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对2组患者分别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43%,对照组为78.1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75例)和西药组(75例)。针刺组采用经筋排刺手三阳经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手三阴经治疗,每日1次;西药组采用脑复康、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1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痉挛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上肢活动功能状况及上肢痉挛程度评定显示:治疗组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MAS)、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依据中医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理论,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1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必要康复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评价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78.1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SF-36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有显著临床疗效,能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对照组予以西药根痛平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半年内复发次数、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根痛平。  相似文献   

7.
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及疗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近两年来,我们将《内经》中的关刺、恢刺和燔针劫刺结合形成“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设立“独取阳明法”为对照组,并运用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痉挛状态的评定方法(Brunnstrom、Ashworth、SIAS)和等力测时法等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住院病人,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再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经筋刺法组(简称经筋组)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岁;平均病程(124.56±57.40)d;脑梗塞19例,脑出血5例。独取阳明组(简称阳明组)24例,男18例,…  相似文献   

8.
闫毓茜 《四川中医》2012,(9):125-126
目的:观察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恢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筋推拿手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推拿手法,对照组30例予以针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月后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筋推拿手法及针刺疗法均能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但经筋推拿手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据统计,目前其发病率为219/10万,患病率为719/10万,死亡率116/10万,复发率41%,致残率高达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11.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孪状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60例作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经筋刺法组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05);经筋刺法组(P<0.001)与对照组(P<0.05)治疗后Fugl-Meyer分值均提高,肌张力的降低值(Ashworth量表)与肢体功能的增加值(Fugl-Meyer量表)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结论:经筋刺法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而痉挛的改善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筋刺法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诊治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共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筋刺法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 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 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四肢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经筋刺法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筋理论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经筋排刺法将经筋理论与排刺针法相结合,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特色针刺法。此针刺法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解痉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除中风后遗症、面瘫、颈椎疾病、腰椎疾病等本针刺法的优势病种外,对痛证及内、妇、儿科疾病也有一定疗效。经筋排刺法可能通过恢复病损的神经和血管周围微循环等发挥治疗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且对刺法操作规范及方法指导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欠缺,可作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傍次上肢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上肢偏瘫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傍次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肢体瘫痪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偏瘫的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傍刺上肢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上肢常规经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评价两组上肢的肌力(MMT徒手肌力评定法)、关节活动度(ROM关节活动度评定法)、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ARA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确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OM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均上升。治疗组较对照组ROM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改善更优(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肌力经MMT评定后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组疗效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6.67%(P<0.05)。结论电针傍刺经筋结点与常规针刺治疗都可以改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上肢瘫痪,但电针傍刺经筋结点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正>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恢复过程的一个病理变化,若治疗不当,常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因此,如何缓解肌痉挛、控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成为患者能否康复的关键问题。2007年2月-2009年5月,笔者以五腧穴为主采用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56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桑瑶  陈叶芳  胡斌 《新中医》2023,55(8):168-171
目的:观察阴阳平衡透刺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西药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阴阳平衡透刺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评定量表评价上肢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Ashworth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上肢痉挛症状,提升其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88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4例,在必要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星期后观察疗效。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中文版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F CA、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慧 《河南中医》2014,34(1):136-137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治疗书写痉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筋刺法治疗书写痉挛症患者10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中,痊愈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结论:在传统中医学经筋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筋刺法治疗书写痉挛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表里两经并刺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必要康复的基础上,治疗组56例采用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变化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78.1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肌电F波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传统针刺手阳明经穴组60例作对照,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肌电F波的变化.结果:中风痉挛状态病人治疗前肌电F波表现为波幅高、时限长、阈值低.经治疗后,经筋刺法组波幅下降(P<0.01)、时限缩短(P<0.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阈值均有提高,但经筋刺法组(P<0.001),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经筋刺法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