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最大熵模型在提取钉螺孳生地方面的应用。方法根据鄱阳湖地区采集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和相关环境因素构建最大熵生态位模型并生成鄱阳湖地区钉螺孳生地分布图;利用鄱阳湖地区丰水期和枯水期的Landsat7 ETM+遥感图像,根据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及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阈值提取钉螺孳生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灵敏度和特异度指标对两种方法的提取结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应用刀切法对影响钉螺孳生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遥感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仅为0.56,灵敏度为0.23,特异度为0.89,而最大信息熵生态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为0.88,所提取钉螺孳生地分布图的灵敏度为0.89,特异度为0.74。鄱阳湖地区钉螺孳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永修县东北部、余干县西北部,鄱阳县西南部以及新建县中部,而影响钉螺孳生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高程,其次是陆地表面温度。结论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钉螺孳生地提取方法较基于遥感技术的提取方法更为准确可靠,对于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选择钉螺孳生重点区域开展防治措施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钉螺自然消长的变化情况,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 方 法 法 回顾性收集1988-2011年间钱粮湖地区垸外的查螺资料, 逐年比较螺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并对这些螺情指标进行相关 性分析。结果 结果 1988-2011年垸外洲滩每年查螺面积未变化, 均为433.2 hm2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 钉螺感染率变 化趋势不明显 (P > 0.05), 但钉螺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P < 0.05); 感染性钉螺密度与钉螺死亡率(R = 0.640, P < 0.05)、 钉螺 感染率 (R = 0.639, P < 0.05) 和活螺平均密度 (R = 0.646, P < 0.05) 呈正相关, 未发现其它螺情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 系; 1999年查螺仅发现7只钉螺, 其中1只活螺, 无感染性钉螺;2000-2011每年均未查到活螺。结论 结论 钱粮湖垸外洲滩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 1999年后钉螺数量骤减, 直至目前仍维持无螺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分类TM遥感影像识别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方法收集分类的地面样本点,分析同时期的鄱阳湖洲滩植被与钉螺分布关系数据,对同一时相的TM遥感影像,选取合适的试区,分析试区典型地物和地面样本点的光谱特征,形成用于分类的专家经验性知识,然后采用基于知识模型的专家决策分类方法分类识别钉螺孳生地。结果将试区分为6类,分别是苔草群落、荻草群落、藤草群落、藻类水体、河流和湖水体、滩地。对照同时期螺情资料,苔草群落为钉螺主要孳生地,在荻草群落和藤草群落地带偶然发现钉螺,但密度极低。采用基于混淆矩阵的方法评价分类结果精度,苔草群落、荻草群落和藤草群落的制图精度分别是87.69%、81.36%和94.44%,用户精度为86.36%、91.43%、84.16%,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错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三者有一定的混生现象。另外,10月份是滩地植被生长旺盛的季节,它们的光谱在各个波段上均有相似之处,产生一定的错分,对本研究的最终结果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结论在分析与TM遥感影像同一时相地面样本点的基础上,可采用基于知识模型的专家决策树分类方法分类遥感影像识别钉螺孳生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太湖流域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时空变化规律,为建立敏感高效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8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资料,描述历年有螺环境变化趋势,并采用核密度分析和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法探测有螺环境聚集区域。结果 1950–2018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数呈单峰分布,于1970年达到峰值,随后快速下降。62.68%的有螺环境在发现后10年内被消除,其中当年发现并被消除的有螺环境占38.24%。核密度分析和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显示,1970–1980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高密度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昆山市、吴中区和相城区,1990年高密度聚集区转移到宜兴市;随后有螺环境聚集范围逐渐缩小,总体呈现从太湖东北部向西部移动。1970年后新发现的有螺环境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共发现4个聚集区。现有钉螺环境中,新现有螺环境主要分布在虎丘区(东渚镇)、吴中区(光福镇)、太仓市(沙溪镇)和金坛区;复现钉螺环境分布较分散。结论 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在时空上呈现聚集性分布,新现和复现有螺环境监测和预测将是今后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Progress in China on developing prediction models using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limate data with historical infection prevalence and malacology databases is reviewed. Special reference is made to the effect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may impact change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 China, and the future success of disease control programs.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北岸都昌县钉螺消长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 都昌县的螺情资料,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都昌县活螺平均密度、 活螺框出现率、 感染螺密度和感染螺 面积均呈大幅下降态势, 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70.06%、 90.33%、 79.48%和 37.88%, 2012年则分别下降了99.35%、 98.98%、 99.33%和93.93%。钉螺感染率在0.06%~0.53%间波动, 呈先降后升态 势。自2007年起, 各年有螺面积保持在2 052.5 hm2 不变。结论 结论 至2012年都昌县多数螺情指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 但 有螺面积未见减少, 钉螺感染率呈波动态势, 提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仍需加强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北岸都昌县钉螺消长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 都昌县的螺情资料,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都昌县活螺平均密度、 活螺框出现率、 感染螺密度和感染螺 面积均呈大幅下降态势, 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70.06%、 90.33%、 79.48%和 37.88%, 2012年则分别下降了99.35%、 98.98%、 99.33%和93.93%。钉螺感染率在0.06%~0.53%间波动, 呈先降后升态 势。自2007年起, 各年有螺面积保持在2 052.5 hm2 不变。结论 结论 至2012年都昌县多数螺情指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 但 有螺面积未见减少, 钉螺感染率呈波动态势, 提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仍需加强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和钉螺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对鄱阳湖4块典型洲滩高、 中、 低3个高程地带, 以分层机械抽样、 定点导航方法进行时间跨度为8年的植被演替观察, 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情况, 分析不 同高程的植被优势群丛及钉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4块洲滩在三峡工程蓄水后的2004年和2008年, 平均水淹日数较蓄 水前的2002年分别减少了74.8 d和65.8 d。2005年以来,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植被优势种群及分 布发生了演替, 多种植被有向湖心推进的趋势。在湖区14 m高程以上的洲滩, 湿生植被退化, 并逐步为中生性草甸替代; 在14 m以下高程洲滩, 苔草、 虉草大面积显现, 向湖心缓慢扩张, 湿生植被蓼子草面积扩大且下移。苔草群丛下检获的钉 螺相对较多, 但钉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钉螺孳生地呈现向高程较低的地带迁移的趋势。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 湖的水文情势产生明显影响, 湖区洲滩植被出现了新的演替, 中生性草甸植被与钉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迁移的 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东、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5省(市、自治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下简称"达标")地区的钉螺复现状况,以掌握最新螺情动态变化,为针对性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7年对5省市近3年内钉螺复现地区开展调查并汇集历史螺情相关资料。采用系统抽样法结合环境抽样法查螺并对钉螺复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近3年内,广东无复现螺点。调查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18个复现螺点及浙江1个新发现螺点。螺点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带的复杂孳生环境,复现时间为3~35年,有螺面积均小于原历史钉螺分布面积,无感染性钉螺和当地感染的病人及病牛。各螺点复现前大多选用五氯酚钠喷洒灭螺。结论山丘地带复杂环境和单纯性灭螺方法、查螺质量问题以及"达标"后预防性灭螺措施实施欠佳是复现螺情逐年回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探索钉螺消亡的可能原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8月对钱粮湖、建新、君山公园地区进行水体单壳类软体动物调食,对样本进行分类鉴定后,对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现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所收集样奉初步鉴定为腹足纲3科6种:圆口螺科包括湖北钉螺,豆螺科包括纹沼螺、长角涵螺、中华沼螺、赤豆螺,椎实螺科1种未鉴定到种,暂定为萝卜螺。君山公园外洲水体共采集到单壳类软体动物4553只,其中钉螺1264只;建新未采集到钉螺,其余单壳类软体动物共计336只;而钱粮湖仅采集到7只长角涵螺、2只中华沼螺和1只纹沼螺。3个现场螺类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225,P〈0.01)。钱粮湖地区、建新地区及稽山公园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028、0.7186及0.6788,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215、1.4313及1.1999。结论钱粮湖地区钉螺消亡的同时,其他种类单壳类软体动物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已十分稀少,两者原因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 探索钉螺消亡的可能原因,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于2013年8月对钱粮湖、 建新、 君山公园地区进行水体单壳类软体动物调查, 对样本进行分类鉴定后, 对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现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 结果 所收集样本初步鉴定为腹足纲3科6种:圆口螺科包括湖北钉螺, 豆螺科包括纹沼螺、 长角涵螺、 中华沼螺、 赤豆螺,椎实螺科1种未鉴定到种, 暂定为萝卜螺。君山公园外洲水体共采集到单壳类软体动物4 553只, 其中钉螺1 264只; 建新未采集到钉螺, 其余单壳类软体动物共计336只; 而钱粮湖仅采集到7只长角涵螺、 2只中华沼螺和1只纹沼螺。3个现场螺类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6.225, P<0.01)。钱粮湖地区、 建新地区及君山公园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02 8、 0.718 6及0.678 8,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21 5、 1.431 3及1.199 9。结论 结论 钱粮湖地区钉螺消亡的同时, 其他种类单壳类软体动物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已十分稀少, 两者原因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remote sensing (RS) technologies offer new opportunities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endemic areas, provision of reliable estimates of populations at risk, prediction of disease distributions in areas that lack baseline data and are difficult to access, and guidance of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so that scarce resources can be allocated in a cost-effective manner. Here, we focus on the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in China and review GIS and RS applications to date. These include mapping prevalence and intensity data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at a large scale, and identifying and predicting suitable habitats for Oncomelania hupensis, the intermediate host snail of S. japonicum, at a small scale. Other prominent applications have been the prediction of infection risk due to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particularly those induced by floods and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s,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We also discus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work, and outline potential new applications of GIS and RS techniques, namely quantitative GIS, WebGIS, and utilization of emerging satellite information, as they hold promise to further enhance infection risk mapping and disease prediction. Finally, we stress current research needs to overcome some of 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of GIS and RS applications for schistosomiasis, so that further and sustained progress can be made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in China and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4.
Zhang ZY  Xu DZ  Zhou XN  Zhou Y  Liu SJ 《Acta tropica》2005,96(2-3):205-212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the intermediate host snail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 the marshlands of Jiangning county in China. Surrogate indic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marshlands were derived from a Landsat 7 ETM+ im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variates and the density of O. hupensis was analyzed by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s and ordinary kriging. Although stepwise regression demonstrated that O. hupensis densities of live snails in the marshlands 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modified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 wetness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low (0.282). Therefor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regression residual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semi-variogram method,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O. hupensis density attributed to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as estimated by ordinary kriging. The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snail density and ordinary kriging of its spatial variation were then combined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of O. hupensis. Following this approach, the prediction indeed improved considerably (0.852). Our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O. hupensis in these marshlands by using remotely sensed environmental indices, and that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es are capable of improving prediction accuracy. These findings are of relevance for mapping and prediction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in China, and hence the national control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变化情况,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开展螺情监测.其中流行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鄱阳湖区草洲钉螺分布现状,为制订和调整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鄱阳湖区草洲空间数据库按200 m × 200 m创造矢量网格,对网格进行随机抽样,并对抽取的网格以50 m × 50 m开展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同时以2009年鄱阳湖区湖底地形图为基础提取所有调查螺点的高程数据,分析有螺点的平均高程和极值,明确钉螺在草洲分布高程范围。结果 鄱阳湖区南湖和北湖分别选取网格样本949个和210个,占各自区域总样本的3.04%和3.21%;共调查螺点15 231框(每框面积为0.1 m2),有螺框出现率8.15%,活螺平均密度为0.463只/0.1 m2;鄱阳湖区南湖和北湖有螺区域高程分布分别为11~16 m和9~16 m,南湖密螺带分布高程为12~13 m和15~16 m,北湖密螺带分布高程为12~14 m。结论 鄱阳湖区草洲钉螺分布在9~16 m的高程范围内,湖区适宜钉螺孳生,繁殖生境已向鄱阳湖北部及下高程区移动。在今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可依据现行钉螺孳生的地理特点,制定出更为科学的防治措施,进一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湖沼型地区钉螺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湖沼型地区钉螺种群的空间格局。 方法 2005年10月、 2006年4月及11~12月, 随机选取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沿岸的4块滩地设框查螺, 分别计算钉螺的平均拥挤度(m*)、 平均密度(m)、 聚集指标[包括: 扩散系数(C)、 扩散型指数(Iδ)和聚集度指数(m*/m)]、 Taylor的(lg S2-lg m)回归指数以及Iwao的m*-m回归指数。 结果 不同时间4块滩地钉螺的C、 Iδ和m*/m指数均>1; Taylor的lg S2-lg m回归指数中的lg m与lg S2有明显的线性关系(r=0.972, P<0.01), lg a=0.602, b=1.427; Iwao的m*-m回归指数中的 m*与m呈明显的线性关系(r=0.984, P<0.01), α=2.367, β=1.617。 结论 湖沼型地区钉螺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秋冬季节钉螺种群的动态变化及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消长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2014年10-12月,以东洞庭湖区的草滩为现场,系统抽样查螺,同时测量调查点的高程以及收集水位和气象资料,计算各年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描述钉螺及可能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密度的关系。结果 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最高值在2012年10月,为41.88只/0.1 m2;最低值在2008年11月,为1.23只/0.1 m2。死亡率最高出现在 2008年11月,为73.72 %;最低出现在2012年10月,为1.09%。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发现1月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与ln(钉螺密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ln(钉螺密度)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927(P = 0.001)。 结论 在东洞庭湖,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对当年秋冬季的钉螺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进展迅速。该文综述了其在绘制危险环境地图以及建立疾病预警系统方面的应用以及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雪对洞庭湖区钉螺生存影响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雪低温气候条件下,洞庭湖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的生存状态,为血吸虫病研究和控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选择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公园前滩为现场,2008年春季大雪前后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分框记数,解剖鉴定钉螺死活、感染性、雌雄构成情况,计算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框出现率、钉螺死亡率、钉螺雌雄构成等指标。结果钉螺活螺平均密度大雪冰冻天气后降低45.68%(Z=-5.99,P〈0.01),活螺框出现率降低32.18%(X2=18.04,P〈0.01),钉螺死亡率上升27.68%(Z=-12.67,P〈0.01),高达88.80%,钉螺雌雄构成无明显变化。结论持续大雪冰冻天气使钉螺活螺密度降低,死亡率升高,但密度仍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