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莉娜 《广西医学》2012,34(8):1111-1112
目的 总结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分析3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预后等,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病例以婴幼儿为主,发热较为普遍,原卡介苗接种处卡疤再现红肿、硬节25例(69.4%),唇红、皲裂、梅莓舌,皮疹24例(66.7%),颈部淋巴结肿大19例(52.8%),球结膜充血18例(50.0%)等发生率较高;血小板>300×109/L者28例(77.8%),最高可达720×109/L;白细胞升高22例(61.1%);C反应蛋白增高23例(63.9%);血沉增快24例(66.7%);心肌酶增高20例(55.6%);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冠状动脉扩张(>4 mm)者9例(25.0%).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多见于婴幼儿,卡疤红肿再现,唇红、皲裂、梅莓舌、皮疹,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应结合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30例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Logistic回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实验指标分析,寻找非典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指导早期诊断。方法对30例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与60例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进行早期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总蛋白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与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沉、CRP、AST、总胆红素等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意义,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总蛋白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仅与外周血白细胞、血沉有关。结论发热≥5 d并有典型川崎病的2项主要诊断标准,结合血白细胞、ESR的异常升高,可作出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总结142例儿童川崎病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000—06~2005~06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川崎病早期持续发热、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结合膜充血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CRP升高,早期应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效果明显。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川崎病可减少冠状动脉扩张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的发病关系,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合并川崎病的诊断。方法:我科自1998年以来共收治川崎病患儿72例,其中明确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有15例。分析这15例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心脏彩超检查等资料。结果:15例患儿均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均有发热,体温38℃~40℃。其中出现皮疹10例;结膜充血(非化脓性)11例;四肢末端硬肿,典型膜状脱皮8例;有颈部淋巴结肿大9例。入院后查血沉增快、CRP增高、血小板增高在410~620×109个/L之间,做心脏彩超检查均有左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增宽表现,>3 mm≤4 mm13例,>4 mm<5 mm 2例,故15例患儿均诊断为川崎病。结论:15例患儿在肺炎支原体明确感染后出现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心脏改变,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川崎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21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讨论.结果 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21例患儿中10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1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川崎病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5例有冠状动脉扩张、8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对持续发热5d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提示川崎病.排除其它疾病后,即使达不到MCLS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方法 对27例已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合传统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分组讨论.结果 血沉增快,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纳入参考诊断标准后,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 血沉增快、血红蛋白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升高,可作为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发生冠状动脉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在东莞市长安医院住院确诊为川崎病23例病例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象、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心脏彩超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口腔粘膜改变、皮疹、非化脓性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分别占100%、83%、78%、74%、28%、22%。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ESR加快、CRP升高,血小板升高分别占91.3%、86.9%、86.9%、82.6%、86.9%。结论发热患儿出现口唇充血皲裂及口腔粘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同时伴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ESR加快、CRP升高要高度怀疑川崎病的诊断,发热时间超过7天,CRP超过30是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脓毒血症患儿的细菌培养结果、血常规、血沉的变化,探讨其对脓毒血症患儿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析176例脓毒血症患儿的血细菌培养结果、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寻找脓毒血症的病因;分析脓毒血症患儿,包括:有菌组55例(G+组35例、G-组7例、两菌组10例、单胞组3例)、无菌组121例患儿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百分比、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以及血沉变化,并设空白对照组。结果:176例脓毒症患儿血培养阴性者121例,培养出细菌者55例,其中G+球菌35例,G-杆菌7例,同时存在2种菌10例,单胞菌3例。49例(27.84%)找不到具体的病因、仅以发热起病;42例(23.86%)有呼吸系统症状、38例(21.59%)有神经系统症状、31例(17.61%)有消化系统症状、6例(3.41%)有黄疸表现、6例(2.84%)有泌尿系统症状。脓毒血症患儿仅31.25%可以在血中培养出细菌,G+球菌居多,达到19.88%。脓毒症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降低、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各种血培养结果的患儿都存在中性粒增高及血沉增快。有菌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及血沉增快;无菌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降低、白细胞升高、中性粒升高及血沉增快;有菌组比无菌组白细胞升高要少见(P<0.01)。G+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下降、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G-组存在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两菌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G+组比G-组白细胞增高更多见(P<0.01);两菌组比G-组血小板增高要少见(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儿仅55/176例(31.25%)血培养阳性,G+球菌居多,达到19.88%。脓毒症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降低、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脓毒血症各组患儿都存在中性粒增高及血沉增快现象。但G+组比G-组白细胞增高更多见;有菌组比无菌组白细胞升高更少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7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川崎病早期持续发热、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结合膜充血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CRP升高。发生冠状动脉病变7例,对其中5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川崎病34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作为诊断参考,其中有阳性发现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血小板增多、粘蛋白增高、血沉增块、白细胞增高、红细胞下降、心酶谱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肝功能异常等;本级川崎病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仅占3.2%;治疗方法以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球疗效满意。结论:早期诊断及合理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方法总结1996年9月-2006年9月收住院的38例不典型川崎病病例,回顾性分析不典型KD早期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KD 80%以上的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WBC升高,血红蛋白下降,白蛋白降低,血小板增高。在本组病例最早出现时间为病程的第2天至第5天。结论在临床表现条件不足时,WBC升高,血沉增快,血红蛋白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白蛋白减低,血小板增高,可用于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有无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分为研究组(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和对照组(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统计记录所有患儿临床相关资料,对比两组临床相关资料差异性,分析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川崎病患儿有42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52.50%;38例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占47.50%。研究组在性别、年龄、体温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疾病类型、白细胞计数(WBC)>12×109/L、C反应蛋白(CRP)≥100 mg/L、血小板计数(PLT)>300×109/L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不完全川崎病、WBC>12×109/L、CRP≥100 mg/L、PLT>300×109/L使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增加依次为3.462(1.379~8.691)倍、3.131(1.226~7.995)倍、4.026(1.452~11.159)倍、4.062(1.315~12.549)倍。结论:冠状动脉损害常见于不完全川崎病,川崎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其中WBC>12×109/L、CRP≥100 mg/L、PLT>300×109/L是并发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对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应积极检测血清相关指标,并予以规范处理,以降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几率。  相似文献   

13.
胡旭东  龚峰 《四川医学》2007,28(6):678-679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期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进行讨论。结果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36例患儿中15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2条诊断指标,11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0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1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对持续发热>5d,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或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使达不到川崎病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例特点如下:①起病于中年以上,发病较急,病程较短(4个月)。②首发症状为颅内压增高,逐渐加重的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伴有低烧及血沉增快。③情感淡漠、智能障碍、嗜睡。四肢腱反射低下,脑膜刺激征阳性。④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轻度增高,脑电图广泛重度异常,脑血管造影及脑室造影未见明显占位病变。本例主要临床征象为颅内压增高及伴有脑膜刺激征,其鉴别诊断结合本例应考虑:1.脑膜炎及脑脓肿本例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又有低烧、周围血象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及轻度炎性反应样改变,故类似结核性脑膜炎;但既往无结核病史,病后(在外地未予抗结核治疗)3个月脑脊液仅为轻度炎变,生化检查无显著改变,这点用结核性脑膜炎不能解  相似文献   

15.
40例非典型川崎病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呈芳 《中外医疗》2009,28(3):43-43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回顾我科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非典型川崎病40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6例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4例冠状动脉扩张者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正常2例、2个月正常1例、3个月正常1例。结论对于发热5d以上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有结膜充血、唇红干裂,血小板进行性增高者,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尽早行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及时拟诊,正规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N末端B型利钠肽原)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筛选,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单因素对冠脉病变的独立影响.结果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冠脉病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血小板、血沉、血浆白蛋白无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和CRP值是川崎病冠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男性、年龄≤3岁、高CRP水平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入院时讨论患者为男性青年,有长期弛张热,发热前先有腹胀、便秘等症状。入院时主要体检发现为肝脏肿大压痛,右侧肾区叩击痛阳性。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增高,嗜酸粒细胞偏低,血沉明显增快。小便中有少量脓细胞与极少量红细胞,呈酸性反应,比重偏低,胸透仅见肺纹理稍增强。根据以上临床表现,人院时考虑了下列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风湿热:年青人发热,血沉增快,需要考虑本病。但无关节疼痛,心脏又无杂音,白细胞总数也不增高,故不符合。 (二)肾盂炎:发热、右肾区叩击痛阳性,小便检查发现少量脓细胞,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增高,需要考虑肾盂炎。但无尿频尿急与腰痛等症状,小便之阳性发现轻微,似与高热不相称,肝肿大明显且有压痛亦难以肾盂炎解释。 (三)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腹胀、便秘、纳减及发热等症状,肝肿大显著且有压痛,白细胞总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垒  杨增芳  马巧梅  董宁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0):888-889,953
目的 :了解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 1 80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血生化 (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 )等资料进行计量资料χ2 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 80例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 94例 ,占 5 2 .2 % ,冠状动脉瘤 2 0例 ,占 2 1 .2 % ,无扩张 86例 ,占 47.8% ,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发热天数、C-反应蛋白、血脂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 P<0 .0 5 ) ,多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C-反应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 ( P<0 .0 5 )。结论 :对川崎病 ( KD)进行病史、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可对该病做出及时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21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方法: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各种实验室指标。结果: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脱皮、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依次为100%、71.4%、85.7%、76.1%、61.9%、90.4%、42.8%。其中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RP增高、血红蛋白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0.9%、85.7%、95.2%、90.5%、76.2%。所有病例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丙球、阿司匹林治疗。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主要症状太少或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并尽早应用丙球和阿司匹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20.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不典型病例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对40例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病早期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口腔粘膜充血,肛周脱皮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7.5%,75%,92.5%,70%,77.5%,75%。血WBC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并核左移,血沉增快,尿白细胞增多分别为100%,100%,100%,72.5%。结论:发热,皮肤粘膜病变为KD主要表现,当有发热,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口腔粘膜充血高度疑诊KD。;肛周脱皮,血WBC改变,血沉增快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