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观察452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寻找引起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术后出现肺部感染31例,占术后感染的75.6%,与其相关的指标有左室射血分数(EF)、再次开胸止血、术后胸骨哆开、呼吸机使用时间、低心排综合征.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感染主要与围手术期心功能情况、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48-50+54
目的探讨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lasma,NT-proBNP)检测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临床应用及对瓣膜手术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心脏瓣膜置换术提供指导。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40例患者为观察组,检测其围术期的血浆NT-proBNP水平,另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血浆NT-proBNP水平,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与患者心功能之间的联系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手术前后,观察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T-proBNP水平越高,患者的心功能越低,瓣膜置换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手术前,后再逐渐降低并显著低于手术前,发生术后不良事件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较高,且其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患者心功能越低,检测其浓度值可作为干预心脏瓣膜病的指标,也可作为瓣膜置换术后的评估指标,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的预后评估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 (CPB)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血浆内皮素 (ET)浓度的变化及抑肽酶对其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2 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 12例 )与实验组 ( 12例 )。实验组患者给予抑肽酶。手术前后分 7个时点采桡动脉血供放射免疫检测。结果 :对照组血浆ET含量明显增加 ,而在手术前后实验组血浆E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抑肽酶可显著降低血浆ET的含量 ,减少CPB心脏直视手术所致心肺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1983年3月-2006年1月102例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心脏瓣膜病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围术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102例临床资料,其中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停跳下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101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人工瓣膜置换术1例。结果术后出血2例,心肌梗塞1例,脑梗塞1例,纵隔感染1例,切口感染7例,均治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6例(5.9%),室性心律失常3例,低心排综合征2例,空气栓塞1例;术后三月突发室颤死亡1例,并发肺霉菌感染死亡1例。结论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提高手术技术、加强术中心肌保护和围术期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需透析治疗的急性肾衰竭(ARF)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9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RF且需要透析治疗患者的危险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高危因素。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需透析治疗的ARF的高危因素包括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术后24 h内大量输入库存血、体外循环时间、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术前血肌酐水平,其中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与ARF发生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重视围手期患者的处理,改善术前心功能、注意术中心肌保护、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加强术后监护等可减少ARF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Kaer A  Dunibi A  Lati M  Qiao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4):3153-3155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该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1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瓣膜置换手术),回顾性分析该组病例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情况.结果 913例患者中,痊愈出院868例(95.1%),术后住院期间因各种并发症死亡45例(4.9%).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术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年限以及不同心胸比例患者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新疆地区,瓣膜置换术仍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对于年龄较大、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36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术前、术中、术后各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36例,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的低心排量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9例,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左心室后壁破裂1例。结论:患者年龄、心功能分级、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血肌酐值、合并严重基础病等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死亡危险因素;重症低心排量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左心室后壁破裂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的死亡原因。术前谨慎选择手术患者、术中、术后给予相应有效地治疗措施能降低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国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110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变类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因素对周术期死亡的影响。结果:110例患者治愈出院99例。共有19例(17.27%)出现并发症;死亡11例(10.00%)。术前心功能差、肺动脉高压,术中行双瓣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呼吸机辅助时间长等因素增加老年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危险。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左室内径过大、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增加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王咏  肖颖彬  陈林  钟前进  王学锋  刘梅 《重庆医学》2003,32(12):1673-1675
目的 观察和研究血浆中S 1 0 0b蛋白及脑电图 (EEG)在浅低温体外循环 (CPB)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的变化。方法 选择接受择期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2 0例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手术 ,所有患者在术前 (a点 ) ,CPB开始后 2 0min(b点 ) ,CPB结束后 6 0min(c点 )和术后 1d(d点 )及术后 7d(e点 )采取血样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单克隆双抗体夹心法 )测定血浆中S 1 0 0b蛋白含量。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 1、7d进行脑电图检查。结果 CPB开始后 2 0min所有患者血浆中的S 1 0 0b均明显升高 ,而且一直持续到术后 1d仍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1 ) ;术后 7d恢复至术前水平 (P >0 .0 5 )。术前所有患者EEG均正常 ,术后 1d患者EEG的异常率为 90 % ;术后 7dEEG异常率为 6 5 %。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脑组织损伤。S 1 0 0b和EEG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脑组织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所受的影响 ,对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心内直视手术造成的脑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心肌及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乌司他丁组、氨甲环酸组和乌司他丁+氨甲环酸复合组,每组20例。记录围术期各项临床参数,包括术中心脏复跳情况、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术后大剂量正性肌力药物使用例数、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时间、并发症发生和住院死亡情况。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液中血小板计数、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结果术后住院死亡4例,发生并发症5例。四组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术后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P<0.05)。术中体外循环后并行时间复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浆中CKMB、cTnI含量、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乌司他丁复合氨甲环酸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和血液具有良好保护作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温体外循环病人蛋白C系统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例低温体外循环病人,于转流前,转流中,转流结束后即刻,转流后5h,术后第一天分别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游离蛋白S,D-二聚体抗原水平及蛋白C活性。结果:转流中,转流结束后即刻,转流后5h,术后第一天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水平较转流前显著增高,血浆游离蛋白S水平及蛋白C活性较转流前显著降低,结论:蛋白C系统紊乱可能与低温体外循环病人纤溶活性增强及出血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随机地选取15例瓣膜置换病人,于体外循环(CPB)前、CPB开始后15min、CPB结束、CPB结束后1h及术后第1天晨5个时段抽取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的血浆浓度。结果:本组病人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浓度在CPB前在正常范围,CPB结束后显著增高(P<0.05)。术后第1天晨、sICAM-1浓度下降至CPB前的基础水平,而sVCAM-1及sP-selectin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结论:CPB可引起血浆多种粘附分子浓度增高,这可能与CPB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并成为CPB术后再灌注损伤及术后心肺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不同低温对二尖瓣置换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mild to moderate hypothermia on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ETHODS: Twenty patients undergoing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 mild (30 ) and moderate (26 degrees Celsius) hypothermia groups. Under alpha stat, the oxygen content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lactic acid in the radial artery and jugular venous bulb were monitore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at mild and moderate hypothermia respectively. The arterial-venous difference of oxygen content, oxygen uptake rate, and blood lactic acid levels in the cerebrum and total body were calculated. The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under the two hypothermia strategies on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was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two groups, arterial-venous differences and oxygen uptake rates were both decreased after the commencement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nd were rapidly elevated during rewarming. In mild hypothermia group, the arterial-jugular venous difference and oxygen uptak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 (P<0.05) during CPB when the lowest temperature was reached. The concentration of lactic acid in the plasma was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 during CPB. Arterial-venous difference in the oxygen content in both groups was still lower during CPB than before CPB(P<0.01). CONCLUSION: Mild and moderate hypothermia during CPB is sufficient to retain the balance of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and more intensive hypothermia may not ensure better cerebral protective effect. Cerebral oxygenation progressively increases after CPB under hypothermia, but whether imbalance of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occurs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血清ALB,PA和TF含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晖  马文君  余薇  郑少忆 《广东医学》2001,22(10):902-90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CPB)对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CPB术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患者30例,分为A,B两组:A组11例,均为换单瓣,以换二尖瓣为主;B组19例,均为换双瓣,以换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为主.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 d及术后1,8 d抽取静脉血,利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含量.结果两组患者ALB,PA,TF术后1 d即迅速下降(P<0.005),TF下降幅度稍大,而术后8 d仍维持在术后1 d的水平(P>0.05).3个项目术后1,8 d与术前相比,B组差异更显著,术后1 d下降幅度的均值B组也稍大于A组.但3个项目术后1,8 d的水平及术后1 d下降幅度两组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可引起蛋白质营养不良,且至少维持1周.3个项目术后1 d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血液稀释及术中失血.提示有必要监测血清蛋白术前、术后的含量变化,并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以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的原因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5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次换瓣到再次换瓣时间为0.5~15(10.5±1.5)年;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心脏停跳10例,心脏不停跳15例;置换的瓣膜有二尖瓣13例,主动脉瓣10例,三尖瓣2例.结果 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5~158(89±34)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0~204(112±32)min;无一例住院死亡,住院天数15~30(20.5±2.5)d;出院时心功能改善至Ⅰ级16例,Ⅱ级9例.结论 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跳法及不停跳法,手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浆内皮素(ET)、房钠利尿多肽(ANP)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6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的术前及CPB期间血浆内皮素、房钠利尿多肽水平。结果 诱导前血浆ET为(2.68±1.8)pg/ml,与对照组[(2.22±0.7)pg/ml]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浆ANP为(738±55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72.7±14.5)pg/ml,P<0.001]。CPB期间血浆ET无明显变化,而血浆ANP在体外循环初期明显下降,停CPB时恢复至CPB前水平。CPB期间及停CPB时SVRI明显降低,血球压积(Hct)与血管阻力指数(SVRI)关系密切。结论 CPB期间血浆ET无明显变化,而血浆ANP下降为血液稀释所致,SVRI降低主要在于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 85例二尖瓣病变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对体外循环建立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85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90~155(120.7±17.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0~90(51.2±9.1)min。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腺苷静脉预处理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非紫绀型先心病及瓣膜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腺苷静脉预处理组;B组:空白对照组;两组其他处理相同。分别于阻断升主动脉前、阻断升主动脉30分钟、开放升主动脉15分钟及术后24小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两组血清CK-MB、LDH水平均有明显升高,实验组术中、术后血清CK-MB、LD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腺苷静脉预处理能模拟缺血预处理(IPC)的心肌保护效应,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甲状腺激素 (TH)代谢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16例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瓣膜置换手术患者 ,随机均分为实验组 (IP组 )及对照组 (C组 ) ,IP组采取缺血预处理方案 ,对照组不采取预处理 ,其余同IP组。分别于术前、转流中 (最低温 )、再灌注后 5min ,停机、术后 2 ,2 4 ,4 8h采取血样 ,测定血清总三磺甲状腺原氨酸 (TT3 )、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T4)、游离三磺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FT4)、促甲状腺激素 (TSH)浓度 ,组内各时点与术前 ,两组之间各时点进行配对比较。结果 :TT3 和FT3 水平在转流最低温时降至最低点 ,术后 4 8h仍低于术前 ,但IP组术后 2 4~ 4 8h二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 ,两组T4,FT4水平术后 2 4h已恢复术至前水平 ,各时点间无明显差异 ;TSH水平术后 4 8h两组均低于术前 ;IP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有 2例发生低心排。结论 :风心病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呈现低T3 综合征 ;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低T3 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甲状腺激素(TH)对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52例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干预组于术前7 d开始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50μg/d至手术日早晨。检测术前(T1)、CPB开始后30 min(T2)、CPB结束时(T3)、CPB结束后6 h(T4)和CPB结束后24 h(T5)的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并于术晨、术后1、3和7 d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  在T2、T3、T4时,干预组S100-β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在术中及术后24 h内,干预组NSE、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FT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1周内,干预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CPB术前应用TH,可有效地提高围手术期血清TH水平,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产生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