺血引起的缺血症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但首发症状表现为脑梗塞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尚属少见,本文报告3例。  相似文献   

7.
大动脉炎是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青年女性好发于大中血管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 支,临床超声检查中见到受累动脉内中膜广泛均匀增厚的“通心粉”征等特征性图像时不难诊断,病变常呈节段性。本例 独特之处在于所累及的是单支迷走锁骨下动脉,且近段管腔闭塞,给探查和诊断带来难度,单从超声图像很难诊断大 动脉炎,需通过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最终确诊。对于锁骨下动脉迷走,扫查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椎动脉的起源和走行,本 例中右侧椎动脉即起源于同侧颈总动脉,因起源的变异,不出现锁骨下动脉盗血,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右侧锁骨下动 脉起始段病变。此外,锁骨下动脉迷走时还需关注颈总动脉的走行和位置、血管与气管的相对位置。该病例还提示,对 于不典型超声表现的患者,要结合性别、年龄、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8.
刘影  李东洋  宋纺  邢英琦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0):1107-1110
大动脉炎是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青年女性好发于大中血管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
支,临床超声检查中见到受累动脉内中膜广泛均匀增厚的“通心粉”征等特征性图像时不难诊断,病变常呈节段性。本例
独特之处在于所累及的是单支迷走锁骨下动脉,且近段管腔闭塞,给探查和诊断带来难度,单从超声图像很难诊断大
动脉炎,需通过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最终确诊。对于锁骨下动脉迷走,扫查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椎动脉的起源和走行,本
例中右侧椎动脉即起源于同侧颈总动脉,因起源的变异,不出现锁骨下动脉盗血,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右侧锁骨下动
脉起始段病变。此外,锁骨下动脉迷走时还需关注颈总动脉的走行和位置、血管与气管的相对位置。该病例还提示,对
于不典型超声表现的患者,要结合性别、年龄、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9.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10.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11.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9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能5d”于2010年1月6日收住我院.患者入院前5d无明显诱因活动中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右上肢麻木、持物不稳,尚能行走,但不稳,伴头晕,无视物旋转、耳鸣、听力减退,伴双额部头痛,呈阵发性搏动性,伴不能言语,但能听懂他人话意,无呕吐、视物模糊,无口角歪斜、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于当地医院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左侧额顶叶脑梗死”,经治疗(具体不详)后未见明显好转.于入我院2天前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加重,不能行走、持物,为进一步诊治转我院.底节区、科医师.  相似文献   

12.
孔芳  黄旭  魏廉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2):1210-1216
目的 总结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收治的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 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分为缺血性卒中发病组和其他症状发病组,比较两 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以缺血性卒中发病的TA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 最终纳入59例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TA发病年龄8~51岁,平均29.7±13.1岁,男性7例 (11.9%),缺血性卒中平均发病年龄35.8±14.1岁。15例(25.4%)患者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首 次卒中平均年龄低于其他症状发病患者(27.2±9.6岁 vs. 38.8±14.2岁,P =0.005)。缺血性卒中发 病组患者与其他症状发病组比较,BMI较低(21.4±3.9 kg/m2 vs. 24.2±4.6 kg/m2,P=0.039),合 并高血压比例偏低(6.7% vs. 34.1%,P=0.048),非特异性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偏低(0 vs. 27.3%, P=0.026),关节炎/关节痛比例较高(20.0% vs. 2.3%,P =0.047),血压不对称的发生率偏高 (73.3% vs. 36.4%,P=0.018),偏瘫发生率较高(93.3% vs. 59.1%,P =0.023),印度大动脉炎临床活 动度评分2010(Indian Takayasu clinical activity score 2010,ITAS-2010)较高(12.2±5.4分 vs. 7.1±5.8 分,P=0.004)。 结论 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TA患者,较其他症状发病的患者,卒中年龄早10岁左右,BMI较低, 高血压和非特异性系统症状发生率低,关节炎/关节痛、血压不对称和偏瘫发生率高,ITAS-2010较高。  相似文献   

13.
14.
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85岁,因"突发性头痛5d"于2006年6月20日到急诊室就诊。患者头痛呈现间歇性,有中度搏动感,以前额为剧,没有加剧或减轻的诱发因素。既往无类似病史。无畏光、恶心、呕吐、视觉障碍、恶寒发热,无咬合关节痛及颞部痛,无近端肌力减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臂型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头臂型大动脉炎病例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双上肢无力、发冷疼痛、头晕、头痛、黑朦等为主.B超与DSA结果符合率达90%(27/30).MRI/MRA与DSA符合率达83.3%(10/12).B超、MRI/MRA在显示血管壁病变方面优于DSA.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MRI的SE序列和动态增强MRA从各个不同方面检测病变血管,联合应用,可以全面准确诊断大动脉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易漏诊部位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432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患者的诊断标准,并按损伤严重评分(ISS)和GCS评分对伤情进行评估。同时对漏诊组(50例)和非漏诊组(382例)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32例患者中有50例漏诊,漏诊率为11.57%。与非漏诊组比较,漏诊组患者ISS评分,GCS≤8的病例所占比例及死亡率均较非漏诊组患者高(P〈0.05)。视神经、空腔脏器及脊髓损伤漏诊率较高,这些易漏诊部位损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也较高。结论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应重视其视神经、脊髓等合并伤的诊断,规范其诊疗流程,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