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HS)是一种红细胞膜蛋白结构异常所致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蛋白缺陷,目前发现ANK1、SLC4A1、EPB42、SPTA1及SPTB等基因突变可引起HS。由于HS症状常不典型,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易漏诊误诊,对临床疑似HS的患者应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贫血、黄疸、脾肿大等,可采用外周血涂片诊断HS,但由于膜蛋白缺陷类型及遗传方式异质性明显,常造成漏诊及误诊。大部分H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部分HS患者无家族史,其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新生突变。HS具有较高发病率,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基因突变所致的红细胞膜蛋白缺陷。目前已从分子水平方面发现ANK1、SLC4A1、SPTA1、SPTB及EPB42基因突变常可促使其对应编码蛋白缺失进而导致红细胞膜蛋白缺陷,而国内关于HS相关基因突变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疸和脾肿大,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约75%H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仍有约25%的患者无家族史,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新生突变有关。世界各地都有病例报道,而在北欧和北美地区,HS 发病率高达1/2000[1]。 HS分子发病机制是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蛋白缺陷[2]。目前已发现5种致病基因ANK1、SLC4A1、SPTA1、SPTB和EPB42,分别编码锚蛋白、带3蛋白、α-收缩蛋白、β-收缩蛋白和4.2蛋白;其中欧美40%~65%的HS患者为锚蛋白缺陷[3-5]。近年来,国外不断有关于ANK1基因的新突变导致锚蛋白缺陷的研究报道,而国内HS相关研究甚少。本文通过综述ANK1基因突变与H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基于HS膜蛋白缺陷类型的差异确定特定人群相关基因突变谱的研究提供借鉴,探索本地区HS患者的红细胞膜蛋白缺陷类型与基因突变谱,为HS诊断、治疗及产前优生检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诗玥  韦红英  林发全 《广东医学》2016,(18):2843-2845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 HS)是一种由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性疾病。外周血涂片见小球形红细胞显著增多,中央淡染区消失。典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黄疸、脾大、红细胞脆性增加及贫血。其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在北欧和北美地区, HS发病率高达1/2000,也是日本常见的先天性溶血性贫血[1]。有欧洲学者对300例HS患者进行红细胞膜蛋白测定,发现带3蛋白缺陷患者占研究总数的54%[2]。近年来,国际上发表过很多有关于SLC4 A1基因的突变导致带3蛋白缺陷的研究报道,而国内关于HS与带3蛋白的相关性研究甚少,本文就SLC4 A1基因突变与HS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以不同程度贫血、间发性黄疸、脾肿大、球形红细胞增多及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为特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是由于调控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突变造成红细胞膜缺陷所致,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相关溶血性贫血主要是由于编码红细胞膜蛋白及骨架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突变可导致红细胞膜变形性及渗透脆性降低,红细胞半衰期缩短.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不少研究证实了红细胞膜缺陷相关溶血性贫血的分子机制,本文就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国内医生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无明显诱因VTE患者113例,检测患者3种抗凝蛋白即蛋白C(PC)、蛋白S(PS)及抗凝血酶(AT)活性并计算缺陷发生率,分析临床表现特点.采用DNA测序法进行相关基因突变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徐玲  李以贵 《海南医学》2013,24(5):758-759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一种红细胞膜蛋白结构异常所致的遗传性溶血病,其特点是外周血中出现较多小球形红细胞,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HS常合并新的基因突变而发病,以婴幼儿及儿童多见。我院2011年收治了2例成人病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病例一:患者男,21岁,病案号:224276。患者缘于出生时家人即发现其颜面萎黄,激烈活动后就会出现劳累明显,无嘴唇发绀。因未影响正常生活,患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 HA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较低,约为1/50000,发病机制为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C1酯酶抑制物(C1 esterase inhibitor, C1INH)发生基因突变,导致C1INH含量减低或功能缺陷,引起HAE患者出现发作性、局限性、自限性皮肤黏膜水肿的临床表现.目前国内外关于HAE基因突变的相关报道340篇,共报道基因突变的类型190种.本文对HAE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以期明确其基因突变的类型,试图发现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0.
测定三种溶血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膜蛋白质与脂质(胆固醇/磷脂摩尔比值;C/PL)。方差分析表明,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HS)患者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各主要多肽组分含量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其 C/PL 亦在正常范围。而组间 t 检验则提示,AA 和 PNH 患者红细胞膜的区带6百分含量却极显著地高于正常组(P<0.01)。但这些改变却不是该两种溶血性疾病患者红细胞膜缺陷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1.
赵金华  洪菲  陆生丽  朱美君  徐明 《浙江医学》2022,44(18):2000-2002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先天性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球形化,红细胞在脾脏被破坏增加引起溶血性贫血,临床主要以贫血、黄疸、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21年7月3日收治1例以反复皮肤黄染为主要表现的患儿,该患儿出生后不久有溶血、贫血、黄疸等表现,基因检测发现ANK1基因错义突变,结合患儿的临床及基因检查结果,确诊为HS。本例患儿致病原因可能是新发现的ANK1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位点未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收录,无相关文献报道。HS临床表型无特异性,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断。本文通过总结该患儿治疗中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大家对HS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蛋白C基因C5498T致Ⅰ型遗传性蛋白质C缺陷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Zhou RF  Wang HL  Fu QH  Wang WB  Wu WM  Ding QL  Xie S  Hu YQ  Wang XF  W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9):1694-1697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Ⅰ型蛋白C(PC)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分别用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和抗原。用PCR法对先证者P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2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结果先证者的蛋白C活性和抗原分别为26%和1.43g/L。先证者表现为PC基因外显子3区杂合错义突变C5498T,引起Arg15→Trp。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405C/T、2418A/G、2583A/T多态性。结论 该突变导致遗传性Ⅰ型PC缺陷症。  相似文献   

13.
费敏  欧三桃 《上海医学》2021,(4):273-276
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 AS)又称眼-耳-肾综合征、遗传性肾炎等,为COL4A3或4或5基因突变所导致的遗传性肾脏疾病。AS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家系调查、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和基因检测等,但如患者眼、耳损害不突出,易被误诊或漏诊。为提高AS的确诊率并发现AS新的突变位点,本文报道1例伴COL4A5基因突变新位点的AS患者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例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的临床和CYP17A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以1例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并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CYP17A1基因检测。结果 患者就诊时血压高于正常值,第二性征发育不良;血钾低于正常值。CYP17A1基因检测显示,患者第8外显子9个碱基(TCGACTCTT)缺失,导致第487~489位氨基酸缺失,其母为该部位氨基酸杂合缺失,其父未有异常发现。结论 高血压伴低血钾患者如同时存在性发育不良,应考虑17-α羟化酶缺陷症的可能,CYP17A1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HS)是红细胞膜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H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家族性溶血性贫血中最为常见.本文报告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例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的临床和CYP17A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以1例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并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CYP17A1基因检测.结果 患者就诊时血压高于正常值,第二性征发育不良;血钾低于正常值.CYP17A1基因检测显示,患者第8外显子9个碱基(TCGACTCTT)缺失,导致第487~489位氨基酸缺失,其母为该部位氨基酸杂合缺失,其父未有异常发现.结论 高血压伴低血钾患者如同时存在性发育不良,应考虑17-α羟化酶缺陷症的可能,CYP17A1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Spherocytosis HS)是一种红细胞膜异常所引起的慢性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自1871年Vanlair 和Masius 报道以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我院儿科在1977年~1984年先后调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ongenital dysfibrinogenemia,CD)是由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编码基因缺陷导致Fg分子结构与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该病可表现为无症状、出血、血栓或出血与血栓并存,其多样化的临床表现给其治疗带来困难.我国由于实验室检测Fg方法单一,易导致CD误诊或漏诊;近几年来,通过应用两种方法测定Fg活性及其抗原浓度,CD患者不断被发现并报道,医务工作者对该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对其研究也深入到基因水平.但是,目前尚缺乏CD治疗的专家共识,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CD治疗的认识,本文将从CD的Fg结构特性、Fg基因突变引起的功能异常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一个非近亲婚配的成骨不全家系中5例患者的1型胶原α1链(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资料,每例患者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其L1~k4股骨颈和全髋部位的骨密度(BMD),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家系内成员及50名对照者进行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和放射学资料,该家庭中5例患者被诊断为Ⅰ型成骨不全显性遗传.该家系中成骨不全患者均存在COL1A1基因的第28外显子的两个碱基(AG)缺失造成的突变(P.Gly632x),均为杂合突变,导致632Gly之后的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而在家系内正常个体及其他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除先证者姨妈和表哥的L1~L4 BMD低于同龄正常人外,其他患者的BMD基本与同龄正常人相似.结论 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位于COL1A1基因第28外显子的新突变位点可导致Ⅰ型成骨不全,为进一步探讨COL1A1基因型和成骨不全表型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1例凝血因子X(FX)缺陷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X促凝活性(FX∶C)等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其F10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排除多态性.结果:患者APTT 100.0 S、PT 46.6 s、FX:C 2.4%.位于F10基因Exon2内杂合性G8394A错义突变导致Gla(GAG)26Lys(AAG);位于Exon8内的杂合性T28262C错义突变导致Ser(UCC)425Pro(CCC).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排除Ser425Pro为多态性.结论:复合杂合性错义突变Gla26Lys和Ser425Pro可能是导致该例患者FX缺陷症的原因.这是2个新的导致FX缺陷症的F10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