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氨茶碱在心肺复苏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20例在该院急诊科、老年病科、ICU病房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在心肺复苏中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抢救为标准剂量组,40例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为大剂量组,40例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抢救为联合组。比较三组复苏疗效、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结果联合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大剂量组和标准组(P0.05);并且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大剂量组和标准计量组(P0.05)。结论在抢救心脏停搏病人流程中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能明显提高患者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提高存活率并能维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分析Autopulse心肺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心搏骤停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文献检索工具MEDLINE和万方数据分别检索从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0年内相关的外文和中文文献,以心搏骤停患者为对象,分别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和徒手CPR在院前和院内抢救的复苏效果,以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入院存活率作为复苏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同时期对照研究或以过往病例作为对照研究的文献共有11篇。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的分析示,与徒手CPR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都能显着提高率(P0.01)。入院存活率分析示,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抢救能显着提高入院存活率(P0.01),但在院内抢救入院存活率却未能提高(P=0.13)。结论 Autopulse复苏器能提高院前及院内抢救心搏骤停的初期复苏成功率,但远期复苏成功率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见显着提高。心肺复苏器的复苏效果仍需要更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但目前看来是正面而值得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37例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12年2月到2014年3月我院收治突发心跳骤停患者共73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6例)和观察组(n=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心肺复苏措施,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的复苏情况、复苏成功率以及48h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在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χ2自主循环恢复率=7.439,P=0.006;χ2自主呼吸恢复率=7.820,P=0.005),意识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t意识恢复时间=6.250,P=0.000)。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48h生存率分别为51.4%、45.9%,对照组分别为22.2%、16.7%,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复苏成功率=6.643,P=0.010;χ2生存率=7.249,P=0.007)。结论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应用纳洛酮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提高复苏成功率和生存率,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连续胸外按压(CCP)和间断胸外按压(ICP)院前急救模式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院前行心肺复苏(CPR)的121例非外伤性心搏骤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予以ICP抢救,观察组61例予以CCP抢救,观察两组患者急救过程、抢救结果、神经功能预后情况以及存活率。结果 观察组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气管插管时间、胸外按压分数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人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初期ROSC率(57.38%)、初步复苏成功率(50.82%)均高于对照组(36.67%、31.67%)(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24 h后、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24 h后(52.46%)、出院时(39.34%)、出院1个月(26.23%)、出院3个月(19.67...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Utstein模式评价院内不同病房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01~2014-07在该院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发生心脏骤停并实施CPR的患者130例,根据Utstein模式指南给予注册登记分为普通病房组(92例)和ICU组(38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CU组自主循环恢复百分比(26.31%)与普通病房组(14.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42,P=0.098)。ICU组存活出院、存活半年、一年百分比(依序为18.42%、13.15%、10.52%)高于普通病房组(依序为6.52%、1.86%、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31,P=0.040;χ~2=8.901,P=0.030;χ~2=6.479,P=0.010)。结论 ICU发生心脏骤停并CPR存活出院率、出院后半年及1年生存率比普通病房高,提示在ICU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CA)时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最佳方法,提高CPR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2年1月~2003年12月现场抢救CA患者48例,随机采取标准CPR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 气囊-面罩通气组ROSC高于口对口人工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结论 在院前抢救CA时,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因气管插管而中止心脏胸外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弊大利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6年来我院老年人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临床特点,研究防治对策。方法对本院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发生的335例心跳骤停(CA)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比较2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 分析2组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组间进行比较。结果非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32.42%,脑复苏率为3.85%,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20.92%,脑复苏成功率为0.65%。2组之间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肾上腺素用量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CA患者CPR成功率相当低,重视老年人基础疾病的救治,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老年人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氨茶碱和肾上腺素联用在心肺复苏早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的临床效果。方法心搏骤停患者6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对照组应用肾上腺素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 h存活率增高(P〈0.01),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心肺复苏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明显促进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并能维持其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方法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126例随机分成面罩联合插管组、插管组和面罩组,比较经皮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心肺复苏和存活情况。结果经过急救后,3组间经皮SaO2和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显著(P<0.05),面罩联合插管组经皮SaO2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插管组和面罩组(P<0.05);面罩联合插管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心肺复苏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8.6%、45.2%和33.3%,均显著高于插管组和面罩组(P<0.05)。结论急诊科院前和院内采取面罩联合插管进行老年心肺复苏安全有效,有助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减少伤亡,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融指数(AI)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于安贞医院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压力(CF)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PVI)58例和AI指导下PVI 58例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单圈PVI隔离率、术中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情况及随访12个月心房颤动复发率。结果:AI组单圈消融PVI隔离率显著高于CF组(82.8%vs.69.0%,P=0.014),20 min观察期中AI组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率明显低于CF组(8.6%vs.18.1%P=0.034),AI组术后12个月内心房颤动复发率明显低于CF组(15.5%vs.31.0%, Log rank P=0.04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包填塞、围手术期死亡等并发症。结论:AI指导下射频量化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Utstein模式下急诊心源性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的228例CA患者,记录患者CPR预后情况,对影响CA患者CPR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228例CPR患者中,自主恢复循环(ROSC)125例(54.82%)、24 h存活55例(24.12%)、出院存活28例(12.28%)、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出院20例(8.77%)。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CPR持续时间、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肾上腺素应用剂量是ROSC的独立预测因子;CPR持续时间、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是影响患者24 h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监测心律、CA前状态、CPR持续时间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及出院后存活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创伤性是影响CA患者ROSC及24 h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肾上腺应用剂量≤5 mg、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均是影响患者ROCS及24 h存活的保护因素。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出院后存活的有利因素,而CA前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疾病终末期则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与年轻APL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治疗反应性及长期生存情况,明确老年患者在现有砷剂联合维甲酸及化疗的治疗模式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247例APL病例,其中老年组21例、年轻组226例,统计临床资料并分析缓解率、复发率、死亡率、存活时间。结果(1)老年APL在性别、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免疫表型上与年轻患者未见明显差异。(2)老年组完全缓解(CR)率、诱导期死亡率稍优于年轻组(100.0%vs 95.1%,0.0%vs 4.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01,P=0.325);复发率及CR期死亡率稍高于年轻组(19.0%vs 16.3%,4.8% vs 1.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44,P=0.095)。(3)4年、6年和7年总存活率及无事件存活率与年轻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APL与年轻APL在临床特点、对治疗的反应性及长期生存上无明显差异,现有治疗模式对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72h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35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最终效果分为A1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ROSC)建立≥72h但最终死亡;A2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于ROSC24h、48h及72h检测VWF、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A1组ROSC24hVWF、D-D、PT及APTT水平高于A2组(P0.05),ROSC48h各项指标水平变化达峰值且A1高于A2组;ROSC72hA2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跳骤停成功心肺复苏患者存在VWF以及内源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6 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及早使用电除颤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在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的44 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尽早使用电除颤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颤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发作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与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4月~2010年1月行CABG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268例。根据大隐静脉的采集术式分为两组,使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患者进入内镜组(EVH组,n=129),采用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的患者进入切开组(OVH组,n=139),应用64排螺旋CT(64-MSCT)对比分析手术后3个月、1年、3年大隐静脉桥通畅率。结果 EVH组与OVH组术后3个月、1年、3年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8.0%vs.85.6%),(78.9% vs.79.9%),(72.2% vs.71.8%), P<0.05],但EVH组采集时间更长[(50.23±5.87)min vs.(38.65±7.96)min],破损情况更多[(1.51±0.19) vs.(0.84±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和直视切开两种采集方式的大隐静脉桥近、中期通畅率接近,但内窥镜法采集时间较长,静脉破损较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FW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确诊为STEMI患者(124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FWR的患者29例。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组和未再灌注治疗组。结果 FWR总体发生率为2.3%,其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28例(10.2%),发生FWR 6例(4.7%);接受PPCI患者623例(50.0%),发生FWR 2例(0.3%);未再灌注治疗患者496例(39.8%),发生FWR 21例(4.2%)。FWR组与非FWR组间临床特点比较,高龄(70.2±9.09岁比63.2±11.23岁,P=0.042)、合并高血压病史(62.1%比33.0%,P=0.013)、糖尿病病史(55.2%比23.5%,P=0.022)、合并心力衰竭(Killip分级≥Ⅱ级)(58.6%比21.9%,P=0.012),既往无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0.3%比18.4%,P=0.018)等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心功能(Killip≥Ⅱ)、静脉溶栓治疗、高敏C反应蛋白(hsCRP)>100 mg/L与心肌梗死后发生FWR相关。结论高龄、心力衰竭、静脉溶栓治疗以及hsCRP>100 mg/L是预测FW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在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抗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89例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依据患者CHADS2评分及HAS-BLED评分情况给予不同的抗栓药物,分为两组:研究组(n=43),应用华法林治疗;对照组(n=46),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栓塞)和出血事件(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4.65%vs.15.22%、11.63%vs.21.74%、2.33%vs.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出血性事件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33%vs.2.17%、9.30%vs.10.86%、9.30%vs.8.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猝死率分别为:6.98%vs.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CHADS2评分及HAS-BLED评分情况进行选择,华法林能降低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性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门头沟区急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为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在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569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2组,青年组32例(18≤年龄≤45岁),中老年组547例(≥45岁)。分析脑血管病患者主要危险因素的合并比例。结果男性合并高血压247例(80.2%)、高脂血症147例(47.7%)、糖尿病100例(32.5%)、冠心病96例(31.2%)。女性合并高血压229例(87.7%)、高脂血症126例(48.3%)、糖尿病132例(50.6%)、冠心病109例(41.8%)。与男性比较,女性合并高血压(80.2%vs.87.7%)、糖尿病(32.5%vs.50.6%)、冠心病(31.2%vs.41.8%)比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青年组合并高血压18例(80.2%)、高脂血症10例(47.7%)、糖尿病7例(32.5%)、冠心病7例(31.2%)。中老年组合并高血压479例(87.7%)、高脂血症264例(48.3%)、糖尿病277例(50.6%)、冠心病229例(41.8%)。与青年组比较,中老年组合并高血压(80.2%vs.87.7%)、糖尿病(32.5%vs.50.6%)、冠心病(31.2%vs.41.8%)比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门头沟区脑血管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比例最高,其次为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初次发生STEMI并在起病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352例,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三组:正常血糖组(SG7.0 mmol/L)114例;血糖升高组(7.0 mmol/L≤SG≤11.1 mmol/L)128例;高血糖(SHG)组(SG11.1 mmol/L)110例。比较三组患者直接PCI后心肌灌注指标包括术后2 h ST段回落(STR),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PCI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随访期内心脏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情况。结果正常血糖组、血糖升高组、SHG组三组患者随血糖水平升高,术后2h STR良好比例(71.9%vs.53.9%vs.44.5%)及TMPG2-3级比例(70.2%vs.54.7%vs.46.4%),均逐渐降低(P均0.05),术后CK-MB峰值逐渐升高(189.2±78.9mmol/L vs.214.6±80.1mmol/L vs.246.5±79.2mmol/L,P0.01)且术后7~10天LVEF明显降低,以高血糖组降低最明显[(52.7±7.2)%vs.(50.8±6.7)%vs.(49.1±5.5)%,P0.01]。PCI后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三组患者累积无MACEs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5%vs.85.9%vs.77.3%,Logrank=7.173,P=0.028),在校正了年龄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HG是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MACEs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SHG组患者较正常血糖组患者术后发生MACEs的风险增加3.546倍(RR=3.546,P0.01)。结论 STEMI患者并发SHG会导致直接PC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水平降低,致使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