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2020年1—12月南通市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常规护理模式院内转运580例(对照组),2021年1—12月护理安全管理模式院内转运580例(观察组),对比2组急诊科护理质量、院内转运风险事件、患者及家属对院内转运满意度。结果 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2021度急诊科护理人员考核风险评估、配合能力、急救技术、应变能力、转运流程评分高于2020年度(P<0.05);观察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1.21%,低于对照组的4.31%(P<0.05);观察组患者病情告知、转运流程、转运技术、服务态度、转运时间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减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良事件,提升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 本次试验对象为2014年2月~2016年1月我院就诊的5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按照密封信封不透光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管理组和安全管理组.常规管理组给予常规转运和护理;安全管理组给予安全转运和护理.评价(:1)家属满意率、抢救成功率(;2)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3)护理纠纷发生率.结果 (1)安全管理组患者家属满意率、抢救成功率显著比常规管理组高(P<0.05)(;2)安全管理组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显著比常规管理组短(P<0.05)(;3)安全管理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管理组低(P<0.05).结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和护理效果确切,可缩短转运时间、检查等候时间,为更好诊断病情和进行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患者家属满意,可有效规避护理纠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使用普通平车和加用铲式担架平车两种情况下转运急诊危重患者,探讨铲式担架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诊科2013年7月~12月使用普通平车转运危重病患82例,2014年7月~12月加用铲式担架平车转运危重病患79例,比较从急诊科到病房所需要的时间、两组病患搬运时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各类导管不良意外发生率。结果:铲式担架组患者转运时间明显少于普通平车组(P<0.05);铲式担架组患者搬运时的主观疼痛感明显减轻(P<0.05);铲式担架组各类导管不良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平车组(P<0.05)。结论:铲式担架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使用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院内转运时急诊科危重的患者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的25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的25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分析两组不同院内转运方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转运时间比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与成效。方法:对128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干预组,每组64例,分析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和护理效果。结果:经分析得出,常规护理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为12.50%,护理干预组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为3.13%,两组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几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中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在转运途中发生的意外几率,且护理效果较为满意,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MDT)合作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护理模式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8月急性阑尾炎术后患者130例,按照不同入院顺序分为常规组和合作组,各65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合作组采取MDT合作ERAS理念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改进胸心外科危重患者术后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胸心外科接受干预治疗的56例危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将患者分成参照组及研究组,入组患者比例为28例,为参照组患者在术后转运中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观察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研究组转运中意外事故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4%,7.1%两种护理效果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5%,17.8%,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护理是胸心外科危重患者术后转运的一个科学化护理措施,不仅可提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可明显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组织管理在高原高寒地区危重患者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08年6月~2010年5月转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145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以2010年6月~2012年5月转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133例危重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的院前转运护理,对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护理组织管理;比较两组在急救转运时的意外发生率、死亡率、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率,并评价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实施护理组织管理措施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意外情况发生率及死亡率、护理投诉率依此为9.0%、0.8%、5.3%,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3.1%、7.6%、17.9%,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360、5.701、8.303,均P〈0.05)。结论加强护理组织管理,提升出诊护士的专业技能、应变应急能力及处理风险的能力,可提高高原高寒地区危重患者院前急救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刘海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3,(36):4836-483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急诊科转运的4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转运,2011年1月-2013年5月转运的5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护理干预方法进行转运:确定转运目标、风险评估、完善院内转运流程、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发生并发症0.93%、护理纠纷0.19%、转运时间(18.33±6.43)min。均少于对照组的5.63%、1.67%和(23.67±7.34)min(P〈0.01);转送科间满意度为99.26%,高于对照组的87.92%(P〈0.05)。结论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护理干预可提高转运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无缝隙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诊科危重患者90例作为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前组,将2014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诊科危重患者90例作为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后组,对2组患者转运交接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各项护理工作评分、转运交接状况均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失误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从我院急诊科转运至病房的危重患者2188例,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做好转运前物品的准备、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及转运后病情的交待等.结果:2188例患者采取上述护理后均安全转运至病房,无一例患者途中发生意外.结论: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措施后,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科室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全程安全转运与前瞻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120例,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处置流程,观察组实施全程安全转运和前瞻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转运治疗期间的时间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治疗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程安全转运和实施前瞻性护理干预,对于急诊中的危重病人而言,能够减少治疗的转运时间和等待时间,减少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的不良事件,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医院急诊科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9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转运情况结果。结果护理组转运过程中死亡患者0例,意外事件发生患者1例,护理纠纷患者1例,成功转运率为100.00%。对照组转运过程中死亡患者3例,意外事件发生患者5例,护理纠纷患者7例,成功转运率为82.22%。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采用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方式后,可以明显提升院内转运成功率,减少转运过程中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次数,提升转运效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转运过程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急诊科通过转运危重患者31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转运,2008年1月~2010年12月转运的4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强化护理干预能力、实施转运前、中、后护理干预,持续改进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发生率0.95%、护理纠纷发生率0.48%低于对照组的5.80%、2.26%;观察组转运时间平均(18.36±3.50)min短于对照组的(25.67±7.87)min(P〈0.05);观察组转送科间满意98.33%高于对照组的92.58%(P〈0.05)。结论针对转运隐患建立完整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转运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我院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2452例,其中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采取传统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1204例为对照组,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采取全面安全护理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的125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125例,死亡14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81.90%;观察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54例,死亡4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实施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可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而且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 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38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0例,观察组采用多学科流程管理院内转运,流程管理包括成立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小组,多学科共同制定转运流程图,各项工作按流程图进行转运和管理。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流程转运。比较2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率的变化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 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使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从单项操作到多学科协作,2组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比较,结果显示,意外拔管发生率从4.2%降低到1.9%;转运前评估漏项发生率从4.7%下降到1.6%;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从5.3%降到1.1%;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分)率从4.7%降到1.1%,2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家属对转运过程的医患沟通、转运中护理、接诊科室接诊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方式的应用,体现了双向或多科合作的优势,使院内转运流程更为流程化、系统化,确保了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率;促进转运质量的改进,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 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 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脑出血患者中实行常规护理以及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将该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33)与实验组(n=33),参照组护理中予以我院常规护理,实验组护理中予以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100%、住院时间(9.87±2.35)d等指标改善情况对比参照组差异比较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脑出血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改善护理质量以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2月,纳入对象脑出血74例,抽签分组。37例入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其余37例入实验组,开展急诊护理。组间比较。结果:两组中实验组急救时间更短,急救有效率更高,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护理对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脑出血患者日常护理中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有效性.方法:研究筛选77例因脑出血而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入院的患者,分组依据为干预工作的差异,分作两组:行常规干预的38例作甲组,乙组39例则行临床护理路径,通过全面统计两组干预效果,再作比较.结果:甲组38例有效率76.32%(29/38),乙组39例为94.87% (37/39) (P <0.05),两组Bathel值以及FAM值改善质量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患上脑出血后,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因此护理工作中要施予临床护理路径,以促进脑出血迅速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