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ASIK术角膜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ASIK术角膜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6779例(13172眼)LASIK手术出现的角膜瓣相关并发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本组角膜瓣相关并发症有角膜瓣不规则游离13眼(0.099%),角膜瓣形成不全8眼(0.061%),角膜瓣位置偏离5眼(0.038%),角膜瓣皱褶10眼(0.076%),薄角膜瓣2眼(0.015%).经过处理,术后1个月视力均达到最佳矫正视力.6个月~1年视力稳定.结论 需重视LASIK术角膜瓣相关并发症,出现瓣相关并发症要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发生欠矫及屈光回退者进行再次手术的时机及疗效.方法对18例(29眼)LASIK术后发生欠矫及屈光回退者施行原角膜瓣下角膜基质内准分子激光切削术,术后随防6月~1年.两次手术间隔3~11月.对再手术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并发症以及再手术原因、手术时机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术后23眼(79.31%)裸眼视力达到最佳矫正视力,6眼(20.69%)低于矫正视力一行,22眼(75.86%)剩余屈光度≤±1.00DS,5眼再次出现欠矫及屈光回退.再手术原因与高度近视屈光状态不稳定、个体对激光反应的差异性、激光机能量不稳定及术者的操作技术有关.结论对LASIK术后欠矫及屈光回退者行原角膜瓣下角膜基质内准分子激光切削术,方法简单,疗效稳定,再次手术时机选择术后3~12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瓣皱褶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行LASIK术后发生角膜瓣皱褶的10例(11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ASIK术后角膜瓣皱褶11眼,经过及时复瓣治疗及护理,角膜瓣复位良好,术后1个月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随访6个月至1年视力稳定.结论:加强术前教育,提高患者术中的配合度以及术后对术眼的保护意识,是预防角膜瓣皱褶发生的重要因素;对于LASIK术后出现角膜瓣皱褶的患者,应及时重新复瓣、配戴角膜接触镜处理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41例患儿(6~14 岁)42只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 术后各阶段的平均裸眼远视力和平均矫正远视力都明显好于术前;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和球镜屈光度术后第1 个月较术前分别平均减少6.50 D和8.25 D,术后3 个月之内均表现一定的回退,在术后3~6 个月仍见部分回退,在6~12个月才趋于稳定;Sim k 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阶段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在成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变化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次性90刀头联合分区切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欲行LASIK手术的20例(40只眼)近视病人用90刀头制作角膜瓣后再行分区切削,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期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者36只眼(94.7%);术后半年裸眼视力仅3例5只眼下降1行,且矫正视力较术前无下降.结论 一次性90刀头联合多区切削LASIK手术可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最大限度的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防止医源性角膜扩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多区切削治疗角膜厚度较薄中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生产的Esiris第六代小光斑飞点扫描激光系统,法国Moria公司生产的气动平推式微型角膜板层刀对39例(70只眼)角膜厚度较薄的中高度近视患者(-5.00~-16.00D)行LASIK多区切削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分析术后4个时段视力的变化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前矫正视力在1.2以上,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6、0.6~0.9、>1.0的分别为2.9%、55.7%、41.4%,术后1个月视力在1.0以上的为68.6%.左右眼对比,术后1个月左眼视力较术后第1天有明显变化,右眼术后4个时段无变化.术后1个月双眼视力均趋向稳定,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的达72.9%.术后并发症有近视欠矫和回退4例,占10.2%,其中1例为角膜辨移位导致Ⅱ级Haze;近视过矫1例,占2.5%;其余为少量角膜瓣下异物和Ⅰ级Hage 5例,均不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结论应用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系统行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因其带有红外线制导的自动跟踪系统准确跟踪眼球急动,使切削不偏中心,使切削面更加精细光滑,术后疗效良好.尤其对于近视度数较高、角膜厚度薄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稳定快,无偏心切削.但少部分近视欠矫和回退与切削直径小、角膜瓣愈合复杂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pi-LASIK在治疗薄角膜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42眼)不能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术(LASIK)治疗的相对薄角膜近视使用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鑲术(Epi-LASIK)治疗,术前等效球镜为-3.50~-10.25D,平均(-6.32±1.8)D,术前角膜厚度453~498μm,平均(476±20)μm。术后第1天、第3天、第6天、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分别观察术后症状、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第1个月视力达到0.8以上的占98%,观察1年未见屈光回退。结论:Epi-LASIK对于薄角膜近视治疗安全有效,为不能行LASIK治疗的相对薄角膜近视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按非常规方法制作较薄的角膜瓣结合小光斑飞点扫描式准分子激光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Moria M2角膜板层刀(110型)按非常规方法制作较薄的角膜瓣后,经SCHWIND ESIRIS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的LASIK对364例(721只眼)高度近视进行了治疗.切削模式采用单区或多区切削,随访3~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角膜瓣厚度为89~137μm;切削总量为78~187μm.术后裸眼视力≥1.0者,术后1天、3个月时分别为72.0%(519/721)、81.7%(589/721);术后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术后1天、3个月时分别为:89.7%(647/721)、90.7%(654/721).主要的并发症有:偏中心切削3只眼(0.42%)、瓣位置偏离5只眼(0.69%)、角膜上皮植入5只眼(0.69%)、眩光35只眼(4.85%)、干眼症状78只眼(10.81%).结论 虽然小光斑飞点扫描式准分子激光LASIK治疗高度近视需要切削较多的角膜组织,但是可通过制作较薄的角膜瓣和采用多区切削模式来节省组织,同样可以获得有效安全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2月~2006年7月该科接受LASIK治疗的等效球镜>-10.0D的近视患者158例284眼,术后随访6个月~3a,对其并发症及不同时间段的裸眼视力,剩余屈光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1个月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趋向稳定,实际矫正屈光度与预期矫正度屈光度差值在±1.0D范围内达85.2%。实际最佳矫正视力与预期最佳矫正视力符合率达92.3%。结论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有效、安全,但其屈光回退率较高、中及低度近视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系统用于LASIK手术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鹰视ALLEGRTTOWAVEFRONT准分子激光扫描仪及法国MORIACB角膜切削刀为2 0 2例、396眼行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度为- 0 .75D~- 14 .5 0D。随访术后超过3个月的患者。观察分析视力及屈光度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在0 .5、0 .8、1.0以上者分别为98.9% (392眼)、90 .4 % (35 8眼)、75 % (2 97眼)。术后第1、3月裸眼视力>1.0的分别为88.1% (349眼)、91.9% (36 4眼)。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系统行LASIK手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较好,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 (- 10D以上近视 )的准确性和预测性。方法 :通过对 5 6例 (共 10 5眼 )术前屈光度 (等值球镜 ) - 10 0 0~ 2 6 0 0DS ,平均 13 4± 3 9DS近视患者采用LASIK治疗 ,随访一年。结果 :术后 1个月时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的为 81眼 ,占总眼数的 77 1% ;术后 6个月裸眼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的为 96只眼 ,占总眼数的 91 4 % ;其中高于术前的为 2 6眼 ,占总眼数的 2 4 8% ;而裸眼视力下降 1行以上的 6眼 ,占 5 8% ;其中 3例为不规则散光 ,2例角膜瓣制作不全 ,1例为角膜瓣层间脂类物残留 ,裸眼视力下降 2行以上的为 3眼 ,占总眼数的 2 9%。结论 :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 ,但手术操作及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仍需谨慎从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择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放射性状角膜切术术(RK)后欠矫的临床观察。方法对RK术后屈光欠矫的26眼(14例)施行LASIK。年龄在32.52±2.35岁。屈光欠矫范围为:屈光度为-4.70±1.80DS。散光为-0.68±0.30DC。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度通常在6个月时稳定;所有术眼术后远视力≥0.6,术后6个月有13眼裸眼远视力(50.00%)≥1.0,22眼(84.62%)≥0.8,26眼(100%)≥0.6。无明显视力下降者(远视力下降不超过1行)。无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和层间上皮植入等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效果好、预测性好,应该在RK后3年以上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矫治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K)后残余近视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接受RK手术4~15年,近视散光稳定2年以上的患者19例(38眼)分别行PRK和LASIK手术,其中PRK组8例(16眼),术前屈光度为:球镜-1.00~-5.25D,平均-3.12±0.87D,柱镜0~-2.25D,平均-1.27±0.36D,LASIK组11例(22眼),术前屈光度:球镜-1.50~-9.50D,平均-3.54±2.79D,柱镜0~-3.0D,平均-1.58±0.69D,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视力和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屈光度均在±0.75D以内,术后1年裸眼视力33眼(86.84)≥1.0,38眼(100%)≥0.8,未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结论:LASIK和PRK矫治RK术后近视散光均安全、有效,PRK安全简便,LASIK稳定性和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14.
王小园  金敏 《广州医药》2007,38(5):30-31
目的 动态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层内脂质类异物的临床变化,并对其导致的弥漫性板层内角膜炎(DIK)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 从4800例LASIK后近视患者中发现,11例(11只眼)层内脂质类异物残留,其中8例(8只眼)发生层内脂质异物角膜炎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包括发病时间、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治疗.结果 LASIK后脂质类DIK常发生在激素停用后2~3个月内,有复发倾向,迟发多见,男多于女,以激素局部治疗为主辅以抗生素.局部治疗1周,可控制症状,1~1.5个月治愈.但数月内均复发1~2次,治疗同前.视力恢复至1.0以上(7只眼),0.8(1只眼).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层内异物性角膜炎须与层间感染鉴别,及时有效的治疗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LASIK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的处理及预后.方法 对开展LASIK手术8年来诊治的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20例(20只眼)进行手术复位,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瓣情况及其并发症,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角膜辩复住后次日患者裸眼视力除5例为0.6外,其余均≥1.0,术后3月全部患者裸眼视力均≥1.0,其中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4只眼,低于最佳矫正视力1行者6只眼.本组患者无1例发生感染、上皮植入及角膜瓣融解.结论 LASIK术后角膜辩与基质床的愈合需要较长时间,患者术后至少半年内要注意术眼的保护,避免眼外伤.发生角膜瓣移位后要及时手术复瓣,其预后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疑似瘢痕体质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可行性、并发症及疗效.方法 对14例(28只眼)疑似瘢痕体质并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LASIK术后的随访时间最长2年,最短4个月.结果 术后24只眼屈光度数<1.00D;28眼裸眼视力均大于1.0,术后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膜瘢痕形成.结论 瘢痕体质对LASIK术后角膜瘢痕形成及视力、屈光状态可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r 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选择80眼近视眼患者,分别行LASEK和LASIK术,每组40眼,观察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中央知觉、泪液分泌量(Schirmer 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术后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中央知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3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LASIK和LASEK组间角膜中央知觉、BU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组角膜中央知觉、BUT值下降更明显;LASIK和LASEK组术后1、3、6个月泪液分泌量分别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ASIK和LASEK手术术后均影响泪膜的稳定性与角膜中央知觉,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LASIK对角膜中央知觉、泪膜稳定性的破坏比LASEK更为严重、持久.  相似文献   

18.
龙曙光 《广西医学》2008,30(5):630-63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15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剩余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不足以矫正的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结果 术后复查角膜瓣平整、复位良好.术后视力第1天、1周、3个月均值分别为0.95±0.26、0.98±0.25、1.02±0.26;术前屈光度(-2.5±1.25)DS,散光(-1.05±0.65)DC;术后3个月的屈光度(-0.37±0.50)DS,散光(-0.50±0.37)DC,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0,P=0.002;F=3.086,P=0.043),术后3个月时15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术前预测角膜基质层厚度不够的近视患者,而且无明显并发症,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采用LASIK术治疗近视731例1367眼,等效球镜为-(5.25±2.25)D。分别在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视力和屈光度,比较术前、术后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视力就有十分明显的提高(P<0.01);术后6个月时1355眼(99.12%)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球镜残留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占95.02%。结论LASIK手术是治疗近视的理想手术,绝大多数患者术后不用眼镜能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但手术技巧,手术参数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 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评估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美国VISX StarS4激光机,Epi LASIK组采用Moria平推型微型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用浸有0.02%丝裂霉素C的海绵片,LASIK组采用Moria旋转型角膜板层刀制作110 μm厚度角膜瓣。随访6月以上,对两组术后症状、视力、屈光等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1周Epi LASIK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0.8眼数比例(47.8%)明显少于LASIK组(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56,P=0.000);术后1、3、6个月Epi 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分别为95.7%、97.8%、97.8%)与LASIK组(分别为97.9%、97.9%、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两组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3,P=0.000);术后1、3、6个月两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LASIK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近视的主流,Epi 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手术矫治范围广,长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