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出台了省级医养结合实施意见。上海市于今年年初提出了医养结合总体目标: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承担起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支撑,实现社区内各类老年群体基本医疗服务的全覆盖。医养间需要双向互动医养结合包括医向养的结合和养向医的结合。医向养的结合是医疗卫生服务进入或衔接养老服务,目前主要是提供短缺的老年护理和老年康复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三明市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该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收集相关政策、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方法调查研究。结果三明市养老问题突出,居家养老是主要发展方向;医养结合模式主要以"公办"为主导,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是医疗卫生服务嵌入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感到满意。结论三明市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符合老年人服务需求、养老方式及经济支持等愿望,该模式值得推广,但此项工作刚起步,在顶层设计、政策优惠和法律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形式,其难点在于“医养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社区“医养结合”。社区医养结合的主要形式包括社区在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外,或通过与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或设立卫生服务站、卫生室,为社区内老人提供护理、康复和医疗服务。居家医疗服务包括医疗机构通过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以及通过医联体、“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等方式提供的医疗服务。然而,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社区居家养老如何实现“医养结合”?  相似文献   

4.
正在高龄、空巢、失能、失智加剧的"中国式"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军队离退休干部对医疗、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存在着庞大的刚性需求,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适应新要求,而"医养结合"模式将成为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1]。所谓医养结合,是把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日常养老、生活照料的基础上,提供所需的医疗卫生相关服务[2]。在军队调整改革期间,军队干休所如何为老干部构建起一个安全、专业、便捷、多维、无缝的经济高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一直是党和军队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在全球成为普遍现象,在我国“9073”养老格局下,90%的老年人在居家养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和5G时代的到来,智慧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的主流。本文通过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终端需求调查以及以“智慧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为主题进行了文献检索研究,提炼了4个方面的智慧养老的难点堵点问题:智慧居家养老研究不足,养老供需研究不充分;居家老年人智能设备需求与使用存在矛盾;医疗资源供给无法满足90%居家养老老年人需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不能切合当下需要,导致老年人对“智慧养老”认知与使用不足。基于问题导向,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在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了智慧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云平台,进行研究与实践。笔者结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实践,提出以下对策:发挥三甲医院专业引领作用,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构建社区 居家智慧医养结合服务云平台;下沉三甲资源、整合社会照护与信息服务资源打造居家智慧便捷服务,满足老年人“十助”服务需求;通过网络服务与教育解决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困难的困扰;融合智慧服务与人文体娱乐于一体,从社区至居家延伸,全方位助力提高老年人主动性。通过近2年的智慧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应用实践,居家老人满意度高达96%。同时,社会反馈也印证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智慧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建设与管理实践契合老年人与社会的需求,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各级医养结合及养老机构都在学习、复制,证明这项事业与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法,通过三级编码构建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发现,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环境、合作管理和主体能力三个维度,制度环境因素包括医养结合管理体制障碍、医养结合公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医养结合支付制度不完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标准缺失;合作管理因素包括合作目标有冲突、合作契约不规范、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关系缺乏信任;主体能力因素包括政府方的协调不力和财力有限,社会资本方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资金来源,服务提供方的人才短缺问题,以及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落后和养老消费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7.
<正>健康养老工作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构建与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相匹配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纵向下沉,促使社区居家和养老机构的服务融合衔接,是老龄事业发展的新课题,更是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彭州市隆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办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的运营,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由家庭医生团队负责提供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和优势,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拓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内容,加强老年预防保健,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兴趣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中医康复等服务,对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以“四定”活动为载体,建立“积分”机制,激发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新动力,丰富养护服务内涵。该项目入选四川省医养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医疗机构+社区养老,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巩固完善了养老服务综合体。它延伸医养服务半径,拓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发挥医疗卫生技术优势,切实解决了辖区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功能单一的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似文献   

9.
<正>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在与未来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难题,"养儿防老"观念和居家养老模式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传统的以日常照料为主要功能的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医养结合被证实是解决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医养结合服务是在整合理念指导下,以需求为导向,将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进行融合,表现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资源整合及功能重塑,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疾病  相似文献   

10.
基于潍坊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介绍了该市在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中的具体举措,分析医养结合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总结精准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建立中医药和智慧医养体系、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经验。提出通过促进医养功能耦合、提升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健全多层次长期护理制度、拓宽医养结合融资渠道、壮大医养结合人才队伍等路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真正实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亟需一个规范化流程与制度来指导医疗养老结合服务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目的 本研究通过探讨“回归居家式”智慧医养结合的管理模式,形成一套规范化管理流程与制度。方法 本研究参考国家医养结合服务相关规范,通过政策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回归居家式”智慧居家医养结合的特点进行规范化总结。结果 研究结果主要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及流程规范、管理制度规范等。结论 制定服务规范及相应管理制度,对提高老年人服务满意度,提升老年生活幸福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制定规范化管理流程与制度,进一步促进模式发展,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卫生》2023,(11):9-11
<正>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老龄发[2022]25号)要求,进一步规范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研究制定《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指南(试行)》,并于2023年11月1日印发。《指南》参考相关部门标准规范,遵循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对医疗卫生机构在居家和社区环境下所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作出了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利用情况和满意度现状,提出促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方法 通过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5-7月在我国东、中、西部分别选取无锡市、长沙市、成都市对2 125名60岁及以上正在接受或曾接受过服务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地区的就医习惯、服务方式、常用药的获取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务总体满意度均值为(4.32±0.625)分,处于“满意”与“非常满意”之间。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失能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地区差异、就医习惯、服务方式、常用药获取情况、地理可及性情况是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所接受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情况较好,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进一步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加快建立健全长护险制度,不断提高居家社区老年人的满意度和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我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现状、特点和问题,为完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在12个省/市选择包含10种类型的34家提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进行现场调研,运用主题框架法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格局正在形成;整合型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有一定探索,须进一步总结推广;多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和保障措施还不完善。结论和建议 应建立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和保障政策;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主体作用,补齐医疗服务短板;探索适宜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可行性。方法以天津市某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试点,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试点项目运行,分析研究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满意度,并从政策、技术、经济三个层面对卫生服务机构能否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进行可行性研究。结果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医养结合服务在项目试运行期间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在政策上得到政府支持,在技术上得到医疗行业支持,在经济上得到社会支持,既有利于满足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与社会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该计划具有可行性。结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医疗与养老需求,同时也受到了政府与社会支持,有利于促进卫生服务机构乃至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利好条件,主动为本地区的老年人群体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德阳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的现状及养老服务需求,并分析影响养老意愿的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缓解养老压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2—9月采取方便抽样,选取德阳市下辖区县517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17名调查对象中,74.9%的养老方式意愿是家庭养老,13.7%是机构养老,11.4%是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需求中,选择最多的是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子女个数、医疗保险类型、月收入、慢性疾病个数、面临养老困难个数对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均有影响(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子女个数越少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月收入越高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社区居家养老;面临养老困难越多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机构养老。结论传统家庭养老目前依旧是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意愿,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比例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提升;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养老服务依次是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努力建设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等多元化协调发展的养老方式,对实现健康老龄化、构建健康中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评价状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省1 648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运用聚类分析、χ~2检验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人医疗服务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医养分离"养老机构中,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好、入住时间越长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越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未婚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较差;上缴费用越多、公办公营型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评价较好。结论:应该加强养老机构内医疗服务场所建设,促进公办民营、民办民营型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发展,改善老年人的就医环境,帮助其获得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识别文献中医养结合服务衔接要点, 在协同论视角下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衔接机制, 为促进我国医养结合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3年9月至2021年9月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养结合相关文献, 检索式为TI=医养结合AND SU=(衔接+转换+协调+机制), "北大法宝"和百度学术数据库进行补充检索。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筛选医养结合衔接要点, 以协同论为视角构建医养结合衔接机制。结果共纳入42篇文献, 经分析得出8个医养结合衔接要点, 包括医疗、养老、康复、护理4个横向衔接要点, 居家、机构、社区3个纵向衔接要点, 机构型医养1个核心衔接要点。基于协同论和8个衔接要点构建出"431"式医养结合服务衔接机制, 即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服务的横向联动, 居家、机构和社区模式的纵向跳转, 并以机构型养老为重心的发展模式。结论医养结合服务衔接不畅是阻碍我国医养结合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难题, 应积极推进"431式"医养结合服务衔接发展, 做到横向联动、纵向跳转、资源共享, 推进我国养老体系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与入住养老院和养老护理院等机构养老相比,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有许多优势。我国政府倡导将居家养老作为主要养老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居家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美国的老年人全面照护服务(PACE)模式是一个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救助项目,它的对象是那些需要护理院级别的照顾但能够在社区生活的老年人。PACE通过多学科小组为参加人在社区提供包括医疗性服务、康复性服务和社会支持性服务在内的医疗照护服务。它成功地将老年人的短期医疗与长期照护结合起来,使高龄患病老人能够更长时间地在社区中生活。经过多年实践,PACE已经成为一种成功和有效的老年照护服务模式,其成功经验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辖区内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分析,进一步探讨开展医养结合的意义。 方法:对辖区内4间养老院共560名入住老人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与养老院管理者访谈,并进行医养结合的初步实践。结果:收回有效问卷494份,均有慢病史;有98名老人患病后未就诊,其中有84.69%“因疫情原因外出就诊不方便”未就诊;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入住老人患病后更多意愿选择机构内部或就近就诊。老年人或其家属希望可以从养老机构获得的医疗服务项目中,“门诊开药”占83.81%,“定期体检”占65.38%。结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较高,通过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养联合体提供医疗服务,以家庭医生为抓手,实现医养结合。构建区域医联体,完善双向转诊、会诊制度,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互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