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主并治第二十》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欠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细辛、当归、木通而成。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补血通阳;更以木通引诸药入血脉而温经通络,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一书作为祖国医学经典之作,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在伤寒论中,生姜一味药,无论在组方用药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生姜始载于《名医别录》是典型的药食同源植物,本为寻常之物,然仲景却有非常之用,而医者常似觉生姜为,可有可无之物,其实不然,仲景非常重视生姜的运用,在被后世誉为"医方之祖"的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伤寒论》中全书载方用生姜竟达37首之多,若运用得法能提高疗效。关键词:生姜的作用。在《伤寒论》方剂中,仲景就使用了生姜达37方之多,从中可以看出仲景对生姜应用的重视。生姜一味药在《伤寒论》方中的主要作用为:调和营卫,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宣散水气,宣通阳气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是用通调气血、恢复血运畅通达到祛瘀生新、消除病变用于血瘀证的一种治疗方法。1活血化瘀的发展活血化瘀法古人称为祛瘀法,启蒙于《内经》,运用于汉代,发扬于晚清,发展于现代。《素问应象大论》记载孙络外溢则有留血、《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坚者软之”是活血化瘀法及血瘀证。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临床运用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在《伤寒论》用于治疗蓄水证,其功用通阳化水、健脾利水。临床上很多种疾病有其特殊性,但同时都有水液代谢失常、饮留为患的共性,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才能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本文从病机出发,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治疗相关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甘遂为临床常用中药,古人推崇之为“泄水圣药”.本文通过探讨甘遂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后世医家的配伍应用,使用指征与剂量,中毒与减毒解毒之法,炮制与煎煮法及其使用注意,为临床合理运用甘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1小青龙汤的原书指征1.1《伤寒论》(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1.2《伤寒论》(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伤寒论》中关于六经辨证汗出之证对当代祖国医学仍有实际临床指导意义。现将汗出之证与同行商讨如下。 1 关于《伤寒论》出汗概念汗证有自汗和盗汗之分,《伤寒论》中所说的汗,以自汗出者为多见,盗汗出者为较少。其周身汗出、头汗出、手足(氵戟)然汗出、汗出而厥等等,虽然都以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闭经的疗效。方法对临床收治的40例闭经患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西药治疗诱导月经来潮,中药治疗调节人工周期。结论闭经的治疗,当以通为法,但因病机虚实不同,因而通之法有异,即虚者补之使通,实者泻之使通。但应注意,补虚时当补而不腻,补中有行,以利气血化生;泻实时又不可通利太过,以防邪去正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方指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的提到的方剂。儿科病证虽以时方治疗较多,但在临床报道中,《伤寒论》之经典方剂在儿科病证的应用亦不少。本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归纳近年来《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的临床运用情况,总结其临床运用规律,使《伤寒论》方更灵活、更广泛的应用于儿科临床。  相似文献   

10.
虚劳,是表现为人体正气衰弱为主的一系列证侯。现代医学的一些慢性病、消耗性疾病,表现为抗病能力低下,机能衰弱的,一般都属这个范畴。 对虚劳一证,自《内经》以来,各代医家创立了不少治疗大法。如循《难经》:“损期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之说,而分设补益各脏之剂;或遵“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论,擅用参、术、芪之类;或从“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训,而投左归、右归、肾气诸方;或从建中气着手,施以小建中汤……。治虚之法,可谓浩繁,其中又以《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述最详,体现了张仲景的“补中寓通,虚实兼顾”的辩证论治思想,而大开后人聋聩,使后人免囿于“因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对风温夹惊、神昏谵语、热深厥深、阳亡阴竭、关格等的描述,与儿科临床常见的高热惊厥、昏迷、感染性休克、肠炎脱水、肠梗阻等急症表现相似。就《伤寒论》中对上述几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病情转归等作一介绍,以期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儿科急症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著作,被奉为"方书之祖"。该书所载方剂组方严谨,主次分明,变化巧妙,疗效确切,千百年来一直沿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对仲景常用柴胡药对的整理与分析以及病案举隅,使对柴胡药对的配伍功用有更加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分析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大黄的应用,探讨大黄配伍规律的辨证特点和临床使用。《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严谨,应用灵活,值得深入发掘和探讨,并且认真继承,充分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的海洋药物及含海洋药物经方在现代妇科疾病辨治中的运用,并参照历代文献的相关阐述,探讨海洋药物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的理论依据,分析海洋药物研究与发展的趋势,以帮助开拓用药思路,推动相关海洋药物治疗妇科疾病的现代化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5.
张燕平  刘萍 《中国药业》2007,16(22):58-59
目的 对《伤寒论》102首汤剂经典方与现代处方进行组方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5 061张门诊汤剂处方,计算它们的药物组成、用药味数、用量,并与《伤寒论》102首汤剂经典方比较.对其数据用SPSS 11.0软件做统计处理.结果 现代处方的药味数及平均用药量、最大用药量均高于古方,有些药物用量还超过《中国药典》规定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经方相比,现代处方用药味数、用药量均明显偏大,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药饮片处方药味、剂量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比较古、现、今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味数、剂量数,了解它们的变化趋势,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500首方剂、《现代实用方剂》(1989年版)[1]中500首方剂及本院2008年前半年处方中的5 000张处方,将处方数据输入微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药味数、剂量数均渐增加,然后根据药理学进行分析。结论:药味、剂量的变化应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桂枝甘草汤源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温通心阳功效,临床辩证属于心阳虚证候,均能以该方加减使用。本文就桂枝甘草汤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近20年的文献报道进行回顾、归纳,发现其药理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系统方面,与之传统功效、应用相符,但关于该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研究尚存在不足,且桂枝甘草汤的剂量与配伍比例亦是困扰临床应用的一个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该方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可加强其心血管药理作用与剂量、桂枝甘草配伍比例的相关性研究,并拓展其药理基础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治疗心系疾病的方剂,探讨张仲景治疗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使用 Excel 2016将符合标准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对药物药性、药味、药效药物分类等进行频数分析,以 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6.0行关联度及聚类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 51首方剂,涉及中药 49味,其中高频使用的药物为甘草、桂枝、生姜等;得到关联规则 20条,其中二项关联规则 3条,如“生姜、大枣”三项关联规则 14条,如“生姜、人参 +大枣”、四项关联规则 3条,如大枣 +生姜 +桂枝”聚类分析得到 9组,如“芍药”5个药对聚合组,“甘草、;其中有 4个单味药物组,“瓜蒌”等; 如网络链接关系网状图可见网络链接关系较强的有“生姜 -大枣”“半夏 +黄芩”“茯苓 +白术”等;“桂枝 -甘草”等;高频药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对为“桂枝 -甘草”。结论张仲景治疗心系疾病多注重温通心阳、调理气机、健脾补中、调和营卫。  相似文献   

19.
Zhen-wu-tang (ZWT), a traditional Chinese compound formula recorded in th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has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s on inflammatory damage and oxidative lesions in rats, but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remains unclear.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tive effects of ZWT were mediated by the AGEs/RAGE/NF-κB signaling pathway in rats with cationic bovine serum albumin (C-BSA)-induced 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 (MGN). We found that ZW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roduction of malondialdehyde (MDA), but enhanced the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The ELISA results showed that ZWT not only reduced the serum levels of AGEs but also decreased the releas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TNF-α, IL-1β, and IL-6). Meanwhile, HE staining showed that pathological kidney injury was alleviated by ZWT. In addition, ZWT suppressed the expression of RAGE1 and NF-κB p65, as well as the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NF-κB p65. The accumulation of AGEs, oxidative lesions and inflammation damage were reduced by an AGE inhibitor. Thus,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GEs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GN and that AGE inhibition could reduc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s and oxidative lesions in MGN. In general, ZWT attenuated MGN, in part, by inhibiting the AGEs/RAGE/NF-κB pathway.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