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哲学、美学走入中医学的"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的发展史上,随着哲学、美学对中医的影响不断加深,哲学、美学领域的各种概念和范畴,诸如:“形”、“气”、“象”、“情”、“志”、“意”、“精”、“神”、“和”等词汇都先后进入了中医的领域。正如美学将“神”定为最佳一品,中医之谓“神”,则是人所处的最佳状态,是“形”与“气”的和谐统一,是“意”对“象”的作用成果,从而使自身成为“平人”、“全德之人”,体现的是中医美学“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1“神”的初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示,天垂象见吉凶以示人”,“申,电也”,“申,神也…  相似文献   

2.
<正>甲子计时法,也被称为干支历,是中华民族最早、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是最古老的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它的基本单位是“甲子”,由天干和地支两部分组成,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相结合,形成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至今,二十四节气仍然被广泛使用,可见它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殷商甲骨文中,没有出现“神”字,表示人死亡之后存在的文字符号是“鬼”和“”。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示化了的商王先祖,是被祭祀的对象,而前者是被驱逐和镇压的对象。周代出现了“神”的观念,这时的神不仅指“天神”,也指周王先祖。人们用祭祀的方式应对周王先祖,用驱逐和镇压的方式应对“鬼”。春秋战国魂魄观念形成后,祖先这种人死后的神圣存在也产生了相应的演变,成为“神—鬼”二元结构。与前代一样,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区别神与鬼,祭祀祖先而驱逐鬼。这种“祭即神”的观念在秦汉时期的民间被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4.
略论运气学说与肾病临床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气 ,即五运六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古代医学根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以定“运” ;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定“气”。所谓运气学说 ,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 ,结合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 ,来揭示气候变化与疾病关系的规律的学说。今试以肾脏的生理、病理、辨治与运气的关系为例 ,来说明运气学说的实际运用。1 运气学说与肾脏生理、病理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 ,深受大自然的影…  相似文献   

5.
略论运气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气 ,即五运六气。“运” ,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 ,指风、火、热、湿、燥 ,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古代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以定“运”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定“气”。所谓运气学说 ,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 ,结合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探讨气候变化规律与疾病关系的一门科学。今试以肝病之发病与临床辨治为例 ,藉以说明运气学说之实际运用 ,并就教于方家。1 理论寻源肝生于左 ,与胆相合。《灵枢·本藏》曰 :“肝合胆 ,胆者 ,筋其应”。《…  相似文献   

6.
“治神”一词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说明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治神”的重要性。“治”和“神”二字各有广泛的含义,由于在语言环境出现的场合不同,所代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治”与“乱”相对,可引申为集中、专一,另有调节、治疗等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而狭义则指思维意识活动。“治神”可概括为:调治神志,使精神专一,治神的要求包括医患两个方面,特别是针灸治疗,患者能否密切合作,显然是取得医疗成败的关键。但是,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的作用则是主导方面。因此,治神是临床医生必须  相似文献   

7.
子午流注纳子法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午流注纳子法作为时间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故从"天人相应"出发,从发生学角度探讨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以及与十二地支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就马王堆出土的部分医书中所出现的“(医殳)”字进行研究考证。从文字学的角度,以周秦刻石为旁证进行分析,考证其成书年代为周秦之作(约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另据《说文》、《礼记》、《尔雅》、《方言》等书,考证辨析“■”字之义并非指熟牛皮,乃为布巾一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叙述了干支的起源、干支周期的运用,并着重介绍了干支纪年、纪日,纪时的公式推算法。“干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简称,又常称为“甲子”或“干支甲子”。干支一一相配成为甲子、乙丑、丙寅等等不重复的六十对,称“干支周期”。在古代,于支常用于纪日、纪月,干支周期常用于纪年、纪日、纪时。古代医家在阴阳五行和脏象学理的基础上,结合古天文、气象、历算学的成就,用干支作为演绎工具,创立了“五运  相似文献   

10.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小针之要,易陈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可见针道之难在于“神”。此“神”包括与针灸有关的辨证施刺、手法、配穴、禁忌等一系列问题,更应包括医患神志活动与针灸治疗的关系。对于后者,《内经》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述,这对指导针灸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1.
<正>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谓之天干,或谓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谓之地支,或称十二支,两者合称,谓之干支。这两套字,由来很久,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干支字表。其应用很广,在医经中随处可见。这里对这两套字的意义及用法作一简单介绍,供初读医经者参考。干支释义关于十干,十二支,今人多有新解,然大都是就字形以求其本义。作为套字联系解释者,还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的解释为得其要领。兹摘许、刘二家之说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神”的理论,首见于《内经》,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认为“治神”是针刺治病的重要法则,为针灸医生的首要要求。其积极的临床意义,正日益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重视。一、“治神”的概念研究治神的理论与方法,首先须明确治神的基本含义及其所指对象,从《内经》有关论述分析,治神是指医  相似文献   

13.
“神转不回”出自《素问·王版论要》,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曾把它称之为《内经》之“总提纲”,由此可见它有着极其丰富和精深的内涵。 本文试从圆道说对“神转不回”的蕴涵作如下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神转不回”和圆道说的基本意义 《素问·王版论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而这里的“神”,是指五脏六腑之神机以及其外在表现,它可以从色脉上加以诊察。如两目精明,面色光华,六脉调和,语声有力等现象统称为“有神”,这就意味着健康。因此,“神转不回”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的抽象概念。在常态之中这种生理活动的总  相似文献   

14.
论广义之“神”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中神的概念有三种 ,一者是指自然界的规律 ,如《荀子·天论》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 ,不见其事 ,而见其功 ,夫是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 :“阴阳不测谓之神”。二者是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1] ,称之为广义之神。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如《类经·藏象类》说 :“凡情志之属 ,惟心所统” ,即指此而言。本文拟从时间结构方面对广义之“神”(以下简称神 )的本质进行探讨。要探讨神的本质 ,就要对其产生和维持情况进行探讨。古人在对人类自身生殖繁衍的观察过程中发现 ,男女生殖之精…  相似文献   

15.
十二经对冲取穴法,是以十二地支对冲、对化理论为指导,依据人体经络、脏腑生理规律与病理变化总结出来的一套针灸取穴方法,是对十二经纳支理论的一种创新,在临床治疗中亦屡建奇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法及医理等方面对《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句中“禀”字的含义进行了考证和分析,认为“禀”意为“授”,即“供给”之意,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禀承”、“禀受”。  相似文献   

17.
十天干原本就是表达一个太阳回归年的十个时节,十二地支与斗建相对应,是用于标记一年十二个朔望月的名称。运气理论将天干地支纳入阴阳、五行构架之中,使之与时空关系密切的气候变化勾连在一起,从而通过表达不同年份、不同时节的干支,能够对相关年份、时节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这就是"天干化运""地支化气"的思维背景。  相似文献   

18.
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自然哲学和道教都认为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血是“神”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寓于精气之中。宋·虞庶云 :“神者 ,精气者之化成也”,表明人身之神是由精气化生而成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应用大量篇幅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 ,人之神也”。《灵枢·小针解》:“神者 ,正气也”。《平人绝谷》云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见《内经》中之神就是人身…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通借字甚多。 拙著《(内经)通借字十则》(载《中医杂志》1981年2期),《〈内经〉,通借字例说》(《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1期)已选释若干。今再选取十二则,续释如下。 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雾不精”。“精”借作“晴”。“精”、“晴”同谐“青”声,故得通借。 《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汉书·天文志》作“天睲而见景星”。“星”即“晴”,《史记索隐》引郭璞注《三苍云:“星,雨止无云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十六字为核心,详细解读了《内经》修身养性的思想在养生防病中的应用。保“恬”以宽心胸,处“淡”利人利己,怀“虚”上敏下敦,体“无”以明真道,慎七情、除五毒以保“真气从之”,“精”与“神”共“内守”敢问“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