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隐球菌仅有培养基上菌株超微结构的检查,而直接电镜检查脑背液(CSF)中的新型隐球菌尚未见有报告。本文报告一例SLE患者因每日服80mg强的松龙4个月,结果并发了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乃对其(CSF)中的隐球菌作了透射电镜检查,并与直接涂片及培养的菌相比较。取患者治疗(以两性霉素B20mg/d及5-氟胞嘧啶800mg/d)前及治疗后的10及20天CSF沉淀物分别作镜检、培养及电镜观察。并以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作电镜观察对照。结果:直接镜检:治疗前可见到大量菌,呈球形,外围以  相似文献   

2.
新型隐球菌是引起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一般新型隐球菌在墨汁制片检查时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带荚膜的菌体,而无长棒状形态.  相似文献   

3.
皮肤隐球菌感染常是免疫功能受损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或肺部感染而引起的播散性感染的一种表现。已报告主要由种植或外伤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感染,可见于有免疫抑制的患者,偶有由新生隐球菌新型变种引起的免疫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4.
新型隐球菌为有荚膜的酵母样霉菌,其感染常呈亚急性、慢性病程,推想是由呼吸道侵入并由血源播散的。隐球菌病皮肤受累的发生率约为10%。但过去的报告没有蜂窝织炎,本文报告一例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患者62岁,女,因患慢性活动性肝炎,接受强的松和硫唑嘌呤治疗。入院时昏迷但定向正常。除口腔温度38℃外,余均正常。有轻度黄疽、肝大、轻度腹水及胫前水肿。左大腿侧部大  相似文献   

5.
由治疗SLE的药物所引起的死亡率常同该病自身的死亡率一样严重,理想的药物是既有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又无副作用。作者报告1例严重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缓解与用雷公藤治疗有关。患者女32岁,为中国移民。因发热体重下降及关节痛6周于1988年8月入院。体检发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40mg/dl、肌酐1.2mg/dl、血沉59mm/h、C_336mg/dl、C_49mg/dl、抗核抗体1:1280(均质型),抗dsDNA抗体1:1280,血红蛋白9.2g/L。尿常规蛋白2+,红细胞3~5/HP。以抗生素和甲基强的松龙静脉给药治疗3天。出院时  相似文献   

6.
用热变性法测定了致病隐球菌DNA核普酸组成中的硷基比率.结果罗伦隐球菌最低,新型隐球菌最高,新型隐球菌上海变种介于罗伦隐球菌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之间.其变异范围为47.82-61.98.用蜗牛酶辅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LS)破壁,克服了隐球菌壁厚且有夹膜难以提取DNA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皮肤隐球菌病在临床上是少见的,多发生于糖尿病、结核病、淋巴网状肉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肉样瘤病、慢性活动性肝炎、银屑病、类风湿性脊柱关节炎等患者中,亦可能认为是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一种并发症.作者报道了一例极为罕见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女性、63岁,1976年8月底鼻翼部曾被蚊子叮咬,9月份局部出现一个溃疡结痂性损害,局部使用各种抗菌素与可的松软膏无效.皮损直径约1cm,界限清晰,边缘为红色堤状隆起,黑色焦痂下为溃疡并有少量溢脓.皮肤活检,霉菌学检查包括直接涂片,培养与生化检查支持新型隐球菌病的诊断,小白鼠腹膜内接种获阳性结果.患者一般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血、尿、痰培养(-),胸片(-),血隐球菌培养(-),腰穿惜被拒绝.患者经100mg/kg 5-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在扎伊尔的金沙萨市,从室外鸽子与鸡禽的排泄物、室内患有新型隐球菌病合并艾滋病(CN+AIDS)病人与正常人屋子中空气与灰尘中,均分离到了引起隐球菌病的新型隐球菌新型变种。其结果是鸡和鸽子排泄物获得了1.4%和11.3%的阳性率,而5个CN+AIDS患者的屋子和74个其它屋子分别获得了2和3株该菌。虽然新型隐球菌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rimary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PC)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感染引起的一种非常少见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CN仅侵犯肺脏或首先累及肺脏称之为PPC,由于PPC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征性,临床多误诊为肺癌或其他肺肿瘤。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55%。武警总医院院收治1例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肺隐球菌,现将护理实践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应用氟胞嘧啶治疗24例真菌感染取得良好结果。21例系单独使用氟胞嘧啶,3例则并用两性霉素B。致病菌有新型隐球菌、白色串珠苗,热带串珠菌及球拟酵母菌(Torulopsis glabrata)。 24例中3例肺部隐球菌感染、2例白色串珠菌眼内感染以及8例由白色串珠菌或球拟酵母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疗效最佳,结果痊愈。1例隐球菌引起的肺及脊椎感染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4例有其他严重疾病并发播散性串珠菌病的患者2例获得痊愈,作者综合应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治疗了3例重笃患者,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有椎管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紫草、肉桂、清明花、白钩藤、两面针、云南红豆杉、青牛胆、傣百解、定心藤、黑皮跌打、断肠草、茶、花椒等50种中药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用K-B纸片法筛选50种中药提取物对淋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用肉汤倍比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出有抗菌活性的中药提取物对以上几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在1mg/ml浓度下,紫草素、桂皮醛表现出抗菌活性,其他提取物无抗菌活性。紫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7.81μg/ml,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MIC均为15.63μg/ml,对淋球菌MIC为1 mg/ml。桂皮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为160μg/ml,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最小抑菌浓度均为250μg/ml,对淋球菌、新型隐球菌无抗菌作用。结论紫草素和桂皮醛具有体外抗菌活性,为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低补体血症荨麻疹性血管炎不仅累及皮肤,亦累及其它器官.作者报道1患有这种罕见病变伴有严重肾脏受累的病例.患者男性,56岁,因双侧角膜混浊、复发性结膜炎、虹膜炎入院.入院前一年,全身曾出现斑丘疹及瘙痒性皮疹伴血尿、蛋白尿,入院前10天,胸背部出现类似荨麻疹样红色非疼痛性皮疹,双下肢圆形红色硬结.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34mg/dl、肌酐24mg/dl、IgA 288mg/dl(正常50~240mg/dl),C_360mg/dl(正常170~176mg/dl)C_413mg/dl(正常17~45mg/dl),CH_(50)小于20mg/dl(正常22~84mg/dl);ANA2次阳性,均质型,滴度1∶640;冷反应蛋白阳性;尿沉渣镜检示大量红细胞并有红细胞管型;24小时尿蛋白定量3.1g;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一例播散性卡氏肺囊虫感染.患者为42岁男性.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及腭部Kaposi肉瘤.因双侧耳部肿块及逐渐加重的气短于1986年6日21日住院.1986年1月发现患者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4月因头痛、恶心、呕吐及畏光两个半月住入某医院.头部CT检查阴性;腰穿脑脊液中发现新型隐球菌.开始每天静注二性霉素B(0.3mg/kg/d)及口服氟胞嘧啶(150mg/kg/d),另外每隔一周鞘内注射二性霉素B,这种足量治疗以每两个月测定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原文如此)及真菌培养进行监测.共  相似文献   

14.
AIDS并发的隐球菌性脑膜炎(CM)在非洲是一日益严重的问题。此病凶险,为致死性感染,早期不易确诊,二性霉素等治疗较果较差。作者用氟康唑治疗64例(41例最后有疗效观察),其中58例为脑膜脑炎型,3例为脑肿瘤型,3例无症状,10%的患者为以往CM复发病例。AIDS的CM确诊以脑脊液 (CSF)做印度墨汁涂片直接镜检和(或)沙氏基培养阳性结果为依据,辅以血及CSF中的隐球菌抗原测定。治疗在病程急性期给氟康唑400mg/d,真菌学检查阴转后,减药量至200mg/d维持。在治疗的1,15,30,60,90天均分别做常规的CSF真菌学检查,30例于培养检查的当天还做了测定血及CSF  相似文献   

15.
许多报告提及不少非洲国家与艾滋病(AIDS)相关的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很高。因此,中非国家的许多学者将隐球菌感染视为AIDS的一个指征。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一向只能发现于户外的鸽、鸡等粪中,但室内的灰尘、空气中也可分离到。本文作者对布隆迪城市的20例与AIDS相关的隐球菌病患者室外土壤及尘埃标本作了检查,同时也检查了3例患者室周围的鸽粪;另外,对19例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在小鼠原发性皮肤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按照笔者建立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模型构建方法,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与荚膜缺陷株cap64分别皮内接种于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损真菌培养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证感染。观察2种隐球菌感染的病程,比较皮损形成与消退的时间。结果野生株与荚膜缺陷株新生隐球菌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后,均可以在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肤上产生结节、丘疹、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皮损可以自愈,真菌培养与病理确证为隐球菌感染。2种菌株感染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野生株与荚膜缺陷株新生隐球菌均可以造成BALB/c小鼠相似的皮肤感染。荚膜可能不是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的主要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Meiosis-specific protein required for spore formation)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新生隐球菌B3501菌株中分离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构建pGM-T/ISC10重组载体,测序后与GenBank中ISC10基因(DQ332212)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序列分析。结果所克隆的基因共编码26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1.65KD,与GenBank中ISC10基因(DQ332212)序列同源性达99.10%,编码的蛋白质在67位氨基酸由Ala(丙氨酸)突变为Pro(脯氨酸),233位氨基酸由Thr(苏氨酸)突变为Ser(丝氨酸)。结论所克隆的基因为新生隐球菌的一个新基因,其相关生物学信息的明确,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家两例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ACC)和原发性肠道淋巴管扩张(IL)并存。例1,男,3岁半。出生时头皮有1×2cm卵形无发瘢痕区,其下骨质缺损。眶围水肿,下肢非凹陷性水肿,左掌猿纹。生后6个月水肿自然消失。2岁半时发现近视和两侧视乳头缺损。3岁时又出现全身水肿。头顶瘢痕区扩大到5×6cm。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500,淋巴细胞800。血桨总蛋白2.7g/dl(白蛋白1.7g/dl,球蛋白1.0g/dl)。IgG 180mg/dl,IgA43mg/dl,IgM47mg/dl,血钙7.6mg/dl,血磷5.2mg/dl。尿量150~250ml/d,尿常规正常,尿培养(-)。头颅片正常。钡餐:小肠普遍水肿,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标准血清型菌株,采用生化鉴别培养与血清学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中国致病性新型隐球菌的血清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全国共九个地区收集新型隐球菌菌株,经过系统的真菌学鉴定,其中的60株被确定为新型隐球菌株。分型结果表明,中国致病性新型隐球菌血清型的最大特点为缺乏C型,作者由此提出C型可能是中国以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缺乏型”,并得出以下结论:在中国(1)A型占大多数;(2)D型少见;(3)可见AD型及U型,(4)有一定比例的B型,但缺乏C型。  相似文献   

20.
隐球菌病大部分原发于肺部,常常播及脑膜和脑实质.播散性隐球菌病偶可累及皮肤.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是指皮肤损害是其唯一的表现,而无系统性或脑脊液的侵犯.本病较为罕见,可以在含有新型隐球菌的异物损伤皮下以后而出现.作者报告一例男性患者,81岁,因左前臂红肿痛一个月而就诊.查局部红肿湿润,渗出少量脓液,近卫淋巴结不大.给予红霉素治疗无效,且损害继续扩大,以至形成10×6.5cm溃疡.检查肺、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无异常.溃疡区活检表现为慢性炎症,可见多数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少数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有多数胶样厚荚膜孢子,偶见巨细胞.溃疡组织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为新型隐球菌生长.此时作痰、尿、脑脊液直接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