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慢性咳喘属“支饮”或“伏饮”等证,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病多与肺气壅滞或虚耗,脾虚失运及肾不纳气三脏密切相关,辨证多属邪实正虚之患。患者平时要避免烟酒、辛辣刺激之品,忌食海腥、粘滞及油腻食物。饮食疗法要根据“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应去邪治标,分别寒热,予以温化宣肺或清化肃肺。若虚中夹实者,又当虚实兼顾。平时以正虚为主,应扶正固本,分别脏器,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或配合同用,俾减轻或控制发作。此介绍部分食疗验方如下,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寐之病,病位在心(神明之心),与脾、肾、肝、肺也密切相关。病因方面,内有七情、痰瘀与体虚,外有火邪之侵袭。病机不外虚实两端,气血精津不足致心神失养,气滞、血瘀、痰火等邪致心神不宁。单一证型有八:痰火扰心、火郁灼心、滞气郁心、瘀阻心络、心虚胆怯、心脾两虚、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至于治疗,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相似文献   

3.
虚实夹杂证是临床常见中医证型,治疗时如何处理实与虚是临床常遇到的问题,易出现误治。本文报道3例虚实夹杂证误治病案。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临床研究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表现按辨证皆为本虚标实,虚实互见贯穿始终是其病机特点,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已得到多数医家认可,本虚主要为脾肾虚衰,脾不运化,升降失常,开合失司,并可累及肝、心、肺等脏腑;标实主要为水湿停聚、湿热蕴阻、浊邪壅塞、瘀血凝滞、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等,由于因虚致实或由于感受外邪等因素所致;因此,扶正祛邪是CRF的治疗大法,所不同的是随着病情变化,正虚邪实侧重不同.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虚证型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风动、血瘀最为常见.多数患者的证型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者较多.证候分层研究中,不同原发病和不同血浆白蛋白水平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脾肾虚衰虚实夹杂仍是透析患者的主要病机,不同原发病和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候有一定关系.正虚证型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风动、血瘀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中医学病证特点及其辨证论治思路。方法:依据经典文献、我科既往研究和临床经验及1993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硬化中医辨证标准(外加热毒炽盛及痰瘀互结证),对我科62例肝硬化合并SBP住院患者进行病因病机分析、观察SBP初期及中后期证型分布和病性虚实变化。结果:①“腹满痛”、“结胸证”、“蓄血证”、“黄疸”、“阳明腑实证”、“血证”、“臌胀”等是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医学常见病证。②SBP初期病性以实证为主,SBP中后期和治疗后以虚实夹杂证及虚证多见。③临床多为相兼证型,SBP初期以瘀血、湿热、水湿、热毒等为最常见病因,分别为79%、38%、26%和18%,多见湿热内蕴兼血瘀证、水湿内停兼血瘀证、热毒炽盛证,阳明腑实证等证型;SBP中后期以瘀、虚、湿热、痰为最常见病因,分别为89%、51%、19%和11%,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等证型多见。④肝硬化合并SBP病因、病性及病机转化规律:初期病性多实,病机重点在邪气盛,表现为湿热内蕴、热毒炽盛、水湿内停等,中后期和治疗后病性多为虚实夹杂,病机关键为正虚邪恋,如肝肾阴虚、痰瘀互结、阴虚血瘀等。结论:经典理论对肝硬化合并SBP的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清下消补四法二步治疗较好地吻合肝硬化合并SBP的中医学病因病性病机特点及其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八纲辩证     
<正>八纲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并将之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纲领,分成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摘自《中华护理学辞典》)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对于颈椎病的中医分型相对单一,缺乏各型颈椎病一一分型辨治的中医特色与特点.以往各型颈椎病分型主要是以个人经验总结,缺乏客观化依据,尚需数理化的方法的验证.目的: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调查颈椎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根据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设计调查表,收集575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表中98个常见症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聚类分析得出8类证候:湿热侵袭,痰湿阻络,气血两虚,肝肾亏虚,脾肾阳虚,血瘀气滞,寒湿痹阻,肝脾两虚.颈椎病病机复杂,虚实并见,其基本的病机是以"邪实"为主,主要表现为气滞、湿热、寒湿、痰湿,并见血瘀之邪;而正虚主要表现为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提示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用于中医证型的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八字辨证说     
正八字辨证说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新安医学家程国彭(1662-1735)提出来分析归类病情的辨证总要和纲领。《黄帝内经》中已引入阴阳、虚实、寒热、内外、表里等概念,内含"八字"但未涉及到辨证纲领;张仲景三阴三阳六经辨证,"八字"也有所应用;《中藏经》脏腑辨证则突出"寒、热、虚、实、生、死、顺、逆"八字。宋代治伤寒有朱肱之识阴阳二证、许叔微之论表里虚实四字,临证有寇宗奭审辨虚实、冷热、邪正、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共有十六首方剂,采取昼夜分服法。其方法有日再夜一服,日三(四)夜二服,日三夜一服,以及一日一夜服,各有规律可寻。外感重证为防其传变者;内伤重证而用丸剂者;病在里而气机逆上者;寒热挟杂、虚实相兼,大肠传导失职者;产后或孕妇,阴血不足,中气虚弱而气机不畅者,皆可昼夜服药,持续发挥药效以补其虚,去其邪。  相似文献   

11.
胃炎以上腹部闷痛为主证,常伴有胃纳差,嗳气腹胀及呕吐等证候。西医将本病分为肥厚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二大类以及消化性溃疡炎症活动期等。此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和“呕吐”范畴。多由饮食失调、偏食酒辣生冷太过及肝郁气滞,或脾胃升降失司等所引起。本病有寒热虚实之辩,脾气郁滞的胃炎患者,其痛多在食后发作,且稍食即胀,此属实证或虚中夹实之气滞型顽固病症,多迁延难愈。若气病日久而伤络脉,其痛固定不移,胃脘部多有灼热感,且苔黄舌腻,此属热瘀之症。治用清热行瘀之药:铁树叶、蒲公英、川连、当归、香附为主导,佐以藿香梗、佛手干,八月术以理  相似文献   

12.
扶正祛邪化毒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扶正祛邪化毒法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法则之一,因为肿瘤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常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为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机体抗病能力下降;邪实则为痰气郁结,或是瘀血、湿浊、瘤毒内阻.故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体质及不同的病期等情况,灵活应用扶正祛邪化毒法,还应注意各种补法之间的相互配伍及与清热解毒、以毒攻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祛湿化痰等祛邪方法的配合应用,合理使用扶正祛邪化毒法,有助于调整机体免疫状态,防止癌细胞的浸润与转移,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贫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属“痹病”范畴。素体正气亏虚 ,风寒湿热之邪侵袭 ,阻闭肢体经络气血发为本病 ,日久不愈则正气愈虚 ,转为虚实夹杂的痰瘀互结 ,气虚血亏证。至此 ,病更难治。RA所致贫血亦属于气血亏虚或诸证兼夹气血不足者。中医学为治疗此顽疾 ,做出不懈努力 ,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1 古方的加减运用1.1 阳和汤 任丽等[1] 用阳和汤加减 (熟地黄 30g鹿角胶 15g、白芥子 15g、生麻黄 5g、干姜 5g、炙甘草 10g)治疗RA肝肾亏虚 ,筋骨失养 ,气血亏耗 ,凝痰夹瘀 ,痹阻经络者 ,其中血虚甚者加鸡血藤 30g总有效率为 95 .7%。陈有统[2 ] …  相似文献   

14.
罗致强教授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长于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的防治及内科杂病证治。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生属于本虚标实,以肝、脾、肾的虚损为本,以风、湿、寒、痰、瘀等邪实阻滞经络为标。临床上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临证要详审眩晕之性质、程度及伴随症,辨明本病的虚实主次、标本缓急,并明确判断属于哪种病型的颈椎病,灵活加以治疗,学术思想独到。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医学认为,肾脏纤维化的病理改变进程为正常肾单位丢失,大量成纤维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产生和堆积,最终肾脏功能丧失。从中医角度看肾脏纤维化,病机特点不外乎本虚和标实。《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本虚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肾脏纤维化之本虚多以脾肾亏虚为主;邪  相似文献   

16.
《太阳病篇》的大部分内容是讨论因误治而致的变证,计有误汗、误吐、误下、误水(用水向身上喷浇)、误火(如熏、熨、灸、烧针)等。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应当着重领会它的辨证和治疗规律,不要纠缠在误治原因上。论中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变证的辨治原则,也适用于所有病证。从变证情况来看,实际是含有内科杂病的内容,所以主治变证的许多方剂,也是治疗杂病的常用方。为了便于联系临床,有利于深入理解,拟举几个常见证讨论如后:  相似文献   

17.
胆为清净之府,中正之官.喜温和,性刚直,附于肝,与肝相类,内寄相火,具升发之性,以舒畅条达为其常.其受邪每易使疏泄失常,而成虚实寒热之变.然自金·朱丹溪立"肝阳常有余,肝阴常不足"之论、宋·钱乙发"肝为相火,有泄无补"之见以来,诸多医家常谓肝胆之热证,而少有述及肝胆虚寒证,以致于见胆之病,多为苦寒之剂,以下为其要,疏利清泄为其常,时有失治误治而不悟.为此不揣疏浅,结合临床体会,略谈浅见于后.  相似文献   

18.
在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中,虽然脾肾虚损是其重要的病机和证候,但又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邪气实的另一面,形成了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局面。这些邪气,有的来自外感六淫;有的是既病之后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其中,湿热是贯穿肾小球疾病整个过程的主要邪气,也是导致慢性肾病延缠不愈和恶化的重要因素。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认为:当邪气对于疾病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时,只要正气不甚虚,就应及时地清除这些邪气,治疗这些夹杂证,才能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临床治疗慢性肾病常见的湿热证时,我们根据湿热邪毒侵犯脏腑和三焦部…  相似文献   

19.
风湿病属于中医痹证、心悸等证的范畴,中医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正如《灵枢·五变篇》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病在急性期常因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搏,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以致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如热邪久留不去,损气耗阴,则出现气阴两虚的证候。病变的发展一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经络而脏腑。如病邪郁子肌肤筋脉,  相似文献   

20.
龚去非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去非主任医师业医 70余载 ,临床经验丰富 ,擅治慢性肾病。以实脾利水 ,强后天以养先天为本 ,收效显著。现将其经验介绍于下。慢性肾病以水肿、蛋白尿、血尿为其特征。症见面色白无华 ,腰酸乏力 ,纳差神疲等。龚老认为 ,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是肺脾肾三脏俱虚 ,从而导致运化失常 ,开阖不利 ,水湿停聚 ,湿热内生 ,进而气滞血瘀 ,积结成毒。日久不愈 ,正气日衰 ,整个气化功能逐渐衰败 ,体内精微物质漏出 ,水浊瘀滞废物内停 ,则表现正虚邪实 ,或本虚标实之证。治当首辨虚实 ,分寒热 ,察阴阳 ,明标本 ,或图本为要 ,或治标为急。“开鬼门 ,洁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