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峰颧到来.预防和治疗中老年病成为重要课题,而脑动脉硬化症是其主要疾病之一.脑动脉硬化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古代医家对此病的描述颇多,如《灵枢·海论》日:"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朱丹溪有"无痰不作日玄",《景岳生书》又提出了"无虚不作眩"的论点.笔者认为该病主要病机为湿痰瘀毒内阻所致,临床应用祛湿化痰排毒法结合临床分型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秦昌遇,字景明,号广野道人,又号乾乾子。上海人,明代著名医家,撰著甚富,有《伤寒总论》、《脉法颔珠》、《方剂类选》、《病机提要》、《症因脉治》、《幼科折衷》、《幼科金针》、《幼科医验》、《痘疹折衷》和《大方医验大成》等10种著作行世。秦氏生平志趣高雅,董文敏尝绘《六逸图》,皆郡耆宿,  相似文献   

3.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也是占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的恶性肿瘤.经多年临床实践,周仲瑛教授体会到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复合致病的复杂疾病,以常法处方,难转病势,因此,周老针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集数法于一方,熔攻补于一炉,用复法大方来治癌,复法大方是指针对疾病的多重复杂病机,组合运用数种治法,处方药味数目超过常规的一种特殊的治疗用药方法.记录周仲瑛教授门诊用复法大方辨治肺癌一例.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厥阴病厥热胜复的认识不一 ,有为寒厥的一个特殊证候类型 ;有为热厥的表现 ;有为厥阴病的主证 ;有为厥阴病阴阳消长 ,邪正进退的病机概括。结合《伤寒论》本意及临床实践来看 ,对厥阴病厥热胜复不应该局限在病证上的认识 ,应该是在厥阴病的病理机制方面探讨。厥热胜复不是某种具体病证 ,而是厥证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临证不可忽视。当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厥热胜复时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救治。至于治疗 ,《伤寒论》有关厥热胜复的论述未提出具体方药 ,实则提示了临证应依病情随证救逆。  相似文献   

5.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脉法,是古代医家在遍诊法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比诊脉法。文章通过探究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分析历代医家对人迎气口脉的运用,以"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为纲,总结其在分阴阳、辨六经、指导针刺治疗、判断外感内伤及疾病预后等方面的应用,高效判断疾病的病位及病性,精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治未病"其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不断完善。所谓"未病"有3层含义:未患病的健康状态、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总结起来,"未病"主要包括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疾病未复4个方面,相应的临床防治原则依次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7.
马丹阳,金代著名道家、针灸家,山东宁海(今牟平)人,为"全真七子"之一。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载"天星十一穴歌",且首创担截法,历代医家对此有针刺补泻手法、行气手法和配穴方法三种认识。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首载《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之后的《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书加以转载。天星十二穴之足三里和内庭、曲池和合谷、委中和承山、太冲和昆仑、环跳和阳陵、通里和列缺除环跳位于臀部,其余均在肘膝关节以下,易于取穴,易于操作,成对配伍,对急危、重症和常见病、疑难杂病有较好的疗效。天星十二穴配伍机制严谨、少而精,为腧穴配伍之典范,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经筋刺法的理论渊源。经筋刺法理论来源并形成于《黄帝内经》;《难经》从解剖角度对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进行了诠释;《针灸甲乙经》详细论述了经筋的始末、循行分布及经筋疾病的病理和治则,对经筋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隋代医家介绍了筋伤所导致的疾病,描述了筋伤症状,介绍了筋断的开放缝合方法,并阐明了其预后;唐宋医家对经筋疾病的病机及效穴进行了论述,并明确了阿是穴为经筋病的治疗主穴;金元时期医家指出经筋病针刺的禁忌及经筋疼痛的选穴及补泻法,确立了筋性损伤的内服与外敷相互配合的药治原则;明代医家提及"十二经筋痹刺"及各经筋症候,指出邪在筋则劫刺之,明确了"筋性内脏病"的发病机制;清代医家对经筋病的治疗原则作了进一步说明,在总结前人的医疗经验和教训中,已经认识到要从解剖学的角度去了解经筋的分布并指导经筋痹痛的治疗。经筋刺法经过历代医家应用、完善,近代在西方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内容不断扩充,治疗疾病范围不断扩大,在临床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骨病为骨伤科疾病的重要范畴,主要包括筋骨痹病、痿病及痈疽等。骨病近年来呈高发趋势,可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黄帝内经》(后文简称《内经》)中有关骨病的相关论述较多,对后世医家的诊治理论创新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以痹病、痿病和痈疽等常见骨病为例,对《内经》中关于骨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则治法等方面的理论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后世医家的古籍文献和实践经验,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后世医家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阴阳理论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中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是其主要思想。中医药临床应用包括理法方药都有阴阳理论具体的体现和应用。复脉汤即炙甘草汤,由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立意高远,组方严谨,备受后世医家所推崇,明代医家李梴称“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清代医家徐彬则称其为“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秉承中医学之阴阳理论,在复脉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古代医家应用运气诊疗疾病的经验和规律,为运气学说指导现代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0部有代表性的医案类著作,检索运气医案,建立运气医案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总结疾病病种、运气特征、病机、辨证、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规律.结果 共纳入28个医案,包括17种病证.发病年份的岁运主要集中在火运之年,客气的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以阳明燥金和少阴君火多见.疾病的八纲属性主要为阳证、里证、热证和实证.在常规的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运气学说有助于认识疾病病因病机,提高疗效,判断预后.结论 古代运气医案中运气理论的应用对部分疾病的发病、证型、治疗和预后有其重要影响,古代医家应用运气学说诊疗疾病的经验值得现代中医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外治法方面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中。两书总结了敷贴法、涂法、吹药法、熨法、塞鼻法、点眼治、导法、熏法、洗浴法、蒸法和烧药法等11种外治法,简要叙述了其适应证和使用方法,认为同一种病证可用多种外治法,同一种外治法可用于不同的部位或穴位,同一部位或穴位可采用不同的治法,不同外治法还可以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序载:“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卷”。对于此句中“平脉辨证”,历代医家传注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笔者考日本江户医家对此解释,有一些独到之处,特集录如下,以备参阅。 目黑道琢《伤寒论集解·序》:平脉辨证,疑是书名,而文献无可以证焉。喻嘉言曰:“自叙云平脉辨证,则脉法当隶篇首”。是以平脉辨证为篇名而既云,则未必然。 铃木良知《伤寒论解故》:平脉辨证,未详。柯琴曰:“仲景…  相似文献   

14.
络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各代医家发展,已经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可指导现代临床诊疗.溃疡性结肠炎属"肠络病"范畴,本文从起因、病程、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论述其与"络病"的相似之处.溃疡性结肠炎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血亏虚、脉络失养为其本,痰、浊、瘀胶结留滞,痹阻肠络为本病之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的"络以通为用"为络病常用治疗方法.在治疗上,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特点,制定"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利湿、调气和血、补虚荣络等通络方法,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木郁概念源于《内经》,出现在《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五运之气被胜制后,若抑郁过甚,则有复气发作,称为"郁发之气".依据五行、五运的太过提出五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并提出五郁的治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后开始在秦汉时期发展开来,后慢慢发展至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则更加丰富的发挥、发展.可见关于木郁证治,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对于"木郁达之"之法也有不同的理解.最终总结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但凡能恢复肝生理功能的方法,肝得以疏泄、藏血均可为"达之"之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宋金元前医家不寐辨证的特色进行了探讨。《内经》阐述了不寐是由卫气运行失常所引起的,从而奠定了不寐的病机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和百合病、虚劳病等内伤杂病中的不寐,并创制了著名的酸枣仁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等效方。晋唐医家着重从脏腑为神之所舍的功能来认识不寐,以心实热和胆虚寒为不寐主要证型得到了晋唐医家的普遍认同。宋金元医家对不寐证的辨治,从晋唐医家以心胆为中心的学术观念转向以五脏为中心的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方法 对新安医家运用"固本培元"法防治疾病的相关医案进行分析,找出其病症特点与用药规律,进一步挖掘出相关的证治规律,为新安医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一."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就是采取各种养生保健和防治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在"未病"、"欲病"、"已病"、"愈后"四个阶段,应用"治未病"理论积极干预,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滑寿,字伯仁,一字伯休,晚号樱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家,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叉》、《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等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读素问钞》是分类整理、择要类编《素问》之作,开节要类编《素问》之先河。《难经本义》则考证《难经》条文出处,详加点校,求其本义,使《难经》医理彰显于世,成为注释《难经》的典范之作。《十四经发挥》为针灸学著作,书中强调了任、督二脉的地位,提出任、督二脉应与十二正经并列,而称十四经。循经考订穴位657穴,首倡循经取穴法,对于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诊家枢要》则是滑寿的脉诊专著,详述30种脉象,又把30种脉象主病与六部定位结合起来诊断疾病。滑氏之脉学对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影响甚深。滑寿临床方面无专著传世,然从《名医类案》收录滑氏的47则医案中亦能窥其端倪。滑氏辨证详而精审,精于脉诊,对妇科疾病更为善长,临床治疾,活人无数,有神医之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清代著名医家程钟龄辨治妇人产后病的经验特色,为临床辨治产后诸疾提供一定思路。[方法]以《医学心悟·卷五》中记载的14类产后病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血证论》《傅青主女科》《经效产宝》等相关著作中对于产后病的认识,以及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的相关论述,对程氏辨治妇人产后病的经验特色进行分析。[结果]程氏认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是妇人产后的体质根本,外邪易感、瘀血停滞是产后诸疾形成的关键,在产后病的治疗上具有“健运脾胃补气血,善用四君四物”“活血化瘀止诸痛,善用失笑归芎”“产后诸疾辨证看,化裁用药精当”以及“产后将护有数法,性情饮食皆顾”的特色,不仅重视气血亏虚、瘀血停滞、外邪侵袭,亦重视脏腑功能的失衡和调节,使得产后病的辨治体系更加全面、系统。[结论]程氏辨治产后病具有独到经验,理法明确,方药精当。深入研究程氏治疗产后病特点,对临床指导产后疾病的治疗均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提高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