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组织的血管形成及损伤血管的内皮再生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作为血管形成中微环境的重要组成,对内皮祖细胞的调控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应用对内皮祖细胞发挥正性调控作用的细胞因子可明显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生物学功能及其治疗效果.现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7种细胞因子对内皮祖细胞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研究通过移植人外周血管内皮祖细胞至裸鼠皮下来构建一种新型的血管瘤动物模型.方法 分离培养人外周血管内皮祖细胞,与基质胶混匀后移植到裸鼠皮下,按随机分组情况每周给细胞移植组分别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雌二醇和生理盐水,定期观察记录新生组织的生长状况.结果 细胞移植后可见新生组织内血管增殖明显,呈血管瘤样改变.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雌二醇组与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体积和血管密度明显偏大.结论 血管内皮祖细胞注射至裸鼠皮下后具有较强的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通过移植人外周血管内皮祖细胞可望构建与人血管瘤相近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郭敬  王烈 《国际外科学杂志》2008,35(10):675-67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ll factor,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原,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增强血管通透性、加速新血管形成的作用.血管生成是一个具有重要生理、病理意义的过程.在人体的创伤愈合、炎症反应、器官再生过程以及肿瘤生长转移、血管增生性疾病中,血管生成有重要作用.治疗性血管生成是指利用成血管诱导因子或内皮祖细胞,模拟体内血管生成机制,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侧支循环.本文就VEGF和治疗性血管生成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清髓及非清髓性全身照射(TBI)预处理对小鼠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 将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小鼠)、致死剂量TBI组(~(60)Co 8.5 Gy)和减低剂量TBI组(~(60)Co 5.0 Gy).TBI后定期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计数外周血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变化;通过病理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小肠及肝脏的组织结构和血管内皮的超微结构.结果 致死剂量TBI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同时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增加,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低剂量TBI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先降后升,内皮细胞与内皮祖细胞同样也出现增加,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致死剂量TBI组比较,其外周血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增加幅度明显降低(P<0.05).两个TBI组小鼠的病理切片均可见肝脏实质细胞水肿及小肠炎症细胞浸润,肝脏的超微结构可见血管内皮完整性受损,致死剂量TBI组受损更为显著.结论 清髓及非清髓性剂量TBI预处理均可引起小鼠血管内皮早期损伤,其损伤程度与剂量相关,且外周血中内皮细胞的变化可以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祖细胞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在体内外定向血管化,形成血管样结构。笔者就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来源、分布、分子标志、动员、凋亡、定向血管化及临床应用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骨髓干细胞移植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肢体缺血模型。采用骨髓内皮祖细胞(EPC)移植于缺血肢体,观察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人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源性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提取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将其定向诱导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加入不同终浓度的Galectin-3进行培养,观察不同浓度Galectin-3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源性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0.1、1.0、2.5、5.0和10.0μg/ml浓度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源性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均高于0μg/ml组,其中0.1,1.0及2.5μg/ml浓度组与0μg/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及10.0μg/ml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0、0.1、1.0及2.5μ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μg/ml浓度组细胞增殖能力又明显高于5.0μg/ml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lectin-3可促进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祖细胞具有高度的分化增殖能力,可以定向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参与体内内皮损伤后的修复和血管再生。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祖细胞在人工血管移植后内皮化中也起重要作用,现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祖细胞,可定向于受损伤的血管内皮,并可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从而达到修复损伤血管的目的,因此,可用来治疗血管损伤。这一研究可能对介入放射学治疗血管性疾病如:血管闭塞及狭窄、缺血性疾病等,提供新的突破,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细胞来源、表面标志、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集中于抑制骨破坏和促进骨形成方面,但此单一的治疗方法很难彻底解决多重因素致病的骨质疏松症。近来,许多文献报道血管形成与骨形成之间存在偶联关系,其中骨骼中新发现的H亚型血管成为骨质疏松治疗的新焦点。根据骨骼血管内皮细胞位置和功能的区别,可分为H亚型血管和L亚型血管,而H亚型血管可促进其周围骨祖细胞的分化与增殖。H亚型血管主要分布于干骺端和骨膜下,表现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抗体(CD31)和内皮粘蛋白抗体(endomucin,EMCN)强阳性;而L亚型血管表现为两种内皮细胞抗体(CD31或EMCN)弱阳性,分布于骨干区。实验表明,H亚型内皮细胞与周围的骨祖细胞数量会随着小鼠的老龄化呈正比例下降,而且小鼠体内缺氧诱导型转录因子1α缺失后会出现H亚型内皮细胞和骨祖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这些均提示H亚型血管与骨形成存在偶联关系。笔者着重对H亚型内皮细与骨形成之间存在的偶联关系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探讨H亚型内皮细胞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以进一步加深对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认识,为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能够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对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极其重要。1997年,Asahara等人首次分离并证实成年人外周血中存在着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并在体内证实了其生成血管的能力。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移植在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愈合等血管类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血管新生与多种难治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其失衡可致血管新生相关疾病。内皮祖细胞(EPC)在血管新生及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其具体作用和分子机制将为血管新生相关疾病带来曙光。笔者就EPC在血管新生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及在整形外科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 ,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亦称为成血管母细胞或血管内皮干细胞,1997年由Asahara等[1] 首次分离并证实人类出生后的外周循环血液中存在着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EPC ,它在成年机体的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一重大发现,为揭开血管新生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目前,EPC在心血管及肢体缺血性疾病等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在整形外科领域,如皮瓣、组织扩张、损伤修复及组织工程等方面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 EPC的来源胚胎期第13~15天,胚外造血启动,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的一些间充质细…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研究认为,来源于骨髓的内皮祖细胞(EPC)可通过生成内皮细胞参与体内新生血管形成。内皮祖细胞一旦释放人血液循环,将定殖于血管损伤部位,并参与血管内皮的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为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瓣膜内皮化提供新的细胞来源。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复合胶原酶消化法获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间充质细胞的表面标志。取扩增3~6代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VEGF和b-FGF诱导分化。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内皮祖细胞的标志。结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表达CD34、CD133和vWF,且Dil-acLDL实验阳性。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为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瓣膜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开辟了血管再生治疗的新方向:细胞移植介导的血管新生。该领域在Asahara发现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血管新生能力后快速发展。目前EPCs多用于探讨其与疾病状态(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风湿性疾病等)的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血管新生与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血管新生(neovascularization)有两种情况。一种由组织中既存的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游走,形成新的血管网,称为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在正常机体,只在随性周期变化的卵巢和子宫等特殊器官能够观察到。病理情况下,在关节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癌症时可以看到显著的血管新生,治疗上需要抑制。与此相反,器官、组织缺血时侧支血管的形成,以及创伤愈合,在治疗上需要加以促进的血管新生。另一种情况是由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形成新的血管,称为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 ,与胎儿期血管发生的机制一致。最近研…  相似文献   

18.
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严重的慢性缺血性疾病临床治疗相当棘手 ,“治疗性的血管新生”是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即应用血管生长因子或其基因 ,促进缺血组织周围的血管新生和侧肢循环建立 ,改善局部组织供血。新近研究表明 ,这种血管生长因子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其实质是通过动员骨髓中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内皮祖细胞(EPC) ,向缺血组织游走并分化为内皮细胞 (EC) ,而发挥其血管新生效应[1] 。这种骨髓来源的EPC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重症缺血性疾病新的治疗靶点 ,已迅速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一、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1.内皮祖细胞的起源和分布 :胚胎时期的血管…  相似文献   

19.
BMSCs是新生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来源,BMSCs中的EPC募集到瘤灶中参与新生血管和转移微环境的形成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SDF-1/CXCR4是EPC被募集迁徙的主要机制;同理推测,肾癌组织中的CD133+祖细胞可能来源于BMSCs或者是血管的内皮祖细胞(EPC).肾癌中CD133+祖细胞与骨髓中VEGFR1+和VEGFR2+BMSCs可能是用不同表面标志鉴别的相同亚群.肾细胞癌HIF的高表达可能是肾癌富含血管和生长转移的主要始动原因.这些推测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它是以侧支血管形成能力严重受损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大量的证据已表明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非酶糖基化终产物蓄积,Wnt信号通路功能紊乱可能是糖尿病肢体缺血后血管新生能力受损的重要机制,本文就其机制做一探讨,为糖尿病治疗性血管新生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