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海容 《现代医院》2013,13(3):143-144
目的了解本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流行现状。方法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Achilles Insight对女性右跟骨骨密度进行测定,以测定中的骨密度T值>-1为骨质正常,T值-1~-2为骨量减少,T值>-2为骨质疏松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河源地区中老年妇女人群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平均骨量减少率为22.96%,骨质疏松症平均患病率为25.63%。结论骨密度测量能较客观地反映骨量,是评价骨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40~49岁年龄段的女性开始出现骨量丢失,60~69岁年龄段的女性处于骨量快速丢失期,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一、骨质疏松症的危害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内单位体积中内量减少为特征,骨组织纤维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多发生于老年人或绝经后的妇女。根据本院及国内资料显示,男性超过65岁,女性超过50岁,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这可能与该年龄增长和退变有关。参照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诊断标准,50—59岁年龄段,与骨量峰值比,男性丢失5-5%,女性丢失21-6%;60—69岁年龄段,男性骨量有明显丢失,与骨峰值比减少达17-3%,而女性骨量丢失更为明显,达40-2%之多,骨质疏松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深圳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掌握深圳地区中老年人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峰值、相关因素 ,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 用LunarEXPERT -XL型双能X线骨吸收仪 ,取左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三个测量点及腰椎骨测定骨密度。结果  5 0岁组中年男性骨密度已开始下降 ,60岁后进行性下降 ;女性 40~ 49岁组轻度回升 ,5 0岁后进行性下降 ,5 0~ 5 9岁及 70~ 79岁两年龄段出现下降快速期。中老年骨质疏松随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升高。结论 深圳地区中老年人 5 0岁中年男性骨密度开始下降、运动少、营养失衡是重要原因。女性 5 0~ 5 9岁及 70~79岁年龄段骨密度出现下降 ,快速期应防止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4.
《药物与人》2005,(6):25-25
统计资料显示,人在40岁以后会逐渐出现骨密度减少及骨质萎缩,以致骨质疏松。70岁的人骨密度仅相当于青年时期的50%左右,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可达到60%以上。女性进八更年期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骨质丢失更快,女性大于男子。据统计,这一时期的女性,丢失骨量是同龄男性的数倍。  相似文献   

5.
长春市2005例妇女骨密度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长春市2005例妇女骨密度,为长春市女性骨密度正常值提供数据资料,对不同年龄妇女的骨密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获得骨密度峰值(BMDg/cm2),T值百分比及骨质疏松(OP)发病率。方法:采用OsteometerMedi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骨密度仪对长春市2005例妇女进行骨密度测量,将测量结果按10岁为1年龄段分组,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长春市女性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岁年龄段,40岁开始缓慢下降,60岁开始明显下降;②50~59岁年龄段骨质疏松发病率为14.74%,60~69岁年龄段发病率为51.25%,70~79岁年龄段发病率为74.42%,80~89岁年龄段发病率为86.11%。结论: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绝经关系密切,6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病率呈递增趋势,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发病率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6.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全身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骨强度下降、骨易碎性增加的全身骨骼疾病,防治时应做到“五宜五不宜”。宜早不宜迟现代医学认为,骨量的丢失年龄段女性为35岁,男性为40岁,骨质疏松的防治也特别强调年龄段,宜越早越好。70岁以上的老人,“五脏皆衰,筋骨懈堕”,此时要想通过治疗来延缓骨量的丢失,就难上加难了。因此,中年以后应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以了解自己的骨峰值,防患于未然。宜动不宜静长期循序渐进的运动,不仅可减缓骨量的丢失,还可明显提高骨盐含量。运动还能  相似文献   

7.
数字健康     
《医食参考》2021,(4):44-45
到了40岁,该防治骨质疏松了根据2018年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为6%,女性患者为32.1〇/〇,65岁以上女性患者达到51.6%。我国不仅骨质疏松人口比例高,而且对骨质疏松的重视程度不够,50岁以上人群的骨密度检测比例仅为3.7〇/〇。其实,无论男女从40岁开始就进入了骨量丢失前期,我们从此时起就该防治骨质疏松了。  相似文献   

8.
邬时民 《健康》2014,(11):14-17
<正>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这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代谢性骨病,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5%~50%。绝经后妇女每三人中即有一例。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质疏松1年龄增长5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骨实体逐渐减少,骨质消失率上升。2活动减少老年人室外活动减少,骨内的钙、磷大量流入血中,经肾排出体外,钙、磷大量丢失会使老年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左右跟骨SOS (超声声迅 )有无差异性 ,及跟骨SOS的变化与年龄增长、身高及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 :对 2 0 6 2名健康人群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其左右跟骨SOS值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成都地区正常人群左右跟骨SOS差异无显著性。男女骨峰值均出现在 2 0~ 2 9岁年龄段 ,男性骨峰值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 ,SOS呈下降趋势。在同性别中 ,不同年龄组与峰值组比较 ,男性 30岁以后、女性 5 0岁以后 ,各年龄组SOS值与骨峰值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同年龄组之间 ,5 0岁以后女性SOS明显低于男性。SOS与体重指数 (BMI)呈正相关 ,而身高与SOS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左右跟骨SOS差异无显著性。SOS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女性较男性低。SOS随着体重的下降而减少 ,身高与SOS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SD-1000型骨矿物测定仪测定了宁夏军区离退休干部及其家眷280例尺桡骨骨矿含量。结果表明:男性骨矿含量显著高于女性;骨矿含量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绝经年限越长的妇女其骨矿含量越低;骨矿含量与运动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本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1.1%,其中女性是男性的3.75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观察其对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体检的162例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腰椎L2-L4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Neck、Troch、Ward三角区)骨密度以及血清中的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和尿中的吡啶啉(肌酐校正)。根据受检者不同的年龄段和骨密度对他们的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老年女性中患有骨质疏松的占51.2%;50~69岁的中老年女性血清中骨钙素和尿中吡啶啉(肌酐)的含量较高,超过70岁后则开始减少;不同年龄段的中老年女性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基本相同。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的中老年女性血清中骨钙素含量和尿中吡啶啉(肌酐)含量高于正常组,但两组的血清中骨钙素含量和尿中吡啶啉(肌酐)含量基本相同,不同骨密度组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也基本相同。结论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对减少中老年女性损害极其重要,而血清中的骨钙素、尿中的吡啶啉(肌酐)能够特异的反映骨吸收和形成,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刘影  吕浩然  于涛  林伟  邬恒夫 《现代医院》2011,11(4):149-15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采用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健康体检的2103例广州市居民的骨密度(BMD),测定部位包括腰椎L_(1~4)、双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分别对年龄和性别分组。结果①广州地区男女性BMD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除男性Troch部位出现在30~39岁年龄段外),BMD值随增龄降低,但L_(1~4)部位在70~79岁有反弹。女性在50~59岁年龄段有一个快速降低。同一年龄段相同部位男女BMD值男性大于女性。②男女性BMD丢失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女性50~59岁年龄段有一个快速丢失阶段。③5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各组的OP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BMD丢失率和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同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国成年居民的超声骨速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探讨骨质疏松症评估和预防策略。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各地≥20岁的城镇居民14 229人,采用超声骨强度仪测量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计算T值和骨质疏松率。结果男性SOS平均值为(4 069.3±149.1)m/s,骨峰值出现在40~44岁,T值平均为-0.21;女性SOS平均值为(4052.7±181.3)m/s,骨峰值出现在45~49岁,T值平均为-0.10;无论男性和女性,其峰值骨量均低于0(均P<0.05)。受检人群骨质疏松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以后,男性、女性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7.9%和32.1%。东北居民的骨质疏松率(男性20.5%,女性37.7%)、华北居民的骨质疏松率(男性11.4%,女性35.3%)均明显高于同性别平均水平(均P<0.05)。结论我国城镇居民骨质情况不容乐观,老年男性和更年期后女性是重点防范人群,华北和东北是骨质疏松高发地区,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体骨钙的含量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减少。进入中老年以后骨钙开始逐步丢失,当丢失到原骨钙含量的30%左右时骨质便变得疏松、脆弱与柔软,负载能力大大下降,常在摔跤等不很大的外力下发生骨折,这便是骨质疏松症,实际上也即成年人的佝偻病或骨软化症。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因其雌激素水平骤减而使钙、磷代谢紊乱,骨钙丢失得更快、更严重,因此其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正常成年人群跟骨骨密度(BMD)的分布规律和骨量丢失情况,初步建立正常参考值范围,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韩国SONOST3000超声BMD度测量仪,测量年龄20~65岁的正常成年人跟骨BMD。结果:两性的骨量指标SOS、BQI、T-Score在20~30岁之间达到高峰,之后均开始下降,与年龄均呈负相关;女性骨量丢失速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年龄呈正相关。结论:江苏地区正常人群跟骨超声BMD测量值与年龄、地域有显著的相关性。使用定量超声技术获得江苏地区男、女正常人群跟骨超声BMD参考值范围,对骨质疏松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健康快车活动检测华中地区人群的骨密度情况,探讨骨质疏松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超声骨强度仪,测量华中地区3934名居民(其中男1338名,女2596名)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计算T-值和Z-值,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骨密度与骨健康关系。结果 SOS值:男性4096.94±143.11m/s;50~59岁组值最高,70岁以上最低。女性4080.18±179.39 m/s;30~49岁组最高,70岁以上组最低。T-值:男、女性分别为-0.35±1.24、-0.95±1.57。50岁以前,女性SOS值和T值高于男性,而50岁以后则是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人群增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结论超声骨强度仪测量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值可反映骨骼健康状况,不论男女都随着年龄增加,骨量丢失与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其中男性60岁后和女性更年期后是重点防范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162例中老年女性腰椎正位骨密度,同时检测所有受检者空腹血清骨钙素、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晨尿吡啶啉,尿吡啶啉用肌酐校正。按年龄段和不同骨密度组对骨代谢生化指标值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质疏松在中老年女性中普遍存在,发病率很高,达51.2%。骨代谢指标按年龄分析,中老年女性骨钙素和尿吡啶啉/肌酐在50~69岁时明显升高。70岁以后又趋于下降。而血清碱性磷酸酶各年龄段无显著性差异。按骨密度分析,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低组的骨钙素和尿吡啶啉/肌酐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低组的骨钙素和尿吡啶啉/肌酐值无显著性差异。各骨密度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质疏松症是1种危害极大的疾病,在中老年女性中患病率很高,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血清骨钙素、尿吡啶啉/肌酐分别是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有助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贵阳市成年健康女性的跟骨强度情况,以及日本的标准值是否适合本人群,为骨质疏松的防治及诊断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定量超声的方法,测定贵阳市20~80岁健康女性居民右侧跟骨骨强度,共测定了2 344人,指标有骨强度指数(STI)、T值、Z值和相应年龄百分比.结果 骨强度指数有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2岁年龄组;按照仪器诊断标准,骨量降低的人数比例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而骨质疏松率自55岁组之后增加较快,骨质疏松总的患病率为2.43%;除48岁组外,其余各组人群骨强度指数高于仪器日本标准值的人数比例均在60%以上,各年龄组的相应年龄%均值都在100以上,提示了贵阳市女性骨强度指数有高于日本标准值的趋势.结论 日本女性的骨强度标准值和诊断标准不适合本人群,确定适合本人群乃至全国的各年龄段骨强度标准值和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受生理特点的影响,女性从35岁开始,体内钙的丢失量大于摄入量,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由此极易引起髋骨或脊柱骨折。专家提醒女性朋友,35岁开始就要补钙、多运动、戒烟限酒、少喝咖啡,以预防骨质疏松。我国约有骨质疏松症患者6~8千万,女性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钙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元素,骨钙占人体总钙量的99%,它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关系最密切。人体在成年之前较易吸收钙质,人一旦到了约30岁,骨密度就会达到饱和点。到35~40岁以后,钙的吸收能力下降,钙的流失量大于吸收量,慢慢就出现骨质疏松。而女胜从35岁开始到绝经后,钙的丢失更多,因此补钙要从此时加强。医学专家研究认为,骨质疏松与衰老有关。然而,日前又有专家指出,  相似文献   

20.
中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量减少症患病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量减少症(POPA)患病率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五大行政区5600名40岁以上男女人群进行骨密度(BMD)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我国部分地区原发性骨量减少症总患病率(按累计丢失率最高部位计算)为15.8%。其中男性20.0%,女性12.4%(P<0.01);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城乡之间原发性骨量减少症患病率亦存在不同程度差异(P<0.01)。结论:原发性骨量减少症的防治重点在中老年男性,对女性原发性骨量减少症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