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2名正常成人志愿者的上下肢比较电与磁两种经皮运动皮层、脊髓刺激法所引出之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差异。结果表明,电刺激诱发成功率为100%,磁刺激在下肢肌诱发成功率为0%~14.3%(皮层刺激)和0%~42.9%(脊髓刺激);电刺激MEP波幅比磁刺激高2.47~41倍(平均11.3倍);电刺激MEP潜时比磁刺激平均短2.78ms(皮层刺激)和1.34ms(脊髓刺激)。作者认为,易引出高大而可靠的MEP的电刺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磁刺激法则应加强基础和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经颅磁、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颅磁、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安全性对比研究一直成为国内外有关学者所重视及争议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动物实验及近数年的临床实践,采用上述两种运动诱发电位进行了动态观察及对比分析,认为如果按规定各参值进行临床检测并在选择病例中注意其适应症及禁忌症,则是安全的;但个别特殊病例则须结合机体状态进行分析后再行检测。  相似文献   

3.
经颅电刺激运动皮层的运动诱发电位(——evokal叫规M,MEP)是八十年代应用于临床的一项监测中枢运动传导通路的新技术t’1。它具有刺激器轻便、价格便宜,反复刺激后不发热,描记的波形稳定等特点,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和临床工作。本文就其技术的发展、生理学基础、安全性及临床应用等诸方面作一概述。l电刺激技术的发展早在扣年代,就有学者进行过应用经颅重复电刺激兴奋人的运动皮层的研究。但因造成刺激局部剧痛,很难应用于临床。继后还有作者在脑外科手术中用电流直接刺激运动皮层,在手部肌肉记录到诱发的动作电位。八十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4.
对12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了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测定,并与同时进行的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MEP的阳性率与EMG近似,对臂丛神经损伤的定位及鉴别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对46例脑血管病病人和46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探讨MEP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脑血管病病人患侧皮质潜伏期延长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与健侧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EP异常程度和异常率与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密切相关,与病变性质无关。皮层下梗塞病人的MEP异常,主要是CMCT延长。MEP能客观地反映脑血管病病人锥体束功能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7.
一、对CVD预后的评估 Heald等作者对118例首次中风患者中风后12—72小时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测量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将病人分成三组:正常反应组,延长反应组和缺失反应组;以观察3组病人12个月后功能恢复情况及死亡率。结果表明:在中风后72小时内CMCT正常或延长的患者存活率高,运动功能恢复好。而CMCT检查无反应的  相似文献   

8.
1980年,Merton成功地利用电刺激在完整的颅骨外大脑皮层运动区诱发了对侧肢体肌肉收缩的电位,这种EMG反应被称为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aten-tials,MEPs),其潜伏期到手部肌肉为20ms,到下肢或足部肌肉为30—40ms,但其需要的刺激强度很高(1—1.5kv),重复刺激可在局部引起明显的疼痛,故患者很难耐受。到1985年,Barker发明了经颅磁刺激装置,这种检查无痛苦、无创伤,易被患者接受,在临床很快得到普及。  相似文献   

9.
对70名健康人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上下肢周围段测定。发现其各段潜伏期与身高呈直线正相关,与年龄、性别相关不明显。MEP波幅值分布较离散,呈偏态分布,与年龄、性别及身高均无明显相关。MEP时限亦为一项有用的参数。MEP对于了解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帮助临床诊断和预后及进行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用于癫痫的研究李振东综述史庭慧审校经颅磁刺激(TMS)运动诱发电位(MEP)是一项检测运动传导通路功能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由Barker等[1]在1985年首先提出。与电刺激相比,磁刺激有无痛,刺激线圈不必接触皮肤,穿过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对一家三代HMSN的12例患者和1例无症状者进行这二项检查。结果:MEP和SEP的异常率分别为92.3%,84.6%,结论:绝大多数HMSN患者的MEP和SEP均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中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大脑皮层电刺激仪刺激大脑上、下肢皮层运动区及颈椎7、胸椎1 2 棘突的相应皮肤 ,在大鱼际肌及胫前肌记录相应的运动诱发电位 (MEP) ,分别对 30例脑白质疏松的中老年人和 30例无白质疏松的对照组进行测定。结果 :脑白质疏松MEP的异常率 37% ,和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 =9 79,P <0 0 1) ,其异常形式有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CMCT)延长 ,MEP潜伏期 (PL)延长 ,波幅增大和波形消失。下肢CMCT和PL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t=11 8,P <0 0 1)。结论 :MEP客观反映了脑白质疏松中老年人的运动传导功能 ,对判断亚临床锥体束损害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21例脊髓型颈椎病进行了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MEP异常率90.5%,以运动中枢传导时间(CMCT)延迟为主,部分见双侧CMCT差值增大,皮层刺激MEP波幅降低及波形消失。MEP变化与肌力明显相关。手术后可见异常MEP改善。结果表明,MEP检查可作为检测本病患者运动功能状态的客观定量指标,对评价手术效果及预测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状态的关系,评估MEP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4例有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在病后10天内行MEP检查,同时作肌力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测定,并于10周后对其中的28例复查,正常对照组为30例健康者。结果:脑卒中病人急笥期MEP的异常率为89%,主要表现为MEP缺失,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异常,中枢运动传志时间(CMCT)延长,患侧与健侧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EP缺乏者,瘫痪重,MEP可引出者,瘫痪程度轻,两者间差异亦显著(P<0.01)。10周后复查时发现MEP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种改善与临床上的功能恢复相一致,早期MEP缺乏者,功能恢复差,早期MEP仅仅波幅低或CMCT延长者,其功能恢复好,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MEP可定量分析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缺损情况,并可作为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电刺激人耳蜗的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人工耳蜗装置的评价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观感觉及行为反应。为了建立有助于分析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功能恢复情况的客观指标,并用以确定电刺激激活耳蜗听神经纤维、中枢听觉通路以及大脑皮层听区的效应,进而比较电刺激与声刺激两类诱发电活动的生理学性质,我们观察了五例鼓阶电极植入者对电刺激耳蜗所产生的脑干及皮层等部位的诱发电活动。诱发电位经数字平均器进行叠加。电刺激耳蜗诱发的脑干电位一般只有波Ⅲ与波V能够清楚显示,潜伏期均值分别为2.07与3.89毫秒,较声刺激引起者缩短约2毫秒。皮层诱发电位的主要特征是由峰潜伏期43毫秒的正波和86毫秒的负波构成的一组电位,与声诱发者类似。声刺激经人工耳蜗装置后引出的诱发电位结果与直接耳蜗电刺激者相符。诱发电位的出现与患者的主观声感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朱幼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15(10):905-905,917
脑卒中幸存患者的预后有着极大的差异,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和康复锻炼可恢复大部分受损的神经功能,而另一部分患者却遗留相当严重的后遗症,目前尚无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在发病早期对其预后作出判断。本文作者对3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跨依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IYXII0feVedpoential,MEP)检测,并对不同MEP结果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MEP对判断脑卒中预后的价值。资料和方法一、资料:(-)脑卒中组:32例,为发病1周内、单侧大脑半球受累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男17例,女15例,年龄56-83岁,平均68岁,诊断符合lop年全国第四…  相似文献   

17.
采用磁刺激腰骶部运动神经传导时间(MNCT)与磁刺激窝F波相结合测定运动神经根传导时间(MRCT)的方法,无痛无创地评估S1神经根功能。研究对象为50名正常受试者和30名S1神经根受损病人。结果表明:磁刺激MNCT在病人组均正常,而MRCT却明显异常,异常率为87%,明显高于F波潜伏期的异常率73%。因此,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是诊断S1神经根病的一种有很大应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相关肌肉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确诊为单侧足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在双侧腘窝上缘用磁刺激坐骨神经,同心圆针电极插入双侧足部各筋膜间隙内相应的肌肉中,记录各自MEP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并计算其比值,分析该比值与足筋膜间隙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部各筋膜间隙内相应的肌肉磁刺激MEP先正后负,潜伏期相对恒定,但波幅不够稳定;当间隙内压大于30mmHg时,间隙内相应肌肉MEP潜伏期明显延长,为健侧的(1.9l±0.23)倍.统计学分析显示,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与磁刺激MEP波幅比值降低之间无相关性(P>0.05),而与相应肌肉MEP潜伏期比值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磁刺激MEP作为诊断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客观指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MEP)及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髓及神经根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122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分为以下三组:腰骶神经根病变组(Ⅰ组),胸腰骶髓病变组(Ⅱ组),颈髓及颈神经根病变组(Ⅲ组),采用丹麦Keypoin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对上述患者进行下肢胫后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mMEPt)、电刺激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t)及上肢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m)检测.结果:SSEPmⅠ组、Ⅱ组各1例异常,Ⅲ组异常49例(阳性率为96.1%);SEPt 89例异常(阳性率为72.9%),三组之间阳性率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SSEPm比较,两者之间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mMEPt 74例异常(阳性率为60.7%),Ⅱ组阳性率最高(83.8%),Ⅰ组仅达45%.结论: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颈髓及颈神经根病变者,仅需作SSEPm便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电生理指标,而不必再作mMEPt及SEPt;单独SEPt 对脊髓病变没有定位诊断价值,而mMEPt不仅能提示脊髓病变的可能部位,对病变局限在脊髓腹侧者也适用; 相当一部分腰骶神经根病变者mMEPt正常,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