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方法研究祖国传统医学对脾胃学说及气虚体质的认识,结合近几年来学者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成果,探讨气虚体质的特征及先天、后天与气虚体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及调补后天对改善气虚体质的影响。结果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生机的活跃,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气虚体质的发生与否。结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与气虚体质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调理脾胃在改善气虚体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方法 研究祖国传统医学对脾胃学说及气虚体质的认识,结合近几年来学者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成果,探讨气虚体质的特征及先天、后天与气虚体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及调补后天对改善气虚体质的影响。结果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生机的活跃,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气虚体质的发生与否。结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与气虚体质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调理脾胃在改善气虚体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所以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且也会引起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各方面的疾患。李杲在《脾胃论》中就曾有“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不能充,诸疾之所由生也”的记载,笔者研读脾胃学说,积累了点滴体会与心得,本文仅以低热为例,略作举隅。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的创使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认为"脾胃不足,百病由生",在治疗上非常重视脾胃阳气升发,用药偏重升阳补气为主,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大胆应用柴胡、升麻、防风等升阳药,发前人所未发,其诊治经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临诊之余,吾常参阅,获益良深,今就李氏升脾阳的学术思想,略阐一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脾胃论》是金元时期李东垣的代表作,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重视脾胃,其对脾胃的认识具有独到的见解,被后世医家誉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乃人体精气升降之枢纽,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疗上,强调补益脾胃,创立多种治疗方法,例如"甘温  相似文献   

6.
"固本培元"治法是新安医学的特色治法,主张固先、后天之本,培元阴、元阳两种元气,是传统医学对治未病的重要观点。新安医家运用固本培元法治未病颇具特色,汪机倡"营卫一气""参芪双补",重气血阴阳并补;徐春甫重"脾胃元气",倡"摄养于无疾之先";孙一奎创"动气命门",擅温补下元,脾肾同治;吴崑提"针药保元",强调针药互补,调和气血;罗周彦立"元阴元阳",细分元气,从元气辨治疾病。新安医家固本培元学术思想对丰富治未病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异功散见于北宋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5味药组成。是在《和剂局方》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1味陈皮而成,功在健脾、益气、和胃,有温中而不燥、补而不滞特点,故有异功之名。方中人参现多用党参代替,虽不若人参大补元气之功,但对脾胃气虚者用之适宜。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见证为脾胃气虚者,常以此方加减运用,每多获效。兹举验案5例,以示异功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李杲的预防保健思想是以充实和保养元气为重点着眼于饮食起居。其保健措施简便。因此,探讨其预防保健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措施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理论渊源李杲关于脾胃→元气→诸病的发病观,是  相似文献   

9.
试论仲景脾胃观在半夏泻心汤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流发于<内经>,于仲景得到继承和发扬.综观<伤寒杂病论>,其注重调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外感及杂病辨治的始终,其调理脾胃的圆机妙法对脾胃学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被尊崇为调和脾胃祖方的半夏泻心汤,则蕴含着仲景脾胃观的丰富内涵,尤值得我辈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0.
罗周彦为新安固本培元派代表医家之一,提出元阴元阳说,首将元气分阴阳,开创了元气学说的新领域,并将元气亏虚作为病因,实现了元气的临床运用,对后世医家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元阴元阳理论进行介绍,并与固本培元派其他几位代表医家学说进行对比,以期向读者介绍元阴元阳理论。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是东垣脾胃学说的精华之论。他以脾胃为中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预防保健方法,兹简述于下: 一、调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劳逸、七情六淫,无不损及脾  相似文献   

12.
脾胃虚损论在耳鼻咽喉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中影响最大的医家,以其独创脾胃内伤学说而被后世称为"补土派"创始人.他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述,见解独到,在他的著作中处处体现了这一观点.<兰室秘藏>是与<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鼎足而立的著作,在理论上与<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一脉相承,如"饮食劳倦所伤"、"脾胃虚损"、"中满腹胀"等论皆谆谆于脾胃,而"脾胃虚损论"一篇极言寒凉峻利之害,复明养胃之理,较之<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更为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3.
脾胃学说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一、病因病机:祖国医学有“胃脘痛”的病名,对其病因病机论述颇多,归纳起来,发病原因主要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逸、外感六淫等,促成脾胃元气先虚、气血郁滞、饮食停积、不通则痛。《内经》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思伤脾”、“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景岳全  相似文献   

14.
正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诊疗思维的各个环节都有创新发明。笔者认为,在治法创新上除"固本培元"外,新安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还形成了"调理脾胃"、"养阴护阴"、"准《伤寒》法"等特色治法。"调理脾胃"法与"固本培元"法一源双流,以"后天元阴元阳不足"论治为分野,从培补"脾胃元气"到"脾胃分治",从脾虚分阴阳论治到脾胃各分阴阳论治,以吴澄理脾阴、叶天士养胃阴最具特色,弥补了李东垣《脾胃论》之不足,拓宽了从脾胃论治的临床思路;"养阴护阴"法从新安固本培元派滋阴以扶阳的考虑出发,由"补水滋阴"到"理脾阴",由治疫治杂症重"养胃阴"到"养阴清肺"治白喉再到"养阴润燥"治燥疫,以清代叶天士、郑氏  相似文献   

15.
医源于《易》,脾胃学说尤其渊源有自。《易》有《坤》卦,象地,属阴;脾胃属土,象《坤》,无怪医家习以“坤土”为脾胃之代称。本文试从其生理、病理及治疗学方面,分别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在治疗学和预防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对临床各科均有一定作用,笔者仅就脾胃学说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运用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广东省药物研究所附属门诊部(510180)黄燕妮元代脾胃学说首创家李东垣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二书中,创立了不少升阳补脾之方,而其中补中益气汤最为著名被广泛地应用于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系统及妇科等,治疗范围之广,疗效之佳...  相似文献   

18.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东垣《脾胃论》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更为重视,调理脾胃已成为临床治疗内伤杂病的一个重要法则。现试就脾胃与外感病的一些问题浅述如下。一、脾胃不足是导致外感病的基本原因中医认为,外感疾病的发生,感受外邪固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溃疡病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其病位在胃,却与肝脾气血的关系密切,故慢性胃溃疡病论治,当从肝脾胃着手。 一、慢性溃疡病之根为脾虚:溃疡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病程长,符合中医久病多虚之说,尤以脾虚证多见,证见胃脘隐痛,喜温热饮,得食痛减,食后腹胀,口淡纳差,神疲懒言,大便溏,舌质淡。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弱,饮食失调,则胃气伤,元气不能充,而诸病由此生。溃疡病与脾虚关系密切,虽然溃疡病的发病机理和致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中医理论来看,脾虚是溃疡病的基本内因。  相似文献   

20.
试论补脾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措施.调补脾胃是脾胃学说的特点,其方法在临床应用也最为广泛.<难经>日:"一能治其虚,何问其余."笔者认为,凡补药都要经过脾的运化,补脾则是补法中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