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更合理模拟心肾不交型不寐的动物模型。方法:整理现有失眠、心肾不交证候和心肾不交型失眠模型,阐释病证结合模型造模思路。结果:失眠模型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心理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和心理化学因素造模法;心肾不交证模型有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造模法;心肾不交型失眠模型有单因素和复合因素造模法。结论:提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心理和化学的复合因素在动物身上模拟心肾不交型不寐的病因,再使用酸枣仁汤和交泰丸借助相关指标改变来验证模型可靠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水火既济”理论源于周易,中医将其引申为心肾相交达到阴平阳秘的一种关系。张聿青在其医案不寐篇中大量运用此理论,效如桴鼓,屡试不爽。他认为心肾不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除了与心肾两脏有关,还与水火相济的通道是否通畅有关。现通过《张聿青医案》探析“水火既济”理论在其医案中的应用,以及他对于“水火既济”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泻南补北针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泻南补北针刺法,对照组采用药物艾司唑仑片治疗,;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进行疗效评估,治疗30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PSQI评分变化。对照组在治疗中脱落1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50.00%,愈显率73.00%,有效率97.33%;对照组分别为17.24%、37.93%、72.4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泻南补北针刺法是临床治疗不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配合涌泉穴按摩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效果。方法对62例心肾不交型不寐患者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神门、交感、皮质下、心、肾等穴,同时予足底涌泉穴按摩,8周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3例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结论耳穴压豆配合涌泉穴按摩用于心肾不交型不寐,能改善患者睡眠。  相似文献   

5.
李红  任玉珍 《护理研究》2013,27(12):1095-1096
为进一步提高中医护理技能治疗的有效性,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借鉴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和方法,提高科研水平,筛选疗效确切、易于掌握、便于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法指导临床,制定不寐防治的临床最优化方案.本研究从护理技能的病因辨证按摩入手研究,根据中医辨证采用相应的穴位按摩治疗,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阴阳、补益气血、安神宁心等功效的目的.以入睡时间、睡眠质量、醒后精神状态为指标,系统观察穴位按摩对不同不寐病症病人的临床疗效,以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为临床护理改善不寐研究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通读《伤寒论》原文,提到"下利"二字的原文有50余条,对"下利"的辨治散见于各章节中,有本证论治者,有兼变证论治者,有合病论治者,有依据"下利"辨生死顺逆者,等等.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王仲奇医案·不寐》中三则医案进行分析,探讨新安医家王仲奇先生治疗不寐的用药经验以及辨证特色。认为先生治疗不寐,于脏腑来讲,尤其重视心、肝、肾三脏;临证时明辨标本缓急;在面对女性不寐患者时,又常联系妇人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善用介、石类药物,以重镇安神、平抑肝阳、滋阴潜阳,辅以酸甘之药以养阴清热。学习先生临证经验,可以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辨证取穴择时耳穴压豆治疗胎动不安病不寐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0例胎动不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在中药处方中另加15 g酸枣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辨证取穴耳穴压豆并择时按压耳穴,干预前后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待患者孕12周时随访,调查胚胎存活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PSQI评分各单项积分、总分及中医症候积分较前均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孕12周继续妊娠25例(71.4%),治疗组孕12周继续妊娠27例(77.1%);两组患者孕12周继续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8%(29/35),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5%(32/3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辨证取穴择时耳穴压豆治疗胎动不安病不寐症可改善胎动不安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践的古代典藉。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  相似文献   

11.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5岁以上小儿除外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寒热之分,病因多与肺、脾、肾、膀胱三焦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多见。病机主要责之于膀胱失约。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根据临床所见,因下元虚寒者,治以温肾固涩;肺脾气虚者,治以益气健脾为主;心肾不交  相似文献   

12.
王红 《当代护士》2003,(9):31-32
《伤寒论》是由医圣张仲景撰写的医学巨著 ,他所创立的辨证论治法则不仅注重论治 ,而且十分注重施护。笔者试就《伤寒论》辨证施护的方法分析归纳 ,予以讨论。1 把握病机 ,观察证候1 1 《伤寒论》按照疾病的病位、病机、证候和发展规律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候群。六经证候 ,以阴阳为纲领 ,以寒热辨疾病的性质 ,以表里辨疾病的部位 ,以虚实辨邪正的盛衰。1 2 六淫之邪 ,是通过三阳之表渐次传入三阴之里的。在病理变化上 ,表证病位浅 ,病势轻 ,这时要掌握服药的方法和出汗的程度。《伤寒论》桂枝汤方下有“………  相似文献   

13.
疾病的预后,无非两种:其一,是病去,痊愈,机体逐渐康复;其二,是病变缠绵,久久不愈,甚或逐渐危重,以至于死亡。前者称之"吉",后者谓之"凶"。《伤寒论》对于向"吉"的方向发展的病情,有欲解、欲愈、易愈、当愈、即愈、愈、自愈、可治、不死、生等分别称谓;对于向"凶"的方向发展的病情,有难治、不治、死、必死等不同称谓。而每一称谓,都有自己的特征与含义。该文就此,一一作了详细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了判断疾病预后良恶的可靠数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14.
正《医学衷中参西录》是近代中医学大家张锡纯先生的代表作,其中所述"衷中"与"参西"的原则,旨在沟通中西两医,是中西汇通思想的体现。张锡纯所创立的治肢体痿废方,对临床治疗骨伤科疾患意义重大。现探讨如下:1肢体痿废病因病机认识《素问·刺法论》中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且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元气全体原有十分,有时损去五分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因此,张氏认为:肢体痿废  相似文献   

15.
阴阳属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是哲学范畴与医学范畴的巧妙统一,扩大了阴阳的适用范围,而且有新的发展与提高,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张仲景成功地吸取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精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该文将《伤寒论》中有关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阐述古代阴阳学说在《伤寒论》辨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探析张介宾《景岳全书》辨治怔忡惊恐特色。张氏治病重视命门水火,善补真阴真阳,指出真阴真阳亏虚是怔忡惊恐的基本病机,提出真阴真阳亏虚为本,虚则补之,客邪为标,补虚与祛邪兼顾,情志为病,治疗以补虚为主,亦需调养情志的论治原则。用方以“补阵”为主,用药性味以温药、平药及甘药为主,归经以心、脾、肺、肾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安神为主,充分体现了张氏真阴亏虚,甘平补之,真阳亏虚,甘温补之、扶阳不忘补阴,补阴不离扶阳、治病必求于本,用药贵在精专的方药特色。  相似文献   

17.
《野菜博录》系明代徽州人鲍山编著的一部野菜古籍,其自序不足六百字,但纸短话长,内涵深邃。其草木清爽宜人的观点,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李渔肉不如蔬的观点互为印证补充,不约而同地为《左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新的注解,重在表现自己高雅脱俗的人格追求与生活情趣,更包含有文人志士于无奈之中生发出来的智慧;而透过草木之功足以广仁爱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鲍氏身居山中、心系天下的忧民情怀,草木清爽宜人的思想已上升为养生修身广仁爱的处世信念,其救荒活命之思想境界则高出李渔一筹也。在当代,时时选择绿色、无公害的草衣木食的生活方式,仍能发挥出保健养生之新妙用也。序言所蕴含的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刻人文内涵,对现代饮食生活也多有启发,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造福于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18.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习称李东垣,为金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杲生平著述很多,《脾胃论》是其杰出的代表作,成书于公元1249年,是李东垣晚年的作品。《脾胃论》阐述了中土清阳之气在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调理脾胃在治疗上的积极作用,是李东垣学术理论最集中的部分,颇能反映他学有渊源、治有特点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证治汇补》是清代医家李用粹的代表著作,是一本集百家之长的内科专著,内容宏富,实为李氏之经验与前贤精粹论释之综合。其中《证治汇补·卷之三发热章》主要论述内伤发热,所论颇为详实,故不揣浅陋,将内伤发热的辨证治疗作一浅析,以飨同道。辨内伤发热的发病特点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李氏指出外感发热为齐作无间,表现为急性发热。内伤发热是无表症而身热者,特点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消渴病,善于病证结合,拓宽《内经》以来治疗思路,丰富其病因病机,提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为消渴主要病机。认为脾瘅迁延不愈,可转为消渴,使消渴的辨治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