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见并发症。APL最大的特征是威胁生命的出血。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引起促凝活性增强和高纤溶状态,原发性纤溶在APL患者的出血中起一定作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可显著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率及出血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十余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临床应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早期死亡率明显降低,完全缓解率(CR)显著提高,但ATRA治疗出现的复发与耐药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近几年国内学者用砷剂治疗APL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由于维甲酸、砷剂、化疗在治疗APL中的作用各不相同,为探索最好的远期疗效,我院从1999年应用维甲酸和砷剂与联合化疗交替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5例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非随机染色体异常在人类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九十年代以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已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特征性染色体易位t(15;17)导致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和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ML-RARα基因,该基因可能在APL 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可能与维甲酸对APL 的特异治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见并发症。APL最大的特征是威胁生命的出血。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引起促凝活性增强和高纤溶状态,原发性纤溶在APL患者的出血中起一定作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可显著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率及出血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安全高效。完全缓解率达64%~96%,但ATRA能导致高白细胞血症,发生率为7.7%~40%。同时予以化疗能降低白血病细胞负荷,现将我科6例APL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维甲酸融合受体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有的t(15;17)染色体易位产生特异的维甲酸融合受体以显性负效应方式干扰正常的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死亡,也干扰了正常的PML蛋白的细胞内定位,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发病和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APL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以外周血及骨髓中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凝血功能异常、特异性染色体易位 (t 15;17)(q22;q21)为特征,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a(PML-RARa)融合基因[1-2]。APL 发病早期较凶险,患者常表现出广泛而严重的出血,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有原发纤溶亢进[3]。随着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砷酸的应用,超过80%的APL可以得到治愈,  相似文献   

8.
自从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来,APL的疗效明显提高,可获得高达90%以上的完全缓解(CR)率[1],但如何选择缓解后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APL的远期疗效尚未得到共识.  相似文献   

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一组累及 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其中t(15;17)(q22;q21)易位后形成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PML)/维甲酸受体α(RARα)融合基因在APL中的重视率最高,占90%以上[1].本研究以34例形态学诊断为APL患者和2例疑似APL患者为对象,采用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并追踪观察部分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诊断、疗效评估及预测预后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的研究表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FABM_3)的生存类似或稍优于其他类型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能促进恶性细胞的成熟。而且使用方便,疗效显著和安全,最近的报告对口服ATRA治疗APL的完全缓解(CR)率产生极大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单独ATRA持续治疗不能维持缓解,目前国际上倾向于联合使用ATRA和不同化疗方案以治疗APL。 分析从1982~1991年诊治的AML病人特别是M_2病人对化疗的治疗效果。共有AML1282例,其中  相似文献   

11.
郑莉  郭飞燕 《护理研究》2005,19(4):747-747
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用药方法简单,无化疗药物的细胞毒副作用,可使85%以上的APL病人获完全缓解(CR),成为当今治疗APL的常规首选药。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维甲酸综合征(RAR—S),皮肤、口唇干燥,头痛头晕,骨关节痛等。现将我院使用ATRA治疗APL过程中发生的1例疏松结缔级织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目前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预后最好的一种亚型.约72%~90%的APL患者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单药诱导治疗可达到完全缓解(CR),但是其早期诱导过程中APL分化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早期死亡率仍较高[1].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异常增殖伴分化受阻为特点,>95%的患者有t(15;17)/PML-RARα融合基因,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APL特异相关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对ATRA诱导APL分化的分子机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就细胞内PKC、cAMP/PKA信号途径、维甲酸受体、融合蛋白、核体、端粒酶、细胞周期与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早期严重出血患者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变化,探讨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与APL早期严重出血的关系.方法 APL患者159例,均给予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治疗,对治疗30 d内发生出血事件者,采用WHO出血评分量表评...  相似文献   

15.
全反式维甲酸(维生素 A 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完全缓解率很高,与常规细胞毒性化疗剂不同,全反式维甲酸具有使恶性细胞转化为成熟髓样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大多数病人均能耐受治疗。但是,作者在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 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病人可出现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发热、呼吸困难、体重增加、胸腔或心包积液及低血压等。本文报告了这种并发症的临床、尸检所见及其该并发症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应用使APL的缓解率大为提高,而且早期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ATRA治疗中复发的患者往往对ATRA产生耐药。本文就APL对ATRA产生耐药的机制及其对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时引起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导致横纹肌溶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例较为罕见.现将我科诊治的ATRA治疗APL时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L)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种特殊亚型,早期病死率较高。APL治疗经历了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tic acid,ATRA)、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TO)等阶段,随着其治疗方案的优化,该病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将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双诱导组(亚砷酸联+维甲酸)、维甲酸组、常规化疗组,观察各组白细胞总数、早幼粒细胞、缓解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双诱导组治疗1周后早幼粒细胞比率、白细胞总数、CR与维甲酸组、常规化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短期疗效显著,完全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20.
游建华  付亚凯  沈杨 《临床荟萃》2014,29(10):1104-110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亚型.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应用使其从一种高度凶险的疾病转变成为一种高度可治愈的疾病.三氧化二砷(ATO)在治疗复发难治性APL取得成功后,也逐渐被引入APL的一线诱导治疗.危险度分层治疗的提出、口服砷剂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APL的疗效.本文就APL的治疗现状及其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