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0):28-31
肾性血尿,即血尿来自肾脏,多指肾小球源性血尿。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尿血""溲血""溺血"等范畴。血尿为肾系疾病常见症状之一,是多种急慢性肾脏疾病主要临床表现,IgA肾病尤为多见。在该疾病中,血尿多长期伴随IgA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现代医学目前鲜有特效药物,而传统医学对肾性血尿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风、热、瘀、毒为标,刘伟敬教授结合中医理论及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血尿的关键病因为伏风内扰、瘀血阻滞肾络、脾肾不足等。因此治疗上刘教授提出从风、瘀、虚论治,结合脏腑辨证,以达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血尿是肾脏病常见临床症状,近年来被认为是肾脏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三焦作为六腑之一,能通调水道、通行诸气,与肾在形质及功能上密切相关。三焦气机不利,外邪侵袭、脏腑失调,内外合邪,肾络受损,本虚标实是血尿产生的重要病机。治疗的关键在于分上中下三焦论治,疏利三焦气机,调节脏腑功能,使邪去正安。笔者运用"三焦"分治理论探讨了肾性血尿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方药,并举医案两则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肾性血尿以脾气不足、肾阴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湿、热、瘀、虚,互为因果,交相济恶。脾肾两虚是肾性血尿的内在因素,下焦湿热与肾络瘀阻是肾性血尿的病机关键。中医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肾性血尿的治疗效果明显,采取恰当、有效的治疗,对肾性血尿的进展和长期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赵斌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0):757-758
水肿常是急慢性肾炎、肾病、肾功能不全等肾脏疾病的突出临床表现,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中医学认为,肾性水肿是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功能障碍,水湿停聚体内,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肿胀的病证,多累及肺、脾、肾等脏腑。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既能利尿消肿,又能调整脏腑整体功能,改善其他伴随症状,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水肿,常见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等法。  相似文献   

5.
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血液单从肾脏内随小便排出.肾性血尿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常因排尿时突然发现尿色淡红、鲜红、茶褐色或体检时被发现,病者自觉身体无不适感.本病属祖国医学“尿血”范畴,其病有新久,证有虚实,虚实互见,错综复杂.笔者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现肾性血尿以阴虚火旺证及气阴两虚证为多见.故治疗当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或补气益阴、活血止血为法.现将理血汤加味治疗肾性血尿50例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其中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血液单从肾脏中随小便排出体外的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中医治疗也颇为棘手,但中草药对肾性血尿的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肉眼或镜下血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故有必要对目前治疗肾性血尿的有效方案加以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7.
血尿康治疗肾性血尿4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的疗效;方法 采用血尿康(生地、山药、丹皮、赤芍、女贞子、茜草、三七等)治疗肾性血尿41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87.8%;提示血尿康治疗肾性血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介绍远方教授从五脏论治肾性血尿的经验。肾性血尿发生以脾肾两虚为根本,而肺、肝、心等脏腑造成肾络损伤皆可发为血尿。远教授临床擅从五脏辨证论治:风热犯肺,以银翘散合小蓟饮子加减;心火亢盛,以导赤散加减;肝郁化火,以加味逍遥散加减;脾不统血,以归脾汤加减;肾阴虚火旺,以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合小蓟饮子治之。强调治宜辨别标本,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9.
肾性血尿是肾内科常见的疾病,西医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中医对此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系统总结隋淑梅老中医辨治肾性血尿的核心思想,提出肾性血尿五脏辨证论治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肾性血尿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医辨证治疗肾性血尿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观察的30例肾性血尿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给予中医治疗的方法[1].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9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肾性血尿患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使其尽快恢复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血尿是肾系疾病常见症状之一,根据其来源分为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结石、感染、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由原发或继发的肾小球疾病所引起的肉眼或镜下血尿。肾性血尿的特点是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有明显变形、破损,大部分为畸形红细胞,且大小不等。目前血尿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常认为与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有关。血尿的西医治疗往往效果欠佳,迁延难愈。肾性血尿在中医学当中属  相似文献   

12.
肾性血尿是指来源于肾小球的血尿,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者血尿伴蛋白尿。目前,对于肾性血尿,西医一般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疗效水平参差不齐,而中医药对肾性血尿能够辨证施治,疗效显著,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通过现有文献对肾性血尿目前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13.
肾性血尿是肾内科常见疾病,多见于急慢性肾炎、IgA肾病、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疾病中,这类疾病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最终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仝小林教授认为此类疾病属脏腑风湿病的范畴,其发病往往由于感受风寒湿,邪伏肾络所致,而见血尿者则多兼湿、热、瘀等病理产物,临床常在扶正透邪的基础上,加用仙鹤草、侧柏叶、小蓟三味药针对症靶治疗。仙鹤草收敛止血兼可补虚,侧柏叶祛风止血兼能散瘀,小蓟善清血分热而凉血,三者配伍,恰合肾性血尿的病机特点,能针对性减少尿红细胞数量,临床用量均为15~30 g。  相似文献   

14.
血尿是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归属于中医"血证"的范畴。"虚、热、湿、瘀"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本虚标实为其常见的基本病机,论脏腑虚损,主要责之肺、脾、肾三脏;辨体内实邪,临床多见湿热瘀阻型。近代诸多医家提出血尿无论虚实,皆有瘀滞,瘀血伴随血尿的各时期及各证候,治疗上归纳出理肺养阴活血法、补益脾肾活血法、清利湿热活血法等主要大法。应用活血止血法治疗肾性血尿,止血而不流瘀,是中医治疗该病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滋肾止血汤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肾性血尿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治以滋肾止血汤,对照组20例单用西药对症治疗,6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67%,明显优于对照组(40%).治疗后,治疗组尿沉渣RBC/HP、24小时尿蛋白等主要尿检参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P<0.001).结论:滋肾止血汤能有效治疗肾性血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蓟饮子加减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肾性血尿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给予基础治疗外,治疗组给予小蓟饮子加减辩证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蓟饮子加减辩证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基础治疗,体现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王林群  刘晓鹰 《新中医》2012,(12):121-123
血尿,既是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又是隐匿性肾炎、孤立性血尿的唯一表现,属中医学血证之范畴。现代医学对肾性血尿无特异性治疗,仅予控制炎症、扁桃体摘除术等对症处理,主要建议长期随访,静观其变,待出现蛋白尿、高血压等活动性肾脏病的体征或肾脏病理改变到一定程度再予处理。中医学认为血尿是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衡,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纠正机体失衡。但查阅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8.
齐殿伟  谢丽萍 《光明中医》2016,(21):3224-3226
目的对肾性血尿中医研究方面进行查阅,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整理及分析近5年内肾性血尿中医研究方面的文献期刊。结果中医在治疗血尿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着显著的优势。结论中医在治疗肾性血尿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缺乏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还需要不断加强完善,以便充分发挥其优势。这对未来肾性血尿的预防及治疗有着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肾性血尿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目前西医善无特效药物治疗,传统中医药在肾性血尿的治疗中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从络论治肾性血尿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对络病学说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不断完善,肾性血尿的治疗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结合络病学理论以及彭世桥老师的临床经验,对肾性血尿从络病论治作一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亚南 《河北中医》2012,(10):1573-1576
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及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红细胞从肾小球随尿液排出体外的疾病。肾性血尿的特点是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有明显变形、破损,大部分为畸形红细胞,且大小不等。目前,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肾性血尿属中医学溺血、溲血等范畴。中医学治疗血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优势,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