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通过温习"络病"学说,结合男科"男胞络"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瘀毒久积、邪郁下焦是前列腺癌发病的根本.益肾通癃方正是从"络病"学说出发,提出前列腺癌治疗应以抗癌解毒、温肾助阳、化瘀通络止痛为基本治则,同时结合现代医学肿瘤微小血管及微循环生成机制,认为前列腺癌发病应归属"络病"范畴.益肾通癃方的通络治疗观念和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理念存在一致性,从而为中医学对前列腺癌发病的进一步认识以及从"络病"学说角度论治该病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医的络病理论与通络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保生 《中国康复》2005,20(1):61-62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以络脉生理功能变化为基础的特殊病机学说。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大量关于络脉及络病的论述;《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络病及虫药通络等治疗方法。许多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血淤络阻的现象,而且病程愈长愈明显。因此络病理论与通络法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络病理论越来越受到中医界的重视,许多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疑难病运用各种通络之法,往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络”的概念,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张师认为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的支络部分,在功能上,各种络脉组成的络系统是在人体营卫、气血、津液等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环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篇》则进一步明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即明确指出血脉瘀阻之先导是阳气不足,阴邪乘虚占居阳位,胸络痹阻,闭塞不通,不通则痛,而成胸痹。故络病是指各…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随着近年来广泛开展中医药对一些慢性病以及疑难病的研究,“经病学说”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认识亦在不断深入。络脉系统是沟通体内外,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结构,是气血津液输布的桥梁和枢纽,在保持正常恒定的血压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络病病位在血分,其病机为络脉空虚、络脉结滞、络脉损伤等,因此从络论治原发性高血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属中医“哮病”之范畴,病因较为复杂,病理因素历来宗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韩树人主任医师是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医疗经验。根据其多年的临床实践,韩师认为风邪是引发哮喘的重要因素;气管痉挛是风邪致病的病理表现之一;痰瘀是哮喘发作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久伏肺系又可形成哮喘发作的“夙根”。  相似文献   

6.
从络论治高血压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向东  崔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64-3365
中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随着近年来广泛开展中医药对一些慢性病以及疑难病的研究,“经病学说”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认识亦在不断深入。络脉系统是沟通体内外,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结构,是气血津液输布的桥梁和枢纽,在保持正常恒定的血压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络病病位在血分,其病机为络脉空虚、络脉结滞、络脉损伤等,因此从络论治原发性高血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桥本氏甲状腺炎(HT)是常见的甲状腺炎性疾病。作者认为,本病迁延反复,其病因是气滞、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凝聚胶结而成"伏邪",潜藏日久阻遏络脉,导致络脉失于气血的渗灌与濡养,使络脉受损而致甲状腺"体用俱损",其病变过程体现了络病具有易滞易瘀、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从而证实"伏邪阻络"是HT发病的核心病机,并且提出本病的治疗以扶正祛邪、化瘀通络、软坚散结为治疗大法,并重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以及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从而改善甲状腺"体用俱损"的难题,为构建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中医理论体系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通心络胶囊系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吴以岭教授发明的中药新药,他巧妙运用了中医络病理论,针对心脑血管病提出元气亏虚、络脉瘀阻、绌急而痛的病机新认识,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原则,选用益气药和虫类入络药,遣药组方精辟,尤其是五虫并用,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共病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二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研究发现,葡萄糖代谢在二者间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医认为“气虚精亏”精气不能正常发挥濡养作用,则痰、瘀、毒等变证丛生,此与葡萄糖代谢紊乱相契合。葡萄糖代谢紊乱是糖尿病与肿瘤沟通的桥梁,将二者联系起来,相互致病、共同发展。以“糖代谢”为切入点寻求有效治疗方案,预防疾病发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难题。该文以“糖代谢紊乱”为核心,探析糖尿病共病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糖尿病共病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络学说与气络学说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胡国恒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治工作多年,临床经验丰富.胡教授认为络病理论可有效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论治,并据此创制肾脑复元汤.该方取义益气补肾、通络活血,用于治疗因元气不足,络脉涩滞,脑神失用而导致的中风病,疗效颇佳,验证了络病辨证施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试从瘀热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中医顽痹的范畴,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笔者近年来根据中医“六气皆能化火”的理论,结合伯德福多用医学显微镜(BVPM)对部分患者的活血滴及干血滴观察结果,从瘀热的角度论治RA,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有关问题探讨如下。RA的发病,早在《内经》即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观点。笔者临床观察到,随着病程的进展,邪气郁久,势必化热,热灼津液,血液粘稠,流动不畅则形成瘀热,这与金元医学刘完素“六气皆能化火”的理论是一致的。而后,张子和在《儒门事亲》提出“痹病以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代…  相似文献   

12.
刘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4):5792-5793
痰饮和瘀血均为人体某种致病因子作用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能作为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病症,其中痰饮是由水湿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而淤血则由气血失调导致血行不畅或血离经脉所成,由于气血与津液同源,故中医有“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的说法,津血本同类,作用相近而互关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中没有盆腔炎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属于中医妇科的“带下病”、“月经病”、“妇人癥瘕”的范畴。《医宗金鉴》中有瘀血血蛊症治“腹中瘀血未成形,面黄发热腹胀疼,产后经来风冷客,血室之内有瘀停”的记载,与本病症状相符。一、病因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认为本病多因体虚,热毒或湿浊邪气乘虚而入,阻碍气机,瘀滞胞宫、胞络而影响冲任致病。由于热毒瘀滞胞宫、胞络致使少腹产生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 RP)是一种特殊的直肠炎症,为直肠或者骨盆内脏器在放疗时或放疗后发生的直肠炎症。在中医学中,又名“肠澼”、“泄泻”、“痢疾”,也归属于“肠风”、“脏毒”、“便血”、“内痈”等范畴[1]。按照病程的长短,该病有急慢性之分,一般情况下,3个月为急慢性直肠炎的分界点[2]。该病病位在肠腑,与脾胃相关,病久易损及肝肾。病机为本虚标实,风、寒、湿、热、火、瘀、毒等均可为该病的病理因素。中医对于放射性直肠炎的辨证分型大致可分为湿热蕴结、寒热错杂、脾虚湿困、脾肾阳虚、阴虚津亏、气血两虚等。治疗上,西医尚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炎、抗感染、止泻、止血等方法对症治疗。中医以补虚泻实为主,辨证使用中药内服或灌肠,口服联合灌肠亦常见。此外,针灸、穴位埋针、穴位注射等中医疗法也在临床中有所应用。该病中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但目前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本文对祖国医学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痰”既指一切水液代谢异常的产物,又是一种病理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试通过讨论中医“痰”络五脏致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影响,从中医“痰”角度探讨PLGC,进一步阐述治“痰”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可对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在运用草木类药物资源的同时,对虫类药物的应用也相当广泛.由于草木类药物对于病久入络、瘀滞不宣、久治不愈证,因病邪留伏较深,已属顽症痼疾,非一般植物通络药能够胜任.而虫类通络药性善走窜,剔邪搜络,则是中医治疗络病功能独特的一类药物.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倡虫药通络,其大黄蟅虫丸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食……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方中集中应用了虻虫、水蛭、蛴螬、蠊虫多种虫类药化瘀通络,祛瘀生新.鳖甲煎丸治疗疟疾日久不愈,"结为瘢瘕,名曰疟母",于益气清热、理气通腑,祛痰散结中配用蠊虫、蜂窝、鼠妇、蜣螂等虫类药搜剔络瘀,从而开虫类药治疗络病之先何.  相似文献   

17.
活血化瘀法,主要以活血通脉,祛除瘀滞为主,其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粘稠度。临床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患病新久,病情轻重缓急,来选用不同的化瘀之品,对病久入络,痛处不移或见刺痛之症,应在活血的同时,配以通经络的药物。又因血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所以对于血瘀症候,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辅以理气。瘀阻的部位不同,又可辅以引经药,以直达病所,祛除病邪。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运用,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力衰竭中医病理机制认为,心气虚乏是其发生的病机之本,络脉瘀阻则为其中心环节,津液不循脉运行渗出脉外而为水湿之邪发水肿,瘀血水饮阻滞络脉.我们应用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迁延难愈。中国古代对此并无统一病名,后世根据其“痛”“麻”“瘀”等特点,将其归“痹证”,故称“消渴痹证”。目前针对DPN的治疗临床上尚无法根治,早期诊断、加以控制可延缓病情发展。吾师方朝晖教授系安徽省中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糖尿病学术带头人,擅长将中医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有机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吾师根据其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是DPN发生的病理基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以其不同程度贯穿于DPN整个病程的始终。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的特点,运用益气活血法,标本兼施,气血同治,标本兼治,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医病机学的历史回顾,从病机的概念、科学内涵、要素、特性等方面展开思考,探讨病机学原理。认为病机是“由致病因于侵害人体,导致人体发生生理、病理改变,以及修复,转归机制;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生理机能与致病因于的量变关系;是客观存在着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规律性”。是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所必须尊重的客观事实,是不会因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等医学派别的医学模式的差异而改变的。强调了病机在医学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及作用,展望了病机学在21世纪医学领域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