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中细胞凋亡和p53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细胞凋亡与抑癌基因p53表达产物的关系,以及p53蛋白表达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TUNEL技术,对子宫内膜腺癌癌变过程中各种病变组织中p53蛋白和细胞凋亡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有偶发凋亡,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2%和3.86%。p53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率分别为8.31%、38.9%和57.1%。p53蛋白阴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r63蛋白阳性组。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受p53基因调控,p53蛋白可能成为评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bcl-2及p53基因的表达及与凋亡的关系。方法 利用微波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内bcl-2蛋白及p53蛋白的分布情况。结果 正常和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bcl-2蛋白和p53蛋白均为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人子宫内膜癌中抑癌基因p53基因突变的情况并探讨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中p53基因第6、第7外显子的突变。结果 检出突变例,突变与病理学分级有关,与临床分期、绝经情况、组织学类型无关。结论 p53基因突变可能是了宫骨膜癌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癌基因c-erbB-2及抑癌基因p53、p73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S-P)对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3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c-erbB-2及P53、P73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中c-erbB-2、p53、p7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结论 c-erbB-2、p53、p7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手术-病理分期升高,表达逐渐升高,更好地反映子宫内膜癌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改变,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12例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10例单纯性增生,20例正常子宫内膜的p53蛋白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p53蛋白阳性率为52.0%,腺瘤样增生阳性率为16.7%(P<0.05),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均为阴性。显示p53蛋白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未发现p53蛋白过度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论子宫内膜癌p53蛋白过度表达,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张晓东  王文亮 《医学争鸣》1996,17(6):467-468
肝癌细胞转染野生型p53基因稳定表达后肝癌细胞出现自发凋亡*张晓东1王文亮1穆峰2(1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32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关键词肝肿瘤细胞凋亡p53基因转染中图号R73-31目的进一步探讨p53基因与细胞凋亡(apo...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5 3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7例子宫内膜癌、2 0例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18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2 8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的抑癌基因 p5 3的表达。结果 p5 3表达阳性率 :子宫内膜癌为 48.6 5 % ;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为 10 % ,显著低于子宫内膜癌 (P <0 .0 1) ;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均为阴性。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学分级G1级 p5 3阳性表达率为13.33 % ,显著低于G2级 6 6 .6 7% (P <0 .0 1) ;而G2级又低于G3级 p5 3阳性表达率 (80 % ) (P <0 .0 5 )。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中一期p5 3阳性表达率为 32 % ,显著低于二期以上的 83 .33% (P <0 .0 1)。子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内膜组p5 3阳性表达率为 9.1% ,低于癌侵润肌层组的 5 0 % (P <0 .0 5 )。p5 3表达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3年、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阳性的患者 (P <0 .0 1)。结论 抑癌基因p5 3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作用 ,与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相关 ,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判断及治疗的选择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p16、p53和C-erbB-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p53和癌基因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4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p16、p5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中p16、p53和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和47.5%、52.5%、37.5%,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16蛋白表达在G1与G3组之间和Ⅰ期与Ⅲ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和C-erb-B2表达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表达逐渐升高。p16、p53和C-erbB-2在子宫内膜癌联合检测中的阳性表达率异常高于单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结论p16、p53和C-erbB-2对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和组织学分级都有重要意义,p16、p53和C-erbB-2表达上的差异可能反映了肿瘤不同阶段中各基因的不同表现,联合检测可以弥补单个指标检测的不足,更好地反映肿瘤细胞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16、p53和癌基因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4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p16、p5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中p16、p53和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和47.5%、52.5%、37.5%,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16蛋白表达在G1与G3组之间和Ⅰ期与Ⅲ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和C-erb-B2表达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表达逐渐升高.p16、p53和C-erbB-2在子宫内膜癌联合检测中的阳性表达率异常高于单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结论 p16、p53和C-erbB-2对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和组织学分级都有重要意义,p16、p53和C-erbB-2表达上的差异可能反映了肿瘤不同阶段中各基因的不同表现,联合检测可以弥补单个指标检测的不足,更好地反映肿瘤细胞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P53基因突变、细胞倍性、细胞凋亡三者的关系,探讨突变型P53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PCR-SSCP检测20例正常卵巢组织、20例良性卵巢肿瘤、45例恶性卵巢癌(其中肿瘤未转移组20例,肿瘤转移组25例)患者的P53基因突变,流式细胞仪Facscan检测卵巢癌细胞染色体倍性,凋亡率及其在细胞周期各相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卵巢癌转移组的P53基因突变率为60%,未转移组为40%(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p53基因突变、细胞倍性、细胞凋亡三者的关系,探讨突变型p53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PCR-SSCP检测20例正常卵巢组织、20例良性卵巢肿瘤、45例恶性卵巢癌(其中肿瘤未转移组20例,肿瘤转移组25例)患者的p53基因突变,流式细胞仪Facscan检测卵巢癌细胞染色体倍性、凋亡率及其在细胞周期各相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卵巢癌转移组的p53基因突变率为60%,未转移组为40%(P>0.05);其中p53基因突变组肿瘤细胞凋亡率(20.25%)明显低于未突变组肿瘤细胞凋亡率(41.68%)(P<0.05);p53基因突变组异倍体细胞百分率(73.9%)明显高于未突变组(36.4%,P<0.05);另外,异倍体细胞较二倍体细胞更容易发生转移(P<0.05);异倍体肿瘤细胞凋亡率为36.1%,二倍体肿瘤细胞凋亡率为42.0%,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53基因突变使肿瘤细胞凋亡率下降,进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p53基因突变多见于异倍体细胞,细胞凋亡率与细胞倍性无关。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腺癌P53蛋白与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53基因突变对子宫内膜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转归的影响。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和聚合酶联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P53的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患者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4.15%,阳性者5年存活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37),核过表达仅与组织分化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分期、浸肌程度、淋巴结转移、附件转移均无关(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p7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蛋白表达情况 ,以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 5 8例子宫内膜癌标本 ,2 0例子宫内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标本和 2 4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p7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①p73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阳性率为 5 3.4 5 % ,在子宫内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中阳性率为 2 5 .0 0 % ,在正常子宫内膜中阳性率为 4 .17% ,各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②p73在子宫内膜癌各期的阳性率分别为 :Ⅰ期 31.82 % ,Ⅱ期 5 6 .2 5 % ,Ⅲ~Ⅳ期 75 .0 0 % ,Ⅲ~Ⅳ期与Ⅰ~Ⅱ期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且p73的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而升高 (P <0 .0 5 )。③p73“ +”的患者比p73“ -”的患者预后差 (P <0 .0 5 )。结论 p73蛋白表达异常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p73蛋白过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有关 ,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与p2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80例正常子宫内膜黏膜组织、25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与p2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2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高增殖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和p21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CNA和p2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存在负相关(r=-0.79,P〈0.05)。结论联合检测PCNA和p21表达可作为评估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探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及组织中ER、PR、P53 病理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年龄45 岁为界分为A、B 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与年龄≥45 岁子宫内膜癌患者比,年龄<45 岁内膜癌患者孕次及产次、是否有合并症、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PR阳性率及P53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PR 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P53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 =0.289,r <0.05),与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 =-0.345,p >0.05)。结论①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应加强子宫内膜监控及自身健康管理;②年轻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表达较高,为其选择激素治疗可行性提供证据支持;③年轻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53 阳性表达率低,P53 阳性表达与内膜癌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相关,可作为推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口腔舌鳞癌p53基因突变及其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口腔舌鳞癌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的表达两者相关性。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检测38例口腔舌鳞癌、20例口腔癌前病变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及p5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p53蛋白在口腔舌鳞癌、癌前病变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16/38)、10.0%(2/20)、0%(0/10)。39.5%(15/38)的口腔舌鳞癌存在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在p53基因突变的病例中,p53蛋白表达与其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结论: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过量表达与口腔舌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转染野生型p53基因致肝癌细胞株BEL-7404,研究其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及凋亡作用。方法:野生型p53基因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转染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肝癌细胞BEK-7404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后,其生长作用明显受到抑制.细胞生长抑制率在第4天可达50.8%。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结果:阴性对照组为1.7%,转染pUHD10-3组为3.2%.转染pUHD10-3-p53组为40.7%。结论:野生型p53基因可诱导肝癌细胞BEL-7404的生长抑制及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鼻咽癌(NPC)中p53表达及功能。方法:对38例N:PC和16例对照样本中的p53、p21 mRNA进行RT—PCR定量分析。结果:(1)NPC组p53mRNA的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p21 mRNA的水平两组相同。(2)在相关分析中,对照组p21mRNA水平随p53 mRNA的水平升高而升高,相关具有高度显著性,[(γ p53一p21)=0.654,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