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眠症患者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多有认知功能下降,工作效果减低,人际关系不良及情绪障碍等损害。其中焦虑、抑郁在失眠症患者中表现较明显,这些负性情绪反应在失眠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1-3]。本文对在我院就诊的失眠诊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2.
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焦虑、抑郁情绪在失眠症患者中表现较明显。很多学者认为失眠症患者在白天、上床入睡前有焦虑性情绪反应[1] ,负性情绪反应是导致失眠症状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此 ,了解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以及情绪障碍与自身的人格关系很有必要 ,这为临床治疗和预防失眠症提供基础资料。本文对失眠症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失眠症组 10 6例 ,选取 2 0 0 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来我院精神卫生门诊就诊 ,符合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 (ICD 10 )关于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6 3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失眠病人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对318例失眠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所有睡眠指数量表大于7分的患者,焦虑均分、抑郁均分均高于正常.且女性的焦虑评分除15~24岁年龄段外,均高于男性评分.女性的抑郁评分在各年龄段均高于男性.结论 长期慢性失眠的病人均合并有焦虑、抑郁情绪,且女性更容易发生焦虑抑郁,在治疗失眠症的同时应注意干预治疗焦虑抑郁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失眠症患者抑郁障碍的共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失眠专病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进行前瞻性登记,连续收集专病门诊中符合ICD-10非器质性失眠症诊断标准、并能配合问卷及量表调查的患者,通过自编问卷进行详细的人口学资料及失眠临床特征调查,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DRS17)进行抑郁障碍的筛选,同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失眠症患者存在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 52.8%失眠症患者存在抑郁障碍,14.0%为重度抑郁.总睡眠时间少(OR 1.618,95%CI 1.239~2.114)、经济状况较差(OR 1.755,95%CI 1.210~2.544)、生活不规律(OR 2.395,95%CI 1.321~4.343)、女性(OR1.899,95%CI 1.139~3.166)为失眠症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失眠症患者有较高的抑郁障碍共病率,对总睡眠时间少、经济状况较差、生活不规律、女性的失眠人群要特别重视与抑郁障碍共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状态情况,为临床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60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作为患者组,其他无任何疾病的正常人60例作为正常组,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结果:患者组AIS的睡眠延迟、夜间睡眠中断、比期望的时间早醒、总睡眠时间、对总体睡眠质量评价、对白天情绪的影响、对白天身体功能及白天睡意影响分值,SAS的焦虑状态总分,SDS的精神情感症状、躯体化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及总分得分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52例失眠症患者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松弛训练结合焦虑抑郁面评量表加以心理疏导进行治疗观察。其中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29~72岁;绝大多数从事脑力工作;失眠时间为3个月至30年不等,焦虑、抑郁情绪量表测试提示,本组失眠症患者并有焦虑情绪的占82.7%,我们给予松弛训练,纠正失眠的同时加以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在仪器的反馈作用下,配合恰当的放松指导,经过1个  相似文献   

7.
张玲 《柳州医学》2005,18(3):148-149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且常继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而服用催眠药物,对情绪障碍的作用不明显,产生诸多副作用,且对认知功能有一定损害。有文献记载抗抑郁药能治疗失眠,博乐欣能影响睡眠,国内用博乐欣治疗失眠症的报道很少,本研究用博乐欣治疗失眠症,观察该药的起效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偏头痛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情绪障碍情况。方法:偏头痛患者50例为观察组,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匹茨堡睡眠量表评分评价睡眠情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焦虑、抑郁状态。结果:观察组中34例(68.0%)失眠,对照组19例(38.0%)失眠,观察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有40例(80.0%)存在情绪障碍,其中焦虑23例,抑郁17例,有12例为焦虑并抑郁,对照组有19例(38.0%)情绪障碍,其中焦虑10例,抑郁9例,3例为焦虑并抑郁,观察组情绪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偏头痛患者容易发生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
孕妇妊娠晚期失眠的诱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平  王秀英 《中外医疗》2009,28(21):11-12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失眠的发病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12饲失眠症患者进行测评.同时实施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失眠症患者SCL--90因子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恐怖因子评分与干预前比较降低,相比较有王著性差异(P〈0.05),其它各因子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抑郁.恐怖因子是引起孕妇长娠吒期失眠的原因之一,对孕妇岳娠吒期失眠实施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基层医院失眠门诊患者的情绪状况,及治疗方法. 方法 运用抑郁、焦虑症状量表对失眠患者进行量表测评;将失眠病人分为A、B两组,综合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四周后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 失眠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高,抑郁发生率为41.97%,焦虑发生率为53.09%,与正常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疗效评定,综合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结论 县级医院门诊失眠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高,临床治疗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侯俊霞  林秀孟 《中外医疗》2015,(4):80-81,84
目的:分析就诊于神经内科门诊的失眠患者中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2013年7月—2014年5月来该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失眠评定,对符合失眠症诊断者行汉密顿焦虑和抑郁量表测定,并同时对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等进行分析。结果符合条件的失眠症患者共317例,伴发焦虑或抑郁者195例,发生率为61.5%;同时伴发焦虑和抑郁者72例,发生率为22.7%。女性、无业、低学历、低收入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在职、高学历、高收入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诊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普及睡眠相关知识,为失眠、焦虑及抑郁的发生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失眠症是睡眠障碍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持续相当长时间对睡眠质量的不满意.我国一般人群中有10~20%患有失眠症[1],国外报道达30~35%[2].慢性失眠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烦恼和紧张,对自身健康过分关心等[3],单纯依靠催眠药物难以受到满意效果.为此我们在失眠症临床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胡玉蕾  周萍  宗纲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575-1576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临床上以睡眠障碍(失眠)就诊者常见。引起失眠症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情绪焦虑、抑郁、睡眠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的好坏与个性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关系。2004年6月-2006年12月对门诊68例失眠患者采用针刺、耳穴压豆加心理护理、运动疗法治疗失眠,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学民  张杰 《医学综述》1998,4(5):270-272
<正>目前治疗焦虑、抑郁及失眠症等精神疾患一直以药物及心理调节为主.调查表明,在正常人群中有15.1%~22.5%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抑郁,这种情况在残疾人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并且抑郁障碍是所有精神疾患中自杀率最高的.焦虑是一种更加普遍的情绪体验,也是常见于青少年中的情绪障碍.刘贤臣对2462例青少年学生的调查表明,16%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社会竞争的加剧此类疾病呈上升的趋势.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疾患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因此所造成的药物依赖和滥用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对此类精神疾病的治疗除了采用药物以外,还没有一种可靠的物理疗法.本文临床研究了外界光刺激用于调节这些精神疾患的作用.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住院失眠症患者的心身健康状况,此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 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0名患者进行测查,测查了28名无睡眠障碍的健康对照者. 结果 失眠症组的躯体化、抑郁、焦虑、附加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01),迫、人际关系敏感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失眠症患者有较多的心理问题,括身体不适、焦虑、抑郁情绪、强迫、人际关系敏感、为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电针对慢性失眠症伴情绪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方法 64例慢性失眠症伴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期间治疗组脱落2例。2组均给予睡眠宣教,治疗组加予电针治疗,对照组予钝针不透皮浅刺,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失眠程度、焦虑和抑郁状态,ELISA法检测血清中DA、GABA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ISI、HAMA、HAMD-17量表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DA、GABA含量显著增加(P<0.01),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电针在改善慢性失眠症伴情绪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方面疗效显著,同时能够缓解其焦虑抑郁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患者外周血清中DA、GABA等递质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在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及住院的120例失眠患者,用自编量表进行一般情况调查,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进行睡眠质量调查,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情绪状态,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36(SF-36)评价其生活质量。同时对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中重度失眠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轻度失眠组和对照组,轻度失眠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正常对照组,三组之间评分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并且失眠程度越重,生活质量下降越显著。同时发现伴有焦虑或者抑郁症状的失眠症患者其生活质量损害较严重。结论:失眠症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对其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与继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岩  侯彦波  王红  陈嘉峰 《吉林医学》2009,30(19):2264-2267
目的:研究原发性与继发性失眠患者在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情绪上有无差异以及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失眠患者(17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原发性失眠组(119例)和继发性失眠组(54例)。采用AIS、HAD、HAMA、HAMD对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测评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失眠患者AIS总分均〉6分。继发性失眠组与原发性失眠组相比,其AIS总分及各因子分(对总体睡眠质量评价除外)得分较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继发性失眠组中焦虑抑郁情绪(HAMA、HAMD)测评得分高于原发性失眠组,这种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失眠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经χ^2验,继发性失眠组的焦虑情绪及焦虑抑郁情绪共存的发生率高于原发性失眠组(P〈0.05)。④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失眠患者AIS总分与HAD、HAD-A、HAD-D、HAMA、HAMD呈强正相关性,r值在0~1之间,P〈0.01。结论:①原发性与继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原发性与继发性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继发性失眠患者焦虑情绪及焦虑抑郁情绪共存的发生率高于原发性失眠患者。④原发性与继发性失眠患者的失眠程度与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其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中老年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自主神经功能状况及注意力和反应控制力情况.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用表(TMI)和视听觉连续执行任务(CPT)测试对中老年失眠症患者和对照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焦虑、抑郁、自主神经功能状况、注意力及反应控制力情况.结果 中老年失眠症组抑郁、焦虑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是60.0%、61.7%、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35.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老年失眠症组在视听觉测试中错误数、漏报数及平均反应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失眠症患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且会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及反应控制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门诊患者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诊断特点,及其与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现况调查设计。有8 487例接受患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筛查且详细记录门诊过程,2 456例HADS≥8分的患者接受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5.0.0)的精神科诊断评估,6 771例纳入分组比较。结果抑郁和(或)焦虑障碍患者的患病风险随躯体症状增多而升高〔OR抑郁障碍=1.51~2.11,OR焦虑障碍=1.75~1.87,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1.57~2.03,P<0.001〕;抑郁组、焦虑组及抑郁和(或)焦虑组患者主诉疲倦〔OR抑郁障碍=1.98,OR焦虑障碍=1.67,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1.88〕、虚弱无力〔OR抑郁障碍=2.18,OR焦虑障碍=2.14,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1.95〕、失眠〔OR抑郁障碍=2.85,OR焦虑障碍=2.88,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2.95〕、思维迟钝(OR抑郁障碍=2.36)、食欲不振〔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1.40〕、情绪不稳〔OR抑郁障碍=3.42,OR焦虑障碍=3.33,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2.10〕和焦虑〔OR抑郁障碍=5.10,OR焦虑障碍=5.30,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5.49〕的比例高于诊断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疲倦、虚弱无力、失眠、情绪不稳和焦虑等任一躯体/情绪症状或症状叠加患者的抑郁、焦虑的患病风险高于无此主诉的患者〔OR抑郁障碍=2.22~5.67,OR焦虑障碍=2.02~4.35,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2.13~4.15〕;抑郁、焦虑组患者被诊断为心血管神经官能症〔OR抑郁障碍=3.81,OR焦虑障碍=2.97,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2.82〕、胃食管反流病〔OR抑郁障碍=1.44,OR焦虑障碍=1.51,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1.46〕、末梢神经痛〔OR抑郁障碍=1.71,OR焦虑障碍=1.99,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1.73〕、胃炎〔OR抑郁障碍=1.48,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1.33〕、盆腔炎〔OR抑郁障碍=2.17,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1.82〕、心血管待查〔OR焦虑障碍=1.82,P=0.003〕等躯体诊断的比例高于诊断阴性患者,高血压〔OR抑郁障碍=0.72,OR焦虑障碍=0.58,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0.65〕、外阴阴道炎〔OR抑郁障碍=0.59,OR焦虑障碍=0.63,OR抑郁和(或)焦虑障碍=0.64〕和冠心病(OR焦虑障碍=0.48)的比例低于诊断阴性患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抑郁、焦虑障碍的综合医院门诊患者存在较多的主诉,且主诉的症状类型呈现一定特点,症状数多且疲倦、虚弱无力、失眠、情绪不稳和焦虑等多种症状叠加时提示抑郁或焦虑障碍的可能,可作为各科医生识别抑郁或焦虑障碍的警示,并在门诊诊断时注意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