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长角血蜱、嗜群血蜱经期传播莱病螺旋体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皮下注射KM鼠建立实验感染动物模型 ,以此阳性感染鼠感染试蜱非感染种群 ,观察试蜱的感染能力以及以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结果 通过剌叮阳性KM鼠 ,长角血蜱、嗜群血蜱幼蜱饱血后分别获得 6 1 3%、75 0 %的阳性感染 ,但所感染的螺旋体在感染后 2d即死亡消解 ,不能重新获得分离 ,PCR扩增阳性也只能持续到饱血后 8d ,幼蜱蜕化为若蜱后 ,所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这两种蜱的若蜱也都可通过吸血获得 70 0 %的检测阳性率 ,感染后长角血蜱、嗜群血蜱可分别在在饱血后 5、10d内保持螺旋体的活性 ,PCR检测阳性率可延迟至饱血后 15d。此后直至蜕化成为成蜱 ,所有血、蜱检测结果均呈阴性 ;长角血蜱、嗜群血蜱的不同种群在感染和保持螺旋体能力上表现一致。结论 长角血蜱、嗜群血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感染莱姆病螺旋体但不能经期传播到下一发育阶段 ,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 ,作为莱姆病主要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甘肃省迭部和铧尖地区4种蜱自然感染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Bb)情况,为莱姆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3月至6月,在甘肃省迭部和铧尖地区岷山北麓迭部林区(秦岭山脉)和肃南祁连山北麓铧尖林区,对4种优势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日本血蜱和青海血蜱)自然感染莱姆病Bb进行流行病学检测。采用夹夜法,每隔10 m布夹,晚放晨收,将捕获的啮齿类动物逆毛检虫法采集寄生蜱,同时采用拖旗法采集游离蜱。对采集的4种活的成蜱,清洗消毒后解剖取其中肠内容物分别涂片,置暗视野镜下观察莱姆病Bb;对所分离到的螺旋体再用Bb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鉴别试验加以证实。结果 共采集到蜱类2科8属36种,即硬蜱科6属33种,软蜱科2属3种。解剖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日本血蜱和草原硬蜱4种201只蜱的肠道,暗视野观察出携带莱姆病Bb的阳性蜱25只,阳性率为12.44%(25/201);接种培养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日本血蜱3种65只蜱,从12只蜱体内培养分离出莱姆病Bb,阳性率为18.46%(12/65)。结论 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日本血蜱均有程度不同地莱姆病Bb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两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形态、杀虫基因种类,并评估其杀蜱作用。方法培养两株苏云金芽孢杆菌,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将长角血蜱饱血幼蜱浸渍于芽孢浓度为10~8CFU/ml的菌液中,观察死亡率。PCR方法检测两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Cry和Cyt类杀虫基因。结果发酵后的Bt.Kustaki株较Bt(GIM 1.150)株有更多的晶状体。浸渍Bt(GIM 1.150)株饱血幼蜱死亡率为21.67%,与对照组死亡率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渍Bt.Kustaki株,饱血幼蜱死亡率为7.33%,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t.Kustaki仅检出Cry2类基因,Bt(GIM 1.150)检出6个Cry和Cyt类基因。结论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长角血蜱幼蜱有毒杀作用,杀蜱效果可能与其发酵形态和杀虫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内蒙古奇乾地区媒介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i,B.b)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利用PCR和基因测序法对媒介蜱标本中B.b的感染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采集媒介蜱共320只,其中全沟硬蜱293只(91.56%),森林革蜱22只(6.88%),嗜群血蜱5只(1.56%)。媒介蜱B.b阳性携带率为26.88%,可携带B.garinii、B.afzelii和B.miyamotoi 3种基因型。其中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B.b阳性携带率分别为29.01%(85/293)、4.55%(1/22)、0(0/5)。结论内蒙古奇乾地区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携带B.b基因型存在多样性,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蜱种分布及病原体感染状况。方法 2016-2019年,在东部林区蜱活跃高峰期(5-6月)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标本,使用体视显微镜对蜱初步分类;提取蜱全基因组DNA,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2 786只,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基因检测分析,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嗜群血蜱(Haemaphysalinae concinna)、日本血蜱(Haemaphysalinae japonica)、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其中,全沟硬蜱(78.6%,2 191/2 786)、嗜群血蜱(15.9%,442/2 786)为本地区的优势蜱种。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7个采样地区的蜱中,乌奴耳镇斑点热立克次体检出率最高,为74.2%(222/299);博克图镇无形体属检出率较高,为18.9%(39/206);库都尔镇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的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26.1%(12/46)、76.1%(35/46)、13.0%(6/46)。除新型回归热螺旋体外,其他4种病原体的检出率雄蜱均高于雌蜱(P<0.05);成蜱的无形体、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均高于幼蜱(P<0.05)。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蜱的复合感染率为19.5%(544/2 786)。其中,免渡河镇蜱携2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40.6%(186/458),乌奴耳镇蜱携3种及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率分别是47.4%(36/76)、90%(9/10)。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共存在4种蜱,蜱携莱姆病螺旋体最普遍,其中免渡河镇和乌奴耳镇的蜱普遍携带多种病原体,需重点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福建省蜱类鉴定的可行性。方法 蜱标本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OI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和比对,用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经形态学鉴定,97只蜱隶属于5属12种,遗传距离计算结果显示,种间遗传距离(14.65%~26.79%)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0~7.14%);BLAST同源性比对发现GenBank数据库中尚无越原血蜱(Haemophysalis Yeni)与基刺硬蜱(Ixodes spinicoxalis)的COI基因序列,褐黄血蜱(H.flava)、台岛血蜱(H.formosensis)、豪猪血蜱(H.hystricis)、粒形硬蜱(I.granulatus)、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与血红扇头蜱(R.sanguineus)的形态学鉴定与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一致,但是,龟形花蜱(Amblyomma testudinarium)、台湾革蜱(Dermacentor taiwanensis)、中华硬蜱(I.sinensis)的形态学鉴定与COI基因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不一致;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均形成高支持率的单系,种间分支很明显。结论 COI基因DNA条形码测定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蜱类鉴定新兴技术,但现阶段,COI基因DNA条形码技术尚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形态学鉴定而独立进行,两者应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吉林省延边地区自然生境内蜱的种类和分布。方法 2014年5—7月在延边地区龙井市、珲春市、延吉市3个市的6个调查位点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类样本,显微镜下依据经典蜱类形态学种属鉴定蜱的种类。结果共采集的蜱280只,隶属2属2种,其中长角血蜱占94.64%(265/280)、全沟硬蜱占5.36%(15/280)。龙井市采集的86只蜱中,长角血蜱和全沟硬蜱的比例分别为83.72%(72/86)和16.28%(14/86);珲春市采集的187只蜱中,长角血蜱和全沟硬蜱的比例分别为99.47%(186/187)和0.53%(1/187);延吉市采集的7只蜱全部是长角血蜱。结论延边地区自然生境内主要以长角血蜱和全沟硬蜱为主,长角血蜱是优势蜱。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16S rDNA基因及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gene,COⅠ)基因建立3种形态学特征相近的血蜱属蜱类-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在上海市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蜱样本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从蜱基因组中扩增16S rDNA及COⅠ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6.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3种血蜱中长角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与GenBank中的长角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0%~97.2%,96.9%~98.8%;褐黄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与GenBank中的褐黄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9%~98.3%、87.1%~91.9%;铃头血蜱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日本的铃头血蜱(AB819170)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7.5%;3种血蜱16S rDNA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8.0%、87.0%、86.9%,COⅠ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0.4%、80.8%、82.8%。用16S rDNA及COⅠ基因构建系统发生树中,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分别与已知的长角血蜱和褐黄血蜱聚在一起,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均形成独立的分支。结论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并能更好地了解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角血蜱两性生殖株和孤雌生殖株幼蜱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零点和有效积温。方法将长角血蜱两性生殖株和孤雌生殖株饱血幼蜱置于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发育历期和积温,采用拟合模型方程求出两性株和孤雌株幼蜱发育的零点温度,计算幼蜱发育的有效积温。结果长角血蜱两性株和孤雌株的发育零点分别为14.89℃和14.95℃,平均积温分别为(265.08±99.37)日度和(306.90±176.24)日度,有效积温分别为(101.44±147.66)日度和(116.51±116.79)日度。结论长角血蜱饱血幼蜱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两性株比孤雌株发育快,研究结果可以作为长角血蜱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褐黄血蜱Hf05基因进行克隆及表达分析。方法基于褐黄血蜱中肠转录组文库中的Contig16575序列设计引物,RACE法扩增Hf05 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利用qRT-PCR分析褐黄血蜱Hf05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吸血状态下的雌成蜱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 Hf05 cDNA全长1 058 bp,ORF长531 bp,编码176个氨基酸;其表达情况为:饱血雌成蜱饱血若蜱饱血幼蜱雄成蜱(P0.05),饱血雌成蜱3/4饱血雌成蜱1/2饱血雌成蜱1/4饱血雌成蜱(P0.05),饱血雌成蜱体壳半饱血雌成蜱体壳饱血雌成蜱唾液腺半饱血雌成蜱唾液腺(P0.05)。结论成功克隆褐黄血蜱Hf05基因,该基因编码176个氨基酸的Hf05蛋白,qRT-PCR检测Hf05基因在饱血褐黄血蜱雌成蜱高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江西省赣州市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的病原体,为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野外用布旗法和在动物体表采集蜱,进行种类鉴定。用PCR法扩增立克次体(Rickettsia sp.)gltA基因和埃立克体(Ehrlichia sp.)16S rRNA基因片段并测序,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江西省赣州市4县采集的395只蜱的种类包括2属4种,分别为血蜱属的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嗜群血蜱(H. concinna)、具角血蜱(H. cornigera)和扇头蜱属的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395只蜱分为43批检测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共有18批阳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龙南县22批蜱中检测到16批阳性,来源于具角血蜱的LN1615株与扇头蜱立克次体(R. rhipicephali)处于同一分支,来源于微小扇头蜱的LN1620株与马赛立克次体(R. massiliae)处于同一分支,其余的12株来源于具角血蜱和2株来源于微小扇头蜱,与日本立克次体(R. japonica)处于同一分支。崇义县CY1602株来源于嗜群血蜱与R. raoultii处于同一分支。于都县YD1606株为来源于长角血蜱的埃立克体,与2010年Yonaguni206(HQ697589)、Yonaguni138(HQ697588)和2009年HLAE178(GU075695)处于同一分支。安远县微小扇头蜱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本文对江西省赣州市采集的蜱进行了鉴定,首次在江西省赣州市的蜱中检测到日本立克次体、扇头蜱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R. raoultii和埃立克体,为江西省蜱种类的调查及其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鉴定西藏亚东县蜱虫种类和调查蜱媒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2021年7月在西藏亚东县牲畜上检获的23只硬蜱和血蜱,根据蜱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X I)、线粒体16S rDNA和12S rDNA基因进行序列扩增并测序,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蜱虫体内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 SFGR)、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土拉热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的感染情况,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对2021年收集的亚东县居住人群184份血清,采用ELISA方法筛查莱姆病(Lyme disease)、Q热(Q Fever)、斑点热(Spotted fever)、土拉(Tularemia)的抗体阳性率,综合分析亚东县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结果 西藏亚东县采集的硬蜱分属两类,其中一类硬蜱COX I、16S rDNA、12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拟蓖硬蜱Ixodes nuttallianus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外伤性多脏器损伤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以2011-03-2015-09在急诊科接受术中自体血回输治疗的56例外伤性多脏器损伤患者为自体血回输组,对照组为同期单纯输注异体血的同类型患者73例。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异体血输入量、回收血量、输血不良反应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术前、术后3d及10dT细胞亚群(CD3~+、CD4~+、CD8~+)与NK细胞含量;应用酶标仪测定术前、术后3d与术后10dIgG、IgM和补体C3水平。结果:(1)自体血回输组异体血输入量、输血不良反应和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术后3d、10d与术前比较,CD3~+、CD4~+、NK细胞、IgG、IgM水平下降(P0.05),CD8~+水平上升(P0.05);自体血回输组术后3d、10d与术前比较,C3水平上升(P0.05);自体血回输组术后3d、10dCD3~+、CD4~+、CD8~+、NK细胞、IgG、IgM、C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对外伤性多脏器损伤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蜱媒脑炎包含森林脑炎(远东亚型)、西方蜱媒脑炎(中欧亚型)及双波脑膜脑炎.它们是虫媒病毒(Arboviruses)中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蜱媒脑炎群(tickborne encephalitis complex)中抗原上极其近似的森林脑炎病毒(Encephalophilus silvestris Zil'her,1937年)、西方蜱媒脑炎病毒(Encephalophilus occidentalis Zil'ber,1945年)及双波脑膜脑炎病毒(Diphasic febrile meningoencephalitis virus,Smorodintsev,1947-1949)分别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森林脑炎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多见脑膜型,脑膜脑炎型重症病死率高及急性发病或慢性迁延性感染经过为特征.西方蜱媒脑炎则以蜱媒兼具消化道途径感染、轻症多、病死率低、无后遗症为特征.双波脑膜脑炎以兼有消化道感染、症状轻、唯脑膜受累征候突出而愈后良好为特征[1、3、4].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褐黄血蜱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L-like cysteine proteinase B,cathepsin L-lcp B)基因进行克隆及表达分析。方法基于褐黄血蜱唾液腺转录组文库中的Contig731序列设计引物,RACE法扩增cathepsin L-lcp BcDNA(Hf-CLlCPb)全长,qPCR法分析Hf-CLlCPb在不同吸血状态下雌成蜱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Hf-CLlCPb全长1547bp,ORF框长1005bp,编码355个氨基酸;该基因在半饱血、饱血褐黄血蜱(♀)中的唾液腺表达量最高,卵巢、中肠、体壳次之;Hf-CLlCPb在半饱血褐黄血蜱(♀)中的表达量高于饱血褐黄血蜱(♀)。结论成功克隆出褐黄血蜱Hf-CLlCPb基因全长,qPCR检测Hf-CLlCPb基因在褐黄血蜱唾液腺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其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牦牛体表的蜱,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提取蜱总DNA,PCR扩增蜱16S rRNA基因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ompB基因,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构建进化树分析,从而确定蜱及其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种类。结果 在石渠县4个乡共采集到蜱818只,其中西藏革蜱占78.97%(646/818)、青海血蜱占21.03%(172/818)。在818只蜱中有408只扩得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ompB基因,总阳性率为49.8%。经比对分析, ompA基因总共得到4条序列(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R.raoultii.shiqu2、R.raoultii.shiqu3和R.raoultii.shiqu4),ompB基因也得到4条序列(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R.raoultii.shiqu2、R.raoultii.shiqu3和R.raoultii.shiqu4)。经遗传进化分析显示ompA基因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与我国青海未定种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MG228270)亲缘关系最近;ompB基因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与韩国未定种的Rickettsia sp.(KC888953)和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i(MG906675)亲缘关系最近;ompA和ompB基因的R.raoultii.shiqu2-4与对人有致病性的劳氏立克次体(R.raoultii)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首次在牦牛体表寄生的西藏革蜱中检出劳氏立克次体。石渠县存在西藏革蜱和青海血蜱,蜱传劳氏立克次体感染率较高并且具有感染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福建省闽东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蜱感染梨形虫的状况及基因特征。方法 于2014—2019年在闽东地区采集野生动物(野兔、山麂、野鼠、野猪)体表寄生的蜱样品,采用形态学辅以DNA条形码鉴定技术进行蜱种鉴定。提取蜱虫DNA,采用PCR扩增梨形虫18S r RNA片段,PCR产物纯化测序后,进行BLAST序列比对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采集372只蜱,分属12种,其中成蜱338只(雌蜱181只,雄蜱157只),若蜱29只,幼蜱5只。372份蜱DNA样品PCR扩增共获得21份阳性产物,蜱的梨形虫总感染率为5.65%,其中中华硬蜱(3/9)和卵形硬蜱(4/13)感染率较高。不同发育期蜱的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成蜱5.32%(18/338),若蜱10.34%(3/29),幼蜱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法,P> 0.05);不同性别成蜱的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雌性7.18%(13/181),雄性3.18%(5/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 P> 0.05)。野兔、山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老年骨转移瘤与骨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老年骨转移瘤(骨转移瘤组)和骨感染(骨感染组)患者各50例,分析两组患者WB-DWI扫描结果。结果骨感染组患者ADC值为(1.43±0.24)×10~(-3)mm2/s,明显高于骨转移瘤组(0.95±0.18)×10~(-3)mm~2/s;CNR值为(13.38±3.94),低于骨转移瘤组(26.97±4.76)(P0.05)。ADC阈值≤1.20×10~(-3)mm2/s时诊断骨感染的阳性率为4.00%,ADC阈值1.20×10~(-3)mm~2/s、1.25×10~(-3)mm~2/s、1.30×10~(-3)mm~2/s、1.35×10~(-3)mm~2/s、1.40×10~(-3)mm~2/s时诊断骨感染的阳性率为96.00%、90.00%、80.00%、70.00%、56.00%;ADC阈值≤1.00×10~(-3)mm~2/s、≤1.10×10~(-3)mm~2/s、≤1.15×10~(-3)mm~2/s、≤1.20×10~(-3)mm~2/s时诊断骨转移瘤的阳性率为76.00%、84.00%、94.00%、98.00%,ADC阈值1.20×10~(-3)mm~2/s时诊断骨转移瘤的阳性率为2.00%;在各个不同ADC阈值时诊断骨感染和骨转移瘤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DWI用于老年骨转移瘤与骨感染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根据ADC值对骨转移瘤与骨感染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了解上海市犬体表蜱虫寄生情况。方法2011年3-12月,在上海市18个区(县)采用动物体表采集法捕获犬体表蜱类样本,将蜱虫样本带回实验室,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成蜱形态,通过形态学鉴定蜱种类。结果在上海市18个区(县)共调查犬1 950只,其中在嘉定、闵行、浦东、松江、黄浦、金山6个区的犬体表共捕获蜱虫328只,经实验室鉴定分为2属2种;宠物犬体表寄生的蜱种为血红扇头蜱和长角血蜱,实验犬和警犬体表寄生的蜱种为血红扇头蜱。结论血红扇头蜱是上海市犬体表寄生的优势蜱种,长角血蜱是新发现的寄生于上海市犬体表的硬蜱蜱种;应加强对媒介蜱的防控。  相似文献   

20.
1990年3~8月从新疆北部和西部地区采集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森林革蜱(D.silvarum)、边缘革蜱(D.marginatus)、草原革蜱(D.nuttalli)、刻点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ata)、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等共2132只,分离病毒17株;采集病牛血清3份,分离病毒1株。从两地区共分离病毒18株。经血清学鉴定,该类病毒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黄病毒科(Flavirdae)、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dae)某些病毒的免疫腹水及免疫血清都不发生反应。与新环状病毒(BANNA)的免疫腹水、免疫血清及酶标单克隆抗体(McAb)发生反应,中和指数为4.22~5.03。电镜观察病毒为球形无囊膜颗粒,直径为63~69nm,核衣壳直径为49~54nm。超薄切片在感染细胞中见到大量颗粒状包涵体,磷钨酸负染可见到排列整齐的壳粒结构,显示了典型的环状病毒形态特征。新分离的病毒对酸、氯仿、胰蛋白酶及热敏感;抵抗乙醚和5-碘脱氧尿苷。该病毒可引起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代细胞 C_6l_(36)细胞收缩、融合、脱落及颗粒增多等病变;感染传代细胞Vero株及BHK-21株未见明显的细胞病变。感染2~4日龄乳小白鼠及2~4周龄小白鼠,均无明显发病症状。初步鉴定证实,新分离病毒属新环状病毒(BAN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