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7岁.10天前饭后感觉右下腹针刺样疼痛,呈间歇性,无呕吐腹泻.检查:腹部平软,未扪及包块,脐周无压疼、反跳疼,右下腹触及胀气的肠管,肠鸣音亢进,4次/分.化验检查:WBC 4.1×109/Q,L36.5%,N63.5%.B超示:右下腹一类圆形形液性暗区,下部显示不清.  相似文献   

2.
肠系膜淋巴管瘤(附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囊状淋巴管瘤也成囊状水瘤或水瘤。多发生于儿童,成年人很少见。现将笔者所见1例右颌下囊状淋巴管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淋巴管瘤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疏松的间隙组(25例,颈部、腋窝、纵隔、腹腔)、内脏组(1例)和体表软组织组(6例,包括胸壁3例、四肢2例和臀部1例).最常见的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内有分隔,囊壁菲薄,壁与分隔可强化.结论:淋巴管瘤的CT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依赖于其生长部位及内容物的成分.CT对大多数病例定位定性诊断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囊状淋巴管瘤或称囊状水瘤,为一少见的良性肿瘤,系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而非为真正的赘瘤,常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成人较为少见,本文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发生于颈部,颈纵隔及纵隔型囊状淋管瘤(黄石市五医院6例,黄石煤炭局职工医院2例,河南许昌地区医院1例,河南南阳市医一院1例)10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焰  韩世跃 《临床放射学杂志》1986,5(6):293-293,T043
横膈肿瘤是一种极少见疾病,我院发现一例左膈上半圆形肿块阴影,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左膈肌淋巴管瘤,今报道于下,供同道位鉴别诊断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单发降结肠阿米巴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5岁,农民。四个月前感左下腹不适,可摸到包块,无明显压痛;十天后出现脓血便,近四十天来包块处疼痛,脓血便加重。于1982年2月11日入院外科。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纵隔血管瘤及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此类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5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血管瘤4例,表现为纵隔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静脉石为其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或延迟强化。淋巴管瘤7例,表现为纵隔均匀低密度灶,可包绕纵隔结构或沿纵隔大血管间隙弥漫生长,增强扫描呈囊性不强化或仅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血管淋巴管瘤4例,表现变异较大,以血管瘤为主者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成分与静脉强化相似;以淋巴管瘤为主者表现为低密度灶内可见静脉成分(静脉石或小血管影)。结论:CT对纵隔血管瘤及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指导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脾淋巴管瘤又称脾淋巴管囊肿或海绵状淋巴管瘤,为一种脾良性肿瘤或错构瘤。多见于儿童,成人病例报道较少。本报道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脾淋巴管瘤,并结合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小儿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淋巴管瘤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7例)、穿刺(2例)病理证实的9例小儿淋巴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行平扫加增强CT扫描,4例仅行平扫。结果:9例淋巴管瘤,6例位于颈部,其中1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向肩背部生长,2例位于肠系膜,1例位于后腹膜,CT表现为多房(8例)或单房(1例)、薄壁囊肿,7例囊内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2例囊内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是囊状合并海绵状淋巴管瘤伴囊内出血,1例是囊内有出血,CT值4—50HU。5例强增扫描,3例囊壁及间隔有强化。结论:CT检查能清楚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及内部特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8例淋巴管瘤.MSCT平扫18例,其中5例增强.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3组,即疏松的间隙组,11例;内脏组,1例;体表软组织组,6例.最常见的MS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常为多囊,内有分隔,病变大,占位不明显,沿疏松的间隙生长,壁与分隔可强化.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密度,是诊断淋巴管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脾弥漫性血管淋巴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女,44岁。右下肢水肿1年。查体: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及胃肠蠕动波。腹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莫菲征(-),肝脾未触及。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出血点、淤斑及皮疹,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血常规、生化及肝功均正常。B超示:脾脏厚约3.5cm,形态正常,实质回声不均质,强弱不等,似呈结节状,较大者约1.1cm×0.9cm×0.8cm,实质内也可见多个囊性暗区,较大者约2.1cm×1.9cm×1.4cm,边界清,透声好,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 ,44岁。主因咳嗽、胸闷、气促2 0d入院。体检 :各部位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正常 ;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X线摄片 :右纵隔增宽 ,右肺野可见肿物影 ,侧位像肿物位于前中纵隔 ,大小约 5cm×7cm ,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无钙化。支气管镜检查 :总支气管黏膜正常 ,隆突稍宽。右主支气管黏膜稍充血、肿胀 ,中叶开口变窄、外侧段明显 ;下叶开口亦窄、未见新生物 ;上叶 3个开口正常。左主支气管黏膜正常 ,各支气管开口通畅 ,黏膜正常。诊断 :右中下叶外压性改变。CT扫描检查 :胸廓正常 ,双侧胸腔对称 ,左侧胸腔未见异常改变 ,右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 9例中,多发病灶5例,单发病灶4例,共计40个病灶.病灶位于脾包膜下或实质内,边缘清晰,囊性或囊实性.CT平扫等密度灶23个,低密度16个,等密度、边缘钙化1个.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6个,细线分隔强化病灶20个,多分隔"网格"样强化14个;10个瘤灶边缘见粗大血管.病理显示,病灶以大小不等的囊性淋巴管瘤成分为主,囊腔大小不一,囊壁菲薄,分隔纤细,其中夹杂不同比例的血管成分.病灶无明显强化者,病灶内血管成分少;细线状或点状强化者,血管成分渐多;较明显"网"状分隔强化灶内,血管成分比较显著.结论 脾血管淋巴管瘤CT表现与其中的血管成分所占比例相关,血管成分明显者,可出现细线状分隔强化,甚至"网"状强化;血管成分较少者,与淋巴管瘤相似,强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淋巴管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孝柏  岳云龙  张建梅  温廷国  石峰   《放射学实践》2011,26(10):1081-1084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影像学资料.结果:根据所合淋巴管扩张程度不同,组织学上将其分为3型:囊性淋巴管瘤18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1例和血管瘤淋巴管瘤2例.结论:CT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管瘤的大小、形态和范围,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RI在...  相似文献   

18.
19.
淋巴管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探讨淋巴管瘤CT和MR表现及影这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2例淋巴管瘤,小儿3例,成人9例;CT扫描11例,MR扫描1例,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相似文献   

20.
吴明忠  周建胜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73-1076
目的:探讨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管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腹部脏器外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CT显示6例单囊;7例多囊,2例呈弥漫微囊;无壁7例,囊壁菲薄4例,增强后无强化;厚壁2例,增强后强化;5例有分隔,增强后强化;钙化1例;肠系膜血管征2例;11例囊内为均匀水样密度;肿块最小2 cm,最大32 cm.结论:腹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单囊或多囊,部分较大肿块呈分叶状,无壁或壁菲薄,囊内密度均匀,为水或更低密度,少见钙化,肠系膜血管征为其特征性表现,CT对定位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