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中国早期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新辅助治疗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登记2023年1月1日至6月30日各医院经治的乳腺癌病例,调查内容包括病理实验室资质、HER2检测试剂、收治早期乳腺癌例数、HER2阳性乳腺癌例数、接受含抗HER2靶向药物的新辅助治疗例数和新辅助治疗结局。结果 全国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18家三级医院参加调查并提供病例资料,包括99家综合性医院和19家肿瘤专科医院。其中85家(72%)医院具备病理实验室资质认证并使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HER2检测试剂认证,33家(28%)医院未能提供病理实验室资质或检测试剂。118家医院共收治39 014例早期乳腺癌病例,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9160例,HER2阳性率23.5%。3222例(35.2%)病人接受了双靶方案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51.3%。具有HER2检测资质认证的医院双靶新辅助治疗pCR率显著高于未提供资质认证医院(56.2%vs. 48.0%,P=0.046)。结论 规范和推广病理实验室资质及HER2检测试剂认证是改善乳腺癌临床同质化诊治水平的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CL11A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以及新辅助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BCL11A在43例TNBC癌组织标本(新辅助化疗前后),以及49例管腔型乳腺癌与50例HER-2阳性型乳腺癌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比较BCL11A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分析BCL11A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新辅助化疗对TNBC组织BCL11A表达的影响。结果:TNBC组织中BCL11A的阳性表达率与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管腔型乳腺癌与HER-2阳性型乳腺癌组织(均P0.05);BCL11A的阳性表达与TNBC原发肿块大小明显有关(P0.05);新辅助化疗后TNBC组织BCL11A的阳性表达率与表达量较新辅助化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BCL11A在TNBC组织中表达升高,且可能是肿瘤增殖的促进因素,新辅助化疗能降低TNBC组织BCL11A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TNBC中突变型p5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乳腺癌病例,按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分为TNBC组34例和对照组161例。检测TNBC组织中突变型p53的表达,分析其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NBC组病人的复发转移率较高(29.4%比1.2%,P0.001)、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2.9%比90.7%,P0.001)。TNBC组突变型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7.1%比22.4%,P0.01),且突变型p53阳性表达与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77.8%比36.0%,P0.05)。结论:TNBC乳腺癌复发转移率高,无病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TNBC组织中突变型p53表达上调,其可作为TNBC重要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
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表达水平与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乳腺癌亚型。多项临床试验表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在非转移性TNBC新辅助治疗阶段取得出色的治疗结果。此外,新辅助治疗阶段降低化疗强度联合免疫治疗或去化疗的双免疫治疗有较好的治疗前景,可能是未来发展趋势。不同于转移性TNBC,PD-L1在非转移性TNBC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特异度与敏感度较低,未来需结合其他免疫标记物,细化TNBC分型,有针对性地选择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进一步提高PD-1和(或)PD-L1抑制剂的疗效价值,从而实现TNBC的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表阿霉素联合多西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ET方案)对三阴乳腺癌(TNBC)和非三阴乳腺癌(non-TNBC)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ET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19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免疫组化结果将乳腺癌分为TNBC及non-TNBC两组,对两类乳腺患者接受ET新辅助化疗方案后的病理疗效及预后的差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98例乳腺癌患者中,TNBC43例,non-TNBC155例。所有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cOR)为76.8%,其中完全缓解率24.7%,部分缓解率48.5%;TNBC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4.2%,病理完全缓解率(pCR)27.9%;non-TNBC患者临床有效率70.4%,病理完全缓解率12.9%。TNBC患者与非TNBC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52.9%和70.9%(P<0.05);TNBC患者与非TNBC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9.1%和80.5%(P<0.05)。结论表阿霉素联合多西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乳腺癌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接受4~6个周期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63例TNBC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近远期化疗疗效。结果 63例患者总有效率(RR)96.83%,其中完全缓解(CR)57.14%(36/63),部分缓解(PR)39.68%(25/63)。主要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36例(57.14%),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25例(39.68%),恶心呕吐33例(52.38%),腹泻14例(22.22%),口腔黏膜炎13例(20.63%),乏力虚弱10例(15.87%)。术后死亡7例,局部复发8例,远处转移21例,3年生存率88.89%。结论 应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能提高TNBC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作为全球发病例数第一的恶性肿瘤,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2023年,乳腺癌临床研究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局部治疗方面,如何评估腋窝肿瘤负荷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是研究焦点。SOUND研究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与无腋窝手术对于术前腋窝超声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相似,在术前超声对腋窝淋巴结筛查结果明确的情况下可避免SLNB。SENOMAC研究提供证据支持低负荷前哨淋巴结患者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可能性。OPBC05研究指出新辅助治疗后残留孤立肿瘤细胞(ITCs)的患者中ALND不改善长期生存,暗示豁免ALND的可行性。NSABP B-51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ypN0)患者的局部淋巴结放疗(RNI)并未显著改善主要研究终点。这些研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为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和后续治疗提供重要指导。在系统治疗方面,早期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放疗及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但约30%的中高危患者仍面临复发和转移风险。MoHER2narchE和NATALEE研究证实了CDK4/6抑制剂(CDK4/6i)在早期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乳腺癌患者中的效果。此外,有关免疫治疗的研究,如KEYNOTE-756和CheckMate 7FL试验,探讨了PD-1单抗联合NAC在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和降低高危患者复发风险中的潜力。晚期HR(+)乳腺癌的标准治疗已从单一内分泌治疗发展为CDK4/6i联合内分泌治疗,但仍存在耐药问题,新型药物如ADC药物、PI3K/Akt/mTOR抑制剂正在被探索以提供更多治疗选项。TROPiCS-02和TROPION-Breast01研究验证了TROP2靶向ADC药物在治疗耐药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同时,INAVO 120和Capitello-291研究突显了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力,尤其是对PIK3CA突变患者。在早期HER-2(+)乳腺癌治疗方面,PHERGain研究表明,基于18F-FDG PET/CT和根据pCR调整的降阶梯化疗在早期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有效。APTneo研究发现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新辅助治疗的pCR率提升有限,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疗效和安全性。在晚期HER-2(+)乳腺癌方面,PHILA和HER2CLIMB-02研究展示了TKI药物在一线和二线治疗中的有效性。DESTINY-Breast系列研究证明了德曲妥珠单抗(T-DXd)对HER-2(+)转移性乳腺癌各年龄段患者都有效且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同时其对经治/稳定和未经治/活动性脑转移患者均有显著的疗效。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研究重点在于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KEYNOTE-522研究显示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及其作为后续辅助治疗显著提高了pCR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欧洲药物管理局已批准其用于高危早期TNBC的治疗。然而,IMpassion030研究表明,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可能并非所有早期TNBC患者的有效选项。对于晚期TNBC,KEYLYNK-009研究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与帕博利珠单抗加化疗相比,并未显著改善预后,但在具有tBRCA突变的患者群体中,该联合疗法显著提高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表明其可作为这一患者群体的晚期一线维持治疗。BEGONIA研究的结果表明,Dato-DXd和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治疗显示出高反应率和较长的PFS,可能为晚期TNB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综上,2023年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不仅在治疗方法上取得了突破,也在治疗理念上进行了革新,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包括激素受体阳性及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两条信号通路共同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且两条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部分病人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低于激素受体阴性病人。针对这部分病人新辅助治疗的强化及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探索:标准双靶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内分泌治疗或强化的内分泌治疗、抗HER-2治疗的进一步强化联合或不联合内分泌治疗、内分泌联合靶向的降阶优化治疗。已有小样本研究就上述三种治疗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探索,结果并不十分一致。因此,对于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仍然是新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同时也期待更多大样本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使病人得到更加精准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江苏省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病理确诊的TNBC176例的免疫组化检测FAS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FAS的不同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TNBC中FAS的阳性率为68%。FAS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随访显示,FAS阳性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低于FAS阴性者(55% vs.84%,21% vs.73%,均P〈0.01)。结论 TNBC中FAS阳性者预后差,FAS可能成为TNBC新的治疗靶点及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三阴性乳腺癌高侵袭、高复发、高转移且预后差,对内分泌治疗、抗Her-2靶向治疗不敏感。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进展。方法 应用PubMed、CNKI、万方等数据库,以“TNBC、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等作为搜索关键词,检索近年的相关文献。结果 病理完全缓解被认为是新辅助治疗预后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蒽环类联合紫杉类药物仍然是TNBC患者的首选新辅助化疗方案,铂类药物的应用使BRCA基因突变TNBC患者有了更优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但血液学、消化系统等相关不良反应不可忽视。免疫调定点抑制剂相关药物被证实在TNBC新辅助治疗上能提高pCR,改善长期生存预后,且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较铂类药物发生率更低。肿瘤微环境靶向药物、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等相关药物在多药联合方面上的临床研究有积极治疗效果。结论 TNBC新辅助治疗中,化疗是基础,免疫治疗已有相关临床试验成果,肿瘤微环境靶向药物、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具有很大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空芯针穿刺证实为乳腺癌并行新辅助化疗,在新辅助化疗第1周期前、手术前常规行乳腺MRI检查,记录新辅助治疗前与手术前肿瘤组织ADC值。分析肿瘤组织ADC值的变化(△ADC)与病理反应(MP分级)的关系,并通过ROC观察△ADC值判断新辅助化疗的效能。 结果: 全组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后病灶ADC值较化疗前增高(1.27×10-3 mm2/s vs. 0.98×10-3 mm2/s,P=0.000);按类型分组分析显示,除三阴性乳腺癌ADC值化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类型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ADC值均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组织学显著反应患者△ADC值明显大于组织学非显著反应患者(0.448×10-3 mm2/s vs. 0.209×10-3 mm2/s,P=0.004)。△ADC评价乳腺癌新辅助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敏感度73.1%,特异度66.7%,当△ADC的截断值为0.239×10-3 mm2/s时,阳性预测值51.4%,阴性预测值83.7%,准确度68.8%。 结论: 在大多数乳腺癌中,ADC的变化对早期预测和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体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12例确诊为TNBC患者的乳腺癌组织进行MMP-3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与同期收治的112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进行对比。结果①TNBC和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MMP-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18%(101/112)和49.11%(55/112),VEGF在其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82%(95/112)和48.21%(54/112),二者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均高于其在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护〈0.05)。②TNBC组织中MMP-3和VEGF阳性表达均与患者发病年龄、绝经情况、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③TNBC组织中MMP-3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11,P〈0.01)。④获得随访的100例TNBC患者3年内复发转移率为73.21%,5年生存率(含带瘤生存)为36.61%。结论MMP-3和VEGF与TNBC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作为评估TNBC浸润和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TNBC3年内复发转移率高,5年生存率极低。干预MMP-3、VEGF等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降解基质及脉管形成,从而阻断癌细胞转移,对降低TNBC3年内复发转移率和提高5年生存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已成为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病人的标准处理方式。有限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接受保乳治疗满足美国外科医师协会肿瘤学组(ACOSOG)Z0011、IBCSG 23-01入组条件,可豁免ALND;或参考AMAROS,考虑腋窝放疗替代ALND;接受乳房完全切除无放疗的病人,推荐ALND。区域淋巴结放疗能够降低乳腺癌局部区域复发,在早期乳腺癌病人的腋窝处理中应权衡临床病理指标进行个体化治疗。新辅助治疗初始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病人可在新辅助治疗后行SLNB。新辅助治疗前可疑腋窝淋巴结优选超声引导下穿刺明确状态并标记转移淋巴结。选择适宜病人,采用双示踪、活检超过2枚以上前哨淋巴结、评估标记的新辅助治疗前转移淋巴结,并考虑将淋巴结分期N0(i+)纳为进行ALND的标准,满足上述条件,则初始腋窝淋巴结有转移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的病人可谨慎考虑接受SLNB。实践中,除外参与相关临床试验,ALND仍是这部分病人的治疗推荐。  相似文献   

14.
黄凯  陈夏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1):1578-1580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并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508例乳腺癌患者,患者分为TNBC组(105例)与非TNBC组(403例),对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TNBC组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54例(51.4%),其中死亡11例;非TNBC组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24例(6.0%),TNBC组总体转移率高于非TNBC组(P<0.05);且TNBC组肝、肺、脑转移率均显著性高于非TNBC组(P<0.05),而骨转移率低于非TNBC组(P<0.05)。Kaplan-Meier 曲线显示,TNBC组前5年DFS及OS均差于非TNBC组,而三阴性亚群5年后DFS及OS较非三阴性亚群好,非TNBC组总生存率高于TNBC组(58.4% vs. 47.4%)(P=0.04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大小(RR=5.5)和淋巴结状态(RR=8.7)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NB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亚型,具有发病年龄小、家族史、有淋巴结转移等特点,其较早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S  Zhang JQ  Qiao XM  Yang DQ  Tong FZ  Liu H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1011-101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1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结果31例患者中13例(41.9%)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升高,其中7例(22.6%)由阴性转为阳性;10例(32.3%)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升高,其中7例(22.6%)由阴性转为阳性;8例(25.8%)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同时升高,其中4例(12.9%)由雌孕激素受体双阴性转变为雌孕激素受体双阳性。结论新辅助化疗影响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新辅助化疗后应重新检测雌孕激素受体,为后续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三阴性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化疗方案选择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阴性(雌激素、孕激素受体与HER-2均为阴性)乳腺癌(TNBC)是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病理特征的一个乳腺癌亚型。TNBC 对化疗敏感,化疗是可手术以及晚期TNBC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紫杉类和铂类药物方案可能更为有效,但尚无标准化疗方案。近年来,靶向药物成为TNBC治疗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新辅助治疗后病人采用腹壁下深血管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皮瓣行即刻乳房重建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瑞金医院普外科乳腺疾病诊治中心乳腺癌病人,行乳房全切联合DIEP皮瓣即刻乳房重建术的资料。比较新辅助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研究110例,新辅助治疗组23例(20.9%),对照组87例(79.1%)。相比于对照组,新辅助治疗组无原位癌(0比19.5%,P=0.003),pTNM分期较晚(P<0.001)。两组DIEP皮瓣穿支数(P=0.472)、双蒂皮瓣的占比(P=0.489)、手术时间(P=0.651)以及住院时间(P=0.2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新辅助治疗组最常见的受区并发症为乳房血清肿(13.0%,3例),未见供区并发症。对照组最常见的受区并发症为脂肪坏死(12.6%,11例),最常见的供区并发症为腹部血清肿(3.4%,3例)。新辅助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例(4.3%)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长春瑞滨和表阿霉素的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158例经空芯针活检组织学诊断证实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方案为长春瑞滨25 mg/m^2(第1、8天),表阿霉素60mg/m^2(第1天),每3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原发病灶临床有效率为81.6%,其中23.4%(37/158)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58.2%(92/158)达到临床部分缓解;疾病稳定(SD)16.5%(26/158),疾病进展(PD)1.9%(3/158).病理完全缓解29例(18.3%),其中15例术后标本未见肿瘤残留,14例仅残留原位癌组织.68例新辅助化疗前区域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阳性的病例,化疗后18例(26.5%)手术标本中未见区域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脱发和恶心呕吐,共有111例患者(70.3%)发生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无因新辅助化疗引起的败血症和死亡病例.结论长春瑞滨和表阿霉素的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3例I~III期TN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组),32例行直接手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组),新辅助化疗与术后的辅助化疗均采用蒽环类为主序贯紫杉类方案。分析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术前获益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与生存率情况。 结果:新辅助化疗组31例患者术前总获益率为100%,其中完全缓解达61.29%(19/31);3年内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者新辅助化疗组13例(41.94%),术后辅助化疗组22例(6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5,P<0.05)。新辅助化疗组和术后辅助化疗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38%、25.00%;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8.71%、9.78%,新辅助化疗组两者均明显优于术后辅助化疗组(χ2=4.870,P=0.027;χ2=7.469,P=0.006)。 结论:蒽环类为主序贯紫杉类方案的新辅助化疗能使TNBC患者明显获益,且远期疗效优于术后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合并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新辅助治疗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01—2022-06-30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行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70例早期乳腺癌病人接受不同方案新辅助治疗,其中32例发生FN,占8.6%。FN发生与年龄、基础疾病以及蒽环联合紫杉类化疗方案具有相关性(P<0.05)。预防性应用长效或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与FN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1)。FN与病理完全缓解(pCR)无相关性(P=0.497)。结论 病人年龄>65岁,伴随基础疾病以及蒽环联合紫杉化疗方案是出现FN的主要危险因素。新辅助治疗期间预防性应用长效或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的疗效相同,均可以降低FN发生率,且安全性好,不延迟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