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骨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成变化,分析萁与骨折愈合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18只,雌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一侧股骨骨折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9只。一侧股骨骨折组进行一侧股骨横断性骨折损伤处理,正常对照组不作骨折处理。两组大鼠同等条件下饲养2周后麻醉大鼠,分别在无菌手术条件下取出双侧活体股骨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后的细胞分别加入荧光抗体CD44-FITC及CD45-PE,避光孵育30min,加10g/L多聚甲醛重悬固定,冰盒保存,送南华大学流式细胞实验室上机检测,将CD44-FTTC阳性同时CD45-PE阴性的细胞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此测得的该细胞数值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指一种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比值),求其平均值。 结果:实验大鼠1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一侧股骨骨折组大鼠处理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显著高于对侧[29.19&;#177;5.06,22.90&;#177;7.44(t=2.75,P〈0.05)];一侧股骨骨折组大鼠处理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侧(13.05&;#177;9.08)(t=3.87,P〈0.01);一侧股骨骨折组大鼠处理侧对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侧对侧(14.12&;#177;8.98)(t=3.43,P〈0.01)。 结论:骨折后相应的损伤区域及远隔部位均可出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损伤区域的增殖数量高于远隔部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构成比增加可能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骨髓MSCs)是骨髓内除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之外的另一类干细胞,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内外均具有支持和调控造血的作用。因其比较容易贴壁和形成成纤维样的克隆,因此也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fibroblast,CFU-F)。又由于它们来自骨髓的支持结构,并作为滋养层支持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损伤性刺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为体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提供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选取健康SD大鼠18只,每组9只,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进行一侧闭合性股骨横断性骨折损伤模型处理,另一组为对照组不作骨折损伤处理,两组大鼠同等条件下饲养2周,然后取出双侧股骨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流式细胞仪检测含CD44一FrrC阳性而CD45一砌)E阴性的细胞的构成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表现为CD44阳性而及CD45阴性的特点,因此把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的CD44-FTTC阳性同时CD45-RPE阴性的细胞认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此测得的该细胞数占总检测细胞数的比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计算出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均数。,结果:实验大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观察组处理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均数高于对照组处理侧(29.19&;#177;5.06,13.05&;#177;9.08,P〈0.01)。②观察组未处理侧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均数高于对照组未处理侧(22.90&;#177;5.44,14.12&;#177;8.98,P〈0.01)。⑨观察组处理侧股骨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构成比均数低于未处理侧(29.19&;#177;5.06,22.90&;#177;5.44,P〈0.05)。结论:骨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增殖,为骨折的愈合提供物质基础,提示骨损伤性刺激可作为活体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其增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培养及纯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型与增殖特性。方法:实验于2006-11在上海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由上海浦东妇幼保健医院协助,骨髓标本采自因意外事故流产死亡的正常胎儿,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无菌操作分离死亡2h内的胎儿下肢股骨、胫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长满80%左右用胰酶消化传代,1∶4传于新的培养瓶中,原代培养结束。传代培养细胞长满后均按1∶3或1∶4传代,用a-MEM 胎牛血清 二甲基亚枫冻存备用。③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MTS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鉴定细胞表面分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eal-timePCR分析不同代次细胞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丰度。结果:①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观察:接种48h后,贴壁细胞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传代培养细胞已看不到血细胞贴壁,形态更加均一,呈克隆样生长。传至18代后生长减慢,20代后出现胞浆空泡化、胞体变大等老化现象。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细胞贴壁48h基本无增殖,处于潜伏期;对数增殖期为3~5d,第6天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出现接触抑制现象。③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鉴定:第2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可达98%以上,其细胞表型CD29,CD90,CD166呈阳性表达,CD34,CD45呈阴性表达。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培养的第2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82%以上处于G0/G1期,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不到10%,8%左右的细胞处于G2/M期,保持了较高的增殖潜能。⑤转录因子oct-4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oct-4在第3,7,12,18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丰度呈略下降的趋势(0.68±0.08,0.64±0.12,0.61±0.04,0.60±0.14),但第7,12,18代与第3代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5,P=0.27,P=0.41)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容易体外分离培养,增殖旺盛,普通条件能够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培养较长时间而不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入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能否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命周期延长,维持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种子细胞。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06期间有关端粒酶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献,检索词“telomere,telomerase,bone marrow cell,mesenchymal stem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4-01/2005-12和万方数据库2003/2006期间的相关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端粒,末端转移酶,骨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资料选择:选取试验包括间充质干细胞自身端粒酶活性组和间充质干细胞中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的活性组比较的文章,进行初审,删除明显不相关的试验研究,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献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端粒酶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纳入标准:①与端粒酶有关,无论是组成或是功能相关的。②与间充质干细胞有关,并涉及其分化潜能研究。排除标准:端粒酶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没有建立关联的试验。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和试验的严谨性。资料提炼:共检索到256篇相关文献,其中30篇文献根据相应标准采纳,其余文献均被删除。资料综合:端粒酶的表达对于维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复制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端粒酶逆转录酶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地体外长期扩增并维持干/祖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特性;通过异位表达端粒酶逆转录酶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药物筛选模型或细胞模型。结论:随着组织细胞工程学的兴起,体外定向诱导干/祖细胞分化为各种所需组织细胞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诱导和增加端粒酶的活性,维持干细胞分化、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延长干细胞的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周围神经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成体细胞. MSCs易于贴壁培养,具有相对特异的表型,在各种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可以呈现不同种系的分化.与周围神经的修复相结合,阐述了与周围神经相关的研究进展,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培养大多集中在动物,探讨人MSCs的优化培养方法,为组织工程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手术切取患者骨松质3mm×3mm×3mm,在含血清培养基内用剪刀将其剪为1mm×1mm×1mm大小,然后用注射器冲洗;抽取患者骨髓5mL。分别用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原代培养。比较不同培养方法MSCs的生长情况。对各组传代细胞用化学药物进行成骨诱导培养,并检测成骨细胞表型。结果:手术切取患者骨松质和抽取患者骨髓均能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切取骨松质获取的细胞数量大,5m骨髓培养细胞数平均可达L2.43×108,3mm×3mm×3mm骨松质可以获取MSCs的平均细胞数可达9.57×108;全骨髓法细胞贴壁时间早两三天,密度梯度离心法细胞均一性好,利于纯化。结论:临床组织工程中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采用不同方法获取MSCs。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的横向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2000—01/2005—04有关干细胞及其向肝细胞横向分化方面的文献,检索词“stem cell,hepatoeyte.transdifferentiation”,并限定文章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有关干细胞及其向肝细胞横向分化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45篇相关文献,其中38篇符合要求,7篇为重复同一研究而排除。资料综合: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损伤等病理状态下具有分化为肝细胞的特性,实现肝组织重建,纠正肝细胞代谢和合成功能障碍,为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肝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干细胞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无疑是对传统治疗方式的挑战。结论: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肝细胞及胆管细胞样细胞的潜能,但也有少数学者持否定意见。目前对于移植后干细胞是产生细胞融合还是分化作用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分化潜能及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价值。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完成。骨髓来源于非造血系统疾病的16岁儿童胸骨骨髓血(查体以排除造血系统疾病,结果显示为健康体质),经得家属同意。Percoll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等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经CD44抗体、CD45抗体、CD34抗体鉴定。取其第4代细胞,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及神经细胞分化,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处理先获得巢蛋白阳性细胞,分别用两种方法诱导其向胰岛祖细胞的转化:化学物质诱导和共培养法诱导,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祖细胞标志-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蛋白的表达,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是否表达胰岛素)。胶原酶消化法获取胰腺间充质干细胞,鉴定,用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低糖DMEM使其增殖。将胰腺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底层已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6孔板共培养,共培养法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祖细胞的初步转化。结果:成脂诱导及成神经诱导可获得油红O染色阳性细胞以及巢蛋白阳性细胞。化学法向胰岛祖细胞诱导后可检测到PDX-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共培养法诱导也可获得PDX-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新生儿胰腺具有巢蛋白、CK-19阳性的胰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高糖诱导可形成胰岛样细胞团。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及胰岛祖细胞的潜能。新生儿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细胞分化过程中所分泌的一些物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祖细胞的转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损伤性刺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为体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提供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选取健康SD大鼠18只,每组9只,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进行一侧闭合性股骨横断性骨折损伤模型处理,另一组为对照组不作骨折损伤处理,两组大鼠同等条件下饲养2周,然后取出双侧股骨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流式细胞仪检测含CD44-FITC阳性而CD45-RPE阴性的细胞的构成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表现为CD44阳性而及CD45阴性的特点,因此把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的CD44-FITC阳性同时CD45-RPE阴性的细胞认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此测得的该细胞数占总检测细胞数的比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计算出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均数。结果:实验大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观察组处理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均数高于对照组处理侧(29.19±5.06,13.05±9.08,P<0.01)。②观察组未处理侧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均数高于对照组未处理侧(22.90±5.44,14.12±8.98,P<0.01)。③观察组处理侧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比均数低于未处理侧(29.19±5.06,22.90±5.44,P<0.05)。结论:骨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增殖,为骨折的愈合提供物质基础,提示骨损伤性刺激可作为活体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K562细胞与人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LMSC)共培养前后增殖和凋亡的变化。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分析法检测SCG和CCG组K562细胞光密度(OD)值,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K562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与LMSC共培养后K562细胞周期变化,Annexin V/聚酰亚胺(PI)荧光标记法检测血清饥饿后与LMSC共培养后K562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LMSC共培养后,K562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CCG组OD值明显低于SCG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发现,与LMSC共培养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且G2~M期细胞比例也呈上升趋势;CCG+0%FBS组K562细胞凋亡较SCG+10%FBS组明显增多,较SCG+0%FBS明显降低,LMSC有抵抗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LMSC通过阻滞G0~G1期K562细胞周期而发挥抑制增殖的作用,并能抑制血清饥饿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体外获取及培养增殖的方法并鉴定;观察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 endothelial cells,CEC)与hUCMSCs共培养后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方法: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hUCMSCs免疫表型:将CEC分别与hUCMSCs、兔角膜基质细胞在Transwell体系中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内皮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采用酶消化法能有效分离纯化hUCMSCs.接种24 h,贴壁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形、多边形或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细胞均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CD34、CD45和HLA-DR.与空白对照组CEC周期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与基质细胞组角膜内皮细胞S期细胞比例增加.G1期细胞比例下降,干细胞组增加幅度高于基质细胞组.干细胞组角膜内皮细胞S期细胞比例比空白对照组的平均增加近17%,增殖能力显著提高.结论:经鉴定用酶消化法体外能成功分离培养出hUCMSCs,将其与CEC共培养能促进CEC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及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带血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正常骨髓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提供,均附有捐赠同意书。外周血9份,取自正常自愿者。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骨髓和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脐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1×10-3mol/L氢化可的松的IMDM培养液,7d后换液,去除悬浮细胞,以后每3~4d换液1次,待细胞90%融合后,胰蛋白酶 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10mg/L植物血凝素的IMDM液,培养3d后收集细胞用于实验。③实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取第3代的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以脂肪染色液鉴定其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情况。将不同细胞浓度的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到植物血凝素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比较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率CD29为85.18%,CD166为72.52%,CD54为33.70%,CD45为6.70%,CD13为1.51%,CD34为0.23%。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 T细胞为60%~70%,CD20 B细胞为3.5%~4.5%。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3周,可见呈桔黄色的脂肪细胞。②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淋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为1∶1,1∶0.5,1∶0.1,1∶0.05,1∶0.02,1∶0.01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9.5±4.8)%,(58.4±6.0)%,(38.1±4.0)%,(31.4±3.2)%,(24.3±3.2)%,(12.6±6.7)%,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2.4±8.4)%,(65.1±9.7)%,(34.7±4.5)%,(13.0±6.4)%,(-10.7±12.6)%,(-43.9±9.4)%。后3种细胞浓度比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7.72,8.14,14.68,P均<0.05)。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样,也具有抑制植物血凝素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抑制效果与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有关。低浓度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将单独培养的HL-60细胞作为对照组,与MSC共培养的HL-60细胞作为实验组。在不同时间计数两组HL-60细胞,描绘其时间-数量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HL-60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细胞比例及Survivin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实验组HL-60细胞的增殖明显受抑,在第5-7天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HL-60细胞分布于G0/G1期的比例增加〔对照组(47.0±9.0)%vs实验组(70.0±16.0)%,P=0.003)〕,并且出现凋亡峰。实验组HL-60细胞Survivin和Bcl-2蛋白表达同时下调。Bcl-2表达率在对照组为(63.0±9.1)%,实验组为(50.0±14.1)%(P=0.045);Survivin表达率在对照组为(94.0±9.3)%,实验组为(77.0±11.8)%(P=0.006)。结论:骨髓MSC对HL-60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促进HL-60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抑制其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参与的凋亡相关基因。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6孔 Transwel 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单独培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72 h。基因芯片分析单独培养组与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情况,找出与调控肝星状细胞密切相关的凋亡基因。结果与结论:采用SABiosciences第2代功能分类基因芯片产品进行凋亡基因筛查发现,共培养后骨髓间质干细胞中显著上调的凋亡基因有:AKT1,PIK3R2,DAPK1,DHCR24,NOTCH2,BDNF等。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推测NOTCH有可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显示芍药苷具有补血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功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机体的造血及免疫功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芍药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表达有何影响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芍药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和成脂及成骨诱导法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芍药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EL ISA 法测定芍药苷干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水平,RT-PCR 检测芍药苷干预后白细胞介素6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与对照组相比,芍药苷浓度为2μmol/L和10μmo l/L可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10μmol/L 芍药苷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 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S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10μmol/L 芍药苷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细胞介素6 的分泌和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由此得出,一定浓度的芍药苷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水平和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7.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可大量获取的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但如何体外诱导成为此项技术的关键。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分裂增殖和胶原产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间充质干细胞,设立富血小板血浆高、中、低剂量组干预间充质干细胞,并设空白组做对照。结果与结论:富血小板血浆高、中、低组间充质干细胞均保持较高的增殖活性,呈快速生长,曲线上升幅度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户〈0.05)。培养时间越长作用越明显,培养一定时间后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较高剂量的富血小板血浆对细胞的增殖作用较为明显。提示富血小板血浆能明显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Ⅰ和Ⅲ型胶原合成,剂量越大,刺激胶原产生的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