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名是疾病特征及规律的体现,确定中医病证名,在认病、识病、治疗等方面意义非凡。慢性肾功能衰竭作为现代医学定义的慢性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少有明确记载,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医病名。近现代医家对其认识逐渐规范,其中医病名亦与"关格"切合度较高,但尚不能涵盖全部。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衷中参西",将其定名为"慢关格",既是对西医知识的科学应用,同时也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与临床甚为贴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出现的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在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储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不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本病在古代医籍中未见专门论述,尚无完全对应的病名,从其临床表现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来看,类似于中医学的关格、肾劳、肾风、癃闭、溺毒、水肿等病。  相似文献   

3.
张大宁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勉之 《中医杂志》2007,48(9):846-848
张大宁教授从事中医肾病学研究40余年。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的中医药治疗中遵循“肾虚血瘀论和补肾活血法”、“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其辨治思路作一阐介。1对本病中医病名的认识一般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关格”病的范畴。《素问.六节藏象  相似文献   

4.
<正>痛风性肾病是由于持续性高尿酸血症,进而形成单钠尿酸盐沉积于肾脏造成的肾脏损伤,又称高尿酸血症肾病。其在中医古籍中无相应病名,但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情特点,可归属不同的中医疾病,如:以关节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归属"痹症";以少尿、无尿、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归属"癃闭""水肿";以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归属"虚劳""溺毒"等。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后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各种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最终归宿。中医属于"关格""癃闭""肾劳""水肿""溺毒""哕逆"等病症的范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现代医学的肾功能衰竭中医命名为"慢性肾衰"。目前中医临床治疗CRE的研究多集中在单味中药、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灌肠方面,而对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伤,最终出现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针对终末期肾脏疾病多采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等方法,不仅费用昂贵,且生存质量不高。中医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替代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保护残存肾功能、延缓肾衰竭进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古籍虽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直接描述,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主要以头痛、头晕、失眠、烦躁易怒为常见症状,晚期常因心、脑、肾等脏器出现不同程度的器质性损害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肾功能损害等疾病。中医学古籍中并无高血压病病名的记载,而将之列入“眩晕”、“头痛”范畴,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现已将其统一命名为“风眩”。笔者从古文献中探析古医家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从现代研究中浅析其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8.
正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一种西医疾病病名,查阅中医古籍文献,未见对该病病名的明确记载,但根据症状,《黄帝内经》将其称为"心痛",《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胸痹"的病名,因此通常按"胸痹"论治~([1])。近年来西医主要应用扩冠、减慢心律、抗血小板集聚、降血脂稳定斑块等药物,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但是同时也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如头胀痛、心动过缓、诱发或加重哮喘、肝肾损伤等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作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延缓肾功能进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名、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进行系统综述,并对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治疗、经方应用、中医外治法等方面的研究予以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推广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名中医王行宽教授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溺毒入血”治疗方面体会颇深。笔者曾在王师门下学习3年,现将其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学称之为“肾衰”,是指久病正衰,终及于肾,肾体受损,阴精不化,气化无权,五液失司而引起的危重病证。肾衰的病名见首于清·程杏轩《医述·五脏外形》“肾主骨,齿落则肾衰矣”,尽管所指“肾衰”的含义与西医所指“肾衰”不同,取其古有病名而赋予新的内涵,故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正式命名为“肾衰”。肾衰的病象有尿少,水肿,息粗、有尿臭,头痛,呕恶,纳差,倦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中医病名的规范化是中医古籍精华挖掘整理研究的基础,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创新有重要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以中医儿科病名为例,在收集、整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古籍中儿科病名存在的病、证、症混淆,一名多义,异体字、繁体字误用混用等问题,提出病名规范化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从建立疾病的体系框架规范病名分类、辨析疾病病名内涵、确定疾病病名首选术语、确定病名上下位关系的方面入手。结果 本研究共从11部古籍文献中整理出儿科相关病名784条,规范化后确定首选术语174个。结论 研究对中医古籍中病名的规范化研究方法提出了基本思路,对中医儿科的规范化诊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统一建立中医病名规范化术语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郑海生  王荣  刘凯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28-1430
目的 以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meta分析为依据客观评价中医固脾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国内各种医学期刊杂志,选择中医固脾肾泄浊法与西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共纳入1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与西医组相比,固脾肾泄浊法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在总体疗效,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方面优于西医治疗组.结论 固脾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优于西医,但还需要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及多中心临床试验做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谭雪秋  杨小红 《新中医》2021,53(11):218-221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对洪钦国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进行探讨分析。介绍"一气周流"理论渊源、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及温胆汤方义,指出洪钦国教授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归属中医肾劳范畴,肾劳的病机以脾肾衰败为本,可概括为"阳虚,水寒,土湿,木郁",以温胆汤复中气枢转,维系四象,清浊复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整理历代医籍中宿翳相关文献,据其病名所属疾病类别不同及出现年代先后,对各类宿翳中医病名发展源流进行考辨梳理。经研究发现,古籍中载有大量宿翳相关文献,历代医家主要据其自觉症状、体征特点、病因病机等不同而命名。通过研究确认,虽病名繁杂,但据其症状描述均属现代医学角膜瘢痕范畴,为角膜病病名规范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升降理论为指导,从脾肾先天后天关系着手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中医理论详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病机,并提出治疗措施。结果:主张升降失常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机理,强调脾肾亏虚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升降失常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中主张调脾胃、疏肝、交通心肾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则。结论:以升降理论为指导从脾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收集整理相关眼底出血疾病资料,归纳相关中医及西医病名,总结症候分型,证治分型,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提出应规范其中医病名为"眼底血证"。方法通过对古代眼科名著相关眼底出血疾病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相关病名;通过现代数据库收集、整理近5年相关眼底出血疾病资料,归纳相关中医及西医病名。结果总结症候分型;收集整理本科相关眼底出血疾病病例,归纳相关中医及西医病名,总结症候分型,证治分型,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结论规范统一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及证型,保证诊断标准的统一和中医科研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对2011年《中医杂志》(共计24期)“临床论著”一栏统计后发现:以疾病为研究对象151篇,使用西医病名145篇,约占9603%,是使用中医病名(6篇)的24倍,中医病名已基本不再为中医师使用。以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为例,发现中医病名逻辑混乱,病、证、症不分。其言疾病时,时言“疾病”,时言“病证”。在各论中有些疾病直接以“× 证”命名,定义具体疾病时以症状命名者多言“病证”,以症状或有明显症状色彩的术语作为疾病名称者31种,占所列52种中医常见疾病的596%。使用中医病名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误诊失诊、误治失治的医疗风险,对于危重疾病中医不能识其险、化其危,对于慢性疾病不能早发现、早防治。鉴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已明显滞后于临床实践及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建议西为中用,尽可能使用西医病名,其根本原因在于与中医相比,西医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理、诊治、预防等形成的认识更加清晰、客观,对疾病的分类、命名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成员国(包括中国)共同协作的结果而更具普适性。如何借用?还有待大家立足现在(尤其是临床),借鉴传统,面向未来,进行踏实地工作。借用西医病名有助于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回归其本原,临床上有助于病证结合、病方结合的深入,并将有力推动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微观化,产生新理论、新认识,反过来再推动临床的发展。在这一领域,有望使中国医学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人称尿毒症,为西医病名。中医称关格、溺毒、癃闭、虚劳、水肿等。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肾小球滤过率持久性减低,使机体在排泄代谢产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多脏器功能受累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83-1784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现代医学病名,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以恶心呕吐、纳呆、口有尿臭、尿多或少尿、水肿、腰酸、肢乏、神疲、头痛、烦躁、衄血、面色无华、肌肤甲错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记载中无"慢性肾功能衰竭"一词,陶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对《金匮要略》的研究,认为现代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金匮要略》虚劳病,其根本病机是脾肾虚衰、浊瘀内停。治疗当补益脾肾,兼以泄浊活血,虚实并治,尤其要气血水并调。治气当补气理气,治血当养血活血,治水当利水泄浊。用药要少而精,以选用药食两用者为佳,要坚持较长时间用药。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封翠芸 《国医论坛》2007,22(2):22-23
<内经>早已有关于糖尿病肾病相关症状的描述,并为其命名,后世的许多著作也沿用这些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近代医家对于中医病名的规范工作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旨在明确及规范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冀从相同的中医病名这个切入点入手,从古籍中挖掘有益的资料为现代所用,从而为现代糖尿病肾病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