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胃癌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据第四位,而其相关的病死率为第2位。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目前对于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ND)存在着较大争议,JCOG 9501试验结果显示预防性PAND不提倡,治疗性PAND的临床意义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结果。近几年,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在进展期胃癌PAND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对PAND选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术前影像学提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2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方案化疗3个周期以后对达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疾病...  相似文献   

3.
Gastric cancer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malignancy in the world.Surgical resection with lymph node dissection remains the only potentially curative therapy for gastric cancer.In a very long time,the a...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D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PAND)与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纳入分析D2+PAND的胃癌根治术160例,为D2+PAND组,选择同期施行胃癌D2手术病人160例,作为对照组(D2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情况。结果:D2+PAND组和D2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29.9±102.4)min和(266.7±90.6)min,平均输血量分别为(564.7±752.5)m L和(459.3±473.4)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合并第2站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平均生存期分别为(40.8±5.7)个月和(12.6±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2+PAND可改善T4期和存在第2站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SLN)对预测各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意义。方法:使用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Ab 3H11,对120例胃癌术中及术后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结果:119例找到胃癌SLN为转移淋巴结,其中8例为唯一转移部位;55例SLN为非转移淋巴结,其中5例非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2.8%,假阴性率为7.3%,准确率为95.8%。T1期敏感性100%,准确率100%;T2期敏感性96.3%,准确率97.9%;T3期敏感性为89.7%,准确率92.3%,假阴性率10.3%。结论:胃癌SLN定位及活检技术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6.
随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开展,有关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LD)的临床疗效,以及适应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据此笔者对这一临床课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该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根据1994—2004年胃癌数据库资料,按1999年日本第13版胃癌规约的淋巴结清扫分类,行D3或D3^+淋巴结清扫(D3组)共126例,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从同一数据库中选择同一手术组施行D2手术的患者146例(D2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16a2区及16b1区是No16淋巴结转移常见部位。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T1为3、8%,T2为22、3%,T3为46.8%,T4为32.1%;腹膜播散阴性者其转移率为16、3%,腹膜播散阳性者则为69、5%;浆膜无侵犯者转移率为16.3%,浆膜侵出阳性者则为69.5%。D2和D3组患者手术死亡各2例,并分别有4例和6例出现并发症(P〉0、05)。D3组No16淋巴结转移3枚以下与4枚以上者与D2清扫组的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D3与D2手术后Ⅰ期、Ⅱ期、Ⅲ。期、Ⅲb期、Ⅳ期患者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侵犯深度和浆膜侵出程度密切相关。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No16转移淋巴结在3枚以内和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的胃切除范围以及是否需要联合切脾.结果 发现,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有助于指导手术范围,进展期近端胃癌宜行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贲门癌手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手术中合理的清扫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77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比较淋巴结的不同清扫范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组77例贲门癌患者临床分期以Ⅲ、Ⅳ期为主,共计57例(74.0%),可进行检索的淋巴结转移率:N1 64.9%,N2 14.3%,N3 10.4%;(2)T1及肿瘤最大径小于2.0cm时未检测到淋巴结转移,T2N(+)1/5,T3N(+)68.2%,T4N(+)80.8%;(3)N1主要集中在No.1、3、2组,N2主要集中在No.7、8、10、9组,N3分别为No.5组6.5%、No.6组1.3%、No.16组1.3%、No.107~110组2.6%;(4)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者的5年生存率:D1为22.7%,92为31.3%,D2为36.5%,D2、D3与D1术后生存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行D2以上淋巴结廓清术。可满足根治性要求,有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进展期胃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评价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清扫范围与生存率的关系。 方法 共施行进展期胃癌根治术 15 8例 ,其中在D2 、D2 + 或D3 的基础上再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 (PALD组 )共 73例 ,未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 (非PALD组 )共 85例。 2组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而PALD组的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均较非PALD组更晚期。 结果 PALD组手术时间为 (2 80± 93)min ,非PALD组为 (2 4 5± 91)min(P <0 0 1)。输血量PALD组为 (6 93± 32 4 )ml,非PALD组为 (46 0± 375 )ml(P <0 0 1)。 2组均无吻合口瘘、胰瘘、腹腔脓肿及肠梗阻等并发症。除PALD组腹泻发生率较高外 ,其他并发症 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组生存曲线、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组中淋巴结阴性、阳性患者的生存曲线、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ALD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阴性、阳性患者的生存曲线、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有助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期 ,且其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限制性手术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规范胃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规范胃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提高胃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结合作者多年的经验,介绍国内外有关胃恶性肿瘤外科规范化治疗的进展。结果与结论 在我国,改进和规范癌的手术方法,推广标准术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胃癌根治术应达到充分切作原发病灶,彻底廓清胃周围淋巴结,完全消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3点要求;凡发现有浆膜浸润者,术中可采用腹腔内高温化疗预防腹膜种植;若肿瘤未侵及邻宾组织器官,局部切除是胃平滑肌肉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切除标本淋巴结检查最小数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大肠癌切除标本淋巴结应检出的最小数目。方法 以1076例大肠癌根治标本地检出数目对转移率的影响,计算转移病例的累积百分率,推算应检查淋巴结最小数目。结果 当淋巴结检出数目逐渐增加时,转移率逐渐增加,达16个以上后转移率无明显增加。结论大肠癌标本应检出的最小数目是16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5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按癌原发灶部位的不同慎重选择胃切除范围并清扫相应第1站及第2站淋巴结。结果51例病例中术后5~10年死亡8例,另3例于术后4,5,7年复发,其中2例死于第2次手术后第2年和第3年。现仍生存43例,生存时间为5~10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均为100%。结论早期胃癌的切除范围应足够,淋巴结清扫至第1站及第2站,并辅以术后化疗  相似文献   

14.
乳腺区段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乳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放疗治疗早期乳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乳腺区段切除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放疗的46例(治疗组),与标准根治术(Halsted根治术)加放疗66例(对照组)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活质量和保留乳房的美观效果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 3,5,8年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97.8%,80.5%,76.1%,对照组分别为97.0%,87.9%,71.2%,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复发率为:4.3%,对照组为4.6%;治疗组远处转移率为19.6%,对照组为16.7%,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治疗组保留乳房总优良率达93.2%。结论 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放疗治疗早期乳癌疗效同Halsted根治术,是治疗早期乳癌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5.
分化型甲状腺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范围及切口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颈清术)的最佳切口及最合理的手术范围。方法 将1986-1998年182例(197例次)分化型甲状腺癌功能性颈清术(包括治疗性和选择性颈清术)的标本分割成颈上、颈中、颈下及腮腺下区,分别统计各区淋巴结转移的数目。结果 最佳切口为自乳突向后下方曲线下行于斜方肌表面,距前缘约2~3cm,于肩锁关节内侧下行于锁骨中点下方约5cm处。治疗性颈清术61例次有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RNA在24例胃癌94枚淋巴结中的表达,并与常规病理检查进行对比。结果 94枚淋巴结常规病理组织学检出癌转移54枚,MMP-7mRNA表达阳性78枚。MMP-7mRNA表达阳性而传统组织学检查阴性的28个淋巴结,再次切片有8枚发现癌转移。对5例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阴性而MMP-7mRNA表达阳性的患者随访中发现,有2例分别在胃癌根治术后16个月和22个月发现肝转移。结论 RT-PCR法检测。MMP-7mRNA对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mRNA表达与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胃癌,近癌旁和远癌胃组织UPA mRNA表达,结果 胃癌、近癌旁和远癌胃组织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31%和10%。早期胃癌为阴性表达,进展期胃癌呈显著高表达。有浆膜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呈显著高表达。结论 UPA 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侵与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美蓝和专利蓝在乳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美蓝及专利蓝两种蓝染剂鉴别前哨淋巴结(SLN)的成功率及预测乳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 从1999年10月-2001年4月我科收治的乳癌病例中选取94例实施了前哨淋巴结活检(SNB),其中于术中在乳腺肿块周围腺体内注射1%美蓝32例(美蓝组)、注射1%专利蓝62例(专利蓝组)、以鉴别定位SLN。全部病例都实施了腋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SLN鉴别的成功率美蓝组和专利蓝组分别为65.6%(21/32)和88.7%(55/62)(P<0.01);预测腋淋巴结转移状态准确性分别为90.5%(19/21)和98.2%(54/55)(P>0.05)。结论 与美蓝比,专利蓝是较理想的乳癌SNB的生物活性染料示踪剂。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将健康杂种犬 9只通过剖腹手术建立 4个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Ⅰ组 ) ,5个肾动脉平面以上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Ⅱ组 ) ,然后经髂动脉给Ⅰ组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隔绝其腹主动脉瘤 ,对Ⅱ组则先重建双侧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 ,然后再自髂动脉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 ,隔绝瘤体。术后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及动物存活情况 ,2 ,3个月后处死动物 ,检查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及血管内皮生长情况。结果 腹主动脉瘤成模率为 10 0 % ,术后Ⅰ组 4只犬成活良好 ;Ⅱ组中 1只成活良好 ,另 4只分别于术后 4h ,1d ,3d ,4d后死亡。 2 ,3个月后处死动物 ,解剖发现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 ,主动脉瘤体萎缩 ,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支架内及支架两端血管内皮生长良好。结论 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能有效地治疗主动脉瘤 ,特别是为肾动脉平面以上的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腋淋巴结微小转移灶与nm 23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微小转移灶及其与nm 23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2例淋巴结常规检查阴性且病理报告无癌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832枚及相应癌原发灶用抗上皮细胞膜(EMA)及nm23-H1单克隆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被检病例的 23.0%(12/52),淋巴结的 4.1%(34/832)存在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癌.低分化组(40.0% , 8 /20)及肿瘤大于2.0cm (37.5% , 9/24)组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12.0%, 4/32)及肿瘤小于 2 cm组 (10.7%, 3/28),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 1和P <0.05).51 .9%(27/52)的乳腺癌组织中nm23为阳性表达.淋巴结微小转移癌组nm23阳性表达率(25.0%,3/12)远低于非转移组(60.0%,24/40),差异具显著性(P < 0.05).结论采用单克隆抗体EMA探针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常规病理检查难以确认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淋巴结可以发现微小转移癌灶;乳腺癌转移早期nm23表达即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