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目的 评价国产化人工角膜在兔眼角膜中的中长期稳定性.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长耳大白兔10只,均选右眼作为国产化Moroz改良型永久性人工角膜植入眼,左眼为对照眼.手术分两期完成,一期手术用第三眼睑(软骨组织与人耳软骨有类似效果)加固角膜前层,联合自体结膜遮盖植入人工角膜支架;3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植人人工角膜镜柱.全部手术完成后观察6个月以上.术后抗生素滴眼预防感染,定期观察,照相记录.最终行眼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与左眼进行对照.结果 除1只兔在二期术中因麻醉意外死亡外,9只兔均顺利完成手术和术后观察,术后各观察时间点人工角膜均在位,眼表血管化良好,未发生角膜组织融解、房水渗漏、高眼压、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加固的软骨组织均在位,人工角膜支架与周围组织紧密结合,有较活跃的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角膜炎症反应很轻.对侧眼无异常.结论 国产化人工角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中长期在位稳定性,用耳软骨加固和自体结膜遮盖有助于提高人工角膜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用自体眼球筋膜囊组织修补外伤性角膜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外伤性角膜组织缺损11例(11眼),首先将角膜伤口进行对位缝合,于角膜缺损处预置缝线,取自体结膜下组织(眼球筋膜囊)适量,填补于角膜缺损处,结扎预置缝线并加固缝合,对修补部位同时做结膜遮盖.术后观察角膜平滑程度、伤口密闭情况、眼压以及修补区局部变化.结果 本组所有患眼术后角膜伤口均达到水密,角膜无明显皱褶,术后前房形成良好,眼压恢复正常,无伤口感染或眼内炎发生.随访观察1~6个月,眼球筋膜囊组织均成活,并逐渐瘢痕化及新生血管长入,上皮修复良好,无排斥反应、眼球筋膜囊组织自融或局部角膜膨隆发生.结论 用自体眼球筋膜囊修复角膜组织缺损,材料来源容易、手术效果可靠,是治疗外伤性角膜部分缺损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常,对角膜裂伤伴有晶体损伤及外伤性白内障者,主张分二步手术:即一期角膜裂伤修复及二期白内障摘出联合或不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否一次完成此类手术尚有争议。作者等于1989年8月1日至1991年3月31日对7例角膜裂伤伴有晶体损伤或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者在进行角膜伤口修复的同时联合白内障囊外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所制定的手术适应证为:(1)伤口无明显污染,当有全层角膜裂伤时尚可看清虹膜与晶体组织;(2)晶体前囊膜已破  相似文献   

4.
角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是角膜病医师经常遇到的问题.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三联手术,可以避免角膜植片遭受二期白内障手术的损伤,并能快速恢复视力,成为角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主流手术方式.由于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曲率不稳定且角膜形态不规则;导致三联手术后的屈光状态难以预测;而角膜缝线完全拆除后二期行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则可以精确测算人工晶状体的度数以减少术后的屈光误差.因此,也有许多临床医师倾向于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二期行白内障手术.2种手术方式在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效果等方面各具优势,其选择仍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眼科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对角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策略有了新认识,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后角膜的光电镜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映湘  张风  李彬  李志辉  严伟  熊颖  周辉 《眼科研究》2005,23(2):162-165
目的观察应用国产光敏剂行光动力学疗法(PDT)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后角膜的组织学改变。方法碱烧伤有色兔角膜制作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血啉单醚5mg/kg自耳缘静脉注射,不同的能量密度61.2-52.8J/cm2的氲绿激光照射角膜新生血管根部,不注射血啉单醚并单纯行同等能量密度的激光照射组作为对照组,PDT治疗后3h、1周、1个月行角膜光电镜检查。结果PDT后3h可见角膜急性炎症反应,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少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虹膜组织无损伤。PDT后1周角膜炎症反应大部分消失,可见新生血管腔内有无定形物质填塞和许多影子血管。透射电镜显示:PDT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内线粒体显示出空泡样变,细胞形态不完整。结论血啉单醚作为光敏剂,应用氩绿激光对角膜新生血管行PDT治疗,导致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能有效封闭角膜新生血管,对周围组织无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6.
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穿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的疗效。方法:应用甘油冷冻保存羊膜制作成羊膜卷,对5例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患者行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结果:术后前房形成好,羊膜卷无脱出或脱入前房,角膜缺损逐渐愈合。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前视力均小于0.1,术后3mo时,有3例视力>0.5,1例0.3,1例0.08。结论: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儿童角膜裂伤后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7年2月期间于我院行角膜裂伤缝合术后3个月的儿童28例2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配戴RGP,对照组常规配戴框架眼镜,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儿童角膜裂伤术后配戴RGP后能达到最佳矫正视力和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经角膜的小梁切除术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结膜和结膜下组织的瘢痕形成是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经角膜的小梁切除术不同于常规小梁切除术。此手术不做结膜切口,从角膜入路潜行于板层巩膜间行部分浅层巩膜切除和小梁切除。本手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结膜的刺激和损伤。我们对15只眼行此手术。术后滤过泡扁平、弥散且结膜充血轻微。14只眼在不用降眼压药情况下限压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5-08/2009-08连续收治的10例12眼ICE综合征继发青光眼患者随访3~40mo,观察其手术方法及术后眼压、视力情况。结果:所有患眼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8眼,失败眼中3眼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成功,1眼行睫状体光凝术。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人羊膜为载体培养兔角膜缘上皮细胞及其自体移植治疗全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方法 在8只兔右眼用正庚醇脱上皮和角膜缘环切的方法构建全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型2月。其中6只兔为实验组,活体取左眼角膜缘浅层小块,置羊膜上常规和气_液培养42天后进行自体移植治疗右眼角膜缘干细胞缺损;2只兔为对照组,直接用解冻无细胞人羊膜移植治疗右眼角膜缘干细胞缺损。进行细胞和术眼活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和电镜观察。结果 角膜缘上皮细胞在羊膜上生长良好,形成复层,细胞间的联结结构存在,细胞与羊膜组织粘附牢固。实验组移植手术后角膜迅速上皮化,恢复角膜表面光滑和透明,组织学观察和电镜观察呈现生理角膜上皮层的结构特点。但眼睑闭合不全可导致手术失败。对照组术后出现角膜缘干细胞缺损导致的角膜病变。结论 以羊膜为载体培养角膜缘上皮细胞后自体移植可有效地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损导致的角膜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穿透角膜移植术(PKP)后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在大鼠植片中的转染及表达情况。方法建立32只大鼠穿透角膜移植的动物模型,SD大鼠作为受体,Wistar大鼠作为供体,供体植片置于含1010μg/mL(病毒基因组数/mL)rAAV-GFP的DMEM/F121:1混合培养液中培养30min。按照不同的观察时间点用抽签法将角膜移植术后的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手术后隔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于角膜移植术后1、2、4、12周取各组眼球在共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组织中GFP的表达情况,Infinity-capt软件测量角膜植片内皮层中荧光的表达强度。结果各组中选取的受体角膜植片无水肿、混浊、新生血管及其他并发症发生。GFP基因表达阳性的角膜内皮细胞呈绿色荧光。各组角膜内皮细胞绿色荧光强度与背景亮度比值,A组:91.83±10.83;B组:128.67±4.32;C组:117.33±3.01;D组:118.50±3.02,转染后1周即有明显表达,4周及12周组较1周组强(P〈0.01),2周组强度最高(P〈0.01)。结论通过共培养的方法,rAAV-GFP能够有效地转染到角膜内皮细胞中。PKP后GFP基因能够持续、高效、稳定地在移植片的角膜内皮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植片的影响。方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6个月后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例(17眼),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观察术后角膜水肿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眼压变化、免疫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眼裸眼视力≥0.3,最佳矫正视力≥0.5者8眼。术后角膜水肿3~7d内消退,角膜恢复透明。术前角膜内皮计数平均为(1547±111)个/mm2。术后3月内皮细胞数量稳定,平均为(1275±106)个/mm2,内皮细胞丧失率平均为4.92%。无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植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伍腾飞  彭秀军 《眼科研究》2013,(11):1016-1020
背景EDTA是常用的眼用制剂添加成分,是一种重要的钙离子螯合剂,其对药物的角膜促渗作用可能为实现跨角膜上皮胶原交联提供便利,目前国内外关于EDTA对核黄素在角膜促渗方面的作用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去上皮、不去上皮以及使用促渗剂EDTA对核黄素在角膜基质渗透方面的影响,探讨EDTA在跨角膜上皮胶原交联中的可行性。方法清洁级健康无眼疾新西兰大白兔15只30只眼,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去上皮组、EDTA组(不去上皮,点质量分数0.5%EDTA—Na2 1h)和不去上皮组,每组5只实验兔。给予相应处理后,各组兔眼分别点质量分数0.1%核黄素+质量分数20%右旋糖酐作用30min,随后去除EDTA组、不去上皮组角膜上皮,钻取各分组兔眼直径8.5mm的角膜中央组织,制备角膜组织匀浆上清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法对各组组织匀浆上清液进行核黄素定量检测。结果0.1%核黄素+20%右旋糖酐点眼30min后,去上皮组、EDTA组、不去上皮组角膜基质中核黄素含量分别为(23.54±1.61)、(2.04±0.25)、(1.44±0.06)μg/g组织,不同方式处理后角膜组织中核黄素含量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2.839,P=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780、7.484、43.408,P〈0.05)。除去上皮组角膜基质内核黄素含量超过理论值15μg/g组织以外,其余两组均未达到此理论值。结论交联术前去角膜上皮能充分提高核黄素在角膜基质内的弥散,促渗剂EDTA虽能有效促进核黄素在角膜的渗透,但尚不能取代去角膜上皮对促进核黄素角膜渗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角膜植片低内皮细胞密度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方法 PKP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500个/mm2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5例(15只眼),根据晶状体核硬度分别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行相应的围手术期处理,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裂隙灯观察角膜植片情况。结果术前内皮细胞计数为(1195±315)个/mm2,术后3个月内皮细胞计数为(1044±301)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内皮损失率为12.6%。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06±0.09和0.35±0.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提高>5行标准视力表。白内障术后6个月之内无一例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结论 PKP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计数<1500个/mm2的患者,只要注意围手术期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注意术中保护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羊膜移植在角膜穿孔伤后修复缺损组织的效果。方法通过对7例单眼角膜穿孔,创口有缺损或感染糜烂,难以一期密闭缝合者行多层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平均14个月。结果7眼中6眼(85.71%)角膜穿孔创口瘢痕愈合,前房恢复,眼前段稳定;1眼因眼内感染严重,羊膜融解而摘除眼球。结论对伴有角膜组织缺损或糜烂的较小的角膜穿孔伤,当无法行常规缝合或无条件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时,多层羊膜移植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罗鑫  葛红岩  薛大喜  肖楠  齐东华  田霈  刘平 《眼科研究》2013,(11):1006-1010
背景角膜上皮损伤可导致角膜溃疡和基质混浊,甚至出现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以往采用的药物治疗仅能缓解刺激症状,而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作用较弱,因此寻求能有效调控角膜上皮细胞生长,从而有效治疗角膜上皮损伤的药物至关重要。目的探讨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50只清洁级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其中2只兔制作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后即刻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眼前节照相后处死;48只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衍生物组(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质量分数0.2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及O.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每组12只。在直径7mm环钻内滴人体积分数20%乙醇,置于角膜中央区60s,然后用角膜刮匙刮去角膜上皮,制作角膜上皮缺损模型。术后各组兔眼分别点用相应药物,每天4次,分别于术后12、24、36、48、72h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于12、24、36、48h采用抽签法各处死2只实验兔,72h时各处死4只实验兔,制备角膜组织标本并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并比较各组兔眼在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量各组兔眼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愈合面积。结果各组兔眼用药后均未发现任何眼部刺激症状。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造模后即刻全层角膜上皮缺损,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及对照组兔角膜上皮缺损区皆逐渐变小,可见周边角膜上皮向中央缺损区移行,细胞层数逐渐增加,细胞排列极向逐渐趋于规则。重组人EGF衍生物组、生理盐水组、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15.00、13.81、18.05、18.86mm。/d。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术后12、24、36、48h,0.25%、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及重组人EGF衍生物组角膜损伤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造模12、24、36h,重组人EGF衍生物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1、0.057、0.126)。与重组人EGF衍生物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损伤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39、0.025、0.008),0.2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损伤面积仅在术后12h、24h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42)。术后各时间点0.25%、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间角膜损伤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8、0.259、0.108、0.062)。术后72h,生理盐水组角膜损伤面积为(0.51-+0.42)mm2,而其他3个组角膜上皮均完全修复。角膜上皮修复曲线表明,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上皮修复的相对面积均优于重组人EGF衍生物组和生理盐水组。结论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的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优于EGF。  相似文献   

17.
陈小雄  周善璧  唐霞  彭周贵 《眼科研究》2010,28(11):1036-1041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以及对白细胞介素(IL)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胰岛素在角膜碱烧伤后早期的抗炎机制。方法选取45只健康雌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每组15只。应用浸有1mol/LNaOH溶液的滤纸贴附于角膜中央建立Ⅱ°角膜碱烧伤模型,建模后即日起各组分别于球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胰岛素各75μL/(kg.d),于实验后1、3、7d收集每只动物心脏血3mL和每只眼200μL房水,分别用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血清和房水中IL-1β的质量浓度的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IL-10mRNA浓度的变化,并对角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角膜组织的形态变化。结果角膜碱烧伤后第1天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均可见角膜上皮缺失、基质层严重水肿和角膜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碱烧伤后第3天3组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至第7天生理盐水组角膜基质仍水肿,但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角膜基质层水肿基本消退。角膜碱烧伤后第1、3、7天,3组实验兔血清和房水中的IL-1β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兔,但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实验兔血清和房水中的IL-1β质量浓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天、第7天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血清和房水中的IL-1β质量浓度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碱烧伤后各时间点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角膜组织中IL-10mRNA浓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第3天、第7天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角膜组织中IL-10mRNA浓度均明显高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膜碱烧伤早期胰岛素可以通过减少促炎性因子的表达、提高抑制炎性因子含量的机制起到抗炎作用,促进角膜损伤的修复。胰岛素的抗炎作用类似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杂性角膜外伤后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角膜植片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手术12例(12眼)的术后移植片行内皮细胞摄像分析,并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术前供体角膜及术后移植片厚度。结果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远期角膜内皮丧失率为34.98%,平均细胞面积明显增大,变异系数也明显增大,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但植片的厚度在正常范围内。其中11例移植片保持透明,表明多数未发生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是一种安全的方法,虽然移植片内皮细胞各种指标变化较大,但其厚度正常,透明成功率较高,所以穿透角膜移植联合手术仍不失为治疗复杂性角膜穿孔伤的良好办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达到对眼球仅仅是微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新型超声乳化探头Micro Tip对98例IV级核以上的白内障患 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采用高负压低能量的参数,观察其对眼部的损伤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在0.5以上,28.6%达1.0以上。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仅2例(2%)发现轻度角膜水肿,且均在1周内吸收。结论:使用MicroTip的新型探头,有利于减少超声乳化手术对眼内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AIM: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ystemic high-dose corticosteroid on the choroid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optic neurit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cohort study. Seventy-six eyes of 38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optic neuritis that received systemic high-dose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were enrolled. Choroidal thickness (CT) and choroidal vascularity index (CVI) were measured in both affected and the fellow eyes at baseline, 1wk, 1 and 3mo. Changes in CT and CVI were analyzed in both eyes and compared between eyes. RESULTS: The mean CT and CVI were 349 μm and 0.70 in the affected eyes and 340 μm and 0.69 in the fellow eyes at baseline (P=0.503 and 0.440, respectively). Decrement of CT and CVI at month 3 were significant in affected eyes (P=0.017 and P<0.001). Decreased CVI began 2wk after treatment whereas CT decreased from 1mo. The CVI also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fellow eyes at 3mo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P=0.001). CONCLUSION: A significant decrement in CT and CVI can appear after 3mo in optic neurit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high-dose systemic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The decrease in CVI appeared earlier than the decrease in CT, suggesting choroidal vasoconstriction caused by systemic steroid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