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原缺氧对人体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茵  丁绍祥 《西部医学》2013,25(3):321-324
海拔3000米以上被称为高原地区,此种特殊环境,除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代谢等产生广泛影响外,还会引起一组以缺氧为突出表现的特殊类型疾病——高原病(Higha ltitude sickness)。近年来高原旅游业日益兴旺,高原运动项目的开展,急进高原发生高原病和致命性高原肺水肿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果救治不及时死亡率很高。本文就高原缺氧对人体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2.
高原是一个低压、低氧、高寒的特殊环境,高原环境将降低能量物质代谢与线粒功能,从而影响高原作业,近年来,线粒体损伤引起了广泛关注,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与机体运动紧密相关。以高原线粒体损伤为研究核心,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总结高原对于基础能量物质的代谢影响以及对线粒体生化供能反应关键酶活性和线粒体结构功能的改变,发现蛋白质、糖类与脂质代谢在高原受到负面影响,导致高原作业时易疲劳、高血脂症与机体修复受阻;丙酮酸代谢、三羧酸循环、β-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相关酶活性被抑制,线粒体形态与数目改变,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影响运动供能。未来高原细胞损伤机制的探明将大力推动高原损伤防治药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对新兵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某军分区2012年42名新兵为研究对象,借助成套心理实验仪器对其反应运动时(包括反应时与运动时)、速度知觉、手臂稳定性、时间知觉、记忆广度(包括数字与字母)、深度知觉、短时记忆、注意广度等指标进行测量,采集其急进高原前后数据,运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法对各指标逐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臂稳定性(P<0.05)、时间知觉(P<0.01)、记忆广度(数字类,P<0.01)、深度知觉(P<0.01)、短时记忆(图形类,P<0.01)5项指标在急进高原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手臂稳定性、时间知觉两项功能表现平原好于高原;记忆广度(数字类)峰值急进高原前后均为8位,超过8位数后,平原锐减,高原则缓慢下降;深度知觉在急进高原前后均易出现看近现象,但在平原地区偏差更大;短时记忆(图形类)能力在急进高原后轻度增强;反应运动时、速度知觉、记忆广度(字母类)和注意广度在急进高原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进高原可能会对人体的某些认知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对动作稳定性、深度知觉、时间知觉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急进高原体能变化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开新  覃军  黄岚  何作云  隆敏  于世勇  喻杨  张艺 《重庆医学》2006,35(12):1085-1087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前后体能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反应(AMS)之间的关系,为预防AMS提供可能措施。方法99名健康男性青年,在平原时和急进西藏高原后第4天接受折返跑速度、台阶指数、握力测试,无创检测体脂率、体重指数(BMI)、基础代谢(BM),采集指端血检测台阶运动5min后血乳酸,并调查急进高原后连续5d的AMS症状。结果与平原时相比,急进高原后第4天受试青年基础代谢和体脂率显著增加,折返跑速度显著减慢,握力无显著变化,台阶运动后血乳酸显著降低。AMS症状积分与籍贯、年龄、身高、体重、折返跑成绩、台阶指数以及握力无显著相关关系,但与平原时台阶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615,P=-0.007。结论平原时无氧耐力对急性高原反应具有预测价值。加强平原无氧耐力训练可能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原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平原人急进高原环境时,垂体的几种主要内分泌腺激素及其靶腺激素的变化规律.方法采取化学发光法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性腺轴激素(FSH、LH、E2、P、T、PRL)在血浆中的水平,采取放免法测定血浆皮质醇(F)、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腺原胺酸(FT3)和甲状腺激素(FT4)在血浆中的水平.结果平原人急进高原20日内,垂体促皮质激素与促性腺激素增多,而与之对应的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与其对应的靶腺激素都不能即刻适应性升高.结论平原人急进高原后,应激机制不能迅速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驻训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百分率的变化,分析驻训时间和海拔高度对淋巴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脆性的影响。【方法】以3个月为界将驻训人员分为常驻高原人员和急进高原人员,按不同海拔高度将驻训人员分120例不同海拔高度血液进行淋巴细胞脆性实验,分析海拔高度对淋巴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进驻时间的驻训人员,其淋巴细胞百分率都不同程度的代偿性升高,都明显高于内地人员(P<0.001,)急进高原人员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常驻高原人员(P<0.001);海拔3 300 m的常驻高原人员淋巴细胞百分率处于正常人群平均水平,急进高原人员的淋巴细胞百分率则显著升高;海拔3 700 m的驻训人员无论是常驻还是急进高原人员,其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代偿升高,明显高于3 300 m和4 100 m海拔高度的驻训人员。随驻训海拔高度的升高,不同组别人群的淋巴细胞百分率差异逐渐缩小,表现急进高原人员高常驻高原人员下降的特点。淋巴细胞脆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海拔3 700 m和4 100 m的急进高原人员和常驻高原人员脆性显著高于3 300 m的人员(P<0.01)。【结论】高原环境下驻训人员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代偿性升高现象,急进高原人员淋巴细胞代偿性升高显著高于常驻高原人员,并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海拔在3 700 m高度的人员其淋巴细胞脆性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阐明急进高原脑组织病变发病机制,对急进高原大鼠在高原环境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脑含水量的改变进行相关研究.方法 解剖、观察Wister大鼠高原1、3 、7 d组脑组织大体形态变化.H-E染色,光镜观察脑组织学变化;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光镜下,脑组织出现明显炎症反应,脑组织充血水肿,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电镜下,神经元细胞出现凋亡.脑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比较,1、3、7 d组含水量增加(P<0.05).结论 高原脑组织损伤的发生与高原缺氧有关.推测缺氧使脑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脑水转运功能障碍;脑细胞发生凋亡,脑组织内液体大量聚集,引发脑水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同一海拔高度的肺水肿患者和健康人心肺X线胸片作对比分析,了解急进4745米高原的健康人与肺水肿患者之间的异同,从而为高原肺水肿的防治提供心肺X线检查的客观依据。材料与方法 采用国产50mAX线机对60例受试对象在不同时间进行胸部摄片,用常规方法测量心血管径线,对比分析急进4745米高原健康人与肺水肿患者之间异同。结果 7天肺动脉基线,肺动脉段突,右下肺动脉横径比值均显增加,而心横径、心胸比率、心面积比值变化不显著,而30天后除心影响面积缩小,肺动脉基线右下肺动脉横径相对下降而其它则相反。结论 由于受高原环境、条件、制约、延时随机检查具有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9.
金海英 《西部医学》2013,25(3):404-406
目的观察平原入伍新兵急进高原和高原训练对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综合参数的影响,为探讨新兵高原习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平原籍入伍新兵186名,在平原、急进高原云南迪庆的第1、3、5、7天和新兵高原训练3个月结束后测试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结果与平原组比较,急进高原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P〈0.01),心率增快(P〈O.05),血压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在急进高原的第7天血氧饱和度恢复到世居同龄人水平,心率及血压基本恢复;高原训练前后血氧饱和度、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减慢(P〈0.05)。结论急进高原7天时基本习服,进行高原低氧适应性训练对静态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生白术对急进高原大鼠小肠推进率及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和干细胞因子(SCF)m RNA的影响,探讨急进高原引起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生白术防治的有效性。方法利用低压氧舱建立不同海拔高度的急进高原模型。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兰州海拔,1 430 m)、海拔3 500 m及海拔5 000 m模型组、马来酸曲美布丁组、生白术组。造模72 h后各组大鼠给予2 m L墨汁灌胃,30 min后处死,测量每只大鼠小肠推进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窦组织C-kit m RNA和SCF m 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 500 m模型组C-kit m RNA、SCF m RNA的表达和小肠推进率降低(P<0.05);5 000 m模型组C-kit m RNA的表达和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SCF m RNA表达下降(P<0.05);3 500 m马来酸曲美布汀组大鼠C-kit m RNA表达升高(P<0.05);5 000 m马来酸曲美布汀组大鼠C-kit m RNA、SCF m RNA的表达和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3 500 m生白术组C-kit m RNA的表达和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5 000 m生白术组C-kit m RNA的表达和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SCF m RNA表达上升(P<0.05)。结论急进高原导致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与C-kit及SCF m RNA表达变化有关,生白术可纠正急进高原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进高原肺损伤大鼠肺脏超微结构及肺泡液体清除率(alveolar liquid clearance,ALC)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二者间的内在关系.方法 将大鼠暴露于高原低氧环境,分别于1、24、48、72 h测定基础ALC,取病理切片观察肺脏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急进高原大鼠暴露于高原低氧24 h后ALC (22.60±3.41%)与正常大鼠ALC(41.14±9.36%)比较有明显变化(P<0.05),内皮细胞出现损伤,而上皮细胞无明显结构变化;48 h时ALC(25.28±6.30%)明显降低(P<0.05),肺泡上皮细胞的结构和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并无明显损伤;72 h ALC(45.52±10.05%)无明显变化(P>0.05),但肺泡上皮细胞结构被破坏.结论 高原低氧致急进大鼠ALC降低,但肺泡上皮屏障结构无明显改变,提示急进高原大鼠肺泡内液体的储积与钠水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2.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血压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不同海拔高度对人体血压的影响,为急进高原施工作业部队的卫生防病积累资料。方法 采用DS—114型电脑数字血压表,对1030名施工官兵在不同海拔高度进行血压测量,观察不同海拔高度人体血压的变化。结果 (1)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收缩压升高幅度大于舒张压,脉压增加,不同海拔高度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相差非常显著(p<0.01)。(2)不同海拔高度的高血压、临界高血压、低血压的发生率表现复杂,高血压发病率无明显规律,临界高血压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低血压发病率在进入高原后呈降低趋势。结论 急进高原低氧环境可引起血压升高,对收缩压的影响大于舒张压;急进高原低氧环境后,机体代偿以影响收缩压为主,而失代偿时表现复杂;高原锻炼有增强心缩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原低氧习服是指进入高原后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改变以确保能在低氧环境中更好地生活,其对高原人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快速习服高原低氧环境、减少高原低氧对机体损伤至今仍不清楚。了解高原低氧损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精准预测高原低氧损伤发生的靶点,研发高效预防和治疗高原低氧损伤的措施迫在眉睫。该文就高原低氧损伤发生机制、高原低氧损伤易感性靶点、促进高原低氧习服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高原医学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为构建对高原低氧损伤的充分认识、早期预警、有效预防和快速治疗于一体的诊防治新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藏红花素对急进高原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保护机制。方法 复制急进高原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并给予藏红花素。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时间,记录不同时刻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SpO2,药物复苏3h后或大鼠死亡即刻(生存时间不足3h)处死大鼠留取血液。测定血清中肾功能指标和肾组织的炎性细胞因子。Western blot法检测NLRP3及caspase-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藏红花素可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生存率及生存时间,并改善MAP及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capillary oxygen saturation,SpO2)。经藏红花素干预后肾功能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同时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肾组织中NLRP3及caspase-1蛋白表达。结论藏红花素抑制NLRP3炎性小体可能是急进高原失血性休克大鼠肾损伤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5.
急进高原低氧应激肽氢谱特征及含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超  胡娟  胡宗海  曾平 《四川医学》2005,26(2):140-143
目的 分析血清低氧应激肽的特征和健康成年人急进高原前后血清低氧应激肽的改变 ,探讨其在高原病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质谱和核磁波谱方法鉴定高原病患者体内存在特征性的应激肽 ,采集 40例高原世居健康者为对照 ,40例健康成年人急进高原前 ,急进高原后 2 4h ,72h ,1周后血清 ,用化学显色试剂对应激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40例世居对照组应激肽含量为 72 .9± 9.8mg/L ,健康成年人急进高原前、急进高原后 2 4h ,72h ,1周应激肽含量分别为 73 .5± 11.7mg/L ,90 .8± 10 .3mg/L ,91.7± 10 .1mg/L ,82 .8± 9.5mg/L ,健康成年人急进高原前与急进高原后 2 4h及72h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急进高原后 2 4h人群与健康世居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急进高原后 1周与急进高原后 2 4h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应激肽作为一种特殊的应激蛋白 ,在急进高原前后有较大的改变 ,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血常规与血气分析变化对高原脑水肿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与早期高原脑水肿的关系,希望对高原脑水肿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根据高原反应症状评分以及典型症状,对24200例急进高原人员进行筛查,对其中162例高原脑水肿疑似病例进行观察随访,分析他们急进高原1周内血常规、生化、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在高原脑水肿疑似病例中,有36例最后确诊为高原脑水肿,必须住院治疗。高原脑水肿人群在高原暴露48h后出现更严重的低氧血症、呼吸性碱中毒及白细胞增高表现,与未发生高原脑水肿的观察对象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进高原早期出现,且不随高原适应时间延长而逐渐改善的低氧血症、呼吸性碱中毒及白细胞增高与早期高原脑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进高原时高原环境对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普萘洛尔平原组(P1)、普萘洛尔急进高原组(H1)、美托洛尔平原组(P2)、美托洛尔急进高原组(H2)。P1和P2组于平原地区(50 m)及H1和H2组急进高原后于高海拔地区(4010 m)禁食12 h后灌胃给药,普萘洛尔组于给药前(0 h)及给药后0.33、0.66、1、1.5、2、3、4、6、8、12、24 h由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美托洛尔组采血时间点为0、0.083、0.25、0.5、0.75、1、1.5、2、4、6、8、12、24 h。采用LC-MS/MS方法测定血浆、血浆超滤液药物浓度。结果急进高原后普萘洛尔血浆蛋白结合率增高,美托洛尔组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普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代参数发生显著变化,达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增大,平均滞留时间(MRT)、半衰期(t1/2z)延长,清除率(Clz)明显减小。美托洛尔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Tmax增大,t1/2z、MRT延长,房室模型参数及其他统计矩参数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进高原后,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发生改变。药代参数的变化除了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血气指标的变化有关外,可能与药物相关代谢酶活性的改变、机体血液粘度的增高、动物种类、动物的状态不同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探讨肺泡Ⅱ型细胞凋亡在急进高原大鼠肺损伤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60只wistar大鼠急进高原后,随机分高原1、3、7 d组,经处理,观察大鼠肺组织大体形态变化;H-E染色,显微镜观察肺组织学变化,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光镜下,大鼠肺组织出现了明显的炎症反应,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腔内有大量炎细胞;电镜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实验组形态学损伤重于对照组,且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进高原大鼠Ⅱ型细胞凋亡可能是引起高原急性肺损伤的原因之一,推测凋亡可能导致肺水转运障碍、钠水潴留而引发肺损伤。但其肺水转运障碍引发肺损伤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原肺水肿是由于快速进入高原(一般海拔≥2500 m)因缺氧而引起的非心源性肺水肿,为高原地区特发病及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由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化学感受器异常变化、水通道蛋白减少、肺微血管变化以及基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至今仍不完全清楚。治疗高原肺水肿主要应尽快脱离低压缺氧环境,并配合吸氧或服用利尿剂、激素等能降低肺动脉压的药物,严重时要联合用药。本文介绍了高原肺水肿的流行病学特征、各种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防治高原肺水肿的手段、方法和药物,以期能对相关医务人员和从事高原活动的人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抗氧化剂左卡尼汀(LC)对模拟高原环境下大鼠睾丸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平原组、高原组、高原+生理盐水(NS)组和高原+LC组,每组10只。平原组置于当地海拔1.5 km舱外饲养,其余各组均置于模拟海拔6.0 km的低压氧舱内饲养14 d。高原+LC组和高原+NS组分别腹腔注射100 mg/(kg·d) LC注射液和同体积NS。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睾丸组织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睾丸组织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足剂量LC能明显减轻模拟高原环境下睾丸组织损伤的形态学改变;能够保持模拟高原环境下睾丸组织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等超微结构完整性。结论 足剂量LC干预可有效减轻及改善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成年繁殖期大鼠睾丸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