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量国人脊柱胸腰段(T11~L4)椎体高度、矢状径、横径,为设计胸腰椎椎体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正常人50例(男女各25例),年龄18~60岁(平均30.6±10.5岁),无腰椎病变者行CT扫描,分别测量胸腰椎椎体高度及椎体上、中、下矢状径和横径。结果胸腰椎椎体高度从T11~L4逐渐增高,中央高度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比较,以中央高度最小,其范围为20.45~25.55mm(女:19.77~25.30mm),前缘高度为21.24~27.41mm(女:20.84~26.22mm),后缘高度为22.60~26.76mm(女:21.68~26.14mm);正中矢状径、横径从T11~L4逐渐增大,椎体中部的矢状径和横径与椎体上、下的矢状径和横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以腰部最小,其范围分别为28.56~33.36mm(女:27.63~31.42mm)、32.71~46.57mm(女:31.68~44.83mm)。椎体上矢状径和横径范围分别为30.67~37.71mm(女:29.23~36.51mm)、36.85~51.81mm(女:34.31~48.89mm)。椎体下矢状径和横径范围分别为32.24~39.31mm(女:31.14~37.99mm)、38.97~52.94mm(女:37.88~50.80mm)。总体观椎体上下呈向中间凹陷,腰部凹陷的类圆柱体。结论设计胸腰椎单椎体内固定器械时应考虑到各椎体高度及矢状径、横径的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宫内胎儿T12椎体骨化中心大小随孕周的变化关系,绘制其生长曲线。方法 选取23~38孕周82例宫内胎儿行全脊柱SWI扫描,测量T12椎体骨化中心的高度、前后径、左右径及正中矢状位面积,建立相关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胎儿T12椎体骨化中心高度、前后径、左右径及正中矢状位面积与孕周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T12椎体骨化中心高度(cm)=-0.143+0.020×孕周(R2=0.923,P<0.05)、前后径(cm)=-0.421+0.031×孕周(R2=0.926,P<0.05)、左右径(cm)=-0.464+0.039×孕周(R2=0.925,P<0.05)、正中矢状位面积(cm2)=-0.509+0.022×孕周(R2=0.944,P<0.05)。T12椎体骨化中心发育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 孕中晚期宫内胎儿T12椎体骨化中心高度、前后径、左右径及正中矢状位面积与孕周呈高度线性相关,是评估胎儿脊柱发育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MRI探讨宫内正常胎儿第一腰椎(L1)椎体骨化中心的动态发育规律。方法 利用MRI对94例23~38孕周宫内胎儿行全脊柱SWI扫描,测量不同孕周胎儿L1椎体骨化中心生长参数(高度、前后径、左右径、正中矢状位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取其动态生长发育曲线。结果 MRI获取的胎儿脊柱参数在不同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脊柱L1椎体骨化中心高度随孕周增长的变化曲线为:y=-0.018+0.528×ln孕周(R2=0.716,P<0.05);前后径随孕周增长的变化曲线为:y=-0.292+0.03×孕周(R2=0.709,P<0.05);左右径随孕周增长的变化曲线为:y=-0.277+0.036×ln孕周(R2=0.780,P<0.05);矢状位面积随孕周增长的变化曲线为:y=-0.461+0.027×孕周(R2=0.817,P<0.05)。结论 孕中晚期胎儿L1椎体骨化中心高度、左右径随孕周增长呈对数增长,前后径及正中矢状位面积随孕周增长呈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跨伤椎与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的22例(对照组)和采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的28例(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 (1)在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的对照中,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对照中,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88.8±10.5)%大于对照组(85.1±10.1)%、矢状面Cobb角(5.7±3.2)°小于对照组(6.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对照中,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86.0±10.4)%大于对照组(80.6±10.4)%、矢状面Cobb角(6.8±3.6)°小于对照组(12.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时间、出血量实验组分别为(125±20.5)min和(252.6±48.4)m L,均大于对照组(100±26.4)min和(146.4±50.2)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椎体骨折的后凸畸形矫正、骨折椎体高度重建、术后恢复上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时间长,出血多。  相似文献   

5.
由于颈椎不同部分相互间重叠,邻近结构的复盖,及不适当的体位,可使颈椎某些异常遗漏或误诊。1.椎管矢状径较短:常颈椎椎管横切面呈三角形,横径大于前后径,脊髓呈圆形。颈椎椎管矢状径的长短变异较大,成人从颈_3至颈_7,测量范围为13~22毫米。当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盘退行性变时,可产生同一平面椎管矢状径变短。椎体向后半脱位和过度伸展时,矢状径也可缩短。前后径缩短,即棘突基部和同一椎体或另一椎体的椎体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常腰椎在MRI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中采用矢状位及轴位两种扫描方式对骨髓IVIM成像各参数一致性的影响。方法 33例正常志愿者参与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在3.0T MR扫描仪上接受腰椎常规MRI、L3椎体轴位及矢状位IVIM扫描检查。测量IVIM成像各参数值,包括慢速表观扩散系数(slow ADC值)、快速表观扩散系数(fast ADC值)及快速成分所占比例(fraction of fast ADC,ffast)。比较IVIM两种扫描方式,L3椎体骨髓各参数测量值的差异,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并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L3椎体轴位及矢状位IVIM成像骨髓各参数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参数值的ICC均大于0.6。此外,轴位及矢状位L3椎体骨髓fast ADC值、slow ADC值、ffast值相比较时,97%(32/33)、100%(33/33)、91%(30/33)的测量值位于95%一致性区间范围内,表示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腰椎IVIM成像过程中,矢状位及轴位扫描骨髓各参数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两种扫描方式获得的测量值之间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L1压缩椎体邻近椎小关节的角度、间隙,观察L1椎体压缩后邻近椎小关节的变化。探讨L1压缩椎体前后缘的比值与邻近椎小关节角度、间隙的关系。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120例L1压缩椎体(压缩组)与有腰部疼痛但无L1椎体压缩的120例(对照组),进行邻近椎小关节结构及形态特点的对比分析。测量邻近椎小关节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的角度、间隙,将2组数据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以L1为中心,分为上下关节,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右、左关节。2组椎小关节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冠状位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矢状位、横断位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冠、矢、横断位椎小关节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L1椎体压缩骨折对邻近椎小关节间隙基本无影响;角度:冠状位基本无影响,横断位轻度变小,矢状位明显变小,但与椎体压缩程度不成比例。当矢状位上下椎弓根角(以L1为中心):上方<71.4°或下方<80.2°时,对胸腰段的生理曲度及脊柱的稳定性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
关于颈椎椎管矢状径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10具新鲜颈椎标本,在冰冻条件下将椎体、椎间盘、椎管和棘突等结构沿正中矢状方向等分两部分。观察和测量椎管在过伸、中立和过屈位置时的矢状径。在动态条件下,椎管矢状径以C_(5~6)、C_(6~7)和C_(4~5)变化最明显。过屈位矢状径最大,中立位次之,过伸位最小。本文讨论了这种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常国人松果体MRI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正常国人松果体的MRI表现 ,建立正常松果体的MRI标准。方法 :共有 2 32例受试者。每个受试者均接受 5个扫描序列 /位置 :横断面T1WI、FLAIR ,矢状面T1WI、T2 WI,冠状面T1WI。观察测量指标包括 :性别 ,年龄 ,松果体形态 ,松果体大小 ,松果体信号 ,松果体的强化特征等。结果 :88% ( 2 0 5 / 2 32 )松果体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总体松果体矢状径 7.3± 3.3mm(均数 +标准差 )。未成年组的松果体矢状径 6 .7± 2 .2mm。成年组男性和女性的松果体矢状径分别为7.2± 3.3mm、7.8± 3.6mm。囊性松果体约占 33.5 % ( 78/ 2 33)。松果体中心距颅左、右壁外板的距离 70 .7± 6 .8mm、71.4± 7.2mm。结论 :松果体主要形态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稍偏中线左侧。确立了国人松果体的矢状径的正常值范围。发现成年女性的松果体大于成年男性。  相似文献   

10.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5例30椎,其中T81椎,T113椎,T1212椎,L111椎,L22椎,L31椎。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疼痛视觉模拟数字评分(VAS)由术前的平均8.4分下降到术后的2.2分。平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55.3±34.2)%,中部恢复(61.5±35.1)%,后缘恢复(40.1±32.3)%。手术后Cobb角平均改善9.6°(0~30°)平均灌注骨水泥5.6 ml(2.5~9.0 ml)。除1个椎体前缘有少许未引起临床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其余椎体均无明显骨水泥渗漏。随访2~18个月,平均9.5个月,未发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有效地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矢状面排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体MR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值与双能X线(DXA)、定量GT(QCT)所测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152例女性志愿者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胸腰椎侧位(T4~L4)X线平片,并采用Genant半定量法对其进行评阅;腰椎(L2~L4)DXA和QCT骨密度测量;腰椎常规行MR矢状面T2 WI、T1 WI和横断面T2 WI扫描;MR常规扫描结束后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扩散加权序列(SS-SE-EPI DWI)[扩散敏感因子(b)=500 s/mm2]进行L2~L4椎体横断面DWI扫描,并使用GE-Functool分析软件测量相应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计量资料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随年龄增加,椎体ADC值呈逐步降低趋势.L2~L4椎体平均ADC值(0.241×10-3 mm2/s)与相应椎体平均骨密度DXA(I.038 s/cm2)、QCT(104.2 mg/cm3)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61、0.731,P值均<0.01).结论 DWI可在常规2腰椎MRI基础上无创性评估椎体骨髓变化状况,进而来评估骨髓的变化对于骨量状况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TI脊髓成像在区分脊髓圆锥与终丝界限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例腰椎MRI检查患者,行常规腰椎矢状位T1WI,T2WI检查,轴位T2WI检查,同时行T11~L4椎体水平脊髓EPI序列DTI成像.结果 DTI能清晰显示脊髓及圆锥的形态及走行,终丝未见显影,脊髓圆锥位于L1椎体下缘及L2椎体上缘,与常规MRI检查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脊髓的ADC值低于脑脊液,FA值高于脑脊液.结论 脊髓DTI能区分脊髓圆锥与终丝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选取16例T_(11)~L_3单节段椎体骨折的患者,应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9~24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位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方法微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肝尾状叶CT矢状面测量与肝硬化之间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人肝尾状叶大小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肝硬化患者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资料、CT及B超证实的3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人肝脏分别行正中矢状面、斜矢状面、垂直斜矢状面CT重组,计算重组后各矢状面的有效层数及肝尾状叶长径及短径的值,比较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肝尾状叶的关系.结果 肝尾状叶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各矢状面有效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1);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各有效层面上尾状叶长径与短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以正中矢状面短径之间(P=0.001)和斜矢状面短径之间最可靠(P<0.001),灵敏度分别为73.33%(22/30)、76.67%(23/30),特异度分别为73.33%(22/30)、80.00%(24/30).结论 对肝尾状叶正中矢状面、斜矢状面和垂直斜矢状面有效层数、长径与短径的测量能为临床诊断肝硬化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特点,以及胸腰段脊柱力线对骨折发生的风险分析。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因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并行椎体成形术的绝经期女性患者396例(研究组),平均年龄64岁(55~72岁);对照组选取因下腰椎退行性疾病住院手术的患者271例,平均年龄62岁(55~84岁)。记录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定量CT(QCT)、骨折椎体。利用站立位X线影像测量胸腰段(T11~L2)矢状位和冠状位的Cobb角。利用患者胸腰段椎体的平均Cobb角,修订并推算骨折前患者T11~L2的矢状位和冠状位Cobb角。分析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点和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中,T11椎体骨折患者69例(19.6%),T12椎体骨折153例(43.5%),L1椎体骨折174例(49.4%),L2椎体骨折70例(19.9%)。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修订后的胸腰段矢状位Cobb角为(13.6°±7.6°),对照组为(5.9°±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修订后胸腰段冠状位Cobb角为(0.4°±4.0°),对照组为(0.1°±4.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ROC曲线和尤登指数计算胸腰段矢状位Cobb角,对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佳分界值为7.5°,OR值为7.6(95%可信区间为2.5~22.8)。结论胸腰段矢状位后凸会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后凸Cobb角度>7.5°时,骨折风险增加7倍,但冠状位的侧弯不增加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腰椎正中矢状径在椎间隙层面与椎体层面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正中矢状径(median sagittal diameter,MSD)在椎间隙层面(DIV)与椎体层面(DV)是否相等,并计算出正常值和正常下限。方法对200例正常成人及183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行L2~5椎管CT检查。每个椎间隙层面扫描5层,每个椎体弓根上1/3处扫描1层。均垂直于椎管,层厚层距均为3mm。在软组织窗下测量: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DIV及上方相应椎体弓根上1/3处正中矢状径DV。2组采用同样的扫描和测量方法。结果(1)DIV及DV的平均值分别为(18.38±2.29)mm、(15.40±2.30)mm,正常下限分别为14.6mm及11.6mm;(2)DIV和DV在不同节段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IV与DV在不同节段及同节段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分别用DV和DIV的正常下限值,来判断经手术证实的322个狭窄平面。DV法对先天性骨性椎管狭窄符合率较高(95.6%),但对继发性椎管狭窄符合率很低(17.3%);DIV法对继发性椎管狭窄符合率较DV法明显提高(82.0%);MSD对椎管狭窄的符合率达83.8%,高于DV。结论MSD在椎间隙层面(DIV)与椎体层面(DV)不相等,应分开分别使用,可提高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MRI在显示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ies,SpA)脊柱炎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下胸椎和腰椎各脊椎椎单元受累频率.资料与方法 对38例SpA患者行下胸椎和腰椎(T8-S1) MRI检查,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和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itis,uSpA)各19例.下胸椎和腰椎MRI扫描序列均包括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SE)T1WI、T2WI和短TI反转恢复(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23例同时行平扫和脂肪抑制T1WI增强扫描.在每个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每两条相邻线中间的区域定义为一个脊椎单元.比较各脊椎单元炎性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38例中21例(55.3%)脊柱MRI显示异常,其中急性或慢性椎体炎14例,椎间盘炎10例,脊椎关节炎7例,韧带骨赘4例.AS脊柱受累率为73.7%( 14/19),明显高于uSpA的脊柱受累率36.8% (7/19).T8/9、T9/10、T10/11、T11/12、T12 L1、L1/2、L2/3、L3/4、L4/5、L5/S1脊椎单元炎性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6%、10.5%、15.8%、26.3%、39.5%、28.9%、28.9%、28.9%、7.9%、7.9%.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SpA患者的脊柱炎性改变,在T8-S1范围内病变累及T12 L1脊椎单元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ASEH)的发病机制、MRI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15例ASEH病人,男8例,女7例,平均37.8岁。5例有脊柱损伤史,1例有脊柱手术史,1例有腰硬脊膜穿刺史,其余8例无特殊病史。11例经手术证实,2例经CT引导穿刺抽吸治疗并证实,2例经临床相应检查及随访证实。所有病人均行矢状面SE T1WI和快速SE(FSE)或SE T2WI。12例行横轴面FSE T2WI,8例行SE T1WI。4例行SE T1WI增强扫描。结果 15例血肿共发生于18个脊柱节段,其中6例次(6/18)位于颈段、9例次(9/18)位于胸段、3例次(3/18)位于腰段。7例次(7/18)血肿位于硬膜囊前方,11例次(11/18)位于硬膜囊后方。血肿累及1~13个椎体高度,平均4.87个椎体高度。T1WI上,所有血肿与脊髓之间均显示有线样低信号区。T2WI矢状面和横轴面上,分别有4例(4/15)和8例(8/12)在血肿与蛛网膜下腔之间显示有低信号线。矢状面上13例(13/15)血肿呈长梭形,横轴面上均呈双凸镜形或半圆形。SE T1WI上,5例呈等T1信号,6例呈短T1信号,4例呈等、短T1混杂信号;T2WI上,5例呈短T2信号,10例呈短、长T2混杂信号。4例增强扫描无特异性。结论 ASEH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腰椎曲度变直时各椎体内MR信号变化及生物力学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腰椎曲度变直时各椎体内MR信号特点并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方法:选取并观察腰椎曲度变直组33例病人的MR图像资料,并与对照组(曲度正常)30例正常人MR图像资料进行比较,重点观察T1WI像上各椎体内的较高信号(代表脂肪信号),并在各组中对各椎体间高信号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腰椎曲度正常组胸腰段各椎体(T11~L 1)内高信号的发生率较高且高于腰椎其它椎体(L 2~5 )(P<0.001),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椎体内高信号与椎体的顺序的关系有统计意义(P<0.001);腰椎曲度变直组T11~L 4椎体内高信号的发生率较高,且椎体间高信号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 5椎体内高信号的发生率较低.结论:腰椎曲度正常时胸腰段各椎体多表现为T1WI像上高信号;腰椎曲度变直时腰椎各椎体多表现为T1WI像上较均匀的高信号,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椎体承受较高的压力负荷增加了椎体内压,可能从不同方面加速了椎体内红骨髓向黄骨髓的转化,造成T1WI像上信号增高.  相似文献   

20.
视交叉的MRI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成人正常视交叉的MRI解剖及其毗邻结构。方法  6 5例受检者 ,男 31例 ,女 34例 ;年龄 18~ 72岁 ,平均 4 2 3岁。均行横断、冠状和矢状面T1W扫描和矢状T2 W扫描 ,2 0例行横断面T2 W扫描 ,2 0例行冠状面T2 W扫描。分别测量视交叉的横径、高度、前后径、视交叉 -鞍结节间距、视交叉与枕骨大孔前后径夹角及颅内段视神经的夹角 ,并观察视交叉的层面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1)横断面上视交叉的横径为 (13 0± 1 7)mm ,冠状面上横径为 (13 5± 1 7)mm。视交叉高度为 (3 1± 0 5 5 )mm。视交叉前后径为 (8 6± 0 93)mm。视交叉 -鞍结节间距为 (3 1± 1 7)mm。视交叉与枕大孔前后径的夹角为 (38 3± 8 4 )°。两侧颅内段视神经夹角为 (6 5 6± 8 5 )°。所有测量结果按男女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男女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视交叉的毗邻 :视交叉上方为第 3脑室 ;两侧为颈内动脉 ;前上方为大脑前动脉 ;前方为额叶直回 ;后方为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 ;下方为垂体和蝶窦。结论 MR能很好地显示视交叉的形态及其毗邻 ,并能准确地测量视交叉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