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乳腺乳头状癌病理亚型病例的超声(US)、乳房X线摄影(MG)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乳腺乳头状癌亚型及影像学特征与常见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6日至2021年12月20日收治的47例乳腺乳头状癌病例,其中,US检查47例(47病灶)、MG检查45例(45病灶)、MRI检查14例(16病灶),对比分析亚型病例及其影像特征与ER、PR、Her-2、Ki-67等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结果:US特征:在ER、PR表达中,各亚型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肿块的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6%(41/42)、88.1%(37/42)。在Her-2表达中,pDCIS亚型肿块后方回声改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9)。EPC亚型肿块直径、IPC亚型肿块后方回声改变在Ki-67表达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7,P=0.039)。MG特征:Ki-67表达中SPC亚型的钙化分布特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8),在ER、PR、Her-2表达中,各亚型的MG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征象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与良性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与52例良性导管内乳头状瘤(BIDP)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MRI征象及ADC值差异,分析MRI征象及ADC值联合对于疾病的鉴别评估价值。结果SPC患者结节/肿块病灶9例,非肿块样强化病灶17例;BIDP患者结节/肿块病灶40例,非肿块样强化病灶.12例。SPC患者结节/肿块病灶比例低于BIDP(P<.005);SPC患者结节/.肿块病灶边界不规则比例7778%.高于BIDP病灶1500%.,内部强化.特点均匀比例2222%低于BIDP病灶7500%(P<005);SPC患者.非肿块样强化病灶内.部强化特.点为集丛状比例6471%高于BI.DP病灶833%(P<005).;SPC患者.多发病灶比例6538%高于BIDP患者2500%(P<005.);SPC患者与BIDP患者病灶早期强化率比较(.P>005);SPC患者病灶ADC值低于BIDP患者(P<005);MRI征.象联合ADC值对SPC与BIDP鉴别.诊断准确度为9103%,高于单.独MRI征.象诊断7692%,高于单独ADC值诊断7436%(P<005)。结论乳腺SPC与BIDP病灶MRI征象存在差异,且SPC病灶ADC值低于BIDP,MRI征象联合ADC值可提高乳腺SPC和BIDP鉴别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超声特征及不同亚型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病理诊断为乳腺EPC的患者资料,按病理分为3个亚型,对其在临床、病理及超声表现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男2例,女55例,年龄41~88(63±1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良性囊性皱缩结节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差异,进一步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活检。方法 16例单发的良性囊性皱缩结节,最初经超声或CT确定含大于50%的囊性成分,超声随访显示病变最大直径减少30%以上。经随访的良性囊性皱缩结节(皱缩组)与31例单发的手术证实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癌组)比较,分析其形态、边界、回声、钙化等超声征象。结果 鉴别皱缩组和癌组的超声特征包括:低回声晕环诊断价值最高,AUC为0.809,其次为内部等回声环、毛刺及形态,AUC均大于0.70,而纵横比大于1对于鉴别皱缩组和癌组无统计学意义(P=0.069)。结论 超声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性囊性皱缩结节和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二者的形态、内部等回声环、低回声晕环灵敏度高而特异度低,毛刺特异度高而灵敏度低,相互结合诊断可降低漏诊率、误诊率。熟悉甲状腺良性囊性皱缩结节的超声特征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5.
乳腺乳头状癌是乳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一个亚型,乳头状癌组织形态呈乳头状瘤样结构的恶性上皮性增生,占乳腺癌的2%,现就我院病理科7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Xu XM  Liu JM  Peng T  Yong Q  Chen D  Fang W  Zhang Z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113-1116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不同亚型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37例肾细胞癌(其中透明细胞癌29例、乳头状癌7例、嫌色细胞癌1例)的B超、CT、MRI影像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实性肾癌B超示: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低回声(20/26),乳头状癌多为等或弱强回声(4/5),嫌色细胞癌呈中强回声,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9例实性肾癌行CT检查:透明细胞癌(23例)和非透明细胞癌(6例)平扫均显示软组织密度影,但强化后透明细胞癌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增强幅度明显高于非透明细胞癌(P=0.004)。17例实性肾癌行MRI检查,透明细胞癌T2WI多为高信号(10/11),与乳头状癌的T2WI等/低信号(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术前B超、CT、MRI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肾细胞癌亚型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临床病理特征、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患者(排除小于1 cm的微小癌)的临床病理和超声声像图资料。以同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经典型295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21例作为对照纳入本研究。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共74例,根据超声声像图不同滤泡亚型分为类经典型亚组55例(74.3%),类腺瘤样亚组19例(25.7%)。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的淋巴结转移率较甲状腺滤泡状癌常见,但较甲状腺乳头状癌经典型少见(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和甲状腺滤泡状癌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4%、2.7%和4.8%。两亚组肿瘤大小、多灶癌的概率、甲状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率及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拥有超声恶性征象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比无恶性征象的更具侵袭性,超声可以帮助预测其临床生物学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实质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SPTP患者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病灶体积较大,多位于胰腺体、尾部,形态不规则,边界多清晰。超声下多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囊实性混杂回声肿块,可见钙化灶,分布不均匀,彩色多普勒可见肿块内有少许血流信号。CT可清楚显示肿块呈囊实性混杂密度,显示肿块内钙化优越,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呈渐进性中等强化。MRI肿块常表现为混杂信号影。结论:胰腺实质性假乳头状肿瘤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综合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CT和MRI)特点。方法选取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均经病理证实,行CT和MRI诊断,回顾临床资料。结果接受CT检查的5例中,2例囊实性比例相当,2例以囊性为主,1例以实性为主。接受MRI检查的5例中,2例囊实性比例相当,3例以实性为主。肿瘤边界均较清,包膜完整。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特征,当胰腺内有包膜清晰的囊实性肿块时,实质部分呈程度不同的强化,结合患者临床资料,需考虑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成像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7例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和超声特征,并以同时期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1例经病理证实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对照,分析两组的超声特征差异。结果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患者以女性为主(5/7,71.4%),平均发病年龄为(64.9±11.3)岁。分析超声特征结果显示,甲状腺未分化癌较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灶大[(5.17±1.26)cm比(1.85±1.89)cm,P<0.001]、纵横比<1的比例高(100.0%比47.6%,P=0.03)、微钙化程度高(100.0%比52.4%,P=0.03)。两组在形态、边界、回声、均匀性、囊性变、血流状况、被膜受侵与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女性甲状腺内最大径大于5 cm结节如具备常见的超声恶性征象,同时又存在纵横比小于1和微钙化,应高度怀疑未分化癌。  相似文献   

11.
方威  汪露祥  张帆 《安徽医学》2017,38(6):762-765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6年8月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乳腺SPC患者,并对7例乳腺SP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7例乳腺SPC患者均为女性,平均64.9岁,其中4例因发现乳头溢液就诊.7例均见导管内实性乳头状病变,7例细胞核为低、中核级,5例伴细胞内、外黏液分泌,2例伴神经内分泌癌(NEC).7例患者的ER、PR均为阳性,HER-2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3%~20%.6例患者Syn呈弥漫阳性,1例患者部分阳性;4例患者CgA呈弥漫阳性,2例部分阳性,1例阴性;3例患者CD56弥漫阳性,3例部分阳性,1例阴性.p63、SMA、CD10、S-100蛋白显示5例肿瘤导管腔周缘及纤维血管轴心存在不连续的肌上皮,2例伴NEC的实性乳头状结节周围肌上皮标记阴性.7例患者随访3~96个月(平均24.1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乳腺SPC是一种少见、好发老年女性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多项病理参数及随访均提示SPC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认识.方法 分析10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75岁,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实体状结构,内见纤维血管轴心,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卵圆形或梭形,细胞核级别为低级别至中级别.免疫表型:ER、PR均强阳性且高表达,c-erbB-2无表达,肿瘤细胞CK5/6均阴性;7例瘤巢周围可见p63、Calponin或CD10阳性细胞,3例部分瘤巢周围无p63、Calponin或CD10阳性细胞;CgA阳性表达率70%,Syn阳性表达率为80%,Ki-67指数≤20%.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为乳腺癌较少见的类型,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有特征性,预后良好,鉴别诊断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梁有训 《广西医学》2014,(11):1664-1665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多层螺旋CT与MRI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17例,分析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资料。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17例共有19个病灶,均表现为膨胀性生长,最大病灶约5 cm×7 cm,平扫肿瘤在CT和MRI上均表现不均匀的囊实性或均匀的实性等密度/信号病灶,其中有5例MRI上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较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肾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程度弱于肾皮质,部分病灶弱于或与肾髓质相仿。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与MRI表现为膨胀性生长,肿瘤边缘清楚,轻-中度持续强化,增强三期扫描中肿瘤强化程度弱于肾髓质或与其相仿,有助于其诊断及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正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既往常被认为是导管内乳头状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一个变异亚型,由于其常局限于囊内导管内,既往也被认为是囊内乳头状癌(intra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ICPC)或囊性乳头状癌~([1])。由于EPC十分罕见,国内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intra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乳腺囊内乳头状癌临床和病理改变,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讨论.结果:囊内乳头状癌大体呈结节状,切面呈囊性,囊内壁见乳头状突起,灰白色.镜下肿瘤由粗大的乳头构成,乳头有纤维脉管轴心,癌细胞单层、复层排列,细胞为高柱状、梭形,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癌细胞CK7( ),EMA( ),SMA(-),actin(-),CK(34βE12)(-),S-100蛋白(-),p63(-),ER(-),PR(-),c-erbB-2(-),E-cadherin(E-cad)( ),p53( ),Ki-67( ).结论:IPC是乳腺十分少见的上皮性肿瘤,由于组织学形态多样,常易引起病理误诊.鉴别诊断必须首先排除乳腺乳头状瘤、肌上皮瘤、乳头状转移性肿瘤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伴有浸润的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特殊染色对1例伴浸润的乳腺实性乳头状癌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患者女性,63岁,病理诊断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浸润.镜下病变呈多个大小不等实性乳头状结节,由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真性乳头充填结节,受累导管明显扩张,可见黏液分泌及黏液湖形成.周围脂肪组织内见成团散在的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结节周边及浸润灶α-SMA及P63失表达,肿瘤细胞ER、PR、NSE、Syn、CgA、E-cadherin和CK8弥漫强阳性;C-erbB-2、CK14、34βE12、CK5/6及EGFR阴性,Ki-67<5%,AB黏液染色阳性.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低度恶性的乳腺肿瘤,具有惰性生物学行为,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组织学上应与伴有普通型导管增生(UDH)的导管内乳头状癌、小叶内瘤变、低级别导管内癌和包被性乳头状癌鉴别;伴浸润的实性乳头状癌预后主要取决于浸润成分.  相似文献   

17.
赵静  孙勇 《当代医学》2011,17(19):100-10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2例均为年轻女性。一例为胰腺尾部囊实性巨大占位,有包膜,以实性为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呈不均性强化,邻近结构受压移位;一例为胰头部占位,胰管轻度扩张,MRI:T1WI肿块呈等低信号,T2WI上脂肪抑制像肿块实性部分呈等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度增强,囊变坏死区无强化。本组2例均未见肝内外胆管扩张。结论 SPTP临床诊断时容易误诊,CT和MRI对诊断SPTP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可与其它胰腺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组织学上表现为肿瘤细胞紧密排列成膨胀的、界限清楚的结节,结节内的乳头血管轴心纤细且不明显,在低倍镜下看似实性结构,部分结节外周缺乏肌上皮,常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和伴细胞内、外黏液,部分肿瘤也可呈浸润性生长[1].由于SPC发病率低、国内外对其相关研究较少,故其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目前尚未被充分认识.本文收集3例SPC临床病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后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对SPC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27例实性乳头状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浸润将SPC分为两组,即单纯SPC组(12例)和SPC伴有浸润组(1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年龄、首发症状、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等的差异.结果发病年龄45~68岁,以血性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者16例(16/27,59.3%).两组患者发病年龄、首发症状、肿瘤数目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0.3~5.5 cm,单纯SPC组和SPC伴浸润组患者间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行单纯全乳切除术,11例接受改良根治术,仅1例SPC伴有浸润患者存在腋窝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两组患者雌激素受体表达均阳性,两组患者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阳性表达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患者(70.4%)神经内分泌指标突触素、CD56或嗜铬素A表达阳性,两组间神经内分泌指标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截止2017年7月31日,总体生存期4.5~47.5个月,中位生存期19.5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或者转移.绪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常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或者乳头血性溢液,多预后较好,腋窝淋巴结或者远处转移不多见,SPC具有独特的病理及免疫表型,需与其他浸润性癌鉴别,避免过度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2009-2012年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内癌93例,分为两组,单独由超声检出的27例(US组),由钼靶X线或临床检出的66例(MMG/PE组).结果 US组表现为囊性或实性肿块17例(63%),平均年龄比MMG/PE组高(59.6岁与51.2岁;P<0.01).US组肿瘤直径大约是MMG/PE组的一半.US组肿瘤分级也显著低于MMG/PE组(Van Nuys 分级).结论 US组超声表现为囊性或实性肿块的大约占60%,大多数为局限性的,分级也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