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0年8月18日至2010年9月7日,我所利用500 m饱和潜水系统成功地进行了480 m饱和潜水-493 m巡回潜水实验。这次实验的成功,是我国饱和潜水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潜水技术有了新的更大的突破,对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水打捞作业以及其他海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作者自1976—1984年诊治高气压耳气压伤12例,均为男性,年龄21—29岁。其中1例为军医进高压舱后发病,7例为高压舱内潜水模拟试验(饱和潜水36m、40m、巡潜65m及75m,舱内居住7天),4例为使用空气自携式潜水装具潜水,深度为5m及20m。7例进高压舱前有上呼吸道感染,3例是新潜水员未作吞咽动作,1例有慢性咽鼓管炎  相似文献   

3.
海军医学研究所协同有关单位于1996年2月4日至11日,在该所500m饱和潜水设备系统内,完成了船用300m氦气回收净化循环装置的人体验证及100m He-O_2饱和—120m巡回潜水实验研究。该两项课题任务的完成,为海军新潜水装备配套装置装船使用安全及海军饱和潜水医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2月4日至5日首先进行第二套船用He回收装置的人体验证。4名潜水员第一天在80m He-O_2环境下,使用回收装置等深度水下出潜30min,进行交替劳动和休息作业,以检验装置回收和净化效能,共8人  相似文献   

4.
为系统的了解高原潜水对听阈、咽鼓管功能,中耳及内耳形态学的改变,我们用Preyet's反射正常的杂色豚鼠36只进行模拟高原5000m水深50m的潜水实验,实验分为6组(对照组、出舱后即刻,7、14、21及28天组),每组6只。用听神经动作电位为测听指标,刺激声为短声及短音。中耳阻抗仪测试咽鼓管功能,光镜、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中耳及内耳形态学改变。实验证实出舱后即刻、7及14天组听阈变化明显,输入输出函数曲线平台消失,潜伏期延长。鼓室压曲线于出舱后均变为B型曲线,42耳光镜检查中耳有病损者24耳,占57.14%,正常者18耳占42.85%,内耳有病损者19耳占45.23%,正常者23耳占54.76%。电镜观察10耳中内耳超微结构均有程度不同的病损,从实验所见,说明豚鼠在低压、高压环境变化下致使中耳及内耳损伤,严重者可发生内耳减压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进不同海拔高度地区,不同居住时间、低氧环境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害。方法:从平原进驻海拔3500m和4500m地区的第7天和半年的180名新兵,进行循环内皮细胞(CEC),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ia(6-kto-PGFia)和血栓素2(TXB2)等测定,并与平原健康新兵作对照。结果:海拔3500m第7天组较平原组CEC,ET,TXB2有不同程度各项高(P<0.05-0.01),居住半年后上述指标同平原组比较无显改变,海拔4500m第7天组较平原组CEC,ET,TXB2均有显升高(P<0.01),半年后上述指标较平原组无显改变。6-kto-PGFia两组第7天,半年均无显差异。结论:高海拔低氧环境对VEC的损害主要在早期,海拔愈高损害愈明显,预防进驻高海拔地区心血管疾病关键在早期。  相似文献   

6.
高原缺氧对外训官兵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缺氧对高原外训官兵的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对由低海拔地区(海拔1000 m)急进高原(海拔4500m)进行演训的46名官兵进行脑电图监测.结果:在海拔1500 m(驻地),3200 m和4500 m和回到驻地2 mo后4个时间点,a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2.37±3.21,91.74±3.26,84.67±8.46,92.26±3.44;β波超过5%的人数分别为3,15,12,4人.3200 m和4500 m处与外训前相比,α波百分比、平均波幅、β波超过5%的人数和0波超过5%的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200 m和4500 m处相比,α波的平均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00 m时有2例出现轻度异常脑电图,4500 m时有9例.回到驻地2 mo后脑电图与外训前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α波减少,β和θ波增多,α波幅和频率降低是高原外训官兵脑电图变化的特点,高原脱适应2 mo后,脑电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8岁,潜水史7年,素健。入院前6天带着“伤风”(有鼻塞与畏寒等症状)进行潜水作业,当下潜时即感左颊与额部疼痛,但仍减速下降并在水下约20m处坚持工作15min左右。回升过程中又感左侧颊与额部剧痛。登岸后症状缓解,但见左鼻流血。患者未受处理。嗣后数天总感左侧面部不  相似文献   

8.
某部于2010年8-10月利用500 m饱和潜水系统,进行了"模拟480 m氦氧饱和—493 m巡回潜水实验研究"。在实验进行之前,笔者对饱和潜水系统的每一个部件都进行系统的检查。发现在用舱体有机玻璃观察窗,厂家无法提供产品合格证书,也没有进行出厂前的压力相关试验,缺少证明其能够在5.0 MPa压力条件下安全使用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了8名潜水员在80m氦氮饱和—100m巡回潜水过程中心电的变化,发现24h平均心率有明显改变,心率降低在饱和停留及减压阶段分别为15.5%及19.7%,减压结束后心率立刻回升,并发现心率的降低与氧分压增加密切相关,故强调高压氧为引起心动过缓的主要原因。8名潜水员出现室上性心律紊乱,5名潜水员出现室性心律紊乱。心律紊乱的出现率较潜水前略为增高,且均为偶发性或孤立性早搏。6名潜水员在潜水作业全过程,反复出现短暂的缺血型ST-T改变,潜水后第二天的12导联常规心电图全部正常。讨论认为此ST-T改变可能系高气压、高分压氧、噪音及狭窄的密闭环境等应激因子综合影响所造成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以往我们进行过20~36.5、50m氮氧饱和潜水实验。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了解40m氮氧饱和深度条件下潜水员的呼吸阻力、氮麻醉程度、适应性和工作能力的变化,并研究相应的安全减压问题,以进一步完善我国氮氧饱和潜水深度的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猪模型验证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的安全性,初步探索用动物实验结果评估潜水减压方案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模拟潜水在专门建造的大动物加压舱内进行,按系统分层抽样法对常规作业深度每隔6 m、训练深度和例外暴露深度每隔9 m从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中选取潜水方案进行验证,每个方案验证4~6次,观察模拟潜水期间动物的表现及减压后减压病症状、流经心脏的气泡,通过检测血液相关指标评估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全部14个验证方案无氧中毒和减压病症状,出舱后未见循环气泡。比较模拟潜水前和减压后即刻、6 h、24 h的炎症反应指标(IL-1β、TNF-α)、内皮损伤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1)]和氧化应激指标(H2O2),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就猪潜水模型而言,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初步建立的实验评估潜水减压方案安全性方法需要更多的数据验证。  相似文献   

12.
法国Comex公司4名潜水员,于1992年11月20日,从675m的饱和深度藉一个独立的舱加压到701m,从而创造了氢氦氧潜水的世界纪录。这次潜水是Comex公司在马赛的Comex模拟舱内进行的,3名潜水员到达650~675m停留了3天,其中1名潜水员到达701m。  相似文献   

13.
12~60m 空气潜水水下阶段减压表曾经作过17个深度、44个方案共141人次模拟潜水实验观察,无减压病发生,各项生理指标也无异常改变。为进一步验证本表的实际潜水减压效果,结合修建铁路大桥、水库潜水作业及实海潜水训练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材料和方法参试潜水员共512名,参试前均经体检合格并经加压锻炼。验证期间观察的指标包括减压病症状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原动物藏系羊心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低氧适应机制。方法7只雄性藏系绵羊和5只雄性移居绵羊,均生长于海拔3000m处,在当地捕捉后带到海拔2300m处麻醉,常规消毒,右侧颈部切开,静脉穿刺分别插入7号Swan-Ganz导管和动脉导管,被麻醉的动物完全清醒后进行实验。动物置于大型高低压氧舱内,模拟不同海拔,进行肺动脉压(Ppa)、肺动脉契压(WedgeP)和体循环压力(Psa)测定。使用心输出量测定仪用热稀释法测定CO。血样从动脉导管和Swan-Ganz导管抽出,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的PH;PO2和SO2。通过公式分别计算出肺血管(PVR)及体循环血管阻力(SVR),完成测定后动物放血致死,测右室(RVW)及左室重量(LVW),算出全心重量(TVW)。结果从0m到2300m再到4500m藏系绵羊的Ppa逐渐增加,分别为(15.89±0.91)mmHg、(17.52±1.18)mmHg和(25.26±2.58)mmHg,Ppa0m与2300m无明显差异,但0m与4500m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移居羊从0米到2300m再到4500mPpa分别为(16.79±0.68)mmHg、(24.78±1.06)mmHg和(37.44±1.16)mmHg,与同一高度的藏系绵羊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0m与2300m比较Ppa有明显差异(P<0.05)。二者之间在不同的高度。移居羊SV低于藏系羊(P<0.05),但HR和CO无明显差异。不同高度的移居羊的PVR均高于藏系羊(P<0.05),二者0m与4500m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种动物的SVR在不同高度均无明显变化。Ppa/Psa作为右室负荷的一个指标,二者均随海拔上升而增加,但移居羊增加的幅度大于藏系羊。结论Ppa、PVR藏系羊低于移居羊,在较高海拔时藏系羊组织摄氧量高于移居羊。藏系绵羊属低氧不敏感动物。  相似文献   

15.
500m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是海军“七五”期间重要的科研、训练设备,1988年7月在海军医学研究所建成。根据设备交货验收大纲规定,需要进行一次载人的350m氦氧模拟饱和潜水试验,以进一步检查验证该设备的设计性能、建造和安装质量。经过积极准备,海军医学研究所和海司航保部防救研究室,会同军内外150多名科技、医疗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89年1月3日,进行350m氦氧模拟饱和潜水实验研究。经过29小时30分钟加压(不含停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用65只健康豚鼠进行潜水模拟实验,水深60m,分为三种减压模式进行。用听神经动作电位为测试听阈变化的指标,中耳阻抗仪观察鼓室压曲线的变化,光镜及电镜观察内耳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试验证实三组听力均以潜水后7天阈移最大,鼓室压曲线潜水后除5耳外均为B型曲线。光镜见中耳有病损者39耳(37.85%),内耳有病损者4耳(3.88%);扫描电镜见毛细胞毛缺损及排列紊乱,适射电镜见细胞器有拟伤。  相似文献   

17.
1996年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在海军医学研究所500m饱和潜水设备系统实验大厅,16:00整,4名海军潜水员经过了整整8个昼夜的“龙宫”之旅后,从120m“海底”回到水面、顺利地完成了“对300m潜水员呼出气——氦气回收净化装置”的第二次载人验证试验,并接着进行了100mHe-O_2模拟饱和—120m巡回潜水  相似文献   

18.
为今后在海上实施大深度饱和潜水实潜打好基础,由海司航保部牵头,南海舰司航保处主持,海军医学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的94海军饱和潜水预训班训练,于1994年lO月30日至11月25日,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的饱和潜水综合实验室内进行。参训的12名潜水员在完成为期9天的饱和潜水技术基础理论和有关生理医学知识的学习,饱和潜水设备系统和国产 HS-801新装具的操作使用,以及进行了管供式潜水和潜水钟帮司潜水(bounce diving)等一  相似文献   

19.
海军航保部为满足防救部队大深度潜水的需要,于1997年上半年在海军医研所举办为期10天的“海军潜水混合气体配制与分析培训班”,这是根据海军1997年度航海保证工作计划而开设的,由该所潜水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和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教员培训。学员来自各舰队防救大队、广州测量大队、潜艇支队及潜艇学院、海军医高专等单位。  相似文献   

20.
<正> 1989年1月,我国首次进行了亚最洲大深度的350m模拟氦氧饱和潜水实验,我们对4名潜水员的免疫功能进行检测,为氦氧饱和深潜水的医学保障提供了免疫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